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强者竞争才能成为强者
一心大师刚剃度的时候,在法门寺修行。法门寺是个香火鼎盛、香客络绎不绝的名寺,每天晨钟暮鼓,香客如流。
一心想静下心神,潜心修身,但法门寺法事应酬太繁多,自己虽青灯黄卷苦苦习经多年,可谈经论道起来,自己远不如寺里的许多僧人。
有人劝一心说:“法门寺是个召满天下的名寺,水深龙多,纳集了天下的许多名僧,你若想在僧侣中出人头地,不如到一些偏僻小寺中阅经读卷,这样,你的才华便会很快光芒显露了。”
一心自忖良久,觉得这话很对,便决意辞别师父,离开这喧喧嚷嚷、高僧济济的法门寺,寻一个偏僻冷落的深山小寺去。于是一心就打点了经卷、包裹,去向方丈辞行。
方丈明白一心的意图后,问他:“烛火和太阳哪个更亮些?”
一心说:“当然是太阳了。”
方丈说:“你愿做烛火还是太阳呢?”
一心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当然愿做太阳!”
方丈微微一笑说:“我们到寺后的林子去走走吧。”
法门寺后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林。方丈将一心带到不远处的一个山头上,这座山头上树木稀疏,只有一些灌木和零星的三两棵松树,方丈指着其中最高大的一棵说:“这棵树是这里最大最高的,可它能做什么呢?”
一心围着树看了看,这棵松树乱枝纵横,树干又短又扭曲,便说:“它只能做煮粥的劈柴。”
方丈又信步带一心到那一片郁郁葱葱密密匝匝的林子中去,林子遮天蔽日,棵棵松树秀颀、挺拔。方丈问道:“为什么这里的松树每一棵都这么修长、挺直呢?”
一心说:“都是为了争着承接天上的阳光吧。”
方丈郑重地说:“这些树就像芸芸众生啊,它们长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为了一缕的阳光,为厂一滴的雨露,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于是它们棵棵可能成为栋梁:而那远离群体零零星星的三两棵,一团一团的阳光是它们的,许许多多的雨露是它们的,在灌木中它们鹤立鸡群。没有树和它们竞争,所以,它们就成了薪柴啊。”
一心听了,思索了—会儿,惭愧地说:“法门寺就是这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林子,而山野小寺就是那棵远离树林的树了。方丈,我不会再离开法门寺了!”
在法门寺这片森林里,一心苦心潜修,后来,终于成为一代名僧。
一个人若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同对手竞争并超越对手。与弱者竞争,胜算当然大,但很难成为强者。只有与强者竞争,才能谋求自身更好地发展,才能不断拓展生存的空间,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
命运完全是靠自己来创造的
在一座寺院里,有一个乐善好施的方丈。
有一天,一个只有一只手的乞丐来向方丈乞讨,方丈毫不客气地指着门前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砖搬到后院去吧。”
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怎么搬呢?不愿给就不给,何必捉弄人呢?”
方丈什么话也没说,用一只手搬起一块砖,说道:“这样的事一只手也能做的!”
乞丐只好用一只手搬起砖来。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
方丈递给乞丐一些银子,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
方丈说:“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赚到的钱。”
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说完深深地鞠了一躬,就上路了。
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个乞丐来到了寺院乞讨。方丈把他带到屋后,指着砖堆对他说:“把砖搬到屋前就给你一些银子。”但是这位双手健全的乞丐却鄙夷地走开了。
弟子不解地问方丈:“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你又叫乞丐把砖从屋后搬到屋前,你到底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屋前?”
方丈对弟子说:“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
几年后,一个很体面的人来到了寺院。他气度不凡,美中不足的是,这人只有一只左手,他就是用一只手搬砖的那个乞丐。自从方丈让他搬砖以后,他找到了自己的价值,然后靠自己的拼搏,终于变成了一个富翁。这次他为寺院捐献了一大笔钱。
就在他走出寺院时,他碰到了一个乞丐向他乞讨。那个乞丐就是原先那个双手健全的乞丐——他现在依然还是乞丐。
方丈对弟子说:“你看到了吧,这就是命运。命运完全是靠自己来创造的。”
富翁并不是天生就是富翁,乞丐也不是天生就是乞丐。许多富翁之所以能成为富翁,是因为他们付出了辛劳;许多乞丐之所以会成为乞丐,是因为他们喜欢坐享其成。记住:命运是靠自己来创造的。
佛禅小故事
眼珠
云岩禅师正在编织草鞋的时候,洞山禅师从他身边经过,一见面就说道:“老师!我可以跟您要一样东西吗?”
云岩禅师回答道:“你说说看!”
洞山不客气地说道:“我想要你的眼珠。”
云岩禅师很平静地道:“要眼珠?那你自己的眼珠呢?”
洞山道:“我没有眼珠!”
云岩禅师淡淡一笑,说:“要是你有眼珠,如何安置?”
洞山无言以对。
云岩禅师此时才非常严肃地说道:“我想你要的眼珠,应该不是我的眼珠,而是你自己的眼珠吧?”
洞山禅师又改变口气道:“事实上我要的不是眼珠。”
云岩禅师终于忍不住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便对洞山禅师大喝一声道:“你给我出去!”
洞山禅师并不讶异,仍非常诚恳地说道:“出去可以,只是我没有眼珠,看不清前途的道路。”
云岩禅师用手摸一摸自己的心,说道:“这不早就给你了吗?还说什么看不到!”
洞山禅师终于言下省悟。
一个人长期安逸享受,就等于进了地狱
有个小和尚总埋怨生活太辛苦,每天烧水、做饭、打禅,琐碎的事太多。有一次,他向师父诉苦,师父就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有个人死后,去了阎罗殿。到了那里,看到那里生活非常安逸。这个人想:“我活着的时候生活太辛苦了,现在我死了,终于可以享受了。每天除了吃饭睡觉,没有别的事情,也不用每天辛苦地工作了,这样的生活实在是太好了!这简直就是天堂!”
然后,他向负责人问道:“这里是地狱吗?我实在难以想象地狱居然是这样好!”负责人说:“没错,这里就是地狱!在这里你什么都不用做,好好享受吧!过一段时间你就知道这才是真正的地狱。”
这个人心想:“怎么会呢!这里天天山珍海味,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还有舒适的床铺,想睡多久就睡多久,从来没有人管。早知道这样,我早就不活了,活着还不如死掉呢!”
于是他就整天吃了睡,睡了吃,快乐得像个神仙。可是时间长了,他就觉得十分寂寞和空虚,于是他去找负责的人,说道:“我每天除了吃饭就是睡觉,和猪有什么区别?我不想过这样的生活了,你还是给我找一份工作吧!辛苦点我也愿意。”
负责人答道:“这里从来就没有工作,想要什么只要一想,马上就能得到,只有工作不能得到!”那个人没有办法只好回去了,又过了一段时间,他实在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又去找那个负责人,说道:“我不想在这里住了,这种生活实在是难以忍受,你还不如让我下地狱!”
负责的人说:“已经告诉过你了,这里本来就是地狱,你还以为这里是天堂呢?实在是太笨了!这才是真正的地狱。”
故事讲完了,师父问小和尚:“现在你还觉得生活太辛苦吗?”
小和尚答到:“不觉得辛苦了。”
适当的安逸和享受是每个人所必需的,但决不可长期贪图享乐。一个人如果长期贪图享乐,就会变得无所事事,最后难以忍受空虚——这等于进了地狱。
做小事也是修行
峨山禅师是白隐禅师晚年的得意门生,他不仅禅理领悟得非常深刻,而且回答别人的问题时能够随机应变,很像白隐禅师当年的风格。
随着岁月的流逝,峨山禅师也老了,但他还是经常亲自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有一天他在庭院里整理自己的被单,累得气喘吁吁,一个信徒偶然看到了,奇怪地问:“这不是大名鼎鼎的峨山禅师吗?您德高望重,有那么多的弟子,难道这些小事还要您亲自动手吗?”
峨山禅师微笑着反问道:“我年纪大了,老年人不做点儿小事,还能做什么呢?”
信徒说道:“老年人可以修行、打坐呀!那要轻松多了。”
峨山禅师露出不满的神色,反问道:“你以为仅仅只是念经、打坐才叫修行吗?那佛陀为弟子穿针,为弟子煎药,又算什么呢?做小事也是修行啊!”
世间的大事无不是由小事或积或延或变而来的,没有人可以一步登天。如果你能够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把平凡的小事做得很好,那么你的人生之路就会越来越广,成就大事的愿望就会指日可待。
佛禅小故事
是什么
有一天,禅师吩咐慧寂:“把床搬过来。”
慧寂搬了床,满头大汗。
禅师说:“搬回原处去。”
慧寂又照办了。
禅师道:“慧寂!”
“在!”
“床那边是什么东西?”
“枕头。”
“床这边是什么?”
“什么也没有。”
禅师又叫到:“慧寂!”
“在!”
“是什么?”
慧寂无言以对。
禅师挥挥手:“去吧!”
从最近的小的目标开始努力
一位年轻人满怀烦恼地去找一位禅师。他曾豪情万丈地为自己树立了许多目标,可是几年下来,依然一事无成。
他找到禅师时,禅师正在河边小屋里读书。
禅师微笑着听完年轻人的倾诉,对他说:“来,你先帮我烧壶开水!”
年轻人看见墙角放着一把极大的水壶,旁边是一个小火灶,可是没发现柴火,于是便出去找。他在外面拾了一些枯枝回来,装满一壶水,放在灶台上,在灶内放了些柴火便烧了起来。可是由于壶太大,那捆柴火烧尽了,水也没开。于是他又跑出去继续找柴火,等找到了足够的柴火回来,那壶水已凉得差不多了。
这回他学聪明了,没有急于点火,而是再次出去找了些柴火。由于柴火准备得足,水不一会儿就烧开了。
禅师见年轻人坐在烧开的水旁发呆,便问:“如果没有足够的柴火,你用什么办法才能把水烧开?”
年轻人想了一会儿,摇摇头。
禅师说:“如果那样,就把壶里的水倒掉—些!”
年轻人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禅师接着说:“你一开始踌躇满志,树立了太多的目标,就像这个大壶装的水太多一样,而你又没有足够多的柴火,所以不能把水烧开。要想把水烧开,你或者倒出一些水,或者先准备足够的柴火!”
年轻人顿时大悟。回去后,他把计划中所列的目标划掉了许多,只留下最近的几个,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几年后,他的目标基本上都实现了。
一个人想要有所作为,就要删繁就简,合理规划,从最近的小的目标开始努力,这样才会一步步走向成功。万事挂怀,只能半途而废或功半事倍。
没必要和别人比较
有一个学僧道岫,一心向佛,但他苦心修行的十多年,始终悟不出什么禅理来。眼看着师弟们一个个悟道出师了,而自己却没有多大的进步,仍是大俗人一个,不由得他不心急如焚。
道岫心想,自己既懂得幽默,头脑又不灵活,所以入不了门。他不想再这样苦苦修炼下去,认为不会有什么结果,还是做个苦行僧算了。
于是,道岫打点好行装,决定出去云游。临走前,他来到法堂,向广圄禅师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