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内涵
企业国际化经营不仅仅是指货物的跨国界转移活动(商品直接以进出口为核心的国际货物贸易),它还包括技术和知识产权的跨越国界的活动,如技术或知识产权方面的特许或授权,包括商标、专利、专有技术、版权及计算机软件流动,如国际信贷、证券投资和直接投资等;以及活动,如工程承包、劳务输出、管理合同等合约性安排,以及银行、保险、租赁、宾馆与旅行社、仓储与运输、物业与房地产、咨询、广告及会计等国际性的服务经营等。
1.生产和商品的国际化
生产和商品的国际化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商品生产的国际化。商品生产的国际化即社会分工超越国家范围,各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国际分工和合作,各自生产并大量出口具有生产优势的产品。如美国生产了全球绝大多数的民用飞机;中国的低档纺织品在全球的生产中占有很大份额。第二,商品市场的国际化是商品在经济全球化中,企业根据各国消费者的需求与欲望的国际化倾向,按照全球营销观念,制造出受世界各国普遍欢迎的“世界产品”,甚至采用统一商标和促销手段满足顾客的需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商品的国际化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明显增强,表现在:
①出口商品在同产品和产业生产中的比重明显上升。②出口贸易依存度上升,1980年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的出口依存度分别为10%、25%、19%;1996年上述数字相应上升为20%、27%、20%。东亚地区在这方面的变化更明显,20世纪90年代东亚商品贸易年均增长17%,商品和服务贸易出口占GDP的比例上升到30%,是1980年的两倍。③出口贸易量的增长率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1980—1990年,世界商品和服务出口年均增长5.2%,1990—1997年为7.0%;而同一时期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分别为年均3.1%和年均2.3%。
2.技术的国际化
技术的国际化指技术从一个国家或地区到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有偿转移。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技术贸易日趋活跃,规模不断扩大。许可证和特许权使用费支出从1976年的68亿美元增至1995年的600多亿美元。技术国际化是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一,积极参与科技领域的国际分工,发展技术贸易,及时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已成为各国的共识。第二,当代科技研制费用剧增,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成为客观需要。第三,当代科技开发周期大大缩短,为国际技术贸易打下了物质基础。
当代技术国际化表现在从技术成果最终环节的国际化转移到研究与开发初始环节的国际化;技术国际化还表现在技术引进和输出迅速增长两个方面。
3.服务的国际化
服务的国际化即服务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服务输出包括对外工程承包、对外劳务合作、国际旅游、国际运输服务、国际通信服务及国际金融保险服务等。
世界银行将服务输出按性质分为两类:①要素性服务,即劳动力的输出,包括境外的对外工程劳务输出、海外直接投资劳务输出和境内劳务输出(来料加工等);②非要素性服务,即运输、保险、旅游、通信、咨询服务和信息传递等。全球服务贸易出口,1998年为12900亿美元,占同年世界商品贸易出口额(53750亿美元)的24%。
4.资本的国际化
资本的国际化指国际直接投资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Dl)规模增长迅猛,1980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5115亿美元;到2000年这一数字达到1.4万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与1980年相比增长了近两倍。2000—2003年全球直接投资规模下降,但2004年以后,全球直接投资规模增长速度加快,2005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9160亿美元,较2004年增长29%。中国大陆吸引全球FDI总额为724亿美元,是继英国(1650亿美元)、美国(990亿美元)之后吸引FDI最多的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的原因在于随着世界经济集团化、区域化和一体化的发展,争夺经济集团内部的市场机会和发展空间,加强行业竞争和垄断地位,突破贸易壁垒,开发资源的区位优势,拓展高新技术的领先地位,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内容。
国际化经营的主体是跨国公司,当前,跨国公司已控制了全世界生产的40%、国际投资额的90%、国际技术贸易的60%、国际技术转让的80%和科研开发的90%,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
二、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动因
国际化经营意味着企业必须面对世界上最强大的竞争对手,必须对国际市场信息掌握准确、迅速,能对国际市场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但同时,国际化经营也意味着企业可以占有广阔的国际市场,更广泛地利用国际资源,得到世界最新的科学技术,企业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更有效地配置资金。国际化经营将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和更大的风险,对企业的要求也更高。
技术的进步,交通和通讯技术的改善,使企业迈向国际市场成为可能,众多多边贸易协定的签署加快了企业国际化的步伐。企业进入国际化经营是由企业的内部因素或外部因素推动的。内部因素可能是使管理者发现并理解国际市场的价值,决定追逐国际市场的机遇,或者是企业内部发生的事件推动企业走出国门。外部因素主要指逐渐趋同的全球市场需求、其他企业向国外拓展市场、商会活动强化了企业国际营销意识等,此外,出口代理商及政府努力也是推动企业国际化的一个动因。
具体地说,企业从事国际营销出于如下原因:
(一)延长产品生命周期
发达国家的企业往往把本国已处于衰退期的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例如,20世纪70年代末,黑白电视机在日本已经进入衰退期,在中国却处于成长期。这时,日本厂商在中国政府刚刚放松对家电产品的进口限制之际,将其准备淘汰的黑白电视机出口到中国市场,使黑白电视机的产品生命周期延长了许多年。
(二)获得更高利润和更多盈利机会
与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相比,国际市场有着较大的边际利润空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往往具有更高的售价,在目标国进行投资和生产也有可能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另外,即使利润率不提高,企业销售额的扩大也将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总额。
(三)扩大销售量,实现规模经济
全球销售量的增加可以使企业单位产品成本大幅下降,研究与开发费用也得以在更大的营业额基础上分摊。
(四)充分获取和利用全球资源
能源的短缺、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人力成本的提高等都迫使企业跨出国门,在全球范围内搜索资金和原材料,寻找能源丰富和人力富足的新的投资乐土,以使企业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而言,为国家创收大量外汇也是推动其开展国际营销的重要动因。
(五)开拓市场,占领国外市场
国内买方市场格局的形成、市场需求的缓慢增长和竞争的白热化,使大量企业将目光转向国外市场。国际市场潜力巨大,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2003年美国货物进口额达到12632亿美元,吸纳了世界1/5以上的出口产品,然而世界上95%的人口和75%的购买力是在美国以外。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希望和未来寄托在国际市场上。
(六)分散和规避风险
当一国市场存在较大风险或不利因素时,开展国际营销就有可能降低风险或避开风险。对于在全球化的今天,致力于长期生存和发展的企业而言,走出国门,开展国际营销是它们的不二选择。
三、企业国际营销活动的阶段划分与基本形态
企业的国际营销活动往往经历一个从小到大、从个别国家或多个国家再到全球市场的过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划分。根据涉足国际市场的时间和参与程度,企业国际营销活动进程可划分为初步进入、当地扩张、全球化三个阶段。与此相对应,国际营销表现为三种基本形态,国际企业的发展也就依次划分为贸易、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三种形态。
(一)初步进入阶段的跨越国界型或对外营销型
初步进入阶段可分为偶然性对外营销与经常性对外营销两个时期。偶然性对外营销时期,生产能力暂时过剩或国内需求短期波动是促使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原因,企业并未专门投入资源开拓国际市场,也未特意调整产品结构以适应国际市场。经常性对外营销时期,海外市场销量与利润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企业内部的出口营销机构开始独立出来,产品的研制开发兼顾国际市场的特点,并在海外市场建立分销网络或设立分销机构,但主要产品系列还是为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二)当地扩张阶段的异国型或国外营销型
随着企业从贸易形态向海外投资(特别是直接投资)发展,企业全面参与国际市场营销,企业总部采用在海外委托制造、独立制造或合资制造等方式,在国外生产基地从事生产,并在国外市场销售。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扩张,不仅意味着进入更多的国别市场,更重要的是加深对当地市场的渗透程度,进一步获得相关的市场知识与营销经验,建立并加强在海外当地市场的各种联系。在当地扩张阶段,海外市场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企业组织结构也进行相应调整以适应当地扩张的需要,营销产品不再是国内产品的直接出口而是专门为国际市场开发与生产的产品。
(三)全球化阶段的多国型或全球性营销
随着在国外直接投资,设立子公司或分公司,企业逐渐由多国公司发展成跨国公司。这些子公司或分公司的所有权仍操纵在总公司手中。如福特汽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可口可乐公司、麦当劳公司等,其总部设在国内,由总公司作出经营决策,在国外生产和销售产品。
全球化阶段是企业国际营销活动的最高阶段。在这个阶段,企业的营销市场是整个世界市场而并非多个国别市场的简单混合,其营销目标是企业资源的全球性最佳配置与经营活动的全球协同效应,其组织结构反映的是协调全球经营活动的管理模式与调控机制。
四、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对外投资迅速发展。截至2006年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达到733.3亿美元。近三年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71.3%,正在成为新兴的对外投资大国。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161.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1.6%,中国对外投资在全球的排名已从2005年的第17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13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从一般出口贸易、餐饮和简单加工扩大到营销网络、航运物流、资源开发、生产制造和设计研发等众多领域;投资区域从欧美、港澳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拓展到亚太、非洲、拉丁美洲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有竞争力的企业越来越多地采用收购兼并方式开展对外投资,2006年以并购方式实现对外直接投资47.4亿美元,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36.7%。
随着对外投资规模的扩大,境外中资企业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截至2006年年底,经商务部核准备案的境外中资企业已超过1万家。中国企业发展国际化经营是十分必要的。
(一)企业国际化经营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需要
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根据“互接互补”理论,中国企业应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参加到国际分工体系中去,顺应国际经济分工和合作的大趋势,积极地把中国民族经济融入整个世界经济之中。
(二)企业国际化经营是加强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微观基础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细胞。企业国际化水平、规模和程度必然对中国发展外向型经济产生决定性影响。目前,全球跨国公司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日益明显。如果中国没有一批世界知名的、能与西方跨国公司或综合商社较量的国际企业,没有一大批优秀的、熟悉国际市场的国际企业家,发展外向型经济就没有微观基础。
(三)企业国际化可以取得、利用和引进中国所需要的生产要素
1.资源
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取得国外资源,并进行国际性资源配置。中国可以进行开发资源性的海外投资,如矿业、林业、渔业、石油等行业投资可对缓解资源短缺起到一定作用。
2.先进技术
海外投资在技术上往往起着双重作用,既可以到国外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又可以得到当地的先进技术,后者称为“技术回流”型投资。
3.资本
跨国公司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本最佳配置。由于各国的投资环境有很大差别,一般贸易越来越受关税、非关税壁垒和日益强大的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的挑战,利润最大化原则的要求必然驱动资本的国际流动和全球配置,中国企业同样受到这种驱动。国外兴办企业通常不是全部使用自身的资金,有不少资金是在当地筹集的,这也是一种利用外资的方式。而且,国外合作者,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合作者对国际金融市场、资金渠道、商业惯例等都比较熟悉,筹借资金比较便利。
4.信息
国际经济竞争是一种信息竞争,谁掌握最新信息,谁就在经济上、技术上处于优势。海外企业在这方面有独到之处,它能及时、准确、迅速地掌握市场脉搏、营销动态、市场行情,有利于扩大出口,引进资金、技术、人才与管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