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便叫人办“愚痴斋”,学僧们知道斋后便要离别老师,都不愿速办,一直拖了七天,才把斋食办好,洞山禅师和学僧们一起用斋。餐后,对学僧们道:“不要吵我,让我清净一点儿。切记,人要临终时,千万不要哭泣呼号,今后曹山是你们的善知识!”言罢,回到丈室,端坐而逝。
洞山良价禅师晚年在江西洞山弘化大开,曹山本寂禅师在吉水山(曹山)禅徒不下数千人,想以加强僧徒组织,振作宗风。曹山为洞山的弟子,法统并不长久,洞山的第三代以后,归于云居膺禅师门下,但曹洞宗,曹山非常重要。
不可向你说
道,有难行道、易行道,有大乘道、小乘道,有出世道、世间道,一般学者,总要循道前行,但禅门学者,“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虽是覆船,又何无路?
有一学僧想到覆船禅师住的地方去,在路上碰到一个卖盐的老翁,于是就向前问道:“请问老翁:覆船路如何去?”
良久,都等不到老翁的回答,于是学僧又问一次。
老翁:“我已经向你说过了,你聋了吗?”
学僧:“你回答过我什么?”
老翁:“向你说覆船路。”
学僧:“难道说你也学禅吗?”
老翁:“不只是禅,连佛法也全会。”
学僧:“那你试说看看?”
老翁一句话也不说,挑起盐篮便要走。
学僧不解,只道了一声:“难!”
老翁:“你为什么这样说?”
学僧:“盐翁!”
老翁:“有何指示?”
学僧:“你叫做什么?”
老翁:“不可向你说这是盐。”
禅非一物
禅是活泼的,只要能在参禅中,体悟万法皆空的法性,生活里,就会感受到“青青翠竹,皆是般若;郁郁黄花,无非实性。”因此,行住坐卧是禅,扬眉瞬目是禅,只要心领神会,又何须言说?
有一次,石头禅师问宝通禅师道:“你是参禅僧还是州县白蹋僧?”
宝通:“是参禅僧。”
石头:“何者是禅?”
宝通:“扬眉瞬目。”
石头:“除却扬眉瞬目外,将你的本来面目说出来听听。”
宝通:“先请禅师除却扬眉瞬目。”
石头:“我不以扬眉瞬目看你。”
宝通:“我已将禅呈给你看过、听过了。”
石头:“离扬眉瞬目,你和我心如何?”
宝通:“你心我心不异禅心。”
石头:“不关你事。”
宝通:“是关你事。”
石头:“禅非一物。”
宝通:“一物是禅。”
石头:“真禅无一物,一物不可得,汝心见量意旨如此,应为善自护持。”
我不识字
禅,不限于文字,只要认真参究,廓然贯通,一样可以悟出本来面目。
在一座藏经楼上,有一禅者在里面从不看经,每日只管打坐,于是管理藏经楼的藏主就问道:“大师每天打坐,为何不看经呢?”
禅者坦诚地回答道:“因我不识字。”
藏主道:“为什么不请教人呢?”
禅者反问道:“要请教谁呢?”
藏主不客气地道:“你可向我请教呀!”
禅者起立、作礼、合掌问讯道:“请问这个是什么?”
藏主当时经这一问,无言以对,因为“这个”,意指自性,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禅宗不立语言文字,实在因为语言文字不能表达自性真如的本来面目。六祖惠能大师当初未到黄梅时,就能听经解义,但对自家大事并未契入,到了五祖那里,虽终日在磨坊里作苦役,不曾阅经读藏,但终能明心见性,可见悟道非从文字上得。
洗面革心
禅宗的教学法,有时当头棒喝,有时反诘追问,有时有无不定,有时暗示含蓄。总之禅的教育,就是不说破,不说破的才是自己的全部。天下爱护儿女的父母们,你们能懂得这种禅心吗?
良宽禅师,毕生修行参禅,从未松懈一天,当他老年时候,从家乡传来一个消息,说他的外甥,不务正业,吃喝玩乐,快要倾家荡产,家乡父老,希望这位禅师舅舅,能大发慈悲,救救外甥,劝他回头是岸,从新做人。
良宽禅师终于为乡情所感,就不辞辛苦,走了三天的路程,回到童年的家乡。良宽禅师终于和多年没见过的外甥见面了。这位外甥非常高兴与他的和尚舅父相聚,并且特地留舅父过夜。
良宽禅师在俗家床上坐禅坐了一夜,次晨离去的时候,就对他的外甥说道:“我想我真是老了,两手直发抖,可否请你帮忙把我草鞋带子系上?”
他的外甥非常高兴的助了他一臂之力。良宽禅师慈祥地说道:
“谢谢你了,你看,人老的时候,就一天衰似一天。你要好好保重自己,趁年轻的时候,要把人做好,要把事业基础打好。”
禅师说完话后,掉头就走,对于外甥的任何非法行为,一句不提,但就从那天以后,他的外甥再也不花天酒地去浪荡了。
谁去主持
禅的体验,不讲地位高低,不谈知识有无,只论证悟深浅。禅,不必解说是什么,扬眉瞬目,语默动静,那都可以表达微妙的真理。
百丈禅师会下有一位司马头陀,他懂天文、地理、算命、阴阳。有一天,头陀从外面回来,告诉百丈禅师说:“沩山那个地方,是一个一千五百人修行的好道场。”
百丈说:“我可以去吗?”
头陀回答说:“沩山是肉山,和尚是骨人,你老如果前去,恐怕门徒不会超过千人。”
百丈乃指众中的首座华林禅师,问:“他可以去吗?”
头陀:“他!也不相宜。”
百丈又指典座(煮饭的)灵佑问:“他可以去吗?”
头陀说:“他可以去。”
华林对百丈说:“我忝居第一座,尚不能去住,灵佑为什么能去呢?”
百丈回答道:“若能于众中下一转语出奇制胜,当去住持。”就指座前的净瓶说:“不得叫净瓶,你们唤作什么?”
华林说:“不可叫做木(门闩)。”
百丈不以为然,乃转问灵佑,灵佑什么也不说,便上前一脚踢倒净瓶。
百丈笑着说:“华林首座输给煮饭的人口罗!”遂遣灵佑住沩山住持。灵佑禅师在沩山,大阐宗风,后成禅门沩仰宗一派。
三件古董
禅,不是哲学,不是理论,不是只供给谈论。禅是生活,是艺术的生活;禅是本心,是超越的本心;禅是自然,是古今一样的自然。把真我融合在智能与慈悲里,那就是禅了。
一休禅师的弟子足利将军,请一休禅师到家里用茶,并将其所珍藏的古董一件件地拿出来展示,且频频问一休禅师的看法。禅师回答道:“太好了!为了增添你这些古董的光彩,我也有三件古董,一是盘古氏开天辟地的石块,二是历朝忠心大臣吃饭的饭碗,三是高僧用的万年拐杖,如果你也收藏在一起就好了。”
将军欢喜不已地说:“谢谢禅师,要多少钱一件?”
一休道:“不用谢,每件物品只要一千两银子。”
将军虽然心疼,因为觉得这三件古董价值很高,所以花了三千两银子把它们买下,并叫侍从随着一休禅师前去取回古董。
一休回到寺中,就对弟子说:“把在门口抵门的那块石头拿来,还有狗食的饭碗,以及我上次花了十钱银子买的那根拐杖,给来人带回去吧!”
将军的侍从将这三件东西拿回去呈给主人,并说明其来处,将军非常生气地跑去找一休禅师理论。一休和颜悦色地解释道:“目前正是饥荒时候,每户人家三餐不继,将军却还有心思在欣赏古董?所以我将你的三千两银子拿去救济贫民,替你做功德,其价值终身受用不尽,比古董更宝贵了。”
将军除惭愧外,更深深佩服禅师的智能与慈悲。
马祖吐痰
佛的法身遍满虚空、充实法界,无处不遍、无处不在。
马祖道一禅师有一次在打坐时,忍不住朝佛像身上唾了一口痰,侍者见了急忙问道:“老师!你为什么要把痰吐在佛像上面呢?”
道一禅师立刻咳嗽了两声,反问侍者道:“虚空之中,到处都有法身,我现在还要吐痰,你告诉我,我的痰往哪里吐呢?”侍者茫然不知。
又有一次,道一禅师用很不高兴的样子朝虚空吐了一口痰。
侍者又很不解地问道:“老师!方才吐痰为什么要生气呢?”
马祖禅师解释道:“我在这里打坐,虚空之中,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显现在眼前,叫我觉得厌烦,所以我就忍不住要吐痰。”侍者不解道:“那一切都是修行的瑞相,可以说是好事,老师为什么要厌烦呢?”
马祖道:“就你来说固然是好事,可是对我而言却是很讨厌!”
侍者茫然不解地问道:“这是什么境界?”
马祖答道:“菩萨境界!”
侍者皱起眉头,摇摇头,表示不懂,说道:“这种境界真令人难以懂得。”
马祖道:“因为你是人,不是菩萨。”
侍者问道:“菩萨不是名为觉有情吗?”
马祖终于呵斥道:“因为你是一个拘谨不觉的傻瓜,怎能称作觉有情?”
在马祖禅师的呵斥下,侍者终于有所体悟了。
一般人尊敬佛像,其实并没有认识佛,因为佛的法身遍满虚空、充实法界,马祖虽将疾吐在佛像身上,这表示他已经认识诸佛的法身,已经无处不遍、无处不在了。
一般人禅坐的时候,大都欢喜见到瑞相,以增加信心,而马祖讨厌所见,这正表示灭除宇宙间的差别现象而归于平等,灭除人我对待而归于统一,侍者拘于俗见,难怪要被斥为不觉的傻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