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后,天下太平,国泰民安。
四年的岁月过得太缓慢了些,或许是我幼年便长在乱世,有些不太习惯这太平盛世。宋国每一年的岁币已经为契丹添了一座中京城,兄弟盟约后的上京城,也渐渐多了些往来的宋朝使节官吏。
说来可笑,当日容貌娇艳时,我以堂堂后族贵室身份没有半分机会踏入皇宫半步。可如今满脸红斑,却有机缘入宫做了宫人,为太后掌灯,宫中嫔妃宫人也皆习惯了我的样貌。每一日晨鼓暮钟,看着东方日出西方落日,年轻的容颜再也不能给我带来青春的灵动。
有时候夜幕垂沉的时候,我会想起耶律世良,当年那个懵懂的少年似乎并不简单,他的野心和胆量越来越让我有些疑惑,他是否识破了当年我的口是心非,然后不再出现在我的世界。
要站在最高的山岳上,才看得见无垠的疆土。他在平叛皇太妃之乱的屡立战功,被萧图玉引荐给了宰相耶律德昌,并以战功和品行让宰相赞不绝口,收为弟子。这引起了朝中哗然,因为宰相辅佐的另一个人就是当今陛下。
这一步步走的稳重却又极速,距离做王爵的那一天只怕也不会太晚。可是当年的盟约又算什么,王妃并不会是我。
契丹统和二十七年,我不再负责书房掌灯,而是在榻边为太后贴身服侍。她真是世间的奇女子,比起当年唐朝的武皇也毫不逊色。或许,她比武媚娘更幸福,皇权在握,有着契丹无垠广袤的土地,有着宠爱她的先帝和几位崇敬她的子女。还有,她有陪伴她一生的情人,当朝的宰相耶律德昌。
坊间的传言是这样的,太后幼年与宰相定亲,还未来得及成婚却被选为后妃,为先帝诞下皇子。先帝身体一向虚弱不久便病逝,留下了孤弱母子。当年契丹各个宗室二百余人拥兵握权,加之宋、辽边境战事频仍,太后也没有家族的支撑,眼看就要与陛下皇子们遭受谋逆屠戮。可耶律德昌舍弃了性命,设计摆平了这些皇室,帮助陛下登基为帝。自此,太后与他形影不离,同住一帐,国家大事皆两人参决,陛下对韩德让孝顺有加,两人父慈子爱俨如亲生。
可是她老了,三日前举行了“柴册礼”,将皇权交还给耶律隆绪,结束了四十年有余的摄政生涯,想与刚刚出征归来的宰相去燕京安享晚年,那一处是他们幼年相识的地方。
人人都说宫中尔虞我诈,嫔妃们为了君王的些许爱意就争的你死我活。我冷眼旁观,至少契丹皇室并不是如此。皇后与我年纪一般大小,相貌清秀美艳,独占了陛下的恩宠。少许的妃子都是来自契丹各部联姻的女子,偶尔雨露均沾,也是为了绵延皇嗣。
陛下九子三女,却都是庶出。契丹自古以来的皇帝,都是皇族与后族的嫡子,血统的纯正是第一位的。可惜皇后虽然专宠,所生的两个皇子皆幼年夭折。至今,契丹仍然无法立皇储。
朝中大臣分为两派,以契丹武将为主的一派认为,既然陛下无嫡子,那恒王殿下便可立为皇太弟,一派以南面文官为首,主张暂缓立皇储。
恒王早年就是契丹骁将,在战场上与契丹的诸多武将关系密切,加之他倍受太后宠爱,又深谋远虑颇有城府,而陛下醉心翰墨,甚是崇仰南朝的文化礼俗,虽然登基二十余年,却无时无刻不仰仗着太后的辅佐,对一个尚武的帝国而言,前者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于是国人纷纷附之。
然而太后执政四十余年,与宰相共同监国执政,成为了恒王权力路上最大的阻拦。只要一日太后在,他势必要安稳的呆在燕京,做好拱卫京都的好弟弟,好儿子。
虽然太后还政给了陛下,还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于是这一场权力的厮杀已成为了澶渊之盟后契丹暗流涌动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