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时下性”更多指的是电视的叙事要关注时下、关注当下,从时下观众普遍熟悉,甚至正在发生的某些现象、动态、问题切入。它要求电视节目编排要充分体现这种“进行时”的特点,强调此时此刻。如导视系统的设计,无论是电视节目的预先热场还是后续延展都要体现现在进行时的特点,表现节目播出的内容即将发生、正在发生和还在发生三个状态。
所谓“时机”这里主要指的是播出时机。电视内容传播效果如何,恰当的播出时机的选择常常是关键性因素。若能准确地判断来自政治、市场、文化、社会心理等诸多方面的趋势,选择最合适的播出时机,来满足观众最迫切、最期待、最需求的时机播出,往往会产生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反之,轻则事倍功半,重则出现偏差,甚至影响电视媒体的形象、生产与发展。如何正确、及时、迅捷地捕捉时机播出节目是电视节目编排功能的重要体现。某种意义上讲,把握住了播出时机就是把握住了电视的传媒特质。如一些长篇电视剧、大型纪录片和专题片,安排在什么时机播出对电视节目编排的整体效益影响巨大。大型电视纪录片《孙中山》在制作结束后并未安排马上播出,而是选择在辛亥革命90周年纪念日播出,选在这种时机安排播出远比选在日常的时机播出的影响要大得多。再如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也是特意避开第18届世界杯来选择播出时机的。这些都是自觉的时机把握行为,假如播出时机把握不当,就会出现好节目扎堆播出,观众分流;一般节目撞车,收视率下降。
所谓“时段”指的是电视内容播出自然分出的一个个时间间隔和段落。同样的电视内容选择什么样的时段进行播出大有讲究,特定电视内容与特定时段大多有着普遍的、规律性的对应关系。无论是夜间、白天,早间、午间、晚间,还是黄金时段、次黄金时段和非黄金时段,每个时段观众都有相似的收视需求,哪种类型在哪个时段播出也都有自己的客观规律。比如早间时段以信息总汇、高频度、短资讯、大信息量和一定服务功能为主要特点的内容可能适合大多数电视观众尤其是上班族的需求;而日间时段故事性的电视连续剧也许是一般观众普遍的需求;而深夜时段也许心理访谈、情感谈话类内容或者深度新闻评论性节目更受欢迎。当然不同的国家与地区、特定地域、特定年龄段以及职业、性别、生活方式等所带来的差异也是明显的,因此不同媒体、不同内容的不同时段的设计将是电视内容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极其重要的因素。可以说,不同时段的特性就是电视节目编排的最主要依据。节目编排的要领就是把所有的内容、节目,按照时段区划进行创造性地安排和处理,以达到最好的播出效果。
2.电视观众的心理诉求对电视节目编排的影响
电视观众的心理诉求直接影响电视节目编排的实施。电视观众对电视编排的诉求有一些基本特点,即相关性、必视性、悬疑性和可视性。这些基本特性在电视节目的编排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无论什么内容,电视观众对节目的诉求首先离不开相关性的考虑。所谓相关性就是“与我有关”,即与观众的某种诉求,特别是心理诉求有关。如观众对时政信息、娱乐、情感和趣味的需要,特别是对自己喜欢关注的内容的一种需要。这种需要体现出“与我有关”的特点。相关性就要求电视节目编排要寻找一种与观众能建立相关性的方式。
所谓必视性就是电视节目一定要有吸引电视观众眼球、抓住电视观众的注意力、电视观众一定要看的元素。必视性就使得节目内容编排要探究和寻找到各种方式来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吸引观众的眼球。
“文似看山不喜平”,对于电视节目而言就是要具有悬疑性。具体而言就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充满悬念向前推展。我们注意到,过去很多电视节目编排比较注重理念呈现,在电视宣传、广告当中概念部分较多。而近一时期,电视节目编排中的故事化结构和叙事越来越流行,大量的平常的节目内容因此转化成能够为观众所注意的故事。
故事充满悬念,能够体现悬念性,使得观众持续关注。电视节目编排理应在悬念性上下工夫。
所谓可视性说到底就是电视节目要“好看”,至少是有赏心悦目、清新可人、自然流畅等一些审美特点。打开电视荧屏,我们希望看到的正是这样的节目。节目编排理应运用各种电视技术和艺术手段来使电视节目更好看,更具可视性。
3.市场对电视节目编排的影响
今天的电视传媒已不仅仅是节目的单纯相加和简单组合,如何通过节目编排来提升电视节目的市场占有份额至关重要。这里至少要注意两个问题:首先,要充分考虑广告及相关投资者在电视节目中的位置,保障他们的利益。今天的企业在产品投放电视广告的行为上,越来越理性也越来越聪明,他们对特定时段和特定节目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讲究相对少的投入带来相对高的产出,这对电视节目编排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如何满足广告主们日益膨胀的利益诉求又不影响电视节目的品质和品位,这是一个很需要智慧的考量。
其次,市场份额的提升要充分注重自己的竞争对手,特别是同类媒体。要想把这种竞争转化成有益于自身的优势而非劣势,需要从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综合考虑。
三、电视节目编排的几个主要策略
电视节目编排是一个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领域,理念要实现、落实,还需在策略、战术层面展开。
1.电视节目编排的前提
确立“类型化”和“标准化”的创作制作理念,是电视节目编排的前提。电视节目生产的“类型化”和“标准化”是电视生产与传播日益“市场化”的结果。市场化要求电视节目成批量生产,而“类型化”和“标准化”形成的固定统一的模式、套路正好为这种工业化生产提供必需的路径和渠道,使电视节目创作制作的效率极大提高。
2.电视节目编排的几大策略
根据不同时段观众的需求不同,综合国内外的电视节目编排经验,我们认为有如下几个策略值得注意。
一是“水平策略”,意思就是每天在同一时段播出同样的节目。长此以往,依靠这种播出的连续性、同一性来吸引观众的持续关注,以培养自己的目标受众。
二是“棋盘策略”。它与“水平策略”相反,意思是在同一时段播出不同的节目。这样的效果是给观众制造新鲜感,使其不至于因为长期收看一种或一类节目而产生审美疲劳,从而产生厌恶感。
三是“垂直策略”,又称“板块策略”。意思是把一些内容相似或相近的节目放在一起,连续播出。这样做的好处是保证电视观众在收看完一个节目之后不急于更换频道,维持住频道的整体收视率。
四是“正向策略”。意思就是在与其他媒体的竞争过程中,主动出击,与其安排相同或相似的节目,以形成竞争之势,争取受众分流,收获一定量的目标受众。这种策略的运用要慎重,做得好,将有利于自己品牌的形成或扩大;但同时也有相当大的市场风险,很容易使自己的节目陷入同质化的泥淖而不能自拔。
五是“反向策略”。顾名思义它与“正向策略”相反,就是避开锋芒,在同一时段安排与其他强势媒体不同的节目内容,以争取剩余观众群。新的节目样式在开播初期一般都是采取这种策略。六是“无缝隙编排策略”。意思就是在两个节目之问减少广告,或者利用提示信息,使观众专注于自己的节目、栏目或者频道不至于换台。
七是“周边效应编排策略”。意思就是利用自己强势的品牌节目、栏目或黄金时段播出的节目带动那些在此节目播前或播后的其他节目、栏目。以使其产生“蝴蝶效应”,带动、提升其他节目、栏目的收视率,从而获得电视节目编排的最大收益。
3.“素材增值”的重视
如果说以上的几大策略是不同的电视内容在不同时段有不同的设计的话,那么素材增值就是同一内容在不同时段的设计。所谓素材增值就是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层面重新整合、加工、改造已有的素材,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对于各级电视媒体而言,现有的素材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如果能够合理地加以利用的话,不仅将使陈旧的材料和资源变废为宝,还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令人欣喜的是,近些年,已有不少媒体在这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如凤凰卫视等。
4.“播出季”概念的引进与实践
美国电视剧是以“季”为单位来组织生产、播出的,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降低电视剧市场的投资风险,因为一旦所播出的电视剧在前几集没有很好的收视效果的话,制片方就会停止电视剧的生产制作。另外,这样做还可以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收视期待。“播出季”虽然是从美国引进来的电视节目编排理念与方式,但是由于它符合电视媒体的生产制作、编排播出、经营推广的基本规律,所以同样适用于我们。如CCTV-2和重庆卫视已从中尝到了甜头,获得了不俗的成绩。2005年,CCTV-2第一次进行了一个针对暑期的特别编排,结果“当期全国收视率达到了1.75%,比2004年增长了70%”。与CCTV-2相似,重庆卫视也针对暑假做了特殊的编排,安排播出更多适合青少年学生口味的电视内容,结果“收视率在一个月内便从4.5%提升到了5.4%,实现广告创收500多万元”。其实说到底,“季”就是“时段”的再延长,本质上它还是运用电视传媒的时间特性来安排电视节目编排的。以“季”为单位来组织长篇电视剧、固定的栏目的编排、播出可以给受众带来持久的注意力,同时能降低电视媒体的市场风险,使电视节目编排的效率最大化。
电视节目编排在实践中已有了许多成功的探索,在理念上也得到了初步的梳理。
从宏观层面来看,电视节目编排是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整合、梳理在电视媒体中的显现;从中观层面来看,电视节目编排在电视生产与传播过程中的地位、职能在不断提升和强化;从微观层面来看,电视节目编排的具体的理念、方式、行为等也在日渐丰富多样。从宏观、中观、微观几个层面进一步对电视节目编排进行深入探析、研究,对于提高电视节目的质量与水平,提升电视媒体的综合竞争力,探讨和实践有中国特色“电视传播艺术”的渠道和路径,满足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多样化的信息、娱乐要求等都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期待有更多同行同仁对这一命题予以更深入的思考,提供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