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燕、韩珅、周斌
一、中国传统戏曲的当代价值及其网络传播的意义
从公元10世纪左右的宋金杂剧到公元18世纪末的花部及京剧的兴起,“戏曲,实际上经过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特别是礼乐文化和俗乐文化的长期孕育”。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历经王朝更替、外族入主中原等社会文化的巨变,戏曲的艺术形态也几经变迁。但是,不管是哪种戏曲形态,宋金杂剧、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抑或是昆曲、乱弹、京剧,它们都占据着各自所处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审美文化地位。这是因为“艺术仿佛是一面镜子,文化从中照见自己,从中认识自己”,“艺术创造出它所归属的那种文化的艺术肖像。文化在这种肖像中发现自己的完整性、独特性的形象,发现社会历史的‘自我’”。
归纳戏曲艺术形态的普遍特征可以知道:就戏曲的表演而言,它的动作是对于古代人生活、生产、战争经验的审美化的模仿,而且这种已经审美化的模拟动作还被进一步抽象约定成为“程式”。戏曲的艺术理想也是以古代的中庸思想为范式,追求和谐圆满、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美学原则……如此例证不胜枚举。古代生活方式是戏曲的生活来源,古代文化范式是戏曲一切艺术程式的文化根源,中国古典思想引导着戏曲的审美方向和形式。所以说中国戏曲与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艺术是一种共生关系。
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五四”以降,西方的器物制度、价值观、文化艺术大量引入国内,戏曲的观众群体在不断缩小。随着电子媒介普及,人们习惯了以影视文化为主的欧美审美文化,戏曲在中国当代的艺术格局中被挤到了边缘。事实上,这是古典艺术在世界各现代化国家中的普遍遭遇,但是艺术地位的边缘化并不意味着艺术价值的减灭,中国传统戏曲的当代价值反而在中国全球化的过程中更加突显。这种价值体现在文化的民族化、文化的多样化两个方面。
对世界而言,中国传统戏曲成为全球化浪潮中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不断深化,各民族国家不断融入国际经济分工体系,“新一波的全球化,正在抹平一切疆界,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经济的全球化也迫使文化走向全球化。中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在不断享用全球化红利的同时,也面临着民族特征的淡化、民族传统文化的边缘化。娱乐文化、快餐文化、流行文化、基督教文化、朋克、摇滚、美国大片,这些西方文化产物随着西方资本一起在中国站住脚跟,并在具有文化可塑性的年轻人当中大受欢迎。吸收外来文化作为新鲜的文化血液来丰富、发展本民族文化,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一旦主次发生颠倒,外来文化成为主流文化,民族文化受到排挤,那么不仅会使本民族的文化宗主地位旁落,而且还会使本民族失去跻身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自信心和心灵家园。
弘扬民族文化意义深远,越是全球化越是要弘扬民族文化。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民族艺术最经典的符号。无论是“唱、念、做、打”高度综合的艺术特征,还是舞蹈化的虚拟表演,抑或是完全中国特色的造型、音乐、服饰以及极具诗意的程式化表演技艺,全都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格。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开幕式,因中国灿烂文化与奥林匹克完美、激情交融而获盛赞。其中在有限的节目容量当中,导演组安排了两个戏曲类的节目,一个是木偶演绎的《四将开台》,一个是演唱昆曲的“春江花月夜”。
据欧洲电视收视率分析机构MEDIAMETRIE的统计,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西欧各国的收视率都达到了20%左右。据NBC统计,全美共有21.5%的电视机用户观看了开幕式的录像播出,创非美国举办奥运会开幕式收视率的最高纪录,远远超过了对上一届雅典奥运会开幕式的关注。国内观众则超过了8亿4千万人。在惊叹开幕式之恢宏精彩的同时,全世界都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戏曲的魅力。当然,其中电视与互联网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了媒体应有的贡献。
对中国而言,传统戏曲在文化多样化的趋势中显现出独特的形态特征和文化精神。随着时代已经进入到多样文化并存的阶段,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在中国互相激发,交糅杂陈。社会文化的多样化是社会文明发展的结果,也是人权观念发展的结果。文化的单一往往是文化压迫的结果,一个社会如果只有一种文化,那么这个社会是不真实的,也是危险的。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各式各样的文化或亚文化样态并存共生的同时,他们还处于一种相互竞争的状态。在这场文化竞争中,中国传统戏曲所体现出来的审美文化具有鲜明的样态特征和文化精神。中国戏曲所表现出来的富有韵味的吟唱与富有意味的“形式”,以及它所体现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如乐天悯人、空灵之境、象外之象等等,都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中国古典文化的极致样本,一种让我们得以重返“家园”的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可以说,时至今日,传统戏曲的价值已经不再局限于观演的审美效果,而更在于其文化价值的无可替代性上。虽然对于大多数缺少传统戏曲审美经验的观众来说,依然难入戏曲门径,但是正因为有了戏曲的存在,才使人们有了一个观察世界的独特的文化参照系,中华民族也因此有了一对有顽强生命力的文化基因。
当代中国传统戏曲在文化的民族化、文化的多样化上都具有值得珍惜的价值。它绝不只是某种简单的表情达意的象征符号,而是中国文化智慧的结晶,是整个民族精神的体现,特别是民族审美意识的凝聚。任何一种文化,无论其价值和历史多么辉煌伟大,如果没有积极有效的传播,如果不重视与新媒介文化亲近融合,必定会在文化竞争中失去影响力。中国传统戏曲同样如此,在今天的后戏台时代,中国传统戏曲的新媒体传播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研究戏曲的传播方式和效果,也是我们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随着现代电子媒介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电子媒介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广播、电影、电视等电子媒介都相继成为戏曲传播的重要载体,特别是电视对戏曲传播在后戏台时代的影响最耐人寻味。从中国戏曲的传播载体的发展而论,广场、厅堂、剧场、影视,戏曲每一次传播载体的演进,都扩展了戏曲艺术形态的外延。特别是电视传播戏曲,既有忠于舞台戏曲的直播、录播形态,也有运用视听语言手段参与创作、制作出舞台戏曲不可能表现的新型节目形态,例如戏曲电视剧、戏曲专题片、戏曲综艺晚会、戏曲MTV、戏歌等等。“原生态的电视戏曲”和“新生态的电视戏曲”可以分别看作戏曲电视传播的传承形态和转型形态。也有论者把非舞台戏曲称之为戏曲传播的“变异生态”或“延伸形态”。今天,互联网正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结构和生活交往方式,戏曲艺术遭逢这场技术革命,戏曲的网络传播必定会呈现出崭新的戏曲传播形态。正因为如此,我们对于中国戏曲的互联网传播研究恰逢其时。
二、戏曲网站的概览与评析
中国戏曲的网络传播,主要是利用互联网平台,以网站为依托,通过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来传播戏曲艺术及其相关内容。其中像《中国戏曲网》、《咚咚锵——中华戏曲网》、《华夏戏曲网》等一批知名戏曲的网站,受到了广大戏迷网迷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在戏曲的网络传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戏曲与互联网传播研究”课题组在2008年6月至8月间,对互联网上现存的近600个戏曲网站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并结合2005年和2007年对戏曲网站的两次调查情况进行考究和对比,从中统计和总结梳理出一些关于中国戏曲网站总体存在规模、存在形式等方面的数据和观点,以此来审视戏曲网站的总体面貌,考察戏曲的网络传播现状。
1.戏曲网站数量不断增加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互联网上存在的戏曲网站有574个。
从语言上看,主要以简体中文为主;也有英文戏曲网站,但所占比例不超过1%。
从地域分布来看,戏曲网站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地区,所占比例接近95%,台湾地区的戏曲网站数量达到了3.47%,而香港地区仅占总数比例的1.1%。
从数量上来看,2005年中国戏曲网站大约有453个,2007年时有484个,目前达到了574个。
戏曲网站从2005年到2007年基本上数量上保持了平稳态势。而到2008年上半年,戏曲网站总数较2007年相比增加了18.6%。增长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三方面:首先是来自于政府对于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扶持政策,尤其是地方政府对各自地区戏曲艺术的保护和支持,使得戏曲团体、戏曲机构的网站数量显著增加,共计有316个,已经占到了总数的55%。其次是近一年来互联网自身加速发展的带动。到2007年底,“互联网用户的渗透率高达13.8%”,即互联网用户数量已经占到了中国总人口的13.8%,同时,“预计2008年互联网用户规模要比2007年增加34.1%”。第三是商业利益的驱动使更多人愿意进行网站建设。据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预计,2008年全年互联网消费总额将达到5,815亿元,比2007年增长45.8%。
2.戏曲网站的剧种发展极不平衡
目前,包含众多剧种的综合类戏曲网站数量为140个,占到了总数的24.4%。除此之外,其他单一剧种的网站分布极不平衡。越剧网站有133个,占到了总数的23.2%,京剧、黄梅戏所占比例也达到了7.1%和5.2%,昆曲、评剧紧随其后。而与之相对的是,绍剧、蒲剧、黔剧、庐剧、桂剧等近30个剧种加起来才占了总数的7.2%,另有一百多个地方剧种在互联网上难觅踪影。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很多剧种在互联网上的影响力与实际应有的受众群体比例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并不能代表越剧比京剧更受欢迎,而是说明戏曲的网络传播受到互联网受众(网民)的极大影响。“1.62亿中国网民当中城镇人口占八成,25岁以下网民共计8300万人,其中又以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网民比例为多”。
越剧、京剧、黄梅戏目前在互联网传播的戏曲剧种中,从网站数量和所占比例来看,毫无疑问的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但从它们近几年各自的发展轨迹来看,却又不尽相同。
京剧网站的发展呈逐年下降趋势,越剧、黄梅戏的发展轨迹却是逐年上升,尤其是进入2008年以来,越剧和黄梅戏网站的数量有了大幅度的攀升。特别是黄梅戏,在2007年的时候,它的数量还远不如昆曲、豫剧、秦腔,但近一年来黄梅戏的网站数量增加了近4倍,一跃成为网络戏曲传播的第三大剧种,并且大有超越京剧之势。
越剧、京剧、黄梅戏、昆曲、豫剧、秦腔等在网络中占有相当比重的剧种,在现实里同样是影响力最大、受欢迎程度最高的。但是它们各自的发展轨迹和相互之间的排位变化,却与现实中所处的地位和影响不尽相同,这是因为网络戏曲受到诸如各剧种所在地区的网络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各地区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拥有网站数量很少的小剧种。它们呈现出了两个发展趋势:一是一些剧种逐步退出网络媒介平台,像闽剧、吕剧等在2005年的时候还各自在互联网上拥有3个专门的网站,但是三年之后这一数字变为了零。除此之外,一部分小剧种网站内容陈旧单调,与剧种现实状况交叉少,几乎无更新,也正在逐步退出网络平台。
二是网络成为一些小剧种重要的传播媒介。这些小剧种舞台观众数量很少,社会影响力、艺术影响力和经济实力都很有限,如滇剧、瓯剧、漫瀚剧等。它们在传统大众传播媒介上几乎已无栖身之地,只能借助网络作为传播媒介和生存土壤,其网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更新频繁。2008年比之2005年净增加了24个新剧种的网站,并且这一数字仍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由此可见小剧种在互联网上的发展正趋于两极分化。
3.戏曲网站的地域性差异明显
正如各剧种在互联网上发展不平衡一样,戏曲网站的地域性差异也非常明显。通过“2008年戏曲网站各地区分布图”我们可以发现:东部地区的戏曲网站发展要远好于西部和边远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的戏曲网站发展领先于欠发达地区。
在戏曲网站数量排名前11位的省份中,除了河南、安徽、河北、山西这四个民间戏曲活跃的省份之外,其他七个省份和地区都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并且囊括了所有的东部沿海省份(包括台湾)。
浏览戏曲网站不仅要求有艺术审美意向,而且对购置上网设备的经济能力、操作上网设备的知识水平都有要求。戏曲网站的分布情况也基本反映了各省网民在以上三个方面的差异。浙江、北京、江苏、上海这四个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其戏曲网站的数量也最多,基本占到了总数的一半(49%);诸如陕西、四川、湖北、湖南等16个省份和地区的戏曲网站总数只占到16%。
与此同时,戏曲网站的地域性差异也跟所辖地区流传的戏曲剧种在互联网上的传播和发展状况基本上趋于一致。在几个戏曲网站数量较多的东部发达省份和地区流传的剧种,在网上相对应的专门剧种网站就会较多;反之,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边区流传的剧种,在互联网上的传播和发展就相对滞后,甚至没有进入网络媒介平台。所以,加快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是戏曲网站进展快慢的根本决定因素。
此外,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也对戏曲艺术的传播、戏曲网站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