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五项原则的核心和基础;②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各国和平共处的保证;③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五项原则的目标。
④五项原则是一个有机整体,成为国家间和平共处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
(4)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
(5)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实行对外开放中,我们必须维护国家主权、民族独立和祖国的尊严,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抵御外国敌对势力对我国的“分化”和“西化”图谋。
第三节 哲学基础类
一、辩证唯物论:一切从实际出发
1.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概念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①区别:
a.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是一门专门的学问,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才能掌握它。
b.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是不系统、不自觉的,缺乏严密的逻辑和理论论证;哲学则是把自发的、零散的、朴素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具有严密的逻辑和完整的理论体系。
②联系:
a.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b.世界观和哲学都把整个世界当做自己认识和研究的对象,都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①区别: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②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即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而方法论则体现了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哲学的关系
①区别:
a.含义不同: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b.科学性不同:哲学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迄今为止最科学的哲学。
②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历史上优秀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没有哲学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正是因为哲学发展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新阶段,才使其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使哲学重新焕发了生机,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①区别:
a.二者的研究范围和对象不同。哲学把整个世界当做自己的研究对象,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各种具体知识共性的抽象与概括。而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世界中的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或某一事物及其过程。
b.二者的方法论不同。哲学告诉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根本方法、一般的方法。而具体科学则告诉人们应如何具体分析和处理人与外部世界或人类自身的关系。
②联系:
a.二者都把现实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b.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并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而哲学则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指导。
2.物质的特性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4)物质具有可知性,即物质能为意识所反映。坚持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
3.自然界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1)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首先,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其次,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利用自然物、改造自然物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
(2)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首先,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次,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最后,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4.人类活动的前提
(1)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的客观性为前提。
①从人们利用自然物来看。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只能根据自然物本身的属性与规律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
②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自然物人工化的基础与前提,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
③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都是首先肯定自然的客观存在,并服从自然的属性与规律的结果。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2)人们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客观的。
②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具有客观实在性,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③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客观的。
5.意识依赖于物质
(1)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表明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而不是意识。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来看,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这就进一步说明意识依赖于物质。
(3)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事物通过实践作用于人脑,才会形成人的意识。任何意识都根源于物质。无论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无论是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还是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总之,意识都是对物质的反映,只是反映的形式与性质不同而已。这也进一步说明,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本质不是意识而是物质。
6.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2)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含义: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3)意识能够反作于客观事物: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4)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要重视和调动人的精神能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物质文明是基础,但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也要受破坏,甚至社会也会变质。
7.意识并非都是正确的
(1)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2)正确理解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①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人们的意识都一样。
②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说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是正确的。
(3)产生正确意识与错误意识的主观原因:
①立场不同。
②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
③知识构成不同。
8.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要按规律办事。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人们的行动一旦违背了它的要求,就要受到惩罚。
9.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的自觉能动性又叫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
(1)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
(2)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
(3)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10.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
(1)实事求是是指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2)规律的客观性原理是按规律办事,是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实事求是不仅是我们党的科学态度、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而且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在实事求是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3)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统一起来,既要反对不尊重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空谈尊重客观规律,否认主观能动性的形而上学观点。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二者都强调主观必须符合客观,因此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要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与时俱进,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思想路线。
11.一切从实际出发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2)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发点。
(3)做到从实际出发,一要了解国情,立足国情。对中学生来说就是要学好近代史和现代史。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正确认识国情,科学制定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二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的转移为转移。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反对主观主义,即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形式主义。
1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质,谁决定谁。二是意识能不能反映物质。对前者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对后者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界限。
(2)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即哪个是第一性,哪个是第二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不同于哲学基本问题所说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前者包括物质决定意识与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两个方面,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后者是指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与意识能不能正确反映物质的问题,对此,不同的哲学派别有不同的回答。
二、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1.联系
(1)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矛盾双方的联系。
(3)联系具有普遍性。它主要表现在: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总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4)联系具有客观性。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否定事物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但是,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2.因果关系
(1)因果联系的含义: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联系。
(2)因果联系的特点:先行后续,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