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小额信贷问题研究
自20世纪70年代孟加拉乡村银行创建了小额贷款的模式以来,对贫困人口提供小额贷款已经成为各国扶贫工作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方式,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正在逐渐得到重视和推广。近些年来,众多学者也纷纷围绕这一话题进行研究。Morduch1999认为小额信贷是一种向贫困农户直接提供较高利率的无资产担保的小额贷款并保持了高还贷率的扶贫方式。Sen2008指出,小额信贷在发展中国家对于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就业、减少贫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Gutiérrez-Nieto等人2007认为小额信贷机构是特别的金融机构,具有社会属性,并能产生利润。文章通过多元分析模型对相关金融比率数据进行分析小额信贷资金的运用效率。结果显示,模型中的变量影响小额信贷资金效率的是小额信贷的非政府组织地位的高低。Tsai2004将中国和印度的小额信贷运营方式进行比较,认为中国和印度的银行业部门都已经试图限制非正式金融形式。印度实施小额信贷政策目的是降低低收入的企业对高利贷资金的依赖。研究表明,非正式金融的持续发展可能源自于4个方面的原因——正式信贷的有限供应,有限的国家贯彻政策能力,本地市场中政治和经济的分割,以及很多小额信贷计划实施的限制。
1.2.2.4微型金融运行模式研究
在发展中国家,目前试行较为成功的微型金融模式主要来自于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和玻璃维亚等国家。Batabyal和Beladi2010小额信贷机构应该鼓励借款人逐步建立金融资产以满足自身的融资业务,并公开相应的贷款要求,给贫困的借款人提供更为合理的替代方案。Jordan Pollinger等人2007指出微小企业在金融市场上比较难获得资金,所以微型金融机构可以借鉴关系型融资模式(比如获得更多的捐赠、基金等方式)以支持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对于我国而言,中国小额信贷之父杜晓山教授2004从宏观层面总结出我国实施小额信贷的组织模式有四种:(1)双边或多边项目。通过设立专门机构来管理和操作外援资金,按照出资机构的要求和规章运作小额信贷项目,简称为项目小额信贷。例如UNDP项目、世界银行资助项目、UNICCF项目、加拿大CIDA的新疆项目等;(2)由民间机构实施的小额信贷扶贫项目,简称非政府组织专业性小额信贷。如中国社科院“扶贫社”项目、香港乐施会项目等;(3)由政府部门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和操作的扶贫贴息贷款小额贷款扶贫项目,简称政府小额信贷。其中陕西省、云南省、四川省和广西自治区规模和影响较大;(4)由金融机构直接操作的小额信贷项目,简称金融机构小额信贷。如河北省滦平县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项目、澳援青海项目执行期满后交地区农行继续扶持项目。
十多年来,学者们对于微型金融运行中是否应该实行小组联保运行模式已经存在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鼓励(刘文璞、张保民,1997和石俊志,2007);另一种观点却认为,传统小组联保模式在我国实施效果不佳,关于小组联保模式的理论研究也过于理想化,对于高收入者、中等收入者和低收入者要进行有效分离(刘锡良、洪正,2005),同时,周孟亮和李明贤2010进一步指出,普惠金融体系的建立对我国小额信贷机制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不应该照搬格莱珉银行小组联保模式,应该基于我国实际情况开展小额信贷机制创新,建立一种客户主动还款的信贷机制。
1.2.2.5微型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
近些年来,随着提供微型金融服务的机构不断增加,微型金融的扶贫功能日渐凸显,其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杜朝运等人2009从小额信贷的利率角度展开了论述,研究发现我国小额信贷的现行利率普遍偏低,无法补偿小额信贷开展过程中的各项成本,会挫伤目前已开展小额信贷的金融机构扩大此项业务的积极性。谢升峰2010认为保持微型金融的持续发展,要加强产品和业务创新,包括开发业主联保贷款、订单贷款、供应链融资、厂房按揭贷款、通用设备贷款等多种信贷品种,结合农村贷款需求短、频、小的特点,给予农村新型金融机构更多的经营自主权和贷款投放权,相应简化审贷程序。焦瑾璞2010对此论题进行了补充,认为在坚持创新的同时还要逐步统一认识、实施有效监管、加强政策扶持,因为微型金融的服务对象不同于一般的商业银行客户。
上述学者因研究视角、方法和样本所取时间段的不同,而使得其结果也有所差异。诚然,MFIs的社会扶贫功能及自身运营绩效的高低取决于许多因素,但却终究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因素——风险程度的把握及控制。事实上,以上学者在分析的过程中几乎没有涉及,忽视了对其进行深入地研究。
亚洲金融危机的恶果逐步引发了国内学者对金融安全问题的关注,但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大多数是基于全国整体视角上(陈松林,2002和项俊波,2005),很少涉及农村微型金融机构风险防范和治理领域。实际上,作为一种新生机构,农村微型金融机构的创建在解决“三农”困境中将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其安全稳健地运营必将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重要话题。近几年来,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成因也渐渐唤起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反思。王国良、褚利明2009指出,目前国内一些微型金融组织内部权、责、利界定不清晰,从管理层到从业人员和服务对象都缺乏风险防范意识。焦瑾璞、陈瑾2009总结出国际微型金融监管的六项基本原则,并提出对微型金融机构的监管要求与普通商业银行是不同的论点,因此强调清晰的监管思路和法律框架。
然而,上述成果还只是停留在对微型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问题笼统地介绍和指导上,缺乏较为具体系统地分析,尤其是定量分析,从而对我国当前的农村微型金融机构风险难以准确地把握和了解。此外,对于不同经济与金融发展水平、不同文化环境和习俗惯例的农村地区,微型金融机构的风险程度及监管措施、控制路径是否具有差异性,而应该加以区别对待?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国内学者均尚未进一步作出全面的研究。
第三节本书结构安排
本书由九章构成,具体结构安排如下。
第1章,绪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
第2章,理论分析——系统阐述了微型金融的相关概念、金融支持理论、农村金融理论和金融风险理论。
第3章,现状描述——分别介绍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发展的现状。
第4章,机理分析——农村微型金融机构风险的生成机理,首先分别从农村金融发展的规模、结构及效率三个方面分别对1978年以来农村金融发展的缺陷状况进行了论述,其次结合农村金融的风险状况从外部生成机理和内部生成机理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第5章,实证分析——农村微型金融机构风险的评价与度量,结合指标分析法和VAR分析法对各区域农村微型金融机构风险进行了定量分析,并运用相关分析检验了农村微型金融机构风险的影响因素。
第6章,实证分析——发展绩效的实证研究,首先本书引入新的经济指标并运用帕加诺模型检验1978-2010年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支持效应,随后运用面板模型检验农村微型金融机构风险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动态关系。
第7章,经验分析——分别介绍孟加拉微型金融、印度尼西亚微型金融、印度微型金融和玻利维亚微型金融的成功经验,最后得出其中有益的启示。
第8章,对策分析——事前防范,主要措施有:加强金融监管、构建系统的区域风险预警监测体系、逐步提高农村微型金融机构经营绩效、建立多元化农村金融体系、建立区域金融发展圈。
第9章,对策分析——事中控制,主要措施有:及时的财政资金援助、实施有效的货币政策切断传染途径、完善微型金融机构内部控制、逐步扩大金融服务领域、优化农村金融生态。
第四节研究方法
(1)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本书紧密结合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深入研究了农村微型金融机构的风险生成机理,并结合宏观先行指标和微观审慎指标构建了风险预警检测体系,从而使得研究结论及对策更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
(2)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是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因而本书将逻辑分析、制度分析、现实分析等方法有机渗透;定量分析主要是以帕加诺模型为主,结合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VAR模型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实证检验了1978-2010年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支持效应;其次,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动态检验了农村微型金融机构的风险与运营绩效之间的关系,并运用指标分析法和VaR对各样本金融机构的风险进行检测和度量。
(3)实践调研法。本研究将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一些地区中的农村微型金融机构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实地考察,以收集直接性资料进行研究。
(4)比较分析法。本书将农村微型金融机构的相关数据、指标分别与同期其他商业银行进行纵向比较;同时,结合测算的金融风险指标值,将三大地区的农村微型金融机构的风险特征进行横向比较,使得分析的结论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