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分析是艺术类专业广播电视编导和摄影的基本考试科目,一般采取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查。考生应当掌握电视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基础知识,并具备较好的分析、应变和写作能力。
一、考试形式
以笔试写作的形式考核学生的影视作品分析能力。学生需在考场观看一段或一期时长为15—30分钟的电视节目,如新闻、专题或纪录片段落等,限时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电视节目分析文章,或者回答试卷上根据此节目的内容和形式提出的问题。
由于写作中所举例的素材和细节都只能在观看片例时获取,故考生应当注意做相应的记录,以方便随后的材料筛选和提炼。
二、电视节目类别
电视节目分类的标准目前在学界尚未有定论,但现行最为普遍的分类如下:
1.新闻类节目
2.教育类节目
3.文艺类节目
4.体育类节目
5.服务类节目
考试主要涉及的是新闻类节目。新闻类节目按题材分,可分为社会、时政、经济新闻等;按内容分,可分为社会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等;按表现样式分,可分为演播室、新闻现场摄制、现场直播等。本章接下来将依据最常用的分类法提供评析例文:
1.电视新闻节目(消息)
2.电视专题节目
3.电视纪录片
三、电视节目分析角度
在观看电视节目之后,应主要进行如下角度的分析:
1.内容
主要分析节目主题、人物性格、细节特点等,并分析节目的内容定位是否贴近节目的受众,是否具有自身的特点。可恰当运用“节目定位鲜明”、“各板块风格统一,但各有侧重”、“报道全面、立体”等常用的内容分析用语。
2.结构
考生应当分析节目的逻辑结构,如何起承转合、如何串联线索等。
3.画面
分析节目如何运用画面表述思想、如何突出细节,分析摄像师是否善于运用镜头取景,并掌握镜头的运动规律,是否取得合乎要求的节目的素材。此外,还应注意画面是否存在一定的问题。
4.声音
分析音乐音效的运用是否得当。另外也需注意同期声的收录是否及时、清晰。
5.剪辑与特效
剪辑与节目主体结构相联系。分析画面镜头组接是否合理,各种特效画面是否到位。
6.主持人
部分片例有主持人出场。在这些片例中,主持人的定位和特色,主持人对节目节奏、主题的推进等的作用是考生应当提及的要素之一。
以上要素的分析运用需结合具体片例。如消息类节目短小,其突出之处常在事件现场画面的抓拍、现场记者的随机应变以及内容的合理编排上。
此外,考生在观看片例时还需关注片头和片尾,留意创作者是如何切入事件,又是如何收尾的。由此可更好地把握全片基调和主旨寓意。
四、节目分析常用名词
电视画面:电视屏幕框架内所记录的,并能传达一定信息的具体可视的图像。电视画面由一幅幅瞬间静态画幅构成,在屏幕上持续一段时间。
电视镜头:由若干静态画面组成的一段连续的动态影像流程。电视镜头是作品的基本表意单元。它既有二维平面表现三维立体的空间特性,又具有影像连续运动的时间特性。它有固定镜头、运动镜头、长镜头等类型。固定镜头有特写、近景、中景、全景、远景之分;运动镜头有推、拉、摇、移、升降等方式;长镜头是综合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之后产生的一种镜头形式。
蒙太奇:导演依照自己的创作意图、情节的发展、观众的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把一个个镜头合乎逻辑地富有节奏地连接起来,是观众完整地了解一件事情发展的始末,并得到一个正确的、生动的印象和感觉的技巧。
视听语言:视听语言就是利用视听刺激的合理安排向受众传播某种信息的一种感性语言。
电视纪录片:通过非虚构的艺术手法,直接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图像和音响素材,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以及创作者对这一事物的认识与评价的纪实性电视片。电视纪录片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作为表现对象。
构图:对画面框架内各种造型元素进行组织和安排,使其成为具有思想含义与美感形式的画面形象的过程。画面构图是对画面所表现的空间形式的控制,主要目的在于创造生动的视觉形象。影响画面构图的因素有影调、形状、线条、色彩等,拍摄者通过合理地选择拍摄角度、拍摄方向、拍摄距离,把这些因素进行比较、搭配、组合与结构,用以确定画面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把观众的视线引向主体。
景别:画面中表现出的视阈范围。它直接体现为景物在画面中空间范围的大小和主体在画面中所占面积的大小。画面分为不同的景别,是为了对内容的主次轻重、被摄物体的远近大小给予恰当的表现,以达到准确地叙述和艺术地表现的目的。景别一般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特写:表现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电视画面。特写镜头把人或物从周围环境中强调出来。它可以细致地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把人物在某一瞬间的心灵信息传达给观众。特写镜头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和情绪色彩,容易给人以视觉上、心理上的强烈感染。特写镜头不一定是人物头部,有时也表现手、脚、景物特写或物体局部。
近景:表现成年人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电视画面。主要用来表现人物的神态,并通过神态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运用近景时,可以使观众看清人物的面部表情和细微动作,使观众容易产生感情的交流。
中景:表现成年人膝盖以上部分或具有典型意义的局部场景的画面,主要用来交代情节,可使观众看清人物的动作、姿态、手势和情绪交流,有利于交代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以生动的情节吸引观众。常被用做叙事性的描写。
全景:表现成年人的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电视画面。主要用来交代主体所处的位置和环境,以环境表现为主。全景中的主体本身给人以明确的印象,可以使观众看清人物的形体动作以及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远景:表现较大范围的空间、环境、自然景色或众多群众活动场面的电视画面。它能提供广阔的视野、宏大的空间,以表现环境的气势和地理特征,相当于从很远的距离观看景物和人物,将多种景物集中在一个画面内,每个景物在画面上占据的位置都比较小。远景常用来展现事件发生的环境和规模,并在抒发情感、渲染气氛方面发挥作用。
景深:指拍摄一个场面时,处于不同纵深距离的物体在画面上获得清晰影像的范围。在景深范围之内的景物,在画面上呈现为清晰的影像;在景深范围之外的景物,在画面上的影像模糊不清。摄影中的景深控制,常常用来表现景物的虚实关系、纵深感,以及创造形式美感。
主体:在摄影作品中,“主体”是指要表现的主要对象,也是摄影画面的兴趣中心,是画面表现内容的主要体现者。它在画面中起主导作用。一般来说,一幅画面中只有一个主体,它可以是一个人或物,也可以是一群人或一组物体。
陪体:陪体是拍摄者选取的用以辅助主体表达内容的人或景物。在摄影画面中作为陪体的对象,处在与主体相对应的次要位置,与主体相呼应。画面中恰当的陪体对于主体特征及内涵的表达起着重要作用,画面语言也会因此而更加生动。
前景:镜头中位于主体前面或靠近前沿的人或物。在镜头画面中,用以陪衬主体,或组成戏剧环境的一部分。具有烘托主体和装饰环境等作用,并有助于增强画面的空间深度,平衡构图和美化画面。
后景:镜头中位于主体后面或靠近后边的人或物。后景在镜头画面中,与前景相对应,有时作为表现的主体或陪体,但大多是戏剧环境的组成部分。后景可以丰富画面形象,产生多层景物的造型效果,增加镜头的空间深度,从而构成场景的典型环境和生活氛围。
空白:凡在摄影画面上只有单一色调,而没有影像的部分,如天空、水面以及黑白照片的背景等,称为画面的空白。
影调:画面中影像所表现出来的明暗阶调。影调的形成与光线和照明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影调状态能引起人们不同的视觉心理感受。通常根据影调的明暗情况分为高调、低调和中间调。高调画面明亮、柔和,给人吉祥、轻柔之感;低调较暗,反差大,给人稳重、刚劲之感;中间调画面自然平和,给人较正常的心理感受。
线条:实现画面构图的重要元素之一。线条包括明显可见的景物轮廓线、物体结构的边缘线、透视形成的延伸线、光影投射造成的明暗分界线以及物体自然生成的纹路线条等。线条是画面构图的主要结构因素。它引导人的视线在画面上流动,去发现主体,去感知空间纵深。同时线条还是制造情绪意蕴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线条,会引起人不同的心理感受。
质感:影像中显示出的各种物体固有的物质特质。不同的物体具有不同的表面形态和表面结构,如钢质重,木质轻,玻璃平滑,石块粗糙等。通过光线、色彩、明暗影调等一定的手段,不仅可以记录物质的具体形态,而且物质属性的不同特质也可以通过视像细致入微地、逼真地传达出来。
拍摄角度:指拍摄时摄像机观察被摄对象的视角。拍摄角度是构建画面空间形式的重要手段。不同的拍摄角度可以赋予被摄对象不同的外部形状,也可以改变画面中被摄对象之间的位置关系。拍摄角度包括拍摄高度、拍摄方向和拍摄距离。拍摄高度分为平拍、俯拍和仰拍三种。拍摄方向分为正面角度、侧面角度、斜侧角度、背面角度等。拍摄距离是决定景别的元素之一。
运动摄影:摄像机在运动状态中进行拍摄的方法。运动摄影所获得的画面处于运动的状态之中,画面景物的内容、物体的位置关系,以及景别、角度等不断变化,并以人为的方式强调画面的动感和节奏。
推镜头:摄像机不断接近物体的拍摄方法。推镜头的画面效果由远及近,景别范围不断缩小,从整体走向局部。推镜头经常用来突出重点内容,起强调作用。
拉镜头:摄像机不断远离物体的拍摄方法。拉镜头的画面效果由近至远,景别范围不断扩大,视野从局部逐渐拓展到整体。拉镜头经常用来表现局部内容与整体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可造成悬念效果。
摇镜头:摄像机机位不变,机身沿水平或垂直方向运动拍摄的方法。摇镜头画面构图和内容不断变换,经常用来跟踪物体的运动,展示环境面貌或表现物体、景物之间的联系。
移动镜头:摄像机边移动边拍摄的方法。移动镜头中,摄像机机位不断变化,画面构图随之发生变化。移动镜头经常用来表现较大规模的场面或模拟人物的主观视线。
跟拍:摄像机跟随运动物体拍摄的方法。跟拍的形式多种多样,但运动物体始终是画面的主体。
升降拍摄:摄像机在上升或下降时进行拍摄的方法。升降摄影不断改变摄像机的高度,改变画面的纵深感,是一种动感强、富于变化的摄影方法。
机位:摄像机放置的位置。机位是由拍摄角度决定的。
单机拍摄:用一台摄像机拍摄一个个镜头或一个小节目的拍摄方式。
多机拍摄:将两台以上的摄像机放在不同位置上,从不同角度同时拍摄一个场面的拍摄方式。一般情况下,在剧场和电视演播室里都是用三台以上的摄像机同时拍摄一个场面。
电视剪辑艺术:电视创作中用镜头组接的方法表达制作思想、创作艺术效果的艺术方法。剪辑艺术把拍摄的大量声像素材经过选择、取舍,根据一定的逻辑关系把一个个镜头组接在一起,最后结构成一个连贯流畅、含义明确、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整体。剪辑是利用画面组合表情达意的基本方法。
快切:在图像切换时,两个摄像机拍摄的画面没有任何混叠、交错和渐变等特殊效果,而是从一个画面立即变换成另一个画面。快切是使用最多的一种电视图像切换方式。
淡入:也称渐显,即在图像切换过程中,一个图像由暗至亮逐渐显现出来。影像从无到有逐渐显露清楚。淡入的方式常用于一组镜头的开始,使图像逐渐变亮,让这组镜头自然地出现。
淡出:也称渐隐,即在图像的切换过程中,一个图像由亮逐渐变暗直至消失。淡出方式常常用于一组镜头的终了,使画面逐渐变黑,从而向下一组镜头过渡。
叠化:在电视屏幕上,当一个图像渐渐隐去的同时,另一个图像渐渐显现出来。例如,在某个人回忆起往事时,“往事”的情景常常以淡入的方式渐显,“某人”同时以淡出的方式消失,“往事”和“某人”的图像有一个交融的时间,这段时间内电视图像上出现叠化效果,两个图像都像蒙上一层纱一样地重叠在一起。
多画屏:在同一播放时间里,屏幕上同时出现两个以上的画面。多画屏是近代影视常用的转场方法。电视中,多画屏还常常用来表现景物的繁多。
定格:把图像中的某一幅画面固定住,从连续活动的图像中得到一幅静止的画面。
慢动作:又称慢动作镜头。通过技术手段,使银幕上被摄体的动作比实际动作显得慢。由于画面主体运动变慢会产生一种飘逸感,常用于展现各种瞬间动作或制造神秘、虚幻、怪诞的气氛。
快动作:又称快动作镜头。通过技术手段,使银幕上被摄体的动作比实际动作显得快。快动作常用来夸张某些动作或制造滑稽的动态效果。
长镜头:在一个统一的时空里,用推拉摇移等方法多层次、多景别、不间断地展现一个完整的动作过程或事件进展的镜头。长镜头在拍摄中根据内容、情节、情绪的变化,不断改变拍摄角度,调整景别与距离,用一个镜头完成一个段落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