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我只需要8个,但这次买一打。(经济批量采购)这有一个坏的,换一个。(验收、退料、换料)”
回到家中,准备洗菜、切菜、炒菜……(工艺路线),厨房中有燃气灶、微波炉、电饭煲……(工作中心)。妻子发现拔鸭毛最费时间(瓶颈工序,关键工艺路线),用微波炉自己做烤鸭可能来不及(产能不足),于是决定在楼下的餐厅里买现成的(委外)。
下午4点,儿子打来电话:“妈妈,晚上几个同学想来家里吃饭,你准备一下。”(紧急订单)“好的,儿子,你们想吃什么,爸爸晚上也有客人,你愿意和他们一起吃吗?”
“菜你看着办吧,但一定要有番茄炒蛋。我们不和大人一起吃,下午6:30左右回来。”(不能并单处理)“好的,肯定让你们满意。”(订单确认)
鸡蛋又不够了,打电话叫小贩送来(紧急采购)。下午6:30,一切准备就绪,可烤鸭还没送来,急忙打电话询问:“我是李太太,怎么订的烤鸭还没送来。”(采购委外单跟催)“不好意思,送货的人已经走了,马上就会到的。”
门铃响了,“李太太,这是您要的烤鸭,请在单上签字。”(验收、入库、转应付账款)下午6:45,女儿打来电话:“妈妈,我想现在带几个朋友回家吃饭可以吗?”(又是紧急订购意向,要求现货)“不行呀,女儿,今天妈妈已经需要准备两桌饭了,时间实在是来不及,真的非常抱歉。下次早点说,一定给你们准备好。”(这就是ERP的使用局限,要有稳定的外部环境,要有一个起码的提前期,但如果有库存材料,就要加班加点)下午7点,丈夫问妻子菜做得怎么样了。妻子马上回答说:“烤鸭、番茄炒蛋、凉菜做好了,现在正在做蛋花汤!再等一下。”(生产过程及进度控制)“蛋花汤不要放太多油。”(减少生产现场浪费)送走了所有客人,疲惫的妻子坐在沙发上对丈夫说:“现在咱们家请客的频率非常高,应该买些厨房用品了(设备采购),最好能再雇个小保姆。(人力资源系统也有接口)”
丈夫:“家里你做主,需要什么你就去办吧。”(通过审核)妻子:“还有,最近家里花销太大,用你的私房钱来补贴一下吧。”(最后就是应收账款的催要,还可再加上成本核算、总账、决策分析等)妻子计算出了今天准确的各项成本(成本核算)和节余原材料(车间退料),并记入了日记账(总账),把结果给丈夫(给领导报表)。
丈夫说:“值得,花了198元,请了好几个朋友,感情储蓄账户增加了不少。”(经济效益分析)第二节ERP的概念、特点及意义
一、ERP的概念
ERP中文名称是企业资源计划,也称为企业资源规划。1990年,高德纳集团(GartnerGroup)在信息技术词汇表中提出了ERP的定义:ERP是一个描述下一代制造经营系统和制造资源计划(MRPⅡ)的软件。它包含客户机/服务器架构,使用图形用户接口,采用开放式系统制作。它除了已有的MRPⅡ标准功能外,还包括其他特性,如质量、过程运作管理以及管制报告等。这是新一代的MRPⅡ,是通过一系列的功能来对ERP进行界定的。
(1)超越MRPⅡ范围的集成功能。这包括:质量管理、试验管理、流程作业管理、配方管理、产品数据管理、维护管理、管制报告和仓库管理。
(2)支持混合方式的制造环境。这包括:既可支持离散制造又可支持流程制造的制造环境,按照面向对象的业务模型组合业务过程的能力及其在国际范围内的应用。
(3)支持能动的监控能力,提高业务绩效。这包括:在整个企业内采用控制和工程方法、模拟功能、决策支持和用于生产及分析的图形能力。
(4)支持开放的客户机/服务器计算环境。这包括: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图形用户界面(GUI)、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CADE)、面向对象设计技术(OOD),使用结构化查询语言(SQL)对关系数据库进行查询,内部集成的工程系统、商业系统、数据采集和外部集成。
以上四个方面分别从软件功能范围、软件应用环境、软件功能增强和软件支持技术上对ERP作了界定。这四个方面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制造系统在功能和技术上的客观需求。
二、ERP的特点
1.计划的一贯性和可行性
ERP是一种计划主导型管理模式,计划由粗到细逐层细化,但始终保持与经营目标一致。“一个计划”是ERP的典型特征,它将多级管理统一起来,计划编制工作集中在厂级管理部门,车间班组只能执行计划、调度和反馈信息。它同时提供丰富的管理工具,如可存储长期产品结构的物料清单模块、验证计划可行性的能力需求计划等。因此,计划下达前可反复验证和平衡生产能力,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处理好供需矛盾,确保计划的一贯性、有效性和可行性。
2.数据的统一性和共享性
ERP的所有数据均来自企业的中央数据库,各个子系统在统一的数据环境下工作。任何一种数据变动都能实时地反映给所有部门,做到数据共享。在统一的数据库支持下,按照规范化的生产处理程序进行管理和决策的各项动作。
3.决策的灵活性和应变性
ERP是一个从整体角度出发的信息系统,它将企业内部各个系统结合,形成一个面向整个企业的一体化系统。它要求跟踪、控制和反馈瞬息万变的实际情况,管理人员随时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迅速作出反应,及时调整决策,保证生产计划正常进行。由于ERP可及时掌握各种动态信息,保持较短的生产周期,因而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4.高度的模拟预测性
ERP具有模拟功能,能根据不同的决策方针,模拟出各种将会发生的结果,因此它也是企业领导层人员的决策工具。管理人员更可精确地编制未来的生产和供应计划、人力需求和资源计划,并提高对数种计划进行预测与评价的能力。
三、ERP的意义
(一)体现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的思想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仅靠自己的资源不可能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还必须把经营过程中的有关各方(如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客户等)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才能有效地安排企业的产、供、销活动,满足企业利用全社会一切市场资源快速高效地进行生产经营的需求,以期进一步提高效率和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换句话说,现代企业竞争不是单一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一个企业供应链与另一个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ERP系统实现了对整个企业供应链的管理,适应了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需要。
(二)体现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的思想ERP系统支持对混合型生产方式的管理,其管理思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LP)”的思想,它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一种企业经营战略体系,即企业按大批量生产方式组织生产时,把客户、销售代理商、供应商、协作单位纳入生产体系,企业同其销售代理、客户和供应商的关系已不再是简单的业务往来关系,而是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合作伙伴关系组成了一个企业的供应链,这就是“精益生产”的核心思想。二是“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AM)”的思想。当市场发生变化,企业遇到特定的市场和产品需求时,企业的基本合作伙伴不一定能满足新产品开发生产的要求。这时,企业会组织一个由特定的供应商和销售渠道组成的短期或一次性供应链,形成“虚拟工厂”,把供应和协作单位看成是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运用“同步工程(simultaneous engineering,SE)”组织生产,用最短的时间将新产品打入市场,时刻保持产品的高质量、多样化和灵活性,这就是“敏捷制造”的核心思想。
(三)体现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
ERP系统中的计划体系主要包括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计划、采购计划、销售执行计划、利润计划、财务预算和人力资源计划等,而且这些计划功能与价值控制功能已完全集成到整个供应链系统中。ERP系统通过定义事务处理相关的会计核算科目与核算方式,以便在事务处理发生的同时自动生成会计核算分录,保证了资金流与物流的同步记录和数据的一致性。这样可以追溯资金的来龙去脉,并进一步追溯所发生的相关业务活动,改变了资金信息滞后于物料信息的状况,便于实现事中控制和实时作出决策。此外,计划、事务处理、控制与决策功能都在整个供应链的业务处理流程中实现,要求在每个流程业务处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工作潜能与责任心。流程与流程之间则强调人与人的合作精神,以便在有机组织中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与潜能,从而实现企业管理从“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向“扁平式”组织结构的转变,提高企业对市场动态变化的反应速度。
ERP的效益ERP的效益可以分为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
1.定量方面
以下是主要来源于APICS的一些统计数据:
(1)降低了15%~40%的库存资金占用;
(2)提高了50%~200%的库存资金周转次数;
(3)降低了库存误盘误差,控制在1%~2%;
(4)减少了10%~30%的装配面积;
(5)减少了10%~50%的加班工时;
(6)减少了60%~80%的短缺件;
(7)提高了5%~15%的生产率;
(8)交货履约率达90%以上;
(9)降低了7%~12%的成本;
(10)增加了5%~10%的利润。
2.定性方面
(1)由于采用计算机处理业务数据,数据处理量和处理速度都大大提高;(2)大量数据和管理工具的使用促进了经营、生产、财务、人事方面的科学决策;(3)业务流程重组使企业效益增加;
(4)企业管理规范化;
(5)及时调整业务操作需求和约束上下流程,企业员工的全局观念明显增强,能动性也提高了;(6)供应商、中间商与企业形成新型的合作关系,相互间通过信息共享提高了对市场的反应速度。
第三节ERP的管理思想
为了适应未来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企业对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思想,都应该有一个全面的、清醒的认识。ERP是整合了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力、财力、物力等为一体,对企业可利用的所有内部和外部资源进行综合运营的系统。它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从单一的企业角度来看,它是指企业通过改善上下游供应链关系,整合和优化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以获得竞争优势。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的有效性管理,表现了企业在战略和战术上对自己整个作业流程的优化,整合并提高了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的业务效率,使商品以正确的数量、正确的品质,在正确的地点,以正确的时间、最佳的成本进行生产和销售。
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四个领域:供应、生产计划、物流、需求。职能领域主要包括产品工程、产品技术保证、采购、生产控制、库存控制、仓储管理、分销管理。辅助领域主要包括客户服务、制造、设计工程、会计核算、人力资源、市场营销。
二、业务流程重组
美国著名企业管理大师迈克尔·汉默(Michael Hammer)提出了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re engineering,BPR)理论。业务流程重组是指通过资源整合、资源优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和供应链管理体系高速发展需要的一种方法,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管理思想,已经远远超出了管理工具的价值,其目的是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化经营环境。其中,根本性再思考、彻底性再设计、戏剧性改善和业务流程成为业务流程重组的四个核心内容。
1.根本性再思考
根本性再思考表明业务流程重组所关注的是企业核心问题,如“我们为什么要做现在这项工作”、“我们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式来完成这项工作”、“为什么必须由我们而不是别人来做这份工作”,等等。通过对这些运营最根本性问题的思考,企业将会发现自己赖以生存或运营的商业假设是过时的,甚至是错误的。
2.彻底性再设计
彻底性再设计表明业务流程重组应对事物进行追踪溯源。对已经存在的事物不是进行肤浅的改变或调整性修补完善,而是抛弃所有的陈规陋习,并且不需要考虑一切已规定好的结构与过程,创新完成工作的方法,重新构建企业业务流程,而不是改良、增强或调整。
3.戏剧性改善
戏剧性改善表明业务流程重组追求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业绩提升或略有改善、稍有好转等,而是要使企业业绩有显著的增长、极大的飞跃和产生戏剧性变化,这也是流程重组工作的特点和取得成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