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的监考官不想正在做题的考生受影响,走到那个男孩面前准备把他拖走。没想到他力大无比,猛地把两条胳膊左右一抡,便把监考官们都甩到了地上。
这时,主考官走到他面前,一句话不说,只是盯着他。主考官背对我,我看不到他的眼睛,却能感受到他身上放出来的那种威严。
“你是来参加大司马考试的?”主考官用冷冷的语调问他。
“是。卯时刚到,凭什么不让我进去?”男孩反问道。
“大司马是干什么的?”主考官没回答他,反而继续发问。
“当然是指挥军队,领兵打仗了。”男孩不屑地回答。
“好,”主考官冷笑了一声,“既然是领兵打仗,主将能迟到吗?主将迟到,延误战机,即刻当斩!你如今迟到了还敢耍威风,要是放在军营里,我现在就可以斩了你!”
男孩听了,愣在那儿,嘴巴里说不出一个字来。
主考官见他不说话,继续呵斥道:“我不问你名字,你马上离开,别在这里丢人现眼。我大莱军队不会交给你这样的人!”
主考官说的没错,他一句也反驳不了,只好红着脸赌着气离开了。
啊,我想起来了!第一道题的答案就是,黑暗二十七纪时,莱国的军事统领阿珀氏和夏岛(当时夏国尚未独立于莱国之外)总领军左氏通信协商讨伐当时气焰嚣张、于白昼二十六纪第二年宣告独立的冉国。达成协议之后,左氏按照约定的时间亲自乘船到莱国大岛商议出征事宜。阿珀氏是个经常不守时的主,这次也是,他竟然在左氏到达码头两个时辰之后还没出现。这让时间观念很强的左氏觉得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也给他早已想要逆反的计划提供了机会。他没等到阿珀氏到达约见的码头,自己坐船返回了。
回去以后,这个受当地民众推崇的总领军对百姓讲,夏岛长期以来为莱国大岛贡献良多却鲜有回报,决定带领夏岛百姓脱离莱国统治。当时的莱国大王没有能力去镇压左氏,遂将心中的怨恨发泄到阿珀氏头上。夏国独立后第二日,阿珀氏便被赐死了。
这个迟到的考生竟然无意中把第一道题的答案“送”给了我,我是不是有点太幸运了?
我能明白主考官的愤怒和他的原则。大莱国经历过无数内乱外患,朝氏更迭数次,多是因为大王或者军队首领无能。在本朝,大王们最重视的,除了粮食之外就是军事和教育,所以一个迟到的考生是没有可能成为大司马的。
大莱国历史上坚持最久的朝氏是李良先祖建立的李氏王朝,从历史记载的白昼第一纪一直延续到白昼三十纪。其中,李氏王朝最强盛的时期当属白昼十八纪到白昼二十五纪的“李氏全兴时期”。那时,莱国大岛人口不断增长,食物充足,也还没有遭遇到鱼兽族的入侵,生活安逸祥和。
黑暗十九纪时,莱国大岛人口数量达到李氏一朝的顶峰,越来越多的人缺少可以耕种的土地。于是一些勇敢的先民向外闯荡,抵达现在的冉国大岛、夏国大岛以及附近的一些小岛屿上。他们在那里找到了新的土地,有了新的生活方式,渐渐地也形成了他们自己的身份认同。
冉国大岛上的人们依靠当地肥沃的土地和丰沛的水源,只用了十个纪的时间就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到白昼二十五纪时,根据莱国旅行者浮松氏的《游冉》一文记载,那时的冉国已经“人尽着良帛,食细谷”,可以同李氏大莱相匹敌了。
强大了的冉国当然不再愿意被遥远的莱国统治,加之“李氏全兴时期”之后的莱国迅速走下坡路,几乎无力控制冉国大岛。白昼二十六纪第二年时,已经足够强大的冉国宣告独立,国王是则戎氏,其祖先来自莱国南部木荣道。
我们莱国人最向往、最崇拜的时期就是祖先进入镜界到“李氏全兴”结束这些年,历史上统称为“光华景年”。光华景年里,莱国大岛上的人们由少变多,由贫穷到富裕,一直都过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那时候的人们也许从来都不知道忧愁为何物,也不知道什么是争斗吧?他们恐怕怎么也想不到光华景年之后的莱国再也无法回到曾经美好的时代了。
冉国、夏国独立后,莱国的李氏大王们经过几个纪的努力依然无力挽救衰败的国势。李氏末期,莱国大岛上地方官员和军人勾结,各自称“强主”,把大岛分割成无数小地盘,互相争斗、兼并。李氏最后一个大王平濑于白昼三十纪第五年被强主宇文氏所杀,这也宣告了李氏王朝的死亡。
又经过二十五年,到了黑暗三十纪时,饱受战乱之苦的莱国大岛终于在强主们的协议下稳定成九个国家,分别是:阿令国、景国、卜西国、宇文国、赤银国、宋松国、勇国、藤户国和序昌国。我们称这段时间为“九国时代”。
分裂的莱国总算有了稍许的和平。从黑暗三十纪到黑暗三十五纪,九个国家之间虽仍有冲突和兼并(到黑暗三十五纪末期时只剩下阿令国、宇文国、卜西国、宋松国和藤户国),但总得来说比李氏末期强主争霸的混乱时代平静许多,大岛上的人口也有所增长。
黑暗三十五纪结束之时,冉国已经是三个大岛中最强盛的了。到了白昼三十六纪,冉国国王极其渴望能够将曾经统治冉的莱变成自己的臣下,好让自己成为冉国史无前例的英雄,遂派船队出征莱国大岛。分裂的大莱五国在投降和抵抗之间正犹豫着,冉军就以破竹之势将他们消灭了。九国时代终于结束,继之而来的是冉国统治的“冉莱五纪”。
莱国人当然不愿意接受冉国的国王。在他们眼里,冉国不过就是暴发户,是莱国当年最穷、最没有活路的人的后代。冉国统治大莱共五个纪,一直试图教育莱国人学冉国话(由莱国木荣道方言变种而来)、穿冉式的露腹上衣(那时冉国人以优美的腹肌为评判人外貌的最重要标准),可莱国人对这些根本看不上。终于,黑暗三十八纪第十六年,在莱国英雄越西氏带领下,人们推翻了冉国的统治,成立了越西莱国。
在这之后,莱国大岛又经历了五个朝氏,分别是伊洪莱国、宋氏莱国、若兰莱国、粟马莱国和现在的后李莱国。
若兰莱国前期,国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后世一直使用的姓名格式:“莱”+“名字”+“姓氏”,以加深我莱国大岛上子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莱国人张口介绍自己名字的时候,第一个字就是让我们引以为傲的“莱”。不论朝氏如何更迭,美丽的莱国大岛永远都是我们的骄傲。
这个命名的规矩也被冉国人学了去,他们名字的第一个字都是“冉”。而夏国则保留着最原始的“姓+名”的姓氏格式。
冉和夏这两个国家,虽说都是莱人的后代,性格上却极不同。冉国比莱国面积小,处处学莱国,学到手之后又加以改变,力求摆脱莱国的影子。他们使用莱国的文字,发音在木荣道方言的基础上做了很大调整,语法也有较大变化。而夏国则努力发展自己的文化,他们除了认同祖先来自莱国大岛之外,其他的方面都不承认自己同莱国有渊源,就连文字和语言也都和莱不一样。夏国距离莱和冉很远,语言经过长时间独立发展,已经变得极为不同;在白昼五十九纪以前,夏国人一直用莱国文字进行书写,但是语序和词汇同莱国语言大相径庭。因此那时的莱国人虽然认识夏国的文字,也已经不明白这些文字到底表达了什么意思。到了白昼五十九纪,夏国学者们干脆创立了一套简单易学的文字系统,彻底摆脱了莱国的文字。
现在,莱国人和冉国人之间依然可以通过写字大体了解对方要表达的内容,但是和夏国人交流时就必须有人翻译了。
白昼八十四纪第八年,时任大司马莱柯奕-李氏推翻了暴虐的粟马莱国政权,建立“后李王朝”。后李朝氏的诸位大王虽然也姓李,并声称是先祖李良的后代,但是谁也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这一说法的正确性--很多人在李氏全兴时期改姓“李”,李姓在那时是全国大姓,所以姓氏的相同并不能代表血脉的同源。
后李王朝建立后,大司马出身的莱柯奕崇尚军事,一心要将王朝打造成一个骁勇善战的国家。直到现在,我们莱国人都保持着莱柯奕大王时就延续的传统:人人从军,崇尚勇武。我在皇家学院给莱丹公主当陪读时,所有的学生除了读书之外都要接受严格的武艺训练以及军事理论的培训。这都是莱柯奕大王定下来的规矩,已经成为了莱国人所信奉的标准的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