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胀——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
【经济学故事】
1973年中东战争期间,石油输出国的石油斗争导致西方国家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这次由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这次危机造成了西方经济较长时间的“滞胀”:工业生产普遍持续大幅度下降,日本高达 20.8%;大批企业破产,股票大跌,美、日等10国两年内资本超过百万美元的公司破产12万家以上,拥有50亿美元资产的富兰克林银行倒闭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银行倒闭事件,股票价格下跌总额达5000亿美元;失业人数剧增,创战后最高纪录,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失业人数1975年月平均为 1448万,美国1975年5月失业率为9.2%;物价上涨,国际贸易和国际收入逆差严重,危机期间物价指数的上升英国为43.9%,日本为 32.5%;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际贸易入超达203亿美元,国际收支逆差为392亿美元。
萧条过后,各国经济没有出现全面高涨,而是进入滞胀时期,经济发展速度相对停滞,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严重,失业率居高不下。
【经济学课堂】
滞胀全称停滞性通货膨胀(Stagflation),又称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在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中,特指经济停滞(Stagnation)与高通货膨胀(Inflation),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通俗地说,滞胀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的现象,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
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一般表现为:物价上涨时期经济繁荣、失业率较低或下降,而物价下跌时期经济衰退或萧条。西方经济学家据此认为,失业和通货膨胀不可能同时发生。但是,自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西方各主要国家出现了经济停滞或衰退,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以及物价持续上涨同时发生的情况。后来,西方经济学家把这种经济现象称为滞胀。
滞胀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经济停滞,包括危机期间的生产下降和非危机期间的经济增长缓慢和波动,以及由此引起的大量失业;另一方面是持久的通货膨胀,以及由此引起的物价上涨。这两种现象互相交织,贯穿于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各个阶段,并成为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共同经济现象。
【经济学茶座】
随着近30年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滞胀现象已经让我们感觉很陌生了。回到20世纪70年代,看看美国和日本当初的成本推动型通胀是如何形成、如何解决以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我们又有多少启示。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美元贬值、石油危机是造成美国长达十年滞胀的主要原因。从1970年到1981年,美国年平均通货膨胀率达到10.46%,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同时有效需求不足,形成典型的滞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失去作用,直到里根政府采取稳定货币供应、减轻税负、缩减开支等政策手段后,经济才在1983年迎来新一轮增长。
日本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靠投资和出口拉动,于是日元被迫升值、外贸顺差扩大、外汇储备激增,从而引发对国土进行全方位开发造成环境破坏和公害泛滥严重等问题。在石油危机的冲击下,通胀率也迅速抬升,CPI指数在1972年是4.9%,1973年达到11.7%,而1974年飙升至23.2%,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政策,至1978年CPI指来才降到4%的正常水平。
日本1973年到1975年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最终产走出了经济困局。而这得益于政府投资的及时退出给民间投资留出了空间,扩大供给、平抑通胀,转变了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这给现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虽然我们不能陷入经验主义的泥潭,毕竟如今的经济环境和那时大有不同,但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调整已经迫在眉睫,随着基础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一定要警惕长期成本推动型通胀对财富的侵蚀。
经济周期——繁荣背后的隐忧
【经济学故事】
1929年10月29日是美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黑色星期二”是股票市场崩盘的日子,“经济大萧条”也正式开始。1933年,失业率攀升到最高点,有四分之一的劳工失业。
经济大衰退是1929年在美国发生的。当时,美国大部分的股票价格暴跌,股票市场崩溃,很多人在一夜间丧失全部资产,最后引起了全国的经济大恐慌。大量工厂、银行因此倒闭,全国陷入经济困境。
为摆脱经济危机,各国打起了贸易壁垒战,严重依赖美国的德国与严重依赖外国市场的日本无法通过自身经济政策的调整来摆脱危机,只能借助原有的军国主义与专制主义传统,建立法西斯专政,以进行疯狂对外扩张。而罗斯福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
【经济学课堂】
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周期或商业循环,它是指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这种波动以主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如就业率、物价水平、总产量等普遍的扩张或收缩为基本特征。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可以分为萧条、复苏、繁荣、衰退几个阶段,其中最主要的两个阶段是衰退阶段和扩张阶段。萧条,即经济活动收缩或向下的阶段;复苏,即由萧条转向繁荣的过渡阶段。繁荣,即经济活动扩张或向上的阶段(高涨);衰退,即由繁荣转向萧条的过渡阶段(危机)。
经济周期一般有长短之分,主要的经济周期学说有如下几种:
库兹涅茨周期,一种长经济周期。1930年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的一种为期15~25年,平均长度为20年左右的经济周期。由于该周期主要是以建筑业的兴旺和衰落这一周期性波动现象为标志的,所以也被称为“建筑周期”。
朱格拉周期,是一种中周期。1862年法国医生、经济学家克里门特·朱格拉在《论法国、英国和美国的商业危机以及发生周期》一书中首次提出市场经济存在9~10年的周期波动。这种中等长度的经济周期一般被称为“朱格拉周期”,也称“朱格拉中周期”。
基钦周期,是一种短周期,又叫“短波理论”。1923年美国的约瑟夫·基钦从厂商生产过多时就会形成存货,减少生产的现象出发,在《经济因素中的周期与倾向》中把这种2~4年的短期调整称之为“存货周期”,人们亦称之为“基钦周期”。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是一种长周期,是1926年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的一种为期50~60年的经济周期。该周期理论认为,从18世纪后期以后,经历了三个长周期。第一个长周期从1789年到1849 年,上升部分为25年,下降部分35 年,共60年;第二个长周期从1849年到1896 年,上升部分为24年,下降部分为23 年,共47年;第三个长周期从1896年起,上升部分为24年,1920年以后进入下降期。
【经济学茶座】
经济周期既有破坏作用,又有自动调节作用。在经济衰退时期,一些企业破产,退出商海;一些企业亏损,陷入困境,努力寻求新的出路;一些企业顶住恶劣的环境,在逆境中站稳脚跟,并得以生存和发展。
对个人来说,经济周期可以通过很多渠道影响我们。例如,在产出上升时,找工作变得比较容易;在产出下滑时,寻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就会比较困难。而经济永远在繁荣和衰退之间循环,人们对于未来生活总是从乐观的高峰跌到失望的深渊,又可能在某种契机下雄心再起。
一般来说,经济周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影响:经济周期波动的扩张阶段,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益活跃的时期。这时,市场需求旺盛,订货饱满,商品畅销,生产趋升,资金周转灵活。企业的供、产、销和人、财、物都比较好安排。这一阶段企业处于较为宽松有利的外部环境中。经济周期波动的收缩阶段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趋紧缩的时期。这时,市场需求疲软,订货不足,商品滞销,生产下降,资金周转不畅。企业在供、产、销和人、财、物方面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企业处于较恶劣的外部环境中。
从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率最高的波峰年分别是1978年(11.7%)、1984年(15.2%)、1992年(14.2%)和2007年(13%);经济增长率最低的波谷年分别是1981年(5.2%)、1990年(3.8%)、1999年(7.6%)和2009年(假设2009年为本轮周期的波谷年,增长率为8%)。如果依据波峰年计算周期的长度,从1978年到2007年的29年间总共形成了3个经济周期,周期的平均长度为9.66年;若依据波谷年计算周期的长度,从1981年到2009年的28年间也形成了3个经济周期,周期的平均长度为9.33年。
从工业化到现在,世界经济呈现出具有规律性的周期变化已经历了五个长周期,即分别以“早期机械化”技术革命、“蒸汽动力和铁路”技术革命、“电力和重型工程”技术革命、“福特制和大生产”技术革命和“信息和通讯”技术革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周期。
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任何一分子,对经济周期波动必须了解和把握,并应制定相应的对策来适应周期的波动,否则将在波动中丧失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们越来越多地关心经济形势,也就是 “经济大气候”的变化。而作为政府部门,认识经济周期在市场经济中的运行规律和特征,有助于政府在制定扩张性或收缩性的经济政策时,增强预见性,避免滞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