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216700000008

第8章 学术研究(7)

飞白书与折芦描——古代绘画技法演变研究

“古法用笔”是中国画的立命之根,但并非亘古不变。事实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绘画的发展,用笔也随之变化,只是速度显得缓慢而已。绘画用笔由东晋顾恺之的“高古游丝描”,唐代阎立本“铁线描”,吴道子“兰叶描”,到张藻的指画,王洽的泼墨,笔法已由单纯的墨线向点面发展,笔与墨结合,线与面结合,拓宽了笔墨的表现力。中唐始,随着禅宗的影响日益深化,书画家受其影响,开始强调笔墨的感情色彩,书界则产生了张旭、怀素等草书大家;绘画则产生了强调“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的王维,及张藻、王洽、项容等水墨画家。作画行为也非一味的“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慢条斯理,而是或口吹,或脚蹙手抹,或挥或扫的激情创作。五代两宋绘画,受尚意书风的影响,不仅用笔出现新的变化,甚至用其他工具,如折芦、木片、笤帚等代替毛笔。

何谓飞白书?“本是宫殿题署,势既径丈,字宜轻微不满,名为飞白”。意思说,因为宫殿题署字太大,如果所有笔道都填实,会给人透不过气来的感觉,笔道略留缝隙会有轻松之感。于是书家从扫地笤帚的运动取得了灵感,飞白书与笤帚结下不解之缘。飞白书起始于东汉末蔡邕,据唐张怀瓘《书断》记载,灵帝熹平二年(173年)奉诏作《圣皇篇》,篇成,诣鸿都门上,时方修饰鸿都门,蔡邕待诏门下,见役人以垩帚成字,受到启发,归而为飞白之书。扫地用的笤帚(或刷墙用的刷子),多齐头扁体,为的是轻便和着地面积大,如果做成像毛笔的形状圆体尖头,则体重而不便。故推测飞白书之笔,一定是齐头扁体。工具形状的改变,字形也会发生变化。清末人陆绍曾《飞白录》记载汉至清末飞白书家八十七人,但其迹流传于世者,十不得一。蔡邕的飞白书已无从得见,今日所能见到的最早的飞白书实物均为唐人遗迹,如唐太宗《晋祠铭碑》额、唐高宗《纪功颂》额、武则天《昇仙太子碑》额等。现以武则天《昇仙太子碑》为例,其碑额之“昇仙太子之碑”六字,字体在楷隶之间,笔画提住数次,住之则黑,提之则白,故黑白相间。点作鸟形,“昇”字三鸟,“仙”字四鸟,“太之碑”三字各一鸟,用绘画之法为之,非一笔而成也。【57】唐飞白书体,被东瀛高僧空海带回日本,从其书法行笔线条宽窄相间分析,所用飞白笔应是木片之类的扁体齐头硬质笔。宋飞白书达最高潮,原因是北宋历代皇帝对此情有独钟,特别是太宗、真宗、仁宗三帝,他们的飞白书对宋代书法影响极大,上行下效,北宋书法家中善飞白者,代不乏人,有宋嘉言、李唐卿、蔡襄、文同、黄伯思等。宋之前,飞白笔用何种材料制作,已难稽考,仅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五云:“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进士榜头竖粘黄纸四张,以毡笔淡墨衮转书曰‘礼部贡院’四字。或曰文皇顷以飞帛书之,或象阴注阳受之状。”【58】唐太宗所使用的毡笔究竟是什么样子,不得而知。

宋人所使用的飞白笔,因当时人记载明确,可知其详。黄伯思《论飞白书》【59】云:“近世相承飞白皆用相思为木板,若髹刷然以书,殊不用豪笔,故作字无浓淡纤壮之变,非古也。”这就是说,宋人飞白书用木板做成类似漆刷子的笔书写,而这是宋人的新创造。朱长文《续书断》云:“仁庙往在东朝,已志于书,真宗尝以示大臣。及于临御,因阅视先帝灵几,有木皮飞白笔,偶取作字,笔力遒迈,如素习者。”意思说,宋仁宗做太子时,已立志学好书法,真宗曾以他的书法夸示于大臣们,仁宗即位后,一次去祭拜真宗灵位,在灵几侧见到真宗生前使用过的飞白笔,以木皮做成,试着写了几个字,觉得很顺手。“笔力遒迈,如素习者。”这两句是时人的溢美之词,可以打折扣。但仁宗钟情飞白书,确是历史事实。《宋会要》记载颇详:“乾兴元年(1022年)三月,仁宗遣内侍至中书,赐御书飞白字各一轴,仁宗因至真宗灵位之侧,阅视有飞白笔,其笔以木皮为之。遂取试书数字,帝素亦未尝习此书,偶兹阅试,有如夙习。寻命置其书于真宗灵御前,以申哀慕。及分赐执政近臣。是后,书法益精,屡赐近臣。”【60】仁宗的父亲真宗、祖父太宗均长于此书此道,以赐飞白书笼络人心,协调关系。仁宗飞白书的形状,据欧阳修《归田录》记载:“仁宗万机余暇,无所玩好,惟亲翰墨,而飞白尤为神妙。凡飞白以点画象物形,而点最难工。至和中,有书待诏李唐卿撰飞白三百点以进,自谓穷尽物象,上亦颇佳之,乃特为‘清净’二字以赐之,其六点尤为奇绝,又出三百点之外。”幸运的是,仁宗飞白书“天下昇平四民清”榜书流传下来了,据容庚先生《飞白考》记载:

飞白“天下昇平四民清”七字横列,石高约一尺三寸,广约三尺八寸,“昇”字高约六寸九分,“四民”二字之上,楷书“庆历八年(1048年)四月二十八日”两行十字。前有楷书“皇三十九”一行四字。下有方印三,惟首一“御”字可辨。字作行草体,乃木片所书,转折如带。其点特异,“昇四”二字起笔之点如蛇头,“下昇民清”四字收笔及偏旁之点如贝介。于唐代飞白之外独创一派。

此特点与欧阳修记载的“仁宗飞白书,以点画象物形”相吻合。木片做笔,笔的形制特征,今人难得其详,因未见实物。估计做起来也比较复杂,因为宋宫廷内专门做笔的工人有两套人马,如南宋高宗朝“御书院”设有“押宿官二员,于书待诏出职人内奏差一技术官直长充。书待诏三人,书艺学七人,书学祗候一十四人,书学生不限人数。并无请给一诸色祗应。弹琴一名,著棋四人,擘阮一名,镌字三人,点笔班一名,描边花一名,装界三人,造墨一名,雕字二人,画细文一名,打碑二人,磓纸兼印书二人,系笔三人,系飞白笔一名,造琴阮一名,裁缝一名”。分工如此精细,特设系飞白笔一名,可见其重要。【61】

绘画所用之笔,出现新的形制似较书法略晚。无论从文献或从实物看,唐代尚无人以木片为笔作画的记载。北宋初石恪作画“纵逸不守绳墨,多作戏笔人物,诡形殊状。惟面部手足用画法,衣纹皆粗笔成之”。这里所讲的“粗笔”还应该是传统的“笔”。传为石恪作而早已流入日本的《二祖调心图》,其中画面有巨型肖形印之罗汉形象,用笔线条有硬物划痕之感,疑其工具已非传统的圆头软毛笔,似为硬质片状物所画(或结茅作笔)。支持笔者这一推测的最有力的证据是,2004年春,安徽的一位朋友收藏一幅梁楷风格的宋画《补衲图》,高42.0厘米、宽34.0厘米。画面一秃顶连腮胡子的和尚,身着阔大袈裟侧坐在地,聚精会神地穿针引线,准备补衲。这是一幅水墨画,手法颇似传为北宋初石恪的《二祖调心图》和南宋中期梁楷的《布袋和尚图》。刻画细致入微,袈裟以泼墨画出,线条粗放潇洒,给人一气呵成之感。仔细研究,我发现该画所使用的工具和手法,与一般的人物画不同。作画用的不是圆头软毛笔,而很可能是芦苇或木片制成的硬质笔,这从画面人物头部和手部出现平行双线可以看出。画面运笔时而平行,时而立行,如额头、眼眶、左手大拇指等处都出现了平行的双线而且线条短粗,入锋和收锋处如硬物被切割,袈裟领部及左臂袖筒的线条齐头齐尾,平直呈片状。其他部位的线条粗放浓重,看似泼墨,所用的工具也不像是软毛笔,而可能是结茅做笔所为。画史记载梁楷作画有时用“折芦描”,一般人理解为线条形状似折芦,自从发现了梁楷风格的宋画《补衲图》后,又增加了一种新的解释,即折芦做笔而描。【62】

画史记载,北宋苏轼曾用“蔗滓画竹及枯木”;陈常,以飞白笔作树石【63】;赵宣用飞白笔画人物【64】;南宋与梁楷同时代的画家牧溪也“多用蔗渣草汁,又皆随笔点墨而成。意思简当,不费妆缀。松竹梅兰,不具形似”【65】。所谓“蔗滓”或“蔗渣”,就是甘蔗的表皮,因为人们吃甘蔗时,都要先把皮撕下来,再吃里面的穰,皮为废弃物故称“渣”。蔗皮柔软有弹性,与特制的木片在使用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看来北宋后期开始有画家使用片状硬质工具作画,应该是没有什么疑问了。画家郭熙《林泉高致》曾说,笔用尖者圆者,粗者细者,如针者如刷者。说明画家用笔完全从画面需要考虑,不一定死守传统。

不死守传统,在北宋画坛已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在道释门更为常见。《画继》卷五《道释衲子》记述道人甘风子:“甘风子,关右人。阳狂垢污,恃酒好骂,落泊于廛市间,酒酣耳热,大叫索纸,以细笔作人物头面,动以十数,然后放笔如草书法,以就全体,顷刻而成。多画列仙之流,题诗其后。”这类似石恪的画法。

南宋画家作画则更加自由,技法、工具更为多样。如善画龙的陈容,“端平二年(1235)进士。诗文豪壮,善画龙,得变化之意。泼墨成云,噀水成雾。醉余大叫,脱巾濡墨,信手涂抹,然后以笔成之”【66】。更有甚者,北宋醉道士李怀仁用笤帚在“天庆观”画龙,成为远近闻名的一景,不仅引来无数百姓前来观瞻,也引起文人的巨大兴趣。宋费衮《梁溪漫志》记载:

毗陵二画。吾州天庆观画龙,太平寺画水,胜绝之笔,闻于天下。四方来者道出毗陵,必迂路而观焉。盖姑苏道士李怀仁所画,怀仁酒豪不羁,尝呼龙松江之上狎而观之,遂画龙入神品。过毗陵天庆观,大醉,索墨浆数斗,拽笤帚裂巾袂濡墨,号呼奋踯,斯须龙成,观者失声,辟易惧将搏也。怀仁后不知所终,而好事者每呼画工就龙模写,工运笔之际辄眩晕欲仆,竟不能成,观者骇异。水则郡人徐友画,清济贯河一笔纡绕,长数十丈不断。却立而观,涛澜汹涌,目为之眩,仰首近之,凛然若飞流之溅于面也。郡人吴德辉因与客论近世名画曰:“予每至画龙处,辄谛玩弥时不能休。”乃赋古风曰:“道人龙中来,醉与神物会。写兹蜿蜒质,日月为冥晦。崩翻江海姿,素壁起涛濑。呼吸见雌雄,抉石疑可碎。萧森殿阴古,众真俨飞旆。注观恐腾跃,夜半失像绘。飞光著明珠,灵秘一可怪。烂烂照甍栋,那得久在外。偷儿伺酣睡,不怕婴鳞害。愿言慎所托,未用期一快。”淳熙戊戌(1178年),杨诚斋为太守,过太平寺,为赋《画水》长句曰:“太平古寺劫灰余,夕阳惟照一塔孤。得得来看还不乐,竹径荒处破殿虚。偶逢老僧听僧话,道是壁间留古画。徐生绝笔今百年,祖师相传妙天下。壁如雪色一丈许,徐生画水才盈堵。横看侧看只麽是,分明是画不是水。中有清济一线波,横贯万里浊浪之黄河。雷奔电卷尽渠猛,独清元自不随它。波痕尽处忽掀怒,搅动一河秋水暮。分明是水不是画,老眼向来元自误。佛庐化作金舵楼,银山雪堆风打头。是身飘然在中流,夺得太乙莲叶舟。僧言此画难再觅,官归江西却相忆。并州剪刀剪不得,鹅溪匹绢官莫惜,貌取秋涛悬坐侧。”是二画为一郡之胜处,而二公又形之赋咏间,真足以传不朽矣。【67】

北宋后期出现的绘画工具形质的变化,到南宋产生梁楷、牧溪、玉口等以非传统笔作画的尝试并取得成功,为中国人物画开辟了一条新路,可惜,宋以后并没有继续发展下去。这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以为其根本原因是传统习惯势力抑制了它的发展,中国历来讲究“书画同源”,笔墨功力被看做绘画作品优劣的关键,舍弃传统的毛笔,笔墨功力便无从彰显,失去了一个重要的评判指标。而元代以后,文人画成为画坛主流,而文人的笔墨趣味非传统工具不能自由抒发,所以只好回到老路上来,继续沿着“骨法用笔”的传统发展下去。元杨维桢《图绘宝鉴序》云:“书盛于晋,画盛于唐宋,书与画一耳。士大夫工画者必工书,其画法即书法所在。”【68】书画不分家,则书画工具的改进就会受到制约。从艺术风格应该丰富多彩而言,工具的单一,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艺术》2007年第12期

同类推荐
  • 中国折扇

    中国折扇

    扇子起源于我国的远古时代,从考古资料推测,扇子的应用至少不晚于新石器时代陶器出现之后,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扇子的种类和用途都在不断地演变,扇文化也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折扇》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折扇文化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何谓懂音乐

    何谓懂音乐

    《何谓懂音乐》所收的文论基本上均与所谓“学理”有关,但行文的方式不是学术性的“论述”,而是随笔式的“漫议”——如杨燕迪教授对音乐审美、音乐理解、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价值判断等问题的议论,以及对相关艺术问题甚至音乐学学科问题的思考。本来,这都是些相当“古板”甚至“深奥”的话题,但杨燕迪教授想试试能否用相对轻松的笔调来触及——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这些文字的读者是普通爱乐人。思考,以及与思考紧密相关的读书,其实是带有快感的,但在很多时候思考和读书被搞得很无趣。《何谓懂音乐》所收录的文章及相关书评和书序可被看作是杨燕迪教授的某种个人努力——希望在思考和读书过程中保持乐趣。
  • 黑白之外

    黑白之外

    《黑白之外: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叙事与意识形态》从本体的语言学诗学与外国的文化研究两个视角剖析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叙事与意识形态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本书第一、二两章以本体研究为主,从语言学诗学角度出发,探讨民族化的意识形态对中国电影的叙事形态、叙事方式、叙事图景(时间意识与空间意识)乃至叙事类型的变迁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发挥了怎样的影响;第三章则开始从本体研究转向文化研究,探讨电影叙事的话语权争夺,揭示各个意识形态团体如何通过电影实现自己的意识形态利益,而意识形态话语又是如何渗透到电影的叙事话语之中。
  • 观赏石鉴赏与收藏

    观赏石鉴赏与收藏

    中国的赏石文化,有着极为深邃的文化传承。观赏石缺少了文化内涵,将失去收藏价值;赏石收藏的精致理念,也是收藏价值的保证。《观赏石鉴赏与收藏》一书系统地介绍了赏石文化的渊源、传承与内涵,中国古今名石图谱、观赏石的意韵与鉴赏、观赏石的命题与配座、观赏石的收藏价值与投资等方面的内容。作者将以收藏鉴赏家的丰富经验、文化学者的深厚修养,带你踏上访石的旅途,体验惊鸿的心悸,获取文化的滋养和享受收获的喜悦。
  • 民间文化与“十七年”戏曲改编

    民间文化与“十七年”戏曲改编

    《民间文化与“十七年”戏曲改编》对“十七年”时期民间文化与中国传统戏曲改编的关系进行了细致描述和考察,并以此为研究语境、理论视野和写作支援平台,从“民间”的维度,对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戏曲改编的发生、发展、性质、功能等做了概括性的梳理,既有宏观的全局分析,又有引人入胜的个案探讨,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民间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重大意义。
热门推荐
  • 醉美一世

    醉美一世

    他生于农村,就读高三,本为一小混混,天生神力,一次奇遇而获得强大异能,从此,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从此,金钱,美女,权利,无往不利。。。但是随着自身的慢慢强大,却卷入了一场巅峰的对决中。。。。
  • 开国功臣:徐达

    开国功臣:徐达

    徐达(1332—1385年),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人。他出生于一个世代种田的农民家庭,小时曾和朱元璋一起放过牛。元朝末年,他目睹政治黑暗,民不聊生,慨然有“济世之志”。元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在郭子兴起义军中当小军官的朱元璋回乡招兵,他“仗剑往从”,从此开始了戎马倥偬的军事生涯。《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开国功臣:徐达》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明朝开国元勋郭子仪传奇的一生。
  • 凌立记

    凌立记

    明天的路自己掌控,为什么简介要写这么多字,主角本来就急着登场,
  • 都市之纨绔神少

    都市之纨绔神少

    平凡少年重生平面世界,且看邵夜争霸都市傲立苍穹。
  • 九天战神诀

    九天战神诀

    石天,一个出身卑微的仆人,机缘巧合之下得到惊世九天战神诀,命运开始逆转。从此踏上修炼之路,战天穹,斗妖兽,凌乾坤,君临天下,傲视苍穹。
  • 众女抢夫:王爷只爱俏村姑

    众女抢夫:王爷只爱俏村姑

    一个出生在偏远山村的俏皮村姑,一个出生在繁华皇城的俊美王爷,一次相遇,王爷竟无可救药的爱上了这个村姑。村姑接旨进宫学礼仪,王爷封地击破敌军,“凤楠~待我凯旋归来,你嫁我可好?”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永远差一块钱

    永远差一块钱

    欲望永远比钱高一厘米。没钱的时候想买件好衣服,有钱的时候想买限量版汽车,我们永远差那么一块钱。金钱和欲望本身未必是美,美在于金钱的使用,一如欲望的满足。只差一块钱其实讲的就是人生的一种状态,永不满足,永远遗憾。
  • 妖之学院:星术书

    妖之学院:星术书

    奶奶说,在一百年前,初山上有一个女子,姓顾,叫顾岚。她给自己取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千梦。千万的美好与期盼,都是梦而已。而她就在那场争夺《星术书》的战争中成了魔,便是万劫不复。那场战斗,她杀.死了所有人,最后也杀.死了自己。奶奶说,这是一个局,顾家之人都无法逃离的局。而布下这个局的,是命运。
  • 盛开宝典:自我实现的十二条智慧

    盛开宝典:自我实现的十二条智慧

    如何实现你的潜能、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验顺着流走、心想事成的状态,如何开启创造力、不断获得灵感,如何在生命的不确定性中信赖安在,如何面对人生暗夜,如何将你所知道的知识进行身体力行,变成自己的智慧——《盛开:自我实现的十二条智慧》通过直击心灵的语言和实用的修行指南,将有助你在这些问题上进行解惑提升。这是定居美国的人生教练胡馨在自身人生命成长和灵性开启历程的基础上,结合在个案辅导中的体会和众多身心灵成长经典著作,在高能量状态下原创的关于实现生命成长和人生突破的智慧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