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胀——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
【经济学故事】
1973年中东战争期间,石油输出国的石油斗争导致西方国家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守夜人”——大社会,小政府
【经济学故事】
时下,广大农民工在外打工,最关心的莫过于事关自己切身利益的社会保险费能否及时到位。关于这一点,让人们记忆犹新的是2009年的“开胸验肺”事件。
2004年6月,张海超到新密曲梁乡的郑州振东耐磨材料有限公司(下称振东公司)上班,先后从事杂工、破碎、开压力机等有害工种。工作3年多后,他感到身体不适,后被多家医院诊断为尘肺,但企业出于私利考虑拒绝为其提供相关资料。在向上级主管部门投诉多次后,张海超取得了去做正式鉴定的机会,最终郑州职防所为其作出了“肺结核”的诊断。但最后这件事就止于此,自己的情况未得到相关部门重视,病情也没得到及时的治疗。因为没有法律保障,张海超只能认命。
如今,民工工伤的问题引起了各级政府部门的注意,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履行自己的职责。2009年,徐州市出台的《建筑业社会保障费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凡在市区从事建筑工程施工的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要在开工前预交民工养老、医疗、工伤等5项社会保险费,否则不予发放施工许可证。
徐州市的这一规定就在于为社会和市场“守夜”,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险费不到位的问题。
【经济学课堂】
“守夜人”出自亚当·斯密的《原富》,其中亚当·斯密分章分节地讨论了政府如何以“守夜”为天职。根据他的论述,政府的职能主要有三项:保护本国社会的安全,使之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暴行与侵略;为使社会中任何人不受其他人的欺负或压迫,换言之,就是设立一个严正的司法行政机构;建立并维持某些公共机关和公共工程。
亚当·斯密容易被误解的地方,是他被许多人看成一个喜欢“规范世界”的经济学家。他认为一个规范的政府应该恪守“守夜人”的角色,应该将政府职能限于国防、司法和某些公共设施。
古典经济学认为,没有政策就是好政策。古典经济学家也指出,个人的自利行为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下最终会为社会带来一定的利益,政府对自由经济的干预将导致错误的资源配置并减缓财富的增长速度。因此,社会经济事务最好不受国家权力干预,政府只应做个经济的“守夜人”。对于政府而言,“只有管得少,才能管得好”。
【经济学茶座】
在现实中,究竟什么样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如今,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开始设置行政服务中心,而有的县市干脆改名行政服务超市,它没有货架和商品,却有着和“超市”一样的柜台和窗口,提供的是与创业投资、居民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的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在“超市”办事,喝杯水的工夫,事情就可以顺利办完。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责就是负责人、财、物的分配,而不是提供社会服务;政府组织是微观经济活动的组织领导者,而不是服务供应者;政府组织将市场中的企业和个人作为管制对象,而忽视为社会和民众服务的功能。这种管理模式使政府存在的正当性受到质疑,并导致官僚主义盛行、服务效率低下。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达国家政府大都在进行政府职能变革,政府再造、政府革新已成为世界性潮流。美国纽约大学隆瓦斯教授有一句名言:“政府的职责是掌舵而不是划桨。”即提倡政府在宏观经济发展中掌好舵,而不去划桨,要鼓励和推动企业在市场中划桨的积极性,掌好舵而不划桨的政府才是明智的政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有必要通过制约市场行为和规范市场秩序来维护市场竞争活动的公平、公正,降低市场经济活动的运行成本,提高效率。但政府的制约和规范不应成为政府部门维护自身利益的手段。政府设置过多、审批或检查项目过繁,大大增加了微观主体的市场运营成本和制度成本,这同深化市场取向改革的要求背道而驰。传统体制下的行政审批还通过设置所有制门槛,对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领域进行限制。这与新的条件下国家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思路相左,与“非禁即入”的自由竞争理念也格格不入。因此,应当进一步大幅度削减行政审批,减少行政干预的随意性,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优化组合。
许多时候,政府运作的高成本与政府服务的低效率往往如影随形。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责权,明确中央和地方对公共服务的管理责权,有利于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政事分开,是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特别是信息成本的有效途径。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专业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减少政府规制范围,也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的法制化,严格控制行政事业编制规模,也是逐步降低政府行政成本的重要工作。
只有真正将政府该管的事管好,政府才是一个称职的“服务型”政府,才是市场经济中最好的“守夜人”。
公共物品——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
【经济学故事】
早期英国灯塔设施的建造与管理是由私人提供的。由于海上航行经常出事故,为了满足航海者对灯塔服务的需要,一些临海人家出钱建了灯塔,然后根据过往船只的大小和次数向船只收费,以此作为维护灯塔的费用并获取一定的利润。
经营一段时间后,灯塔的建造者逐渐发现,过往的船只总是想方设法地逃避缴费。他们或者绕过灯塔行驶,或者以自己熟悉海路为名干脆拒绝缴费。建造者们只能增雇人手加强管理,但他们又没有执法权,就是真碰上不缴费的人,他们也无可奈何。而且,增雇人手加大了建造者们的成本,慢慢的,私人建造的灯塔慢慢也就因建造者们的入不敷出关闭了。
可是,海上航行仍需要灯塔的指引,那么灯塔就只能由政府出面建设。这样一来,过往的船只从此不用再向政府交费,他们可以免费使用灯塔资源。
这个故事说明,并不是所有的产品和服务都可由私人提供。政府和其他公共组织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要向民众供给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向企业和个人来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公共物品。
【经济学课堂】
经济学家认为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所谓非排他性,是指某人在消费一种公共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这一物品(不论他们是否付费),或者排除他人消费的成本很高。所谓非竞争性,是指某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影响别人同时消费该产品及其从中获得的效用,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为另一个消费者提供这一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为零。
一般来说,公共物品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纯公共物品,即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第二类公共物品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但可以较轻易地做到排他,有学者将这类物品形象地称为“俱乐部物品”;第三类公共物品与第二类物品刚好相反,即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是却无法有效地排他,有学者将这类物品称为“共同资源或公共池塘资源物品”。
俱乐部物品和共同资源物品都是“准公共物品”,即不同时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准公共物品一般具有拥挤性的特点,即当消费者的数目增加到某一个值后,就会出现边际成本为正的情况,而不像纯公共物品,一般情况下增加一个人的消费,边际成本仍旧为零。准公共物品到达“拥挤点”后,每增加一个人,将减少原有消费者的效用。
【经济学茶座】
生活中有很多纯公共物品的实例。比如,城市道路上的路灯便是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试想一下,假如有一天路灯坏了,政府不去维修,你会去维修吗?对大多数人来说答案是否定的。假如没有政府维修,路灯多数会坏掉。
通常,纯公共物品都需要政府来提供,其中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国防。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国家安全比任何东西都重要。但国防作为一种经济品,与面包等私人物品完全不一样。10块面包可以按人头分为许多份,而且一个人吃过的面包另一个人就不可能再吃。而国防一旦有人提供,就会对所有人产生同样的影响。无论是和平主义者还是好战分子,无论是老人还是青年,无论是目不识丁者还是饱学之士,都会享受同样质量的国防服务。
现实中,政府应该如何提供纯公共物品呢?我们看以下例子:
美国一个小镇的居民喜欢在7月4日美国国庆日这天看烟火。这个小镇的企业家艾伦决定在这一天举行一场烟火表演,可以肯定艾伦会在卖门票时遇到麻烦。因为所有潜在的顾客都能想到,他们即使不买票也能看烟火。烟火没有排他性,人人都可以在不支付任何费用的情况下看到。
尽管私人市场不能提供小镇居民需要的烟火表演,但还是有办法解决问题的:当地政府可以赞助7月4日的烟火庆祝活动;镇委员会可以向当地的每个人增加2美元的税收,并用这一收入雇艾伦提供烟火表演,等等。
这就是政府通过财政支持的公共物品。提供公共物品是政府的首要职责,但在提供公共物品前也应关心提供公共物品所花费的成本和代价,以此合理地确定提供公共物品的规模。在这方面就要求政府部门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支出效率,规范公共物品提供的决策程序。
哈定悲剧——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悲剧
【经济学故事】
刘伯温的《郁离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官员瓠里子从吴地回故乡广东,准备乘坐官船。他到岸边后发现有一千多条船,不知哪条是官船。送行的人说,只要看船篷是旧的,船橹是断的,布帆是破的,那就是官船,于是照此话去找,果然很容易就找到了官船。他感叹地说:“唉,现今的风气如此之坏,公家的东西竟遭到如此破坏。”
官船是最破烂的,城市公用设备是最容易破损的,公共场所的卫生是最令人头疼的……理性的经济人都知道,对公共物品而言,你不从中获益,他人也会从中获益,最后损失的是大家的利益。所以人们只期望从公共物品中捞取利益,很少有人关心公共物品本身的结果。 “公地悲剧”因此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