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回归内心,回归山馆,他突然想起陶渊明,那个辞官归田、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大诗人。重阳节的时候,陶渊明坐在自家篱笆旁边的菜园里面发呆,沉思,他太孤独了,陪伴他过节的只是满地菊花。突然朋友王弘携酒来到,慰劳诗人,两人把酒畅饮,赏菊畅谈,这个重阳节过得异常欢畅。陶渊明过节,有人送酒,有朋友陪伴聊天,可是诗人呢?今天,只能孤零零一个人,消磨这无聊的黄昏,漫长的黑夜。他看到,残存的秋菊,在秋风吹拂下,绕着破败的篱墙飘飞,秋思乡愁也随秋风秋菊一并飞扬,何时是归时?何时抵家园?诗人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人生漂泊,千古同心,又有谁知道呢?
山水风光值万钱
霅溪道至回安镇
张耒苕霅清秋水底天,夜帆灯火客高眠。江东可但鲈鱼美?一看溪山值万钱。
中国文人大都具有儒道互补的思想观念,达者施展抱负,兼济天下;穷者则纵情山水,独善其身,他们与时俯仰,圆融处世,保持自我精神人格的独立,保持思想心灵的自由。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新党执政,苏门学士皆遭贬谪。诗人张耒于是年五月以龙图阁出知润州,是年八月秋,再贬宣州,有感于宦海风波凶险,陶醉于山水风光秀美,挥笔写下了《霅溪道至回安镇》,抒写心中万千感慨。
霅溪,水名,又名“霅川”,在浙江吴兴县境内,四水汇合为一溪。据《太平寰宇记》卷九四记载:“自浮玉山曰茹溪,自铜岘山曰前溪,自天目山曰余不溪,自德清县北流至州南兴国寺曰霅溪,凡四水合为霅溪,东北流回十里入太湖。”诗人贬途,取道霅溪,水路舟行,直归回安镇,饱览了一路风光,内心激动不已。
秋高气爽,碧空如洗,瓦蓝瓦蓝的天空倒映在清澈透明的溪水里,天光云影,徘徊动荡。诗人行舟水上,顺流而东,一路飘摇,感觉分外爽快。诗人有一种奇妙的感觉,似乎辽阔高远的天空掉进了水里,水天相映相融,浑然一体,分不清是舟在水上走,还是人在天上游,有道是“月光如水水如天”,这时不是晚上,没有月光,可是胜似月光映照的夜晚,可将诗句改为“清秋如水水如天”。宋代词人写过“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吟》),秋空明净浩阔,秋水明亮清灵,两相交融,水天合一,自可想见徜徉其上的诗人,心情该是何等欢畅,神采该是何等飘逸!
诗中的“清秋”一语,虽然平庸,但不可否认,给人的感觉就是清爽、畅快。秋空高远,秋风清凉,秋山疏朗,秋林枯落,秋水灵动,秋气清凛,一个“清”字包含了万千秋意,万千秋态。
白天有白天的风光,夜晚有夜晚的韵味。不知漂流了多久,不知阅览了多少山水,诗人仍然陶醉其中,不能自拔。可是,夜色渐浓,灯火渐起,两岸的山峦树林慢慢隐去,溪面泛起灯火迷离的光影,闪闪烁烁,波光粼粼,又是一番风景,足可让诗人大饱眼福,足可让诗人诗情澎湃,放歌生活。可是,诗人日夜奔波,辛苦至极,累了,倦了,要歇一歇,他躺在船上,安然入睡,他睡得很安稳,很踏实,因为这一天,这一晚,一路的风光陶醉了他的心情。
诗人用一个“高”字来描写自己的心情,高枕无忧,高眠无虑,一任心灵自由不羁,一任性情挥洒山水,暂时没有功名富贵的牵绊,暂时不去考虑仕途风云的凶险。诗人这个夜晚应该是睡得比较舒心的。唐代举子张继科考失意之后,流离江南,在枫桥之夜曾经咏叹:“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同样是秋夜,同样是漂泊水上,张继的感受是椎心泣血、肝肠寸断,他陷入了人生极度失意的困境,怎么睡得着呢?哪里还有心情欣赏夜晚风光呢?可是张耒不一样,他抛开了一切,他安然享受美好的山水,美好的夜晚。
仕途的坎坷,山水的宁静,人生的快意,自由的生活,诗人感慨万千,他想起了江东张翰这位随心率性的文人。据《世说新语·识鉴》记载:“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在张翰看来,人生最重要的是要适心适性,自由自在,要回归故乡,享受美味,享受乡情、亲情,因而,他断然抛开功名富贵,官职权位,跟随秋风,回到家乡。张耒诗中点出“鲈鱼美”,实际上是暗示自己不屑官场,不屑名利,不屑富贵。他崇尚张翰一样的自由快意人生,不过,他的感受更进一层,江东令人迷恋岂是只有鲈鱼美味?还有那些价值万钱的风光可供赏玩啊!奇想惊人,出语率性!山水风光,价值连城,在诗人心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人生啊,悔不该投身官场,劳心劳力,早就应该纵情自然,游山玩水了,只有在自然山水中,人才自由,人才率真,人才快乐。
苏子在《赤壁赋》中曾动情叹惋:“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纵情山水,放飞性灵,洒脱不羁,自由放旷,这才是人生应该追求的高情雅趣啊,张耒诗中表达的旨意与此类同。
山水无价,无所谓值钱不值钱,更无所谓值千钱,还是值万钱,但是诗人这种判断,倒是很容易引发读者相反方面的联想,那就是生活中有些东西,一钱不值,粪土不如,是什么呢?诗人未说明,结合诗人创作背景来看,不难知晓,诗人暗暗否定的是功名权位、荣华富贵。诗人极力赞赏的是自由适性、山水遨游。人啊,只有沉迷在山光水色当中,才能活出本来的天真,因为从根本意义上讲,人是自然,也是山水的一份子。
一汪秋水明亮了诗人的双眸,一江灯火灿烂了诗人的心空,一尾鲈鱼勾起了诗人的乡情,一溪山水点亮了诗人的人生之灯。回去吧,诗人,山水是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
瘦马穷途向夕阳
瘦马图
龚开一从云雾降天关,空尽先朝十二闲。今日有谁怜瘦骨?夕阳沙岸影如山。
龚开(1222-1304),字圣予,号翠岩,又号龟城叟,楚州淮阴(今江苏淮安)人。景定间,任两淮制置司监官。宋亡以后,潜居不仕坚守气节,其人精于经术,善于书画,尤擅人物、山水,晚年好画瘦马,题诗寄志,抒写日暮途穷之感,申诉骨梗忠贞之气。其题画诗代表作是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瘦马图》。龚开画了一匹怎样的马?又想通过这匹活灵活现的马表达怎样的情怀呢?我们还是跟随诗人的诗路,细细品味吧。这匹马来路不凡,十分神奇。它腾云驾雾,从天而降,来到人间,肩负神圣使命,胸怀远大抱负。它气宇轩昂、精神焕发的气概,使先朝皇室的御马黯然失色,形神惨淡。诗人拉出皇室御马作陪衬,极言此马威风凛凛、神采奕奕。要知道,天下人间之马,最好当推御马,都是从千千万万马匹当中精挑细选出来的,骨骼如铁,身板如山,毛发振奋,气血充盈,自有藐视凡马、舍我其谁的雄霸之气。可是,就是这样的马和天马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诗人用一个“空”,一个“尽”,写出此马比尽御马,大大压倒御马,犹如月亮之比星星,太阳之比灯火,御马根本算不上什么,不足为道,可见天马有多强悍、威猛,有多神勇、高大。这匹马当然不是从天而降,现实生活中也不可能有天马,但是诗人一看到这幅画、这匹马,就深深地被震撼了,顿时觉得这马好像是从天上来的,人间没有,真可谓“此马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见”?如此雄强威猛,如此神奇伟岸,我们有理由相信它的本事和能耐:骏马奔腾,四蹄生风,毛发直立,血脉贲张,一日千里,一往无前!举凡你能够想象得到的用来赞美它的词语,都显得苍白,无力。
画幅之上,生气勃勃,神韵十足,这匹马似乎要踏破画纸,奔腾而来。什么是伟大的作品?伟大的作品在于塑造有生命强力的形象。龚开所画的马就是这种充满活力、充满生命力量的形象。
这样的马,本当有大用,本当找到合适的舞台纵横驰骋,大显身手的,可是,今天的情况却是,它经历了风霜雨雪的拷打和山河沟谷的磨炼,已经变得瘦骨嶙峋、老态龙钟了,没有谁来怜爱它,没有谁来欣赏它,更不屑说来重用它。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之下,在江河流淌的沙岸之上,它孤独地站立着,影子拖得很长,犹如兀傲独立的山峦。真不知道是可怜它还是赞颂它,或许二者兼而有之吧。
首先,我们承认,这匹马骨瘦如柴,老弱不堪,已到穷途末路,失去了用武之地,沦空了远大志向,处境悲惨,令人顿生怜悯、同情之心,甚至会为它所遭遇到的不公平、不公正对待而愤愤不平。
其次,我们又不难从字里行间体会得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匹马有棱有格,有精气神,它的嶙峋骨骼分明就是一种凛凛风骨的暗示,它的如山身影分明就是一种坚贞气节的写照。它站立的姿态显得非常稳健、坚定,非常孤独、高傲,给人以岿然不动、屹立如山的感觉。显然,诗人写这匹老马的姿态,实际上是在礼赞一种忠贞不屈、守志不阿的崇高气节。
夕阳沙岸,瘦马如山,嗟愁叹苦是它,风云壮志也是它,楚楚可怜是它,肃然起敬也是它。一匹马,寄寓了诗人丰富苍凉的人生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