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如滋补药,这是老人常赖以益寿延年的东西。实际上,补药说到底不是食物,不能当饭吃,长期依赖补药,就可以招致疾病,不利于健康。相反,破除对补药的迷信,靠体育锻炼、饮食营养,注意生活规律,精神愉快,倒是长寿之道。
总之,老年人长期依赖药物和保健品有害无益。应多考虑其他方法,如体育疗法、饮食疗法、针灸、按摩、推拿、理疗等。
为何说老年人用药应“岁加药减”?
老年人身体组织器官和生理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因而对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发生影响。同样的药物,老年人有可能出现与青年人不同的反应,如肾上腺素对青壮年有明显升压作用,而部分老年人服用后却会出现降压现象。因此,对老年人的用药必须持慎重态度。笔者结合自身的体会,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提请老年朋友注意。
勿忘“岁加量减”有一种观点比较普遍,认为老年一生中用药较多,到老年时治病用药量小了无济于事,应随着年龄加大用药剂量,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认识。在老年人中,药物的不良反应、中毒作用的发生率较青壮年高。据测定,老年人肝脏的吞噬、解毒和代谢功能为正常成人的1/4~1/2,肾小球滤过率及肾小管排泄率只有青壮年的1/3~1/2,故在用药中更易发生不良反应。
如何掌握好老年人的用药剂量?老年人用药时,除了要有明确的用药指征外,应从年龄和体重综合衡量用药量。不少国外老年临床工作者采用“从小剂量开始”的服药方法,即按成人的1/5或1/4→1/3→1/2→2/3→3/4的顺序用药。一般情况下,60~80岁的老年人用药为成人量的3/4~4/5,80岁以上用药为成人量的1/2,即所谓的“岁加药减”。
我国老年人的用药剂量,通常根据年龄、体重和体质情况而定,同时也应注意个体用药史,一般是使用青壮年的“最小剂量”。对年纪较大、体重轻、身体情况较差的老年患者,应在“最小剂量”的基础上酌情减量用药。对不常用的药物或新药,首次使用时也应遵循这个原则。
避免品种过多 由于老年人往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常常是治疗多种疾病的药并用,这是非常危险的倾向。用药的种类偏多,导致药物中毒的可能性增大,因此应尽量避免用一些不急需的药物。老人用药前应咨询医生,充分了解药物配伍的利弊,既要避免同时应用可互相增加毒性的药物,又要避免合用药物在肠道内的相互干扰,影响吸收。
另外,有些中药含有汞等毒物,如朱砂含有硫化汞,一些常用含朱砂的成药,如牛黄清心丸、朱砂安神丸等,如大量久服,就可能发生汞中毒。
有的中药,如附子、草乌,易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心脏停搏。因此,用中药时也应在辨证施治的前提下合理用药。
总之,老年人无论用中药还是用西药都应慎重。对需要长期服药的老年人,应定期监测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药浓度及酸碱平衡状态,及时调整用药剂量和给药时间,防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为何说老年人用药不能盯着“三大素”?
所谓“三大素”,指的是抗生素、维生素和激素。“三大素”应用非常广泛,但这并非万能药,更不是太平药。滥用“三大素”在老年人当中较为多见,尤其是滥用抗生素和维生素较为普遍,而“三大素”使用不当会给老年人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抗生素有些抗生素对肾脏是有损害的(医学上称为肾毒性抗生素),丁胺卡那、庆大霉素、万古霉素、利福平等均是属于肾毒性的抗菌药物。但老年人由于肾功能减退,药物经肾脏排泄减少,血药浓度增高,易引起蓄积中毒,必须慎用肾毒性的抗菌药物。
老年人应慎用的抗生素还有很多。如红霉素应用不当,容易出现肝损害。患有肾功能的病人,四环素亦最好不用或慎用,因可加重病情,促进分解代谢,易导致酸中毒,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氯霉素所致再生障碍性贫血,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明显增高。即使是毒性较小的青霉素,如果用量过大,严重时也可产生眩晕、昏迷等症状。
因此,老年病人使用抗生素,除掌握适应证外,宜减量或延长用药时间间隔。
维生素老年人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或肠道吸收障碍时,则易出现维生素缺乏现象,需要适当补充,但不可滥用。滥用维生素,不仅造成药物的浪费,而且还可引起维生素与维生素之间的不平衡,影响机体的正常功能,严重时还可造成中毒。人体所需的各种维生素其量极微,而且只要饮食结构合理,多无缺乏之忧,不必另行补充,更不可将其当成补药使用。
不存在维生素缺乏症,补充维生素是多余的乃至有害的。即使是维生素缺乏,也应从调理饮食、治疗病因入手,单纯依赖药物是不可取的。
激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具有抗炎、抗毒、抗过敏、抗休克作用。临床作用较广泛,在一些疾病的过程中和临床情况下,单用或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获得一定的疗效。但决不意味着激素可作为一种特殊药物不经选择地任意应用。尤其对老年人疾病,用激素时更应慎重。
老年人在增龄过程中可出现骨质疏松和器官萎缩等一系列表现,由于骨质疏松发生脊柱后凸,站立时,髋和膝部屈曲,身材更显变短。骨密度降低,女性比男性更明显。在成人长期大剂量应用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可引起肌肉萎缩;并能增加钙磷代谢和排泄,使骨质形成障碍,造成骨质疏松和肌病、肌痛。因此,当老年人本有生理性老化的骨质疏松存在,加上激素有致骨质疏松的作用,常可造成骨折或骨坏死,以及肌萎缩所致的肌无力和疼痛,对于绝经期的妇女更易发生。
老年人肾重量减轻,肾小单位、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肾功能降低常出现低血钾症状。有很多老年人由于疾病关系而偏食或忌口,都可以影响钾的摄入和吸收,而激素则可引起水盐代谢异常,促使原有的血清钾的进一步降低,严重时可引起肌无力、瘫痪、还可以引起缺钾性肾病和心律失常。
老年人疾病比较常见的如高血压、糖尿病、老年性支气管炎、泌尿系感染等,在应用激素时都可诱发或加重其病情。激素可引起钠水潴留,使原有的高血压进一步加重;可促进糖原异生,对抗胰岛素作用,使原有的糖尿病病情恶化;激素的抗炎而不抗菌,并使机体抵抗力降低,促进原有的感染病灶,如结核、化脓病灶等的蔓延和扩散,但又常常不表现显著症状,容易造成漏诊。
因此,对于老年人的疾病,治疗时尽量不用激素,在家庭购药治病时尤应切记这一点。倘若有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使用激素确有解救作用者,也只可短期用之,但一旦危情度过,立即减量或撤除,以免招致严重危害。
慢性病病人“存药”愈多愈“保险”吗?
患有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的老年人,应有必要的自救意识和准备,但忽视了自备药品是否失效者却屡见报端。比如,冠心病患者为防止心绞痛发作而备用的硝酸甘油,有效期较短,又不宜久存,可它却是救命药。倘若服了过期失效的硝酸甘油片,后果将不堪设想。那么,怎样防止和确定自己所备的药品已经失效了呢?我们通常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去判定。
确定有效期:如医院为冠心病患者自救提供的急救药盒,国产药物的有效期为一年。如包装注明有效期为2006年12月,就是指2006年12月底前有效。若失效期为2006年12月,则只能使用到2006年11月。
注射剂(水溶液):一般为澄清液体,若发生沉淀、浑浊、变色为变质失效,应禁用。
片剂:有发软变黏、变色时,或药片有色斑、结块变形,胶囊软化时应更换新药。
家中慢性病患者,一定要定期对家中的小药箱进行清理检查,防止已经过期的药品混迹其中,平时存药也不要太多,发现药品快吃完时及时补充即可,以免没吃完就过了有效期。
老年人便秘就可用泻药吗?
老年人便秘占了约30%之多,而他们中80%的人选择服用泻药。中医认为,老年人随着衰老的自然进程,脏腑功能衰退,便秘者大多属于虚证。但是,一般老年人不了解这种体质的特殊性,经常用大黄或以大黄为主的中成药通便,以致津枯肠燥,使原本虚弱的脏腑功能能更加虚弱,不但达不到通便的目的,反而会诱发其他疾病。
任何泻药都有刺激性作用。泻药的作用原理,是强烈刺激肠壁蠕动、收缩,但因其无法参与粪便形成,也改善不了粪便干结、坚硬的性状,服用者往往出现“里急后重”的痛苦,甚至还导致痔疮破裂、脱肛等症状。
泻药可以产生药物依赖性。患者服用刺激肠道蠕动(刺激性泻药)的泻药,会产生严重药物依赖性药物长期反复对肠道刺激,会使肠黏膜应激性减退,造成即使有粪便在肠中停留、肠道也无动于衷的状况。此时,无泻药刺激就无法解便,而泻药剂量则越用越大,由此恶性循环,终致顽固性便秘。
泻药可导致腹泻和脱水。由于大黄、决明子、番泻叶、芦荟、齐墩果酸等成分对肠道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肠道生态内环境遭到破坏,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群平衡失调,肠腔内正常PH值发生改变,肠道所分泌的大量水分丢失,患者出现腹泻症状,严重者(尤其是老年人)可以导致脱水症状。
此外,刺激性泻药(如大黄、番泻叶、美鼠李皮等)中含有称为“蒽菎”
的化合物,长期使用含有这种化合物的泻药,可以导致大量色素在肠黏膜中沉积,使肠表面变成黑色,即称为结肠黑变病。这种改变的危害已经引起国内外医学专家的高度重视,认为结肠黑变病有可能增加发生结肠癌的危险。
为何说老年人应慎用利尿药?
老年人常患高血压病,而且服用1~2种降压药也降不下来时,有的患者往往不经医生处方加用双氢克尿噻等利尿药,这些利尿药的使用会影响人体内水电解质紊乱,易导致患者血压突然偏低、四肢无力而发生危险。老年人使用利尿药要特别小心,高血压患者不能一遇血压偏高,就擅自服用利尿药,以防不测。
有关研究还证实,连续应用降压作用弱而利尿作用强的利尿酸钠、呋苯胺酸(速尿)等利尿药,对于原有低血钾倾向的老人,易引起体内总钾量减少而产生软弱无力、表情淡漠和直立性低血压等,也可加重氮质血症和痛风,大剂量往往可发生耳聋等,故老年人使用时应密切注意以上不良反应。
有些患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一见肢体水肿就随意使用利尿药,这是相当危险的。因为老年人使用利尿药容易发生低钠血症、低钾血症,进而引发体位性头晕、低血压、意识模糊、暂时性轻度偏瘫、跌倒、惊厥和心律失常等,重则可危及生命。
利尿药大量长期应用,可使水分从尿中排出,如不及时补充液体,则造成体内失水过多,血液浓缩、黏稠度增加、血流变慢,易形成血栓,引起脑中风。
利尿药对糖代谢的影响也很大,并有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甚至有增加老年人患急性胰腺炎与胆囊炎的危险。
保钾利尿药氨苯蝶啶有可能诱发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男性老年人用螺内酯除常常发生女性乳房外,在肾功能减退的病例中有不少可诱发高血钾,因此,在老人长期使用保钾利尿药的过程中,必须进行血清钾的监测。
老年人滥用解热镇痛药有什么危害?
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保泰松等对胃黏膜的局部刺激作用十分显著,最为常见的副作用是能导致胃肠出血。如复方阿司匹林,60岁以上的老人每次只能服0.3克,剂量大了会造成大量出汗,甚至虚脱,剂量过大还会发生酸中毒。对消化道有刺激性,容易引起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消化道出血,故不宜空腹服用。
患有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病的人最好不用或少用乙酰水杨酸类解热镇痛药,这类药物除有可能使胃溃疡发生或恶化外,更可增加胃肠道的出血量和出血频度,长期使用者的大便隐血反应阳性率达70%以上。
吲哚美辛对老年人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骨关节炎有效,但也不能长期大量使用。它除能造成胃溃疡外,长期应用能引起胃肠道出血、精神障碍、颜面水肿、眩晕或腹泻。使用时间过长、用量过大即可引起诸多不良反应,包括各种血液病,如抑制骨髓引起的粒细胞减少、贫血,与叶酸有关的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伴有血小板性紫癜等,有时是致命的,必须引起注意。
大量用保泰松或羟基保泰松等吡唑酮类药物除有胃肠道症状与消化道出血外,不可因钠水潴留而使隐匿性心衰或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衰和肺水肿;有的还会发生水肿,甚至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尤其是需警惕骨髓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