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对策我认为是最积极健康的,那就是调整自己来适应对方,“山不过来我过去”。既然无法改变对方,那就试着调整自己来适应对方。这句话据说最早是由伊斯兰教的创始人默罕默德说的。这是暂且不去探讨该故事是否真实,但故事确实有启发意义。任何宗教创立之初,要让别人放弃原有的信仰来接受新的信仰,难度可想而知。所以默罕默德为了鼓励他的门徒,勇于克服未来可能遇到的重重障碍,他有一天跟他的门徒们说:“你们相不相信,我朝对方的山喊三声,那山就会移过来!”门徒们将信将疑,默罕默德连喊三声,山当然是岿然不动。这时默罕默德淡然说了一句:“既然山不过来,为何我们不过去呢?”情同此理,既然你无法改变对方的时候,既然你又无法离开的时候,你为什么不试着调整自己来适应对方呢?这是一种非常宽容的人际沟通心态,一个人能做到这种程度绝对是个中高手,特别当大家面对主管的时候更需要这样做。
我知道看到这肯定有读者会说:“我终于明白了,你无非想把我们培养成奴才嘛。”不是这个意思,奴才意味着不平等,包括人格和地位,但我们与主管之间是平等的,是一种合作关系。总而言之,跟主管合作的好处绝对要大于对抗。而且合作起来还有个精神好处——让我们生活得更加阳光。不要老是阴暗忧郁中生存,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你要跟主管老是关系处理不好,心里感觉主管就象一个笼罩,每天都笼罩在你的头上。下属不一样,下属关系不好不见他就是了,上级关系不好要一直笼罩着你,这个阴影是很摧残人的。为了使自己生活得更阳光,我们还是要从容面对。而且一个人能成为我们的主管,他至少可以证明他比我们更有能耐,他肯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而这种东西背后恰恰隐含了组织的游戏规则,也是我们快速融入组织的绝佳路径。这些话题说起来都挺沉重的,但是我相信这可能对读者有一些帮助。
三、如何发挥自己的长处
上文的重心是说,以合作的精神来应对和处理与主管的关系,这样的话让我们工作起来更加的阳光一点,阳光会使人更加愉快。希望抱着这样的心态能理解和处理好未来的工作关系。
下文将涉及到一个自身的问题——发挥自己的长处。大部分管理者都比较容易强调他们自己不能做些什么,诸如老板不同意他们做什么;公司政策不允许他们做什么;政府不容许他们做什么,等等等等。很少强调自己究竟能够为组织做些什么。这里我想跟你们探讨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样的员工最受组织欢迎?二是面对枯燥乏味的工作,我们该怎么办?
(一)什么样的员工最受组织欢迎?
一个受组织欢迎的员工至少具备两个特点,一个是能力,一个是态度。一个受组织欢迎的员工应该是优秀的能力加上积极的态度。能力加态度,这是向组织表达自己认同感的两个重要途径。
什么叫能力?能力是不是要文凭来概括?文凭只是能力的一个表述方式。实际上这里所讲的能力,应该在前面加两个字,叫做“胜任能力”,不是指绝对能力。什么叫胜任能力?就是只要具备组织所希望你具备的能力即可,达到组织的期望水平就可以。注意,胜任能力是一个相对感念。按照这个理论,一个留美的物理学博士在中国的农村有可能还不如当地一个村民。他能力强不强?留美博士应该很强,但是呢?当地不需要他,因为他不具备当地人所期望的一种能力。当地人期望的是哪种能力呢?能更好种庄稼,但是他可能不具备。也就是必须具备组织所期望的能力才算胜任能力。
态度呢?这个“态度”不是心理学定义的态度,而是从管理学角度定义的态度。是一种什么态度?即员工那种渴望被组织接纳,渴望融入组织,渴望成为组织一员的一种心态的表达。一个受组织欢迎的员工,绝对是卓越的能力加上积极的态度。
根据能力和态度,可将组织的员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卓越的能力加上积极的态度,但后面三类的划分,不同组织有不同的排序。在一个健康的组织当中,第二类人属于能力很强,但是态度不端正。第三类人是能力不强,但是态度端正。第四类人两者都不行。在一个不健康的组织,第一类仍然一样,第二类可能能力不强,但是态度端正可能活得更好一点。第三类两者都不行。这些都能忍受,最无法忍受的是什么?能力很强,但是态度不端正。这里只强调第一类,不管什么样的组织,第一类的判断标准均一样,因此,要努力达到两个维度的要求,就是要向组织表达自己的能力加上积极的态度。
两个维度固然重要,但与之伴随的问题是,如何向组织表达我们的能力?如何向组织展现我们的态度呢?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讲个小故事。很多学者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时候来探讨为什么江苏南部比江苏北部发达。当然原因很多,靠近上海经济辐射是其一。其中有个学者的观点非常有意思,不见得一定正确。他说:“苏南人跟苏北人最大的差别在哪里?苏北人只做政策允许做的事;苏南人不一样,他只是不做政策禁止做的事,其他事情都敢做。”看出这两个的差距没有?苏南人比苏北人多了那块机会——中间的灰色地带,政策没有明令禁止也没有明令提倡的事情。大量的商业机会往往恰好存在于中间的灰色地带,因为政策允许做的事地球人都知道,谈不上太多商业机会。
这个故事引用到个人管理来说,我们每天的工作也分为三类。肯定要做的事;可做可不做的事;肯定不能做的事。一般结论都是:做肯定要做的事,这是你的本职工作,这是展现自己能力的绝佳机会;做可做可不做的事这是展现自己态度的绝佳机会,因为做肯定要做的事还不足以展现你的态度,态度是这里的必要条件,是应该的。什么地方展现我们的态度呢?做中间那部分可做可不做的事,这往往是展现态度的最佳机会。
2004年三八节那一天,一个朋友所在的学校要求每一个学院都要出一台文艺节目,参加学校的文艺汇演。他们学院的女老师们组织了个舞蹈队,跳的舞蹈形式是藏族舞蹈,曲目叫《向着太阳》。她们练得非常辛苦,练了很久。只要一有空就排练,非常投入,包括学院组织的春游活动期间。演出那一天借了非常华丽的藏族服饰穿上,在台上发挥的也相当出色,她们跳完了下来就用很热切的眼神盯着同事,问学院老师:“跳得如何?”他们的答案也是发自肺腑:“太精彩了!”但朋友说有句话打死都不敢说出来:“这帮人在台上怎么看都像一群肥天鹅,扭啊扭的。”这当然是玩笑话。跳舞对该学院的老师来说,典型属于可做可不做的事。这种事情重在参与,至于跳得不好,根本无所谓。但跳的时候越投入,表示越热爱这个组织。组织有时候喜欢“上纲上线”。为什么这样讲?一个人之所以喜欢跳舞,并非你想象仅为“热爱组织”,而可能真正的原因是自身浑身是艺术细胞,听到音乐就想跳起来,因而在台上很投入。但组织会怎么认为,它会认为你热爱组织。即组织喜欢将一些纯属个人偏好的东西上升到组织高度进行提炼,然后总结出你热爱组织。
换言之,虽然这个传递不见得真实,至少给组织这样一种热爱组织的信号。这就是展现态度的绝佳机会。但一个大学老师,课上不好行不行?科研做不上去行不行?那绝对不行,因为那属于你的本职工作,光靠态度是不够的,还需要能力。跳舞是业余爱好,参与就可以了,不见得非得要像杨丽萍老师这样的专业人士才可以来跳。学院说:“杨老师,请到我们学院来,一年跳两次,跟一帮业余爱好者同台。”她来不来?她肯定不来!因为跳舞对杨丽萍老师来说属于她的本职工作,是她的谋生饭碗和手段,那需要专业来支撑。做中间可做可不做那类事,展现的是态度,而非能力。况且越投入表示你越热爱组织,这是有道理的。
又比如,你参加你们单位组织各部门之间的拔河比赛,就属于可做可不做之事。你知道,拔河最艰难的是什么时候?是双方力量相持不下的时候。拔河相持越久,大家面部肌肉越是扭曲变形,照片拍下来都认不出这是谁。但是看到自己的队员越变形,越觉得他可爱。因为这是一种态度的展现,越扭曲意味着越热爱这个组织。虽然说这样的联系不见得正确,但是确实符合一般人的想象。为什么?你之所以投入,可能真正的动因是因为你看不惯对方第一个队员那个嚣张的样子,不相信自己整不赢他,因而加入这场战斗,但组织喜欢“上纲上线”,一看你这么投入,就习惯性认为你是热爱组织。
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参与一些可做可不做的事,这是向组织表达态度的绝佳机会。光靠做好本职工作是不够的,中间那个是态度。这两个做了,能力才能表达出来,态度也展现出来了,这是快速融入组织的绝佳途径。
(二)面对枯燥乏味的工作,我们该怎么办?
每一个职场中的人似乎均有下面这种类似的经历:当刚到一新岗位或接到新任务的时候,刚开始一切充满着挑战、新鲜、刺激,你活力四射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发现这工作对于你来说变得越来越简单了。正因为简单,才感觉每天都有点重复的味道。正因为简单重复了,你感觉到有些许的枯燥和乏味。一旦发现自己的工作有点枯燥和乏味的时候,这便是职业枯竭的征兆。虽然不严重,但是征兆,绝对值得警惕。我们的问题:当我们面对一个枯燥乏味简单重复工作的时候,怎么办?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还是讲一个故事。我有两个研究生同学,毕业后分配到一家省银行去工作。该省行有个规定,任何新进的员工,不管是硕士本科,必须要从基层锻炼,以便了解整个的银行业务流程。他们两个就被分配到一个储蓄所去当出纳,从基层锻炼起来。工作不到一个月回来聚会的时候其中一个就开骂:“什么银行,居然让我们硕士研究生去数钱!(当然不是给自己数)当出纳!”当时我并没有太留意这句话,只是认为有一定道理,该单位对他们确实有点大材小用了。但后来发现问题没有那么简单,因为另外一个同学并没有埋怨。没有埋怨那个同学不到两个月就被调走了,去一个储蓄所当一个见习副主任之类的。埋怨那个居然数了一年多,数得精神都崩溃了。
这就是职场中最常见的一个现象。你越喜欢做的事,组织偏偏不让你做;你越不喜欢做的事,组织偏偏让你做(让你做个够)!这是一个灾难性的后果。个中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越喜欢做的事,意味着你越投入,越投入意味着工作越容易出色,工作出色总是给组织传递更为积极的信号及信心。告诉组织说:“把我放在这个位置上是不是浪费我了?希望组织给我更大的责任和挑战!”反之,越不喜欢做的事你越不投入,越不投入工作就很难出色,工作很难出色组织就找不到任何晋升你的理由和信心。因为连这个都没做好,组织就不可能把更重要的任务交给你。
所以结论是:“你要想脱离苦海吗?最重要的策略就是全力以赴把工作做好。”你说你最喜欢数钱了——组织看你数钱的那个时候眼睛发绿的样子心里都紧张:“不要再数了,过来,当储蓄所见习副主任吧!”我最喜欢干见习副主任的位置了——“不行,过来,当储蓄所主任!”我最喜欢干储蓄所主任的位置,我enjoy,我投入!——“不行,过来,当一个支行的部门负责人。”我最喜欢支行部门负责人的位置了,我enjoy,我投入!——“不行,过来,当支行副行长。”当然一个人的晋升不会这么顺利,但是这是基本规律。回顾下你身边的朋友,晋升快的至少在原来的位置上做得大多比较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