引子
在温州人的思想观念里,经商、赚钱、做生意没有什么可耻的,是天经地义的事。温州人始终相信:“路上纷纷,行人悠悠,载驰载驱,有钱就求。”
1.赚钱是一种快乐
不一样的思维:
穷人:钱是个好东西,但赚钱太辛苦了,我宁可穷着过,也不要辛苦地去赚钱。
温州人:赚钱是一种乐趣,我们通过赚钱的过程获得幸福感、成就感。
温州人认为:快乐原则是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所有生物都是因为这个原则才得以存在,得以繁衍。富人是最会赚钱的人,他之所以会赚钱,因为赚钱是快乐的。
洛克菲勒说过一句话:“我曾经穷过,我也曾富过,听我一句话:富比穷好!”同样中国有句古话:“有钱能使鬼推磨。”这话乍一听起来,好像有点太过势利、俗套。很多人在口头上并不承认“金钱至上”这一说法,可事实上又会在心里默认这样一个事实:“有钱真好”。
在杭州萧山商业城,有两个名字几乎无人不晓:一个是“陈水仁”,一个是“千家伴”。“陈水仁”是萧山商业城一位经营户的姓名,“千家伴”则是他手中持有的一种白酒商标。
陈水仁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十几年前他是一位不名一文的小商贩,现在他是一位雄心勃勃的大老板。”很多熟识他的人,喜欢用这句最简练的话概括他的全部。陈水仁是一位极为精明的商人,前几年他就抢先把“跨湖桥”注册为商标,如今随着拥有8000年历史的跨湖桥文化研究的升温,“跨湖桥”商标的价值也在一路飙升。
陈水仁,是一个年龄和外貌很不相称的男人,38岁的年龄,却有着饱经沧桑的脸庞。“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小我就是一个很能吃苦的人。这些年过来,我吃过不少苦,幸运的是在很多关键时刻我都把握住了机遇。”。
1990年,立志要干一番事业的陈水仁,辞去了一家工厂营销员的工作。那一年,他才23岁。“可那时家里很穷,要让他们拿出钱来资助我创业也是不可能的。”辞掉工作后,他决定先从副食品批发做起。他从亲朋好友那里借了1800元,又几经努力,总算在萧山市区开起了一家副食品批发门市部。虽然这是一家很小的门市部,可对陈水仁来说这却是事业的起点。“那时的想法就是一门心思把批发生意做大,再苦再累也不怕。”他说,“门市部由女朋友看着,我自己则跑到义乌小商品市场进货。有人要货,我还得亲自踩着三轮车为顾客送货。”那一年,陈水仁赚了近两万元。“虽然很辛苦,但比起当时工人的收入来,已经多了很多”。
1994年下半年,陈水仁对萧山商业城经营户的经营方式已不满足,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的脑子里产生:何不主动出击,做饭店和商店这些终端消费市场的生意?饭店酒水利润很高,但饭店结款周期长,风险很大,在当时的萧山还没有人敢做饭店酒水生意。经过他的努力,这一年萧山大部分饭店和百货公司、购物中心都和他建立了供货关系,他的业务量也扶摇直上。
几年之后,为了摆脱“为他人做嫁衣”的无奈,他申请注册了自己的商标,开始了自己的艰苦创业。
温州人就是这样,他们坚信可以凭借自身的实力来获得财富,改变自己的命运。最让我们折服的,是他们惊人的财富和超人的赚钱能力。
温州人能赚钱,这是举世公认的。犹太人被尊称为“最伟大的商人”,而有“东方犹太人”之誉的温州人,自然也不是浪得虚名。
2005年,当江桂兰到美国去时,看到那么多的肯德基店,她就忍不住想:“那些刀啊、叉啊,会不会就是我的产品啊?”每每想到这里,她就禁不住要笑出声来。是啊,她完全有理由给自己一个微笑。现在,她是台州塑料模具行业的佼佼者,她的产品也是肯德基在中国大陆的指定供应商。
原本是一个温岭的普通渔家女,一个10年前还在四处找工作的工人,一路走来,实在有太多的艰辛和感慨。1981年高中毕业后,她先后做过裁缝、推销过糖酒烟、当过会计、开过车,十年间换了四五种工作。后来,她所供职的企业效益越来越差,工资每每是半年才得一发。这让她一家陷入了困境。没学历、没背景、没技术,还要照顾一个6岁的孩子,捉襟见肘的窘迫,让她深刻感受到生存的艰难。此时的她,想要再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思前想后,她决定自己干。台州人会吃苦也敢想敢做。虽然,在许多人看来有太多不成熟的理由,但她还是决定先做起来再说。最大的困难是资金,没人愿意把钱借给一个前途一片迷茫的女人。为了借钱,江桂兰在几个月间几乎找遍了所有认识的人,最慷慨的一个人借了一万多元,其他都是三千、五千凑起来的。她清楚地记得,20万元的启动资金借了二三十个人,还包括一些人放的高利贷。
江桂兰是个敢做敢想的人。在国内市场渐渐有了起色后,她把目光投向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她一方面找外贸公司代理出口,另一方面决定参加春季广交会,直接找老外谈谈。1995年的广交会实在火爆,对江桂兰这样名不见经传的小厂来说,想要求得一席之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许多人都让她不要去自讨没趣了,但她不是轻易就会认输的人。为了找到一个落脚点,她带着自己的产品一个摊位一个摊位地问过去,两天里她找了数十家摊主,终于有一家被她说动了,把寸土寸金的1/6摊位以4万元的价格卖给了江桂兰。就是在这不足1.5平方米、挤得人都转不开身的角落里,江桂兰谈成了两笔生意。她清楚地记得,一个是欧洲客户,一个是香港客户。这两笔生意不仅让她赚回了参展的全部费用,更重要的是,事实再一次证明,机会永远都有,只是看你去不去争取。
想钱赚钱是天下人的共性,上至富翁下至贫民,没有人不想钱,也没有人以够用为满足。精明的温州人是压力、挑战和机遇下的产物。因此,温州人从小就形成了不靠天不靠地、要靠就靠自己的务实精神,他们从不空想,不断地向外拓展,挖空心思寻觅挣钱的办法,寻找挣钱的商机。
赚钱的快乐,不在于钱本身,而在于他通过赚钱,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实现了自我的价值。何况,这个实现价值的过程;本身也是快乐的,就像有些人喜欢下棋,有些人喜欢跑步,下棋下得眉头紧锁,跑步跑得汗流浃背,旁人看着辛苦,他却其乐无穷。各人的苦乐,只有自己知道。很多时候,工作本身就是幸福,智力和体力的付出,都是一种享受。
2.想赚钱才能赚到钱
不一样的思维:
穷人:我很少想到如何去赚钱和如何才能赚到钱,我这一辈子就该这样,不会有什么改变。
温州人:我生下来不是要做穷人,而是要做富人,我一定要赚钱,赚钱的想法一直在我的血液里流淌,我会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致富。
穷人与富人最大的区别是自我认知的不同。穷人可能一直在听从安排,父母的安排,老师的安排,国家的安排,领导的安排。每天都庸庸碌碌地把太阳从东背到西,过着几乎一成不变的生活。上班——回家——上班,从来没有想过彻底地改变,就是对此感到强烈不满,也只是在酒桌上借着酒劲儿发发牢骚,骂骂娘,第二天仍旧重复今天的日子。
不是不渴望光宗耀祖,飞黄腾达,而是不想去改变,害怕失去现在这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饿不死撑不着的工作。
穷人并不认为自己是穷人,这是因为穷人总是拿祖宗的尺子来丈量。可是若拿起时代的镜子照一照,穷人就会发现自己从皮肤到骨子里都散发着穷气。穷人总是用穷人的心理抱怨着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的时代。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一旦强化了某方面的意识,这种意识会渗透到他的生活之中,表现在他的一举一动之中。他做起工作来就一定非常自觉、非常认真,也就非常得心应手。强烈的赚钱意识使致富成为可能。
从不足百元起家,到如今年产值一个亿;从当初挑着货郎担走南闯北的山村女孩,到如今走向国际市场一跃成为中国饰品行业的“大姐大”——市场经济,潮起潮落,在周晓光身上演绎了一段精彩的创富故事;也折射出了一个企业家动人的成长历程。
跑遍大半个中国,只想让家人过上温饱生活。凭自己的勇气和自信,她让母亲借了几十元当本钱,做起了“跑码头”生意。一个女孩子出门自然比男孩子困难得多,挤火车,赶汽车,为了不耽误时间,经常是白天摆地摊做生意,晚上坐车赶路,就这样,夕发朝至,走南闯北。
让人想不到的是,6年之间,周晓光竟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更让人想不到的是,6年之间,她赚了一个对她和她家人来说几乎是天文数字的2万元钱。
1985年,周晓光拿出了几年来所有的积蓄,在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里买下了一个摊位。她凭借女人的敏感以及同样的爱美天性,选定了经营饰品。有了6年走南闯北的经历,那种生意人特有的潜质在她身上渐渐发挥了出来。几年下来,她在义乌最好的住宅小区买下了新房,在市中心朝阳门置办下了店铺。
1995年7月,她毅然拿出700万元投资办饰品厂,义乌大地上从此有了一个闻名全国的饰品生产基地。周晓光有了自己的实业,更有了施展抱负的天地。正是这种毅然的选择,使她的人生意义有了快速的提升:从一个个人致富的小商贩,开始成长为一个企业家。
从1995年办厂开始到1998年,几年时间,新光饰品厂以连续翻番的速度发展,并在全国建立了自己的产品销售网络,一举成为国内饰品行业的龙头企业。因为是行业的“王中王”的缘故,跟随的企业也自然多了,但这并没有让她感到丝毫的恐惧。每天,新光要开发上百款的新产品。她认为,别人跟得快,我才会跑得更快。
温州人这种“草根层”的自强不息的创业动力,很自然地影响到了他们的后代。
穷人想富有,却没有勇气突破,不愿扫除体内那些多年沉淀下来的精神垃圾。穷人节约着本身不具备价值而又代表价值的钱财,却又浪费着一个个发展、发财的机会和机遇。
有机会利用机会,没机会制造机会,机会没来之前等待机会,机会成熟之后抓住机会,这就是江利兵所能够做到的。
1997年7月,江利兵揣着浸透父母血汗、东拼西凑的2700元钱走进浙江青年学院的校门时,收到学院录取通知书当天的情景还在他的眼前闪现:父母在片刻的狂喜后陷入了深深的愁雾中。
从贫困地区走进大学校园,生活顿时变得丰富多彩。可一到就餐时间,食堂的菜价就让这个乡下孩子傻了眼,青菜1.2元一份,土豆1.5元一份,就连白米饭也得3毛钱一两。他从小到大从来没有这样花过钱,身上仅有的200元钱,算下来,恐怕连一个月的生活费都不够用。无奈之余,他很认真地做了一个家教牌子,在街头站了两个晚上,可就是无人间津。这时,一个同学告诉他:一家合资公司在学校招聘巧克力促销人员,从未做过促销的他甚至连促销是什么都不清楚,就匆匆地赶到了学校社会实践部报名,负责招聘的销售经理却遗憾地告诉他:人已经招够了。转身欲走时,被失望激怒的江利兵觉得自己应该再争取一下,于是他径直地走回销售经理面前说:“让我试试好吗?我不要工资。”望着这个一脸诚挚的大学生,经理回答得也很干脆:“那你星期六来试试,做得好就照样录取!”
江利兵没想到,促销其实就是在商场门口摆张桌子,放上巧克力样品,先给过往的顾客免费品尝,再向他们推荐,同时散发一些传单。他心里提劲儿,手里眼里都是活,做得得心应手,十分卖力。一天下来,销售经理满意地告诉他:“行,小伙子,你过关了!”促销过程中,他发现巧克力的消费群体中儿童占了不少比例,于是他便针对儿童的心理特征自费买来了100只造型各异的动物为礼品附送给他们。从此,营业额直线上升。顾客稀少的时候,他就主动整理货架。摆放有序的产品,首先就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感。他的创意和细心以及对顾客的天然亲合力,又一次打动了销售经理。两个月后,他被升为业务员,负责所辖区域商场的货款结算、缺货登记等事务。
1998年3月,经原来的销售经理推荐,他到杭州凯顿公司做了负责销售面包油的主管。他一直把开了好几家连锁面包房的经理当做潜在客户,用自己的真诚和热情一次次地拜访,就这样,加人凯顿公司一个月后,取得了销售58箱约好成绩。
人与人之间可能有的只是小小的差别,但体现在商机的把握上,这种差别往往造成很大的反差,甚至还足以改变人的命运。1998年11月,听还在做巧克力约促销的同学说:“巧克力销售情况不好,正在降价处理。”这位同学不经意的一句话,却在江利兵的心中点燃起一道火花。他当即把电话打到原来工作过的那家公司,得知的确有总价值3万元的存货。有鉴于商机稍纵即逝,他当即在同学中四处借钱。带上凑起的6000元钱,他与巧克力公司老总商定:存货分批购进,分批付款,一个月内付清全部货款。
巧克力进价是1.5元/包,零售价是5元/包。买两包送五张刮刮卡,现开现奖,当一拨青年把彩电、冰箱、自行车等大件奖品整齐地摆放在促销现场时,许多顾客尚且心存疑虑,怀疑买巧克力能否中那么大的奖品,直到一个顾客真的中了一台冰箱时,顾客这才抛开疑虑,换购如风。一月内存货全部售完,他净赚了4.6万元。
这时候,他心中坚定了一个念头:用赚到的第一桶金自己创业,从根本上挖掉穷根!他一遍遍穿梭于大街小巷,最后选定在九莲村开一家面包店,租下市场边一间30平方米的店面,略加装修后便正式开张。他把有奖销售的方法沿用到面包销售中:凡购买面包价值3元即送一张奖票,两个月开一次奖,这一招极大提高了顾客的购买欲望。加之面包的制作花样翻新,口味繁多,质量过硬,营业额直线上升。仅仅是在当月,他便站稳了脚跟。
他一直还坚持在凯顿公司的销售主管工作,在自家面包店的生意细水长流、日日有攀升时,他在凯顿公司的业绩也仍然有声有色,每个月都销售300箱面包油,占杭州市场的40%。
温州商人处在这种自由的气氛中,当机运到来的时候,他们就利用自己的技能,在没有资本,没有工具,也没有钱的情况下,却能运用经济上的自由,沿着社会阶梯向上攀登。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金钱故,二者皆可抛。”这是温商的生存逻辑,强烈的赚钱欲望是温州人成功的第一要素,没有一个温州人试图掩饰他们血液里始终兴奋着的发财欲望,他们的志向是不赚钱,毋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