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老师大概可以分成两类。有一类老师说:“像我这样的水平,我最讨厌给本科生上课,要上就应该要给硕士研究生和MBA上。”越这样说的老师,每个学期只能给本科生上,为什么?因为他带着情绪去上,备课不认真,上得也不投入,而且总是埋怨学生,所以本科生给他评价分一般不高。拿着这么低的评价分,研究生部就不敢把研究生的教学任务交给他,因为你本科生都没上好;MBA中心更不敢把MBA教学任务交给他,因为MBA学生是所有学生中最为挑剔的一类学生,他们大多有比较丰富的人生阅历及实践经验,加之工作压力,学习特别讲究效率实用。MBA学生对老师挑剔的表现为,如看不惯一个老师,不象其他层次学生,顶多用脚投票,在寝室睡觉,不来上课,而是他们要来上课,但老师却要换。
而另一类老师会说,“我最喜欢给本科生上了,我投入,我enjoy!”备课非常认真,上课很投入,所以课就容易上的出色,这个时候学生评价分数就高。拿着这么高的分数,研究生部就坐不住了:“不能只给本科生上,过来给我们硕士研究生开门课”。他说:“我最喜欢给硕士研究生上了,我投入,我enjoy!”MBA中心坐不住了:“不能只给本科硕士生上,给我们MBA开门课。”该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机会的获得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都是经过点滴积累最终达成,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的结果。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如果你觉得目前工作很枯燥的话,我想最好的解决手段就是全力以赴的把它做好。
或许有人也有别的主意:“跳槽行不行呢?”跳槽是一个解决办法的手段。但是如果你业绩不出色就跳槽的话,就很难找到更理想的工作。说不定只是换个地理环境,还是同样的工作内容。业绩出色了,组织内部也就容易给你机会;即便组织不给你机会,你跳槽也会获得更好的机会。所以工作出色永远都是脱离苦海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且工作出色了,你投入了,enjoy了,你会乐在其中,会发现工作本身不是想象的那么枯燥。
但职场实践告诉我们,仅全力以赴似乎不够,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艺术性的抱怨(complaining)。抱怨是一门艺术,不抱怨肯定不行。千万不要让组织猜你是谁,一般猜不出你是谁。只有你离开组织的时候,他们才意识到你重要,但为时已晚。你如能干,就得告诉别人,最好不能相信一句俗话:“是金子总会发光。”这句话本身没有错,但用到职场可能有些偏差,因为它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维度,时间维度。我们把你埋在地下一万米,看你怎么发光?!因此,你如很能干,就得告诉别人,不要让别人猜你是谁。而抱怨就是告诉别人你价值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不抱怨不行,但过度抱怨了也不行,所以其中度的把握很重要。下面讲个我自己的故事。几年前,我那个日子过得真叫幸福,当时我家小朋友才三四岁大,浙江的父母和四川这边的岳父岳母是抢着来带我家的孩子,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竞争上岗,体现了浓浓的亲情。想让谁来谁才能来,想让谁走谁得走,因为另一边要来了。
当两年前,我岳父岳母去上海,我立即给浙江父母打电话,想当然认为我父母会过来。但这时我父亲说了一句:“孩子,不来了!”——这就是抱怨。这一刻我终于理性地认识到父母的重要性,之前也觉得他们重要,但那种理解过于抽象。这次终于把抽象变为现实,这种情势迫使我理性地思考一个问题,没有他们,我们日子将怎么过?答案是没法过,因为我们两口子也忙,如果他们不过来孩子简直没办法带,他们很重要。我就问我父亲为什么不过来。他准备了几点理由,一是成都天气天气不太好,老是看不到阳光。这边天气总体比较暧昧,不像浙江,要么天晴要么就下雨。第二是吃的不习惯,这边偏辣;三是非常孤独,他们来了以后,我们只顾忙自己的工作,没有顾及他们,加之语言不通又不会打麻将,因此难以融入社区;四是年龄大了,也没必为这种日常琐事操心不已。所以他们深思熟虑以后,决定不来了。
面对这样的抱怨,怎么办?谈判重新开始,一是工资就不要带了,我们给,飞机票也给你们出了;二是这边你们过来你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将就你们自己,不要将就我们;三是过来想带就带,不带我们自己带,比如周末我们就自己带,而且我们只要一有空就马上回来陪你们。经过诸多让步以后,他们说了一句:“那好,就来试试吧。”那次我去机场接他们,我爸从里面出来,我突然发现,他的步伐都带有贵族气质。应该说,步伐还是原来的步伐,只是我眼神变了。这就是抱怨的价值。
过来以后,随时有句话挂在嘴边哦:“孩子,我跟妈商量了,我们想回家。”听着这话,只让我感觉他们是那么重要了。
我爸的抱怨做的很好。最差的抱怨是哪种?就是孩子乱带,三天两头上医院,让你觉得,没有他们,日子过得更好。但我爸妈不这样,他们只跟我一个人抱怨,不会将抱怨的消极情绪用到孩子身上,带孩子时总全力以赴,体现了卓越的职业精神。职场中,最低劣的抱怨是哪一种?即当着一帮无关紧要的人来说组织诸多的不是。比如当着同事的面来诅咒组织,你同事一般会怎么反应?——绝对幸灾乐祸,给你使劲鼓掌。“你说了我想说也不敢说的话,继续!”而你为了证明自己言行一致,既然语言上不喜欢组织了,行动上绝对消极应对工作,陷入了恶性循环,这是个体之灾难。所以说,抱怨是一门艺术,过与不及都有问题。
那么,这个度怎么掌握呢?职场总结的经验是,当跟主管单独相处的时候,跟他说:“把我放在这个位置上是不是浪费了?希望组织给我更大的挑战和责任”(大体意思如此,但语言靠自己组织)。但从办公室出来以后,你必须要全力以赴投入工作。即一定要将工作和抱怨分开,工作一定要全力以赴,抱怨呢?只在特定场合跟你主管说一下,说完以后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如此的话,组织就很难拒绝你,这是一门艺术。
一句话总结,当你面对着自己枯燥乏味简单重复的工作的时候,该怎么办?全力以赴加上艺术性的抱怨。
四、发挥下属的长处
这是一个庞大的命题。因为管理学预设的一个重要管理(研究)对象就是下属,可以说,发挥下属长处的理论是很丰富的,管理学有很多理论都围绕这个来讲。因此,这里就不再面面俱到讲述,而是选几个我认为比较重要的话题展开。一是让下属勇于承担责任;二是不要让下属找借口;三是不要对下属干预过多。
1、让下属勇于承担责任
据说,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每个下属都会有很大的动力向主管寻求帮助。这时聪明的主管应该告诉他更多原则性的东西,让下属勇于承担责任。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到很难。因为要下属承担责任,前提是须赋予他权力,这样责权才能对等。如果只给他责任而不赋予他权力,他是无法很好履行该责任的,基于此,作为主管还需要另外一个重要的准备——学会授权。但是授权对很多主管来说,那是相当难的抉择,难度类似于身上割肉。人类的实践一再证明,管理者很少主动放弃权力,更多是受制于外在压力才可能授权。
西方的学者发现,人勇于承担责任这一习惯还跟教育有很大关系。在西方的国家,从小就要培养孩子承担责任。我记得有次去一个美国家庭,他家的小朋友当时一岁多,刚刚学会走路,走到地下室最后一个台阶 “啪”就摔到地上,摔得很重。那小孩子就要哭,哭是寻求帮助的信号。但是他父母站在旁边:“自己起来。”我心疼的看不下去就要上去拉,他父母却说“不要拉,自己起来” 。孩子哭着发现没人来拉他,最后自己爬起来了。他们从小就告诉他:“你必须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这是你自己不小心造成的。”这样的孩子情商都要高得多。而我们通常不会这样,先是把孩子拉起来,然后使劲跺地,给孩子说:“你看爸爸妈妈打地了”!从小就推卸责任,这真的是有关联的。
三岁看大真的没错。美国的学者六十年代初不是做了个实验么?他在幼儿园大教室当中放了个蛋糕,然后让大人们离开。大人们离开之前告诉孩子们:“不要随便动蛋糕”。然后到一个孩子们不容易察觉的地方来观察他们的行为。这个时候,在蛋糕诱惑面前,也就是利益面前,孩子行为就多元化了。有些孩子一看上面有蛋糕,上去拿着就吃;有些向那门口一看,来大人没有,发现大人没有来便去拿蛋糕;有些更精明,组织一帮人,有些拿,有些看门,然后再来分。这个故事演绎的有些曲折,21世纪初的时候故事答案揭晓:那种直接上去拿着吃的人,未来只能给人打工;往门口一看回来再拿的,可以自己创业当老板;组织一帮人那种人,最后成为高管。当然该实验不见得是一一对应,但总的相关性是相当高的。
承担责任固然说得容易,但是还需要授权。主管之所以不愿意授权,除了本能上对权力有依赖性需求外,还有一重要原因就是对他人的不信任,总担心下属能力还不行,完成不好任务,因此在这种预期下,自己习惯于凡事必躬亲。因此,授权对很多管理者而言,真的是一种考验。我个人建议主管首先一定要相信下属,相信别人意味着信任,这信任是非常重要的。之所以不敢授权是因为不相信他,但我在第一章讲过,能在一个平台上竞争的人差距都不大,差距太大走不到一块儿。所以千万不要认为自己过于厉害,作为主管过人之处可能在于经验层面更多一点,毕竟在这个领域摸爬滚打多年,因此,应要相信别人也同样能把工作做好,这是其一;其二,如有必要,也要给下属独立承担责任的机会,组织为下属工作失误所付出的代价,应该视为一种必要的“学习成本”。
2、不要让下属找借口
借口可怕之处在于:第一,会使主管错失对问题真正根源的一种追逐和把握,因为借口说得自己都觉得似乎是有道理的。比如今天我迟到了,我说“不好意思,路上堵车”。明天我迟到了,当然我不能再说堵车,否则你觉得我很庸俗,我肯定说“不好意思,下雨我去拿伞耽误了几分钟”。第三天我又迟到了,当然不能再说前面两个理由,我要寻找新的理由:“不好意思,昨天晚上头疼,没休息好,所以早上多睡了一会儿”。后来疼的地方就多了,脑袋疼,腰疼,肚子疼都可以。在这样的借口面前你作为主管会怎么想?每次工作失误好像都情有可原。因此西方企业的管理经验认为,不要让下属说借口。更多时候每次要说一句话:“对不起,我错了”。总是说“对不起,我错了”,会给主管留下什么印象?好像工作效率很低的样子,因为这是一种重复出现的缺点。主管可能对其绩效的评价就很低。下属为了防止说这句话只有全力以赴把工作做好。因此,不要让下属找借口,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如果允许下属找借口的话,每当下属接到一个新任务的时候,第一直觉是把原来的借口目录打开,看看已经找过了哪些借口,这次应该创造一个什么样新的借口,来解释到时候完成不了任务的原因?即你会发现如果允许下属找借口的话,当他接到一个新任务的时候首先会花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去寻找借口,这就很难全力以赴把工作做好。特别随着工作难度增加,找借口的动力会越来越足。他就无法做到专一、全力以赴、专心致志来完成工作本身。
但不允许下属找借口,是说到容易做到难。因此,最好能从高管自身做起,高管首先不要给自己找借口,很多时候高管也说“对不起,这是我的错。”如此的话,整个组织的执行力就会增强,可见“对不起,我错了”这句话,很可能是重要且科学的一个表达方式。
3、不要对下属干预过多
有句话说的好:“与其瞎指挥,不如不指挥”。作为管理者,一定要让下属有这样的感觉,他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而不要让下属感觉到没有意义。也许有人会说:“要让下属感觉到有意义和价值,他一天就没什么事干了”。果真如此,只能说明这个岗位设置有问题,需要通过岗位兼并和分析、工作丰富化扩大化等,想办法让该岗位变得更有价值一些。
让下属做的每一件事都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管理者还要做一个重要的准备,就是不要对下属干预过多。据说,管理者如果干预过多的话,下属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愿望——通过把这个事情做砸了来证明你的干预是错误的,然后跟你说“都是你教我这样做的”,更可怕的是这种东西管理者自己还无法察觉到。所以与其瞎指挥,不如不指挥,这是体现主管人格魅力的主要方面。就像我们前面讲的那个小和尚敲钟的故事一样,事先告诉他撞钟的伟大意义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本章总结
发挥主管、自己、下属长处固然都很重要,但就这三个对象而言,归根到底最重要的还是发挥自己的长处,下属的事很容易把握,自己恰恰是最难的。自己应对好了,做其他事情都容易得多,所以自己一定要全力以赴,遇到枯燥乏味的工作的时候只有全力以赴才能脱离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