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气胜则身发寒而汗多,或身体常觉冷而不时战栗发寒,甚至手足厥逆,如见手足厥逆而腹部胀满的,是死症,这是属于阴胜的病,所以夏天尚能支持,冬天就不能耐受了。这就是阴阳互相胜负变化所表现的病态。
黄帝问:怎样能够使阴阳得以调和呢?岐伯说:如果懂得了七损八益的养生之道,就可以做到阴阳的调和,如果不懂得这些道理,就会发生早衰现象。就一般人说,年到四十,阴气已经衰减了一半,其起居动作,亦渐渐衰退;到了五十岁,身体觉得沉重,耳不聪、目也不明了;到了六十岁,阴气萎弱,肾气大衰,九窍不能通利,出现下虚上实的现象,会常常流着眼泪鼻涕。所以说:知道调和的人身体就强健,不知道调和的人身体就容易衰老;本来是同样的身体,结果却出现了强弱不同的两种情况。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够注意共有的健康本能;不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只知道强弱的异形。不善于调和的人,常感不足,而重视调和的人,就常能有余;有余则耳聪目明,身体轻强,即使已经年老,亦可以身体强壮,当然本来强壮的就更好了。所以圣人不做勉强的事情,不胡思乱想,有乐观愉快的旨趣,常使心旷神怡,保持着宁静的生活,所以能够寿命无穷,尽享天年。这就是圣人保养身体的方法。
天气在西北方是不足的,所以西北方属阴,而人右边的耳目也不及左边的聪明;地气在东南方是不满的,所以东南方属阳,而人左边的手足也不及右边的灵活。黄帝问道,这是什么道理?岐伯说:东方属阳,阳性向上,所以人体的精气集合于上部,集合于上部则上部聪明而下部虚弱,所以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利;西方属阴,阴性向下,所以人体的精气集合于下部,集合于下部则下部强盛而上部虚弱,所以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利。如虽左右同样感受了外邪,但在上部则身体的右侧较重,在下部则身体的左侧较重,这是天地阴阳之所不能全,而人身亦有阴阳左右之不同,身体哪里虚了,邪气就会乘虚滞留在哪里。
所以天有精气,地有形体;天有八节之纲纪,地有五方之道理,因此天地能成为万物生长的根本。无形的清阳上升于天,有形的浊阴下降于地,所以天地的运动与静止,是由阴阳的神妙变化来把握的,因而能使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循环往复永不休止。懂得这些道理的人,对上,顺应天气来养护头颅;对下,顺应地气来养护双脚;居中,则依傍人事,来养护五脏。天的轻清之气通于肺,地的水谷之气通于咽,风木之气通于肝,雷火之气通于心,五谷之气通于脾,雨水之气通于肾。六经犹如大河,肠胃好像大海,上下九窍以水津之气贯注。如以天地来比类人体的阴阳,则阳气发泄的汗,像天的下雨;人身的阳气,像天地的疾风。人的暴怒之气,像天有雷霆;逆上之气,像阳热的火。所以调养身体而不取法于自然的道理,那就要发生疾病了。
所以外感致病因素伤害人体,急如暴风骤雨。善于治病的医生,在病邪刚侵皮毛时,就给予治疗;医术较差的,病邪侵肌肤才治疗;更差的,病邪侵入到筋脉才治疗;再差的,病邪侵入到六腑才治疗;最差的,病邪侵入到五脏才治疗。假如病邪已经侵入到五脏,就非常严重,这时治疗的效果,只有半死半生了。
所以天的邪气,侵袭了人体就能伤害五脏;饮食之或寒或热,就会损害人的六腑;地之湿气,感受了就能损害皮肉筋脉。
所以善于运用针法的人,观察经脉虚实,病在阳,从阴以诱导之,病在阴,从阳以诱导之;取右边以治疗左边的病,取左边以治疗右边的病;以自己的正常状态来比较病人的异常状态;以在表的症状,了解在里的病变;并且判断是邪气太过还是正气不足,就能在疾病初起的时候,便知道病邪之所在,此时进行治疗,不致使病情发展到危险的地步了。
善于诊治的医生,通过诊察病人的色泽和脉搏,首先要辨别病症属阴还是属阳;审察五色的浮泽或重浊,而知道病的部位;观察呼吸,听病人发出的声音,可以得知所患的病苦;诊察四时色脉的正常是否,来分析为何脏何腑的病,诊察寸口的脉,从它的浮、沉、滑、涩,来了解疾病所产生之原因。这样在诊断上就不会有差错,治疗也没有过失了。
【原文】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剽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译文】
所以说:病在初起的时候,用刺法就可治愈;若在病势正盛,必须待邪气稍退,再去治疗。病轻的,使用发散轻扬之法治之;病重的,使用削减之法治之;其气血衰弱的,应用补益之法治之;形体虚弱的,当以温补其气;精气不足的,当补之以厚味。如病在膈上的,可用吐法;病在下焦的,可用疏导之法;病在胸腹胀满的,可用泻下之法;如邪在外表的,可用辛凉发汗法;邪在皮肤的,可用辛温发汗法;病势急暴的,可用抑收法;病实症,可用散法或泻法。观察病的阴阳,来决定用剂的刚柔,阳病可治其阴,阴病也可治其阳;叛定病邪的气、血,防其血病再伤及气,气病再伤及血。血实的宜用泻血法,气虚的宜用升补法。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译文】
黄帝问道:我听说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大月和小月合起来三百六十天而成为一年。人体与此相对应。如今听说人体三阴三阳之数,和天地不尽相合,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回答说:阴阳是有名无形的,它的变化却无穷无尽,可由十到百,由百到千,由千到万,再演绎下去,甚至是数不尽的。但是其总的原则仍不外乎对立统一的阴阳道理。天地间,万物初生,未长出地面时,叫做阴处,也称阴中之阴;若已长出地面时,就叫做阴中之阳。有阳气,万物才能生长,有阴气,万物才能成形。所以万物的发生,因于春气的温暖,万物的盛长,因于夏气的炎热,万物的收成,因于秋气的清凉,万物的闭藏,因于冬气的寒冷。如果四时阴阳失序,气候无常,天地间的生长收藏的变化就要失去正常。这种阴阳变化的道理,对于人体也是一样,也可依次推演,直到无穷无尽。
【原文】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