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即Blog,一个Blog就是一个网页。一般通过在各类提供此项服务的商业网站上注册就可以随时创建、编辑博客网页,技术难度低、经济成本小。戏曲博客的主人,俗称博主,大多由戏曲爱好者和戏曲演员组成。博主既可以在博客中通过文字方式来对戏曲相关话题发表意见,也可以编辑戏曲图片上传到博客的相册里,同时还能将戏曲名段或自己的演唱录制成音频或视频上传到博客上,与别人分享和交流。因此这类博客又有“播客”、“拍客”之称。数量众多的博客由于本身的草根特质,成为戏曲网站上人气最高、影响力最大的重要表现形式。论坛和博客数量还在增加,用户作为信息发布主体有可能成为趋势。
至此,我们已经可以判断:当前戏曲网站的主要功能是展示与交流。戏曲门户网站提供戏曲艺术展示的“橱窗”,戏曲论坛与戏曲博客提供交流互动的媒介平台。同时我们也就可以判断:目前戏曲网站的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因为展示与交流虽然是互联网最重要的功能,但也只是最基本的功能。现代互联网的开发应用,早已跨过了展示与交流的阶段,而且还在不断开发更加深入的功能应用。而戏曲网站的现状仍是以这两种功能为主,这就说明在戏曲网站的功能开发上,在戏曲网站内容的多样性上还存在着进一步拓展创新的空间。
四、限制戏曲网站发展的因素
既然戏曲网站还未能发挥互联网的媒介优势,其突出的多媒体能力、互动能力还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潜力还远远没有被戏曲网站发掘和认识,那么从传播的角度来看,有哪些因素在制约戏曲网站发展呢?
1.戏曲网站受众的构成限制了戏曲网站的发展
首先考虑传播受众。现阶段,戏曲的受众群体总体上年龄偏大,基本上以中老年人群为主。戏曲作为传统艺术,无论是在广播媒介还是电视媒介当中,受众的基本群体都是中老年人。在我国,恰恰中老年是最不积极上网的年龄层。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7年7月18日发布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网民年龄结构发展不均衡,以年轻网民居多。1.62亿网民中,25岁以下的比例已经超出半数(51.2%),30岁及以下的比例甚至达到了70.6%,而51岁以上的网民仅占3.7%。
这种结构比例短期内不会有根本改变。很多年龄偏大的传统戏曲的忠实观众、戏迷,上网能力有限,更遑论运用网络技能。他们很多因此被排斥在戏曲网站的大门之外。即使有些老年戏迷能够访问戏曲网站,但是参与戏曲论坛、戏曲博客、戏曲在线商务等互动性较强的网络形态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是所谓的“数字鸿沟”——信息和网络技术应用的门槛。这条看不见的、横亘在戏迷与网站之间的“数字鸿沟”的存在使戏曲网站受众因年龄构成而形成一个悖论:深谙戏曲三昧的戏迷不上网,上网的主要群体——年轻人很少欣赏关心戏曲。或者简单归纳为:上网的不懂戏,懂戏的不上网。换言之,这种受众年龄结构成为了戏曲网站发展的瓶颈。如果不能设法改变戏曲网站的受众年龄结构的话,受众的规模就很难扩大,网站的点击率就会深受影响。
对于一个网站来说,点击率就如同收视率一样,是广告投放商衡量一个媒体是否具有商业价值,可否投放广告的重要参考标准。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在2008年中国现有的574个戏曲网站中,只有66家网站有广告,占总数的11.5%;仅有67个网站具有戏曲商务功能,占戏曲网站总数的11.7%;另外,只有24个网站开通了戏曲增值业务,占戏曲网站总数的4.2%。较少的点击率也就意味着较少的广告收入;较少的收入也就意味着发展动力的匮乏。可见,在实践中,传播受众的年龄结构已经制约了戏曲网站的发展。
理论上讲,解决这个悖论只能双管齐下:运用各种方式进行戏曲艺术欣赏扫盲活动,积极吸引中青年、中高文化水准的上网人群关注戏曲网站;积极在中老年戏迷中推广互联网操作知识,提高中老年戏迷网民运用网络的能力。
2.互联网传播的技术质量限制了戏曲网站的发展
其次考虑传播技术。现阶段戏曲网站传播技术最根本的瓶颈是上网速率太低。
我国互联网终端用户的ADSL上网速率普遍很低。不管是对于网站的下行数据流还是网民的上行数据流,都受到流量的极大限制。据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7年11月末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平均宽带上网速度是93.7Mbps,排名世界第一。排名第十四的美国平均宽带上网速度为8.9Mbps。而即使在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比较发达的北京地区,根据北京网通2008年11月公布的数据,用户申请ADSL的可选上网速率只在512Kbps至4Mbps之间。上网速率越低表明用户在登录戏曲网站时,下载网站页面或网站上的视、音频内容时需要花费的时间会越长。如果等待时间超过一定的心理限度,很多观众就会放弃观看的欲求,导致网站点击率及影响力下降。
对于戏曲网站的下行信号而言,戏曲网站的视、音频技术指标越高,节目信号的质量越高,视、音频磁带数字化后的文件也越大。高质量的戏曲视、音频内容意味着数字化以后会形成存储量庞大的文件。而戏曲网站的服务器承受能力有限,单个数字文件越庞大,单位服务器的存储能力也就越低,存储的成本也就越高。另外,单个数字文件越庞大,用户下载时需要等待的时间也就越长,点击观看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也就越高。通常,高画质的AVI格式戏曲视频,动辄都在数百兆以上。假如家庭终端用户访问带有大文件视频的戏曲网站时,就不得不耐心等待。因此,为了方便观众收听、观看,戏曲网站一般都不得不把高质量的视音频信号压缩成低质量的信号,以达到缩小视音频文件,降低下载时间的目的。但是,这种妥协的做法实质上是以牺牲观众收听、收看效果为代价的。在网站上,观众只能勉强看到画质恶劣、音色失真的戏曲“影子”。
这种“影子”与舞台上光彩照人的艺术已经存在质的区别!对于需要戏曲扫盲的中青年网民而言起到的完全是消极促退作用。
另外还有上传技术水平问题。戏曲终端用户发布上行信号时更是由于上传技术水平不一,文件格式五花八门,视频、音频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内容庞杂,信息质量无法保证。戏曲网站上现有的视、音频资源,很大一部分是由戏迷网友上传到网站进行交流共享的。很多视频文件未经过专业的压缩处理,画质很低;一些戏曲音频,由于前期拾音录制时所用设备和手段不专业,再加上制式和网站音频兼容性等技术原因,致使视听效果大打折扣,根本谈不上欣赏。
显然,互联网传播的技术质量已经限制了戏曲网站的发展。这不仅关乎使用人的技能,更关乎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研发以及经营能力的提高。戏曲网站不但要开发出更好的视音频采集、压缩、传输技术,改善下行信号的质量,还要引导网站受众使用更专业的工具、更专业的上传操作方式。
3.缺乏优秀的互联网形态的戏曲作品限制了戏曲网站的发展
第三考虑传播内容。现阶段,戏曲网站上的传播内容主要还是转载其他载体形态的戏曲信息。比如转载电视戏曲的视频,转载广播戏曲的音频,转载报纸上的戏曲信息,转载已有的戏曲动漫、FLASH动画等等。无非是把这些内容,挪了地方,换了载体。除了视听质量有所下降,内容并无大变。戏曲网站还没有开发出具有互联网媒介自身独特魅力的不可替代的作品形态。正是由于缺乏这种不可替代的经典作品,所以戏曲网站的观众很容易流失。戏曲网站虽然具有多媒体的特征,但是若想在报纸、广播、电视、动漫等戏曲传播形态的竞争中胜出,就必须寻找具有自身传播特点的节目形态。
也许我们应该朝开发互动功能方向努力。互联网技术从本质上来讲,最突出的是它的互动特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互联网艺术就是一种互动艺术。
互动是互联网艺术的生命。今天,互联网技术发展最大的成果之一就是互动程度在不断加深。在传播内容方面能不能强化其互动功能,发扬其互动魅力,创作出既基于互联网的最新互动技术,又合乎戏曲审美习惯、能发挥戏曲之美的作品,才是问题的关键。戏曲博客、戏曲论坛发展迅速,人气旺盛,它们的共同点正是充分发挥了戏曲网站互动的特点。虽然这种互动还只是停留在文本互动的层面上,但即使如此,博客论坛类戏曲网站仍然拥有大批固定、忠诚度很高的观众群体。如果戏曲网站在视音频和动漫的创制上能够充分发挥互动的优势,那么戏曲网站必将吸引更为庞大的受众群体,获得更大的发展。
当然,戏曲网站运营方面还存在缺乏商业经营手段、信息监管、内容侵权、政府相关部门重视不够、引导乏术,没有必要的政策扶植和资金支持等问题。
五、戏曲网站传播的审美文化意义
戏曲的互联网传播已经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与其他姊妹艺术门类的网站(如音乐网站、舞蹈网站、话剧网站等)相比,戏曲网站的数量已经相当可观,而且形态种类丰富,拥有了戏曲网页、戏曲论坛、戏曲博客、戏曲在线商务等等。但是戏曲网站的发展仍然存在着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由于当前某些戏曲网站的内容制作粗糙、质量低下、创意匮乏,难免令人质疑戏曲互联网传播的意义何在。
戏曲作为一门古典艺术,它的艺术灵韵(Aura)就存在于剧场之中,它的艺术形态是成谱系的,脸谱、唱腔、动作、服装、道具、剧场甚至现场的观众,都是戏曲剧场传播的构成部分。剧场传播才是对戏曲的艺术本体的完整传播。严格来讲,用电子拾音器有限的几道音轨录制出来的声域狭窄的戏曲唱段,用电子摄像机有限的几个景别分割出来的戏曲镜头,都不足以还原出戏曲艺术,它们是失真的,不圆满的,丧失灵性的,都已经不能算是戏曲艺术,遑论文字和图片。如果说舞台戏曲是对生活的摹仿,那么电视戏曲、广播戏曲、网络戏曲等电子媒介都只是试图继承剧场传播的功能,是对剧场传播的模仿。被传播出来的戏曲总是深深烙刻着电子媒介技术的印记和缺憾。这种缺憾从传播效果而言甚至是对戏曲艺术美的消解(如果不想夸张说是“破坏”的话),这种缺憾也始终是各种新媒体戏曲被许多学者诟病的原因。那么新媒体戏曲传播到底有没有审美文化价值?
如前所言,戏曲互联网传播的主要功能有两种——展示和交流。展示的信息中有一部分可以看作是一种对戏曲艺术本体的传播,体现了戏曲传播的传承。交流互动功能传播的则都是戏曲艺术文化信息。发挥交流互动作用的各种形态是一种全新的戏曲存在形态,可以称为戏曲传播的转型形态。戏曲互联网传播的展示部分(对戏曲艺术本体的传播)效果欠佳,但戏曲互联网传播的交流互动部分却意义非凡,是其他任何媒介戏曲传播无法替代的。
可以说现阶段互联网对戏曲的传播更多是一种戏曲文化或称戏曲审美文化的传播。电子传播媒介无论是广播电台、闭路或卫星电视,还是互联网,其实质都是一种传播工具、传播载体。剧场里永无副本的真人演出才是完整的戏曲艺术。如果把各种戏曲传播比作是一个金字塔的话,剧场戏曲传播是这个金字塔传播链的塔尖,其他传播形态是塔身,电子媒介的海量传播就是厚实的塔基。如果作为塔尖的戏曲艺术没有魅力,金字塔的构建就失去了必要和意义。当然戏曲互联网传播的音视频等部分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审美意义,可以作为一种独立、自足的审美对象。但是,如果戏曲艺术被时代抛弃的话,它所演化、延伸、变形出来的种种艺术形态都会被迅速边缘化,成为时代审美文化浪潮中陈旧的饰片,黯然无光。所以追究戏曲传播形态的缺憾并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运用一切传播载体,运用一切传播形态传播戏曲、保存戏曲、弘扬戏曲才是关键。通过一切应运而生的新媒体传播戏曲文化,让受众了解戏曲的审美范式,掌握理解戏曲之美的奥秘,学习戏曲审美的接受方式,降低戏曲欣赏的难度,让当代人知道摆出如何的姿势去拥抱戏曲,并能够欣赏、领略其妙,才是戏曲互联网传播的历史使命。有了戏曲审美文化的理解和准备,戏曲的古典美感才能显现出来,才能在观众心中留下美的经验,才会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戏曲电子媒介的传播才会更加广泛、深入。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戏曲现代传播的良性循环。戏曲互联网传播的根本使命,在于去完成现代观众所缺乏的欣赏戏曲的审美经验以及戏曲文化“塔基”的重建,一种文化生态的重建。
戏曲网站在消解戏曲之美的同时,实际上也悄悄进行着戏曲外延的扩展。将来,可能会出现一些运用网络技术开发出来的新的互动的戏曲传播艺术形态……当越来越多以网络传播为载体的戏曲内容被开发出来,当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触到戏曲,进而喜欢上戏曲,成为戏曲的忠实受众,戏曲互联网传播就完成了加强戏曲在艺术竞争格局中的地位、为戏曲本体的舞台传播营造有利的文化环境这样一种历史使命。
(参与戏曲网站调研工作的有戏剧戏曲学硕士研究生袁园、白晓清、王凯、黄艳、迟刚、徐洁莹、任文殊、韩晗、王鹏铖、李洪梅;广播电视文艺硕士研究生韩烨、田田、李子祯、余晴航等;2006级广播电视编导本科学生杨卓凡、江舒雯、涂婳、孙锐、余点、初婕、王丹羽、陈思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