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镜头:影片中表现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主要指与剧情有关的人物)的镜头,如画面上只有高山、流云、海浪、湖水、青松、雄鹰等。常用以介绍环境背景、交代时间空间、抒发人物情绪、推进故事情节、表达作者态度,具有说明、暗示、象征、隐喻等功能,在影片中能够产生借物寓情、见景生情、情景交融、渲染意境、烘托气氛、引起联想等艺术效果。
平行式蒙太奇:又称并列蒙太奇。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并行表现,分别叙述,最后统一在一个完整的情节结构中,或两个以上的事件相互穿插表现,揭示一个统一的主题,或一个情节。平行蒙太奇应用广泛,首先因为用它处理剧情,可以删节过程以利于概括集中,节省篇幅,扩大影片的信息量,并加强影片的节奏;其次,由于这种手法是几条线索平列表现,相互烘托,形成对比,易于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效果。
交叉式蒙太奇:将同一时间、不同地域发生的两条或数条情节线迅速而频繁地交替剪接在一起,其中一条线索的发展往往影响另外的线索,各条线索相互依存,最后汇合在一起。这种剪辑技巧极易引起悬念,造成紧张激烈的气氛,加强矛盾冲突的尖锐性,是掌握观众情绪的有力手法,惊险片、恐怖片和战争片常用此法造成追逐和惊险的场面。
电视声音:电视节目中各种声音的总称。电视声音可分为三大主要类别:语言、音响、音乐。语言包括对白、同期声讲话、解说词、画外音等一切能听到的语言。音响包括节目中有关的现场声和为了某种目的而制造的效果声。音乐包括乐曲和歌曲。
同期声:在记录图像的同时记录下的声音。同期声在重放时与图像保持同步,经常用来表现人物的采访和人物的语言交流。
解说词: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节目的文字稿。它介绍、叙述新闻事实、节目内容,发表议论或抒发情感。解说词一般不重复画面内容,而是配合画面形象深化画面的内容,解释画面的内在感情,交代背景材料,给画面以事实和知识等方面的补充。
画外音:指影片中声音的画外运用,即不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直接发出的声音,而是来自画面外的声音。旁白、独白、解说是画外音的主要形式。
主题音乐:用来表达节目主题思想,概括影片基本情绪或刻画主人公性格的乐曲。主题音乐通常通过重复、变奏贯穿节目始终,使全片的音乐形象鲜明、统一,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音响:电视节目中除语言和音乐之外的所有声音的总称。音响几乎包括自然界中的所有声音,如动作的声音、背景的声音、机械的声音、自然物的声音,以及为了某种效果人为制造出的特殊声音。音响在节目中能够增加生活气息,突出空间真实感,烘托气氛和创造戏剧性效果。
广播电视播出方式:直播和录播是现有的两种基本的广播电视播出方式。直播指节目制作和播出同时进行,录播则是事先制作录音带或录像带在规定时间播出。直播多用于现场感强的活动,时效性强;录播时效性相对较差,但播出风险小。
电视新闻: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图像、声音、文字为传播符号,对新近发生、发现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与报纸、广播新闻相比,电视新闻具有视听兼备、声形并茂、直观生动、现场感强等特点。此外,电视新闻可以充分发挥屏幕上人际传播的优势,记者、主持人与被采访对象、观众“面对面”交流、沟通,使观众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参与感”。
电视现场报道: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以目击者或参与者身份面向电视观众所作的图像(含现场音响)报道。现场报道是最能体现并发挥电视传播的特点与优势的新闻报道方式。与一般的影像新闻相比较,由于记者介入,使报道更具有现场纪实性。现场报道中,记者的语言传播突破了画面不能表现过去的事件和抽象概念的局限。
杂志型电视新闻节目:运用多种电视新闻报道与评述的手法并包含多种内容与形式的一种新闻性节目。它借鉴杂志的编辑手法,将长短不一、表现形式各异的新闻性节目和稿件,按栏目的宗旨加以取舍,有机组成一个定期定时播出的单元。结构上,杂志型新闻节目内部还设置若干小栏目,相对固定地播报某类新闻或评述。如《东方时空》等栏目。
电视综艺节目:集音乐、歌舞、小品、戏曲、曲艺、杂技等多种文艺形式于一体,在一定的时间长度内按照特定的主题或线索,采用主持人现场串联、字幕串联、现场采访等方式,运用视听语言,将现场演出用电视化手段与传播的时效性、新闻的纪实性、文学艺术的表现性融为一体,具有娱乐、趣味、知识、宣传、审美相结合的特点。
真人秀节目:多指由普通人(非演员)在规定的情景中,按照预定的游戏规则,为了一个明确的目的,做出自己的行动,同时被记录下来而做成电视节目。真人秀节目强调实时现场直播,没有剧本,不是角色扮演,是一种声称百分百反映真实的电视节目。
脱口秀:指一种观众聚集在一起讨论主持人提出的话题的广播或电视节目。一般脱口秀都有一列嘉宾席,通常由专业学者或者对那档节目的特定问题有特殊经验的人组成。在西方,“脱口秀”是一个电视栏目,也是一种主持风格。在我国,继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电视台推出《实话实说》之后,许多电视台也纷纷开办了脱口秀节目。
节目题材:节目内容的构成因素之一,指在对素材进行有序化处理的基础上形成的意义完整的节目具体表现对象。题材既是提炼节目主题思想的基础,又是表现主题的血肉。一个节目的题材往往力求广泛、多样,尽可能反映各有关领域的重要的、人们普遍关心和感兴趣的方方面面;一期节目则要求题材相对集中。
节目主题:即节目的中心思想,就是把节目内容连接为有机整体并贯穿节目始终的主线。任何节目都有明确的主题,至于主题的集中程度,则因节目的类型有所差异。专题节目一般要求主题高度集中,而在组合性节目尤其是新闻节目、杂志型节目中,则可以不拘泥于单一主题的要求。
节目形式:广播、电视节目的结构或播出方式。它是在广播、电视的实践中适应社会和受众需求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在当前多样的节目形式中,按结构分,有综合型、专题型、连续型、系列型等;按播出方式分,有直播型、录播型、现场实况转播型等。
屏幕意识:电视艺术创作者在进行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时,脑子里一定要有屏幕感,要精心追求屏幕效应,因为电视艺术创作的一切都最终体现在电视屏幕上。这种鲜明的屏幕感和对屏幕效应的认知与把握也就构成了屏幕意识。
片头:电视节目的名字或栏目名称的出现过程。片头设计一般突出视觉效果和节奏感,以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
第一节 电视新闻节目评析
一、短消息
短消息《农机下乡了》解说词原文:
省机械部门今天举行送农机下乡活动。
(同期)省机械厅厅长刘柏常:这次活动的目的就是要把最好的农机送到农民家中。
上午8点,下乡车队从省政府门前出发,令人意外的是车队并没有直接奔赴宾县白桦村,而是在省直各大机关和商业闹市区转起了圈子。两个小时后,车队又转回省政府,人们情绪更加高涨,锣鼓也敲得更响了。上午11点,浩浩荡荡的车队终于出城,正常40分钟的出城路,走了三个小时。我们为观众标注的红线是车队前往农村的最佳路线,黄线是车队出发的实际路线。(路线图)中午12点,车队到达宾县,场面也更加热闹,在警车的引导下,车队又在宾县的大街转起圈子,最后驶进宾馆用餐。下午2点,车队终于到达此行目的地宾县白桦村,听到消息的农民们一拥而上,细细打量起这些馋人的宝贝。
(同期)农民:事先告诉一下就好了,买大件得凑钱。
在组织者的指点下,记者找到了一位正在点钱买车的农民。
(同期)农民:我是半个月前买的,这次他们特意让我来参加一下这次活动。
下午3点,浩浩荡荡的车队匆匆离开了白桦村。
这次活动历时8个小时,与农民见面的时间不足1个小时,整个活动耗资一万八千元,工作人员260多人,除组织者特别安排的外,没有卖出一台农机。
这是本台报道的。
(黑龙江电视台:邢喆、赵立明、刘峰、刘国江)
例文:让事实说话
——评短消息《农机下乡了》
如何让新闻报道,特别是电视短新闻报道的主题更加鲜明、更具有说服力,一直是电视传媒致力研讨的问题。笔者认为,作为电视短新闻,若想更好地吸引观众,感染观众,震撼观众,就必须用典型的事实来说话,在最短的时间,用最丰富、最典型的事实以及最鲜明的画面语言来冲击观众的心扉,从而更好地引发观众的共鸣。荣获1998年度中国电视新闻短消息一等奖的《农机下乡了》(下简称《农》片),正是以这可贵之处得到了评委们的肯定。
《农》片是一条以反映机械部门送农机下乡支农,搞形式主义为主题的短新闻。记者通过在支农活动中的所见所闻,向观众揭示了这次支农活动的真实面目。记者跟随机械部门拍摄送农机下乡支农的新闻,但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却发现支农队并没有直接下乡支农,而是做出了很多令人费解的事情:在城市的繁华地区、政府机关敲锣打鼓、大做文章;在最需要农机具的农村,却怕浪费时间,匆匆离去;为显示成果,还特意安排“托儿”购买农机,这一切都不由得使记者对这次活动的真实性打了问号,也激发了记者的责任感和采访冲动:那就是要把这次活动的真实目的告诉观众:下乡支农是假,搞形式主义是真!
总结《农》片采访的全过程,首先让人看到了记者敏锐的新闻观察力。春耕时节,机械部门送农机下乡支农本是一件利企利农的好事,宣传这一好做法也是随行记者的初衷。但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却发现下乡支农活动的形式远远超过了活动的实际内容,于是记者迅速把新闻触角定位在农机下乡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上。通过对整个活动真实的跟踪拍摄,挖出了这条揭示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新闻。
在现实生活中,形式主义的东西并不少见,各种传媒也不时地对各种形式主义进行披露。但对这一时弊的抨击,新闻报道常常囿于泛泛的议论,因此也就缺少针对性和震撼力。而《农》片的作者却改变了这种采编的思维定式,在一分钟多的消息中没有发表一个字的主观议论,而是通过选取活动中有代表性的新闻事实进行强烈对比,客观含蓄地揭示出主题,使观众一目了然地看清了农机下乡活动中严重的形式主义作风,从而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让事实说话是《农》片中最为成功之处,记者在稿件的谋篇布局中将揭批形式主义作风作为暗线,着力记录了下乡活动中自相矛盾的客观事实:如举办者出发前的信誓旦旦:“这次活动的目的就是要把最好的农机送到农民家中”(片中机械部门领导语),而活动结束时一台农机具也没有卖出;行车路线:40分钟的下乡路,走了3个小时;活动时间:整个活动8个小时,真正留给农民的时间不足60分钟;特别是记者在现场抓拍到的点钱买车的场面,以及对买车农民的采访:“我是半个月前买的,这次他们特意让我来参加一下这次活动”(片中买车农民语),更让观众真真切切地了解到农机下乡的真实面目。摆事实、对比手法的运用,使本为暗线的主题更加鲜明、深刻。
充分发挥画面语言的电视优势是《农》片中又一可取之处,在《农》片中作者以摆事实为中心,充分利用彩旗飘扬、锣鼓喧天等画面语言反映出举办者对活动形式的热衷;利用农民对农机具一拥而上、恋恋不舍的表情反映出农民对农机“真”下乡的渴望,这些对比强烈的画面语言更加深化了新闻主题,远远超过了泛泛议论所产生的效果。
(本文作者王文堂)
〔本评论节选自贡吉玖:《1998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新闻佳作赏析(下)》,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年版〕
短消息《林蛙不归路》解说词原文:
今年入秋以来,被誉为“森林环保卫士”的国家级保护动物林蛙,由于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在伊春林区遭到偷猎者的大规模捕杀。昨天,记者在大西北岔林场拍到了林蛙前往冬眠地路上的悲惨遭遇。
林蛙有着固定的迁徙路线,春上山捕食,秋下河冬眠。在这不足千米的回归路上,林蛙要闯过三道生死关。由塑料布做成的数千米的矮墙将一个个山头围得严严实实,林蛙在矮墙前蹦来蹦去,一不小心就掉入了捕蛙人事先挖好的陷阱里。而另一些林蛙只好挤在一起搭阶梯,为逃生拼死挣扎。这是一条从山上流下的不足500米的小溪,捕蛙人设置了十多个这样的网箱,逃过矮墙从小溪下山的林蛙多数又被收入这样的网箱中。有幸逃过前两关的小部分林蛙进入山下冬眠的深水区,就进入了死亡之渊。同一条河的200米内,两伙捕蛙人的电棍所到之处,强大的电流使林蛙遭到了灭顶之灾。
回家冬眠不成的林蛙最终出现在农贸市场和人们的餐桌上。目前,伊春林区林蛙密度已由过去的每平方公里1万只下降到不足1000只。今年伊春林区发生了大面积森林病虫害。
本台报道。
(王英泽、赵国辉、吴玮 黑龙江电视台 2000年10月13日首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