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93年,汉武帝太始四年。
任安是一个要被砍头的将军。
和那位投降匈奴的将军李陵一样,字也是少卿。
任安有才干,但没背景,也算是个小人物吧,和太祖刘邦一样,做过亭长,后来投奔了大将军卫青。
卫青自然没把他当一回事,让他去喂马,好马还不放心让他喂,专挑劣马。有一回,汉武帝让人去卫青府上选个官。任安因为相貌堂堂也有真才实学,还真被选中了,后来仕途一路风顺。
任安是被巫蛊之祸株连进来的,他觉得自己很冤。
巫蛊就是用木人或者布人,用来代替被诅咒的人。把最恶毒的诅咒献给巫蛊,然后用针扎,用刀刺,最后埋进土里面。
汉武帝到了晚年,自己想,是不是有人在诅咒他。于是找了江充来查这件事。江充仗着汉武帝的宠爱,到处用巫蛊的罪名加害别人,经江充判处的巫蛊罪犯,达万人之多,最后竟找到了太子的头上,说是太子宫里有蛊气。
江充赶紧派人去太子宫中挖,果然好多木头人在地下,太子惊闻此事,赶紧联系武帝,可是没联系上。
于是太子身边的参谋都说武帝是不是也像齐桓公、秦始皇一样,尸体臭了,但是被小人控制局面,没有发丧。
参谋们怕太子像扶苏一样被赵高杀害,就怂恿太子起兵杀了江充。太子脑门一热,假传武帝圣旨,命令各路将军讨伐江充。
任安也接到了命令,但是没有发兵。
武帝听闻太子谋反,后面的事就可想而知了。
太子抵抗五天后自杀,任安没发兵,也收到过命令,杀。
武帝早就有心更换接班人,江充不过是个领会上意的走狗而已,任安两头不讨好,只能侯斩。
这天,任安蹲在长安城的监狱里,监狱的看守给他送来一封信: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郁悒而无谁语。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说己者容。若仆大质已亏缺矣,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见笑而自点耳。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指意。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
任安走了,《报任安书》却流传了下来。里面提到了一本叫《太史公书》的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
也许谁都无法阻止《太史公书》的流传了。
公元1602年,明神宗万历三十年。
明神宗坐在御花园里,他总想上朝,只是懒得动。
他看李贽的书很久了,可是他总是觉得写的不怎么样。
不止是不怎么样,这个人的思想有问题,有很严重的问题……
皇帝总是害怕,一旦思想的罪名写进诏书公告天下,那不是让老百姓都知道有种叫“星星之火”的东西?
那还了得?他们一学会,立即可以烧掉这金灿灿的宫殿。
“各位大臣,众位卿家,快快替朕想个可治其罪的罪名来。”明神宗说。
皇帝忠诚的大臣们想出来了:桃色新闻。?
大臣们声泪俱下地控诉着和尚与尼姑、**、淑女的故事,皇帝听得很满意。
他在逮捕令上做出了批示:“李贽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令下诏狱治罪。他的著作不论出版与否,一概查抄烧毁,凡收藏、保留者,严罚不怠!”?
焚书?焚书。
逮捕过程非常的顺利。
李贽就在北京通州的好友马经伦家里,他是应邀到此著书讲学的。
听说抓他的锦衣卫到了,身体已经很虚弱的李贽竟快步走出来,大声道:“是来逮捕我的吧?快给我抬来门板,让我躺上去!”
锦衣卫目瞪口呆,只好按照吩咐,把他抬进了监狱。
万历皇帝并没有打算让他死,思想的传播已经扼杀,改烧的书都烧了。桃色新闻又不是什么死罪,皇恩浩荡其实也很容易。
于是,李贽既没受什么刑,又可以读书写字,牢狱条件也不错。
最终的判决书下来了,李贽一看:送回老家,地方看管。
一个自由的斗士,怎么能够被看管?
北京皇城监狱。
李贽静坐在监狱里,想了很多。监狱的环境并不错,也可以说,比当时平民的环境还要好。
比当时为官的时候,也要好很多。社会在进步啊……
“大和尚,听说你要剃头?”一名侍者问。
“头发长了……”李贽说。侍者认真的给李贽剃头。
剃好以后,李贽抢过剃刀,朝自己的脖子割去。
侍者大急:“大和尚痛否?”
李贽不能出声,以指在侍者手心写:“不痛。”
侍者又问,“和尚为何自割?”
李贽写:“七十老翁何所求?”
李贽辗转两日,终于断气……?
一个自由斗士,现在自由了。
从此之后,很少有人再见到真正的自由。
从古至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即使权倾天下,也难逃一死。
只有那些伟大的灵魂,和过人的意志,才能永久的传承下去。
只是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吧。
我不禁喟叹,默默地合上了笔记本,看看周遭,叹了口气,一切是如此的虚幻,却又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