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02年,明神宗万历三十年。
一条平常的小巷。
顾炎武拿着一本书,一边看,一边读,读完后说:“真是一境如狂啊……”这本书是一个叫李贽的人写的,读过此书的老百姓,都很喜欢。神宗万历皇帝坐在紫禁城的御花园,悠闲的翻看着什么。大概,他已经好久没有上朝了。“这个李贽……”明神宗说道。
这个李贽出生于1527年。出生前,家里还算富甲一方,毕竟祖上下过西洋,经过商。后来,嘉靖皇帝把海禁搞起,无法出海,家道自然就中落了。没钱,只能读书,靠读书来找一条出路。在那个时候,也许每个人都是这样想的。李贽读书还算有灵气,从小,就被乡里称作神童。12岁的时候,他写出一篇《老农老圃论》,把孔子视种田人为“小人”的言论大大挖苦了一番。26岁的李贽考中举人,过了四年,在河南共城谋取教谕之职。李贽的性格,必然决定了为官的清贫。也许,为官就应该这样。
可是呢?李贽的工资很难跟上当时经济发展的形势,自己吃饱虽然够了,但他早不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单身贵族,他把家养得很不妙,未达到温饱水平。甚至在1564年,好不容易靠着祖父病故收了笔“赙仪”钱,扣除自己奔丧的费用,其余留给妻女买了田地,他本来以为能过上安稳的日子了,谁知从泉州回来一看:大旱,颗粒无收,两个女儿饿死了……
51岁,他得到一个正四品实职,云南姚安知府。西部待遇不好,不过丝毫没防碍他建功立业。他迅速摸清民情,采用无为而治的方式,从不扩大事态,对民族上层人士,以礼待之,竭以至诚。三年任期下来,民族工作抓得有声有色,令云南巡按御史刘维刮目相看,要向朝廷举荐他。李贽听到这消息,拔腿就跑,跑进了云南西部鸡足山里,一定要刘维替他交了辞职信,才肯从山里出来。
二十五年的官场生涯,他累了。实在是累了。
辞了官的李贽心里非常难过,他没有完成养家糊口的最低奋斗目标,也为生计丢掉了最高奋斗目标——学术。
还记得多年以前,在北京补了礼部司务的缺,有人嘲笑他说等了几年捞到一个穷得要命的闲职。他自己是这样回答的:“我心目中的穷,同一般人说的穷不一样。我觉得最穷是听不到真理,最快乐是过自己感兴趣的生活。十几年来我奔走南北,只是为了生活,把追求真理的念头遗忘了,如今我到了北京这种地方,能找到博学的人请教,就是快乐。”
55岁的李贽携妻从云南直奔湖北黄安的天台书院,白天讲学论道,夜宿好友耿定理家中,主业是门客,兼职是教书先生。他招收女弟子、个性要解放、个人要自由的“异端邪说”,与耿定理的哥哥、刑部左侍郎耿定向的正统观点激烈冲突,双方水火不相容。耿家门人也分成了两派,彼此用拳脚来解决真理问题。耿定理一去世,李贽就从耿家搬出来,迁往麻城,投靠另一位知己周思敬,开始了他孤寂的学术流浪。
李贽似乎吸取了教训,不住朋友家,住寺院,算是半僧半俗的“流寓”生活。后来,在周思敬资助下读书参禅,李贽与寺院结下“孽缘”,顿时让耿定向得意地笑起来:“小样!总算逮着你的把柄了!”
李贽还以为得来全不费功夫,清净了,于是把妻子、女儿、女婿送回泉州老家,“既无家累,又断俗缘”,正式登记为芝佛院的常住客户和职业作家。有时候书写到高兴处,索性剃发留须,故意摆出一副“异端”面目,俨然是个搞学术的老和尚。
这样,十年就过去了。结果,李贽火了!大火。
举国上下,满城都是李贽“粉丝”。工部尚书刘东星亲自接他去山东写作,历史学家焦竑替他主持新书发布会,文坛巨子袁氏三兄弟跑到龙湖陪他一住三个月,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和他进行了三次友好的宗教交流,全国各大城市轮流邀请他去做访问学者。
李贽一开坛讲学,管你是哪座寺庙,管他在什么深山老林,和尚、樵夫、农民、甚至连女子也勇敢地推开羞答答的闺门,几乎满城空巷,都跑来听李贽讲课。这下子,李贽成了横扫儒、释、民的学术明星,明朝竟出了个前所未有的大众偶像。
表面上看来,李贽生活形势大好,当然,这不是说他的物质生活。可在物质上,李贽依然一贫如洗。
过分燃烧的思想也像水蛭一样,吸食了他虚弱的体力。但是,他的学术成就让他觉得无比幸福,友人越是倾力相助,民众越是趋之若鹜,敌人就越是磨刀霍霍。
公元1602年,万历三十年。
76岁的李贽回到了龙湖,打算结束他多年流浪的生活,终老在此。这时,老对头耿定向终于发难了,而且,是一个李贽做梦都想不到的罪名:僧尼宣淫。
顽固的正统思想卫道士,指责李贽作为一个僧人,不节欲,倡**,有伤风化,怂恿黄安、麻城一带的士大夫“逐游僧、毁淫寺”。顽固的地方官吏,以“维护风化”为名,指使歹徒烧毁李贽寄寓的龙湖芝佛院,毁坏墓塔,搜捕李贽。
李贽只好再次出逃,躲到河南商城县的黄蘖山中。
他终于意识到生活小节上的狂放不羁,也能带来百口莫辩的后果。
做官20多年,约束受够了,如今辞职做学术,竟然又被家人约束,还是没有自由。
好不容易学问有成了,社会上又冒出许多闲人,指责他是“异端奇人“,还是不自由。
都知道,李贽从来没有受过戒、拜过师,佛祖门下,只是平白无故多了个荣誉弟子。
“各位大臣,众位卿家,快快替朕想个可治其罪的罪名来。”万历皇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