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岫跪在广圄禅师的面前,说道:“师父,学僧辜负您的教导,自从皈依在您座下,习禅已有十年之久,但却始终悟不出一点东西来。我想,我实在不是一块学禅得料,因此,想到四处云游,特来向您老人家辞行。”
广圄禅师非常惊讶,问道:“为什么没有觉悟就要走呢?难道在这里觉悟不出来,到别处就可以觉悟了吗?”
道岫诚恳地禀告道:“我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之外,将自己的全部时间与精力都花在参禅悟道上了,这么用功还是不能开悟,我想我和禅可能是无缘吧。看着师弟们一个个都出师了,我心里难受得慌。师父,还是让我去做个苦行僧吧,这样,我心里就会好受一点。”
广圃禅师说道:“别人有别人的境界,你修你的禅道,这本来是互不相干的两回事,为什么非要混为一谈呢?”
道岫非常沮丧,辩解道:“师父,您不知道,我跟师弟们一比,就好像小麻雀见到了大鹏鸟,心里惭愧极了。”
广圊禅师又问道:“那么你说说看,大鹏鸟怎样的大?小麻雀又怎样的小?”
道岫答道:“大鹏鸟轻轻一层翅,就能飞越几百里,而我却无论怎样努力,也只能飞出几丈而已。”
广圃禅师听了他的话,意味深长地说:“大鹏鸟一展翅就能飞出几百里,它能不能飞越生死界限呢?”
道岫禅僧默然不语,收起自己的行李,再也不提云游的事了。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其实,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己,没有必要和别人比较。即使我们某一方面比别人差,也要学会从别的方面找到平衡——也许在另一方面,我们比别人要优秀。
佛禅小故事
迎接佛陀
有一回释迦牟尼佛至忉利天为慈母摩耶夫人说法,回到僧团时,弟子们个个想念佛陀,争先恐后地去迎接,其中有一位在女众中神通第一的莲华色,第一个到达佛陀面前,恭敬地说:“佛陀啊!弟子莲华色第一个来迎接您了!”
佛陀说:“莲华色啊!第一个来迎接我的不是你啊!”
“不是我?那是谁第一个迎接你的呢?”
“是须菩提啊!”
“须菩提?他不是连动都未曾动过一下地仍在打坐中吗?”莲华色讶异地问。
“莲华色啊!能见到真理的人,才能真正地见到佛陀。你只见了佛陀的色身,而须菩提此刻则见到佛陀的法身。莲华色啊!须菩提见到佛陀的法身,所以他是第一个迎接到佛陀的!”
很多时候认不得“真”
有师徒二人出游,来到一个地方感觉腹中饥饿,师父就对徒弟说:“前面—家饭馆,你去讨点儿饭来。”徒弟领命就到了饭馆,说明来意。
那饭馆的主人说:“要饭吃可以啊,不过我有个要求。”徒弟忙道:“什么要求?”主人回答:“我写一字,你若认识,我就请你们师徒吃饭,若不认识,乱棍打出。”
徒弟微微一笑:“恕我不才,可我也跟师父多年,别说一个字,就是一篇文章又有何难?”
主人也微微一笑:“先别夸口,认完再说。”说完拿笔写了一个“真”字。
徒弟哈哈大笑:“你也太欺我无能了,我以为是什么难认之字,此字我五岁就识。”
主人微笑问:“此为何字?”
徒弟回答说:“不就是认真的‘真’字嘛!”
店主冷笑一声:“哼,无知之徒竟敢冒充大师门生,来人,乱棍打出!”
徒弟就这样回来见师父,说了经过。师父微微一笑:“看来他是要为师前去不可。”说罢来到店前,说明来意。那店主一样写下“真”字。
师父回答说:“此字念‘直八’。”
那店主笑到:“果是大师来到,请!”
就这样师徒二人吃完喝完没付一分钱便离开了饭馆。
徒弟不懂,问到:“师父,你不是教我们那字念‘真’吗?什么时候变‘直八’了?”
大师微微一笑:“有时候事是认不得‘真’啊!”
在人生的旅途中,很多的时候是认不得“真”的,该糊涂的时候,你还坚持认真,那只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难得糊涂才是明智之举。
有许多事是急不得的
有一次,佛陀和他的侍者走在路上。
中午的时候,佛陀饥渴难耐,便对侍者说:“刚才我们不是经过一条小河吗?你去弄些水来喝。”
于是,侍者拿着容器去盛水。路不远,他一会儿就找到了。可他刚到那里,就有一对商人骑着马从那条小溪经过,溪水被他们弄得浑浊不堪,根本不能喝!
于是侍者转身回去,告诉佛陀:“溪水被那些商人弄脏了,不能喝,还是重新找条小溪吧!我知道前面就有一条小溪,而且溪水非常清澈,离这里也不远,两个时辰就能到。”
佛陀说:“我们离这条小溪近,而且我现在口渴难耐,为什么还要再走两个时辰的路,去找前面的那个小溪呢?你还是到刚才的那个小溪吧。”
侍者满脸不悦地拿着容器又去了,他心想:“刚才不是看了嘛!水那么脏,怎么能喝呢?现在又让我去,这不是白白浪费时间吗?”
他决定不去了,转身对佛陀说:“我都告诉你了,溪水已经弄脏了,你为什么还要我白跑一趟呢?”
佛陀什么也没有向他解释,说道:“做事一定要有耐心!等一会儿你就知道了。你现在要做的只是顺从,你肯定不会白跑的!”
侍者只好又去了,可当他再次来到小溪边的时候,却看到溪水是那么的清澈、纯净,泥沙早已经不见了。
在我们的人生中,有许多事是急不得的,是需要有耐心去等待的。只要有足够的耐心,总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当然,还需要我们付出行动。
佛禅小故事
菩萨讲经
有一次,梁武帝请善慧菩萨讲《金刚经》。
善慧在讲台上拍了一下惊堂木,就下台了。
梁武帝十分惊诧。
在武帝身边的志公(即宗教顾问)问道:“皇上,你了解吗?”
梁武帝说:“不了解。”
志公说:“菩萨已经讲完经了。”
最容易的事往往也是最难做的事
弟子们问禅师道:“老师,怎样才能成功呢?”
禅师说道:“今天咱们只学一件最简单、最容易的事。每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
说着,禅师示范了一遍,说道:“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次。大家能做到吗?”
弟子们疑惑地问道:“做这样的事干什么?”
禅师答道:“做完这件事,你们一年后会知道怎样能成功!”
弟子们说道:“如此简单的事,有什么难的?”
一个月之后,禅师问弟子们:“我让你们做的事,有谁坚持做了?”
大部分的人都骄傲地说道:“我做了!”.
禅师满意地点点头说:“好!”
又过了一个月,禅师又问:“现在有多少人坚持了?”
结果只有一半的人说:“我做了!”
一年过后,禅师再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几个人坚持了?”
这时,只有一人骄傲地说:“老师,我做了!”
“我曾经说过,做完这件事,你们就知道如何能成功了。”禅师对弟子们说道,“现在我告诉你们,世间最容易的事,常常也是最难做的事,最难的事也是最容易的事。说它容易,是因为只要愿意做,人人都能做到;说它难,是因为真正能做到并持之以恒的,终究只是极少数人。”
后来只有一直坚持做的那个弟子,成了禅师的衣钵传人。
世间的事没有难易之分,再难的事,只要我们用心去做,且能持之以恒,它也会变得简单;而看似简单的事,如果我们不去做,也会显得困难起来。
凡事要量力而行,而不要好高骛远
有一位大师隐居于山林中,平时除了参禅悟道之外,还对武术颇有研究。
听到他的名声,人们都千里迢迢来寻找他,想跟他学些武术方面的窍门。
他们到达深山的时候,发现大师正从山谷里挑水。他挑得不多,两只木桶里的水都没有装满。按他们的想象,大师应该能够挑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满满的。
他们不解地问:“大师,这是什么道理?”
大师说:“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够用。一味贪多,适得其反。”
众人越发不解。
大师从他们中拉了一个人,让他重新从山谷里打了两满桶水。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摇摇晃晃,没走几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洒了,那人的膝盖也摔破了。
“水洒了,岂不是还得回头重打一桶吗?膝盖破了,走路艰难,岂不是比刚才挑得还少吗?”大师说。
“那么大师,请问具体挑多少,怎么估计呢?”
大师笑道:“你们看这个桶。”众人看去,桶里画了一条线。
大师说:“这条线是底线,水绝对不能高于这条线,高于这条线就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还需要画一条线,挑的次数多了以后就不用看那条线了,凭感觉就知道是多是少。有这条线,可以提醒我们,凡事要量力而行,而不要好高骛远。”
众人又问:“那么底线应该定多低呢?”
大师说:“一般来说,越低越好,因为这样低的目标容易实现,人的勇气不容易受到挫伤,相反会培养起更大的兴趣和热情,长此以往,循序渐进,自然会挑得更多、挑得更稳。”
好高骛远,想一蹴而就,不但违反自然规律,而且寸步难行,只会使自己失望,加深挫折感而已。所以,凡事还是应该量力而行,千万不要好高骛远,以免适得其反。
佛禅小故事
点心
德山,四川剑南人,俗姓周,童年出家,精研律藏,通各种大乘经论,常常讲《金刚经》,时称周金刚,名噪一方,并很自负。后来他听说南方有禅教兴起,心想:出家人要经历千劫时间学习佛的威仪,要经万劫时间学习佛的细行,既如此都不能成佛。南方竟有敢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岂不是谤佛?我一定消灭他们这些魔鬼以报佛恩!
于是他挑着装有《青龙疏钞》的担子到了湖南,路遇一位老太婆在卖点心,所以放下担子,想买点心吃,老太婆指着担子问:“这是什么书?”他答道:“《青龙疏钞》。”老太婆又问:“讲什么的?”他又答道:“是讲解《金刚经》的。”老太婆又说:“我有一个问题,你若能回答,我送你点心,如回答不出,就请你去别处买吧!《金刚经》上讲:‘过去之心不可得,现在之心不可得,未来之心亦不可得。’不知你点的是哪个心?”
德山沉默很久,无言以对,只得忍饥到别处去买吃的。
不要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
从前,有三个和尚早上出门时,一个和尚带了一把伞,另一个和尚拿了一根拐杖,第三个和尚什么也没有带。
晚上归来,拿伞的和尚淋得浑身是水,拿拐杖的和尚跌得满身是伤,而第三个和尚却安然无恙。前两个和尚很纳闷,问第三个和尚:“你怎么没有事呢?”
第三个和尚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问拿伞的和尚:“你为什么淋湿而没有摔伤呢?”
拿伞的和尚说:“当大雨来到的时候,我因为有了伞,就大胆地在雨中走,却不知怎么淋湿了;当我走在泥泞坎坷的路上时,因为没有拐杖,所以走得非常仔细,专练平稳的地方走,所以没有摔伤。”
然后,他又问拿拐杖的和尚:“你为什么没有淋湿而摔伤了呢?”
拿拐杖的和尚说:“当大雨来临的时候,我因为没有带雨伞,便练级躲雨的地方走,所以没有淋湿;当我走在泥泞坎坷的路上时,我便用拐杖拄着走,一时大意,不知道怎么搞的摔了好几跤。”
第三个和尚听后笑笑说:“为什么你们拿伞的淋湿了,拿拐杖的跌伤了,而我却安然无恙?这就是原因。当大雨来时我躲着走,当路不好时我非常小心,所以我没有淋湿也没有跌伤。你们的失误就在于你们有凭借的优势,自以为有了优势便可大意。”
许多时候,我们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因为缺陷常常给我们以提醒,使我们小心翼翼,而优势和经验却常常使我们忘乎所以,麻痹大意。所以,我们不能依赖自己的优势,能正确看待自己的优势、懂得如何利用经验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