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塾的老先生看到刘伯承如此用功,十分赏识,对他的教授也就更加热心、细心。长大以后,刘伯承还牢记着老先生的话:“读书务求深入,切忌浮躁。”所以,凡是重要的文章,他总要反复读十多遍、几十遍,直到弄懂、背熟为止,而且在书上总是密密麻麻地划了道道、杠杠、圈圈,还有眉批和旁注。同学们看了他读过的书,总要开玩笑说:“刘伯承是在啃书,钻书啊,难怪有这么多洞洞和道道。”
刘伯承则认真地回答:“看书不能像水过鸭子背,更不能光在上面漂,要像扎猛子一样,深钻进去,才能求得真学问。”
点滴哲理
读书务求深入,切忌浮躁,否则就很难学有所成,学有所长。
“书迷”嗜书
胡适9岁时,有一天他在玩耍中偶然看见桌子下一只美孚煤油箱里的废纸堆中露出一本破书。他随手捡起了这本书,两头都被老鼠咬坏了,书面也扯破了。但这一本破书忽然为他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忽然为他的儿童生活打开了一个新鲜的世界!
这本破书原来是一本小字木板的《第五才子》,开始便是“李逵打死殷天锡”一回。胡适在戏台上早已认得李逵是谁了,便站在那只美孚破板箱边,把这本残本一口气看完了。不看尚可,看了之后,他的心里很不好过:这一本的前面是些什么?后面是些什么?这两个问题,他都不能回答,却着急要一个回答。
胡适拿了这本书去寻他的五叔,因为五叔最会讲故事,应该有这种笑话书。不料五叔竟没有这书,他叫胡适去找别人借。胡适虽然没有借到《第五才子》,却借到了一部《第一才子》(即《三国演义》)。
后来,胡适还是得到了《水浒传》,《三国演义》也看完了。从此以后,他到处去借小说看,并开始收藏能够得到的各种图书。
他不仅读了《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还读了译著《经国美谈》(讲的是希腊的爱国志士的故事,是日本人做的)。这是胡适读外国小说的第一步。
他离开家乡时,还不能了解阅读《红楼梦》和《儒林外史》的好处。但这一大类都是白话小说,他在不知不觉之中得了不少白话散文的训练,在十几年后对他仍很有用处。
胡适成名之后,仍然保持着“嗜书如命”的习惯。
1938年3月,根据陈诚的建议,国民党政府和蒋介石本人三次致电在美国的胡适,敦请其出任驻美国大使。9月17日,任命正式下达,10月初胡适抵达华盛顿任职,从此正式从事战时的外交工作。胡适后来说他是在国家最危急的时期,做点战时的工作。
珍珠港事件前,中国北平图书馆有数百部善本书托美国国会图书馆代为保存。
书籍运到华盛顿后,美国方面认为这是件文化大事,所以当该批书籍在国会图书馆开箱时,美国国务院和该馆馆长努索·埃文斯特请胡适前往察看并派大员陪同。
不料胡大使是位“书迷”,他一进书库,便如入宝山,情不自禁地席地而坐,旁若无人地看起书来。一看便是一个多小时,那些陪他前来的大员和图书馆馆长被冷落在漆黑的书库走廊,急得团团转。
最后,当胡适从书堆里提着上衣笑嘻嘻地走出来后,又开始和这批与“善本”无缘的要员们大谈其“善本”经纬。
这些事,在外交圈子里自然有失身份,但胡适我行我素于不自觉之中,是真名士自风流,因而别人也认为他是位“学者大使”,由此他的怪行反而被传为佳话。
点滴哲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读书到了痴迷的程度,学问必然会突飞猛进。
国画大师的勤勉
齐白石小的时候,家里生活艰难。读了半年书,他只得辍学砍柴放牛。他从小爱好绘画,但由于家境的贫苦,买不起纸墨,便用废账簿和习字纸练习绘画,常常到深夜。12岁后,因体弱无力耕田,改学雕花木工,为了寻求雕花新样,与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有一年,他偶然得到一部残缺的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喜不自禁,反复临摹起来,逐步摸到了绘画的门径。
齐白石27岁那年正式从师。从此,他数十年如一日,几乎没有一天不画画。据记载,他一生只有三次间断过:第一次是他63岁那年,生了一场大病,七天七夜昏迷不醒;第二次是他64岁那年,他的母亲辞世,由于过分悲恸,几天不能画画;最后一次,是他95岁时,也因生病而辍笔。
三次加起来也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他一生作画四万余幅,吟诗千首;他自称“三百石印富翁,”其实,他治印共计三千多方,被著名文学家林琴南誉为“北方第一名手”,与他的画齐名。
齐白石直到60岁前画虾还主要是靠摹古。62岁时,齐白石认为自己对虾的领会还不够深入,需要长期细心观察和写生练习。于是就在画案上放一水碗,长年养着几只虾。他反复观察虾的形状、动态。然而,这个时期的功夫,依然还是侧重在追求外形。画出的虾外形很像,但精神不足,还不能表现出虾的透明质感。65岁以后,齐白石画虾产生了一个飞跃,虾的头、胸、身躯都有了质感。这以后他开始专攻虾的某些部位,画虾不仅追求形似,更追求神似。70岁达到了形神兼备的程度,到了80岁,齐白石老人笔下的虾简直是炉火纯青了。但他仍是非常勤奋。
85岁那年,他一天下午连续画了四张条幅,直到吃饭时,仍然要坚持再画一张。画完后题道:“昨日大雨,心绪不宁,不曾作画。今朝制此补充之,不教一日闲过也。”
真是勤勉不倦。他早年曾刻“天道酬勤”印章以自勉。临终前又留下“精于勤”的手迹以勉人。他还有一块“痴思长绳系日”的印章,足见他一生是何等的勤奋。
1953年,白石老人已是93岁高龄,一年中仍画下了600多幅画。
正因为他一日也不“闲过”,在绘画、篆刻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世界文化名人。他90寿辰时,国务院文化部授予他“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点滴哲理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自古以来在各个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离不开一个“苦”字。
如饥似渴地学习
小时候的列宁就爱学习,5岁起母亲开始教他读书识字。不久他就能朗读和背诵诗歌,并开始阅读历史故事。
上小学后,列宁读书更用功了。他有很好的学习习惯,每天早早起床,洗漱完毕,马上坐下来温习功课。列宁小时候虽然也像别的男孩子一样爱玩,但在课堂上总是聚精会神地听讲,特别是他的作业,做得仔细、认真、工整,经常得“优秀”。有一次,不小心一滴墨水滴到作业本上,他毫不犹豫地扯下这一页,又重新抄了一遍。
列宁除了做学校的功课,还读了很多课外书。
9岁那年,列宁上了中学,虽然在班上他年龄最小,但学习成绩最好。中学毕业时,他得了一枚金质奖章,成为全校最优秀的毕业生。
升入喀山大学不久,列宁因参加革命活动,被学校开除了。这期间,尽管受到沙皇政府的迫害和不停的刁难,列宁还是抓紧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他认真地阅读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所有重要著作,还钻研了其他学者的历史、经济、法律方面的著作。他仅用一年的时间,就自修了大学四年的课程。
经过申请,列宁被准许以校外生的资格参加彼得堡大学法律系的毕业考试。这个被开除的大学生,没有任何人帮助,也没有参加过任何学期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考完了罗马法律史、俄国法律史、国际法、政治经济学等八九门课程,取得了这所俄国一流大学的毕业证书。做学问离不开图书馆。自学,更依赖于图书馆,列宁善于利用图书馆是出了名的。
有一次,列宁被捕后在彼得堡监狱里被关了14个月,而他就利用监狱图书馆整整读了14个月的书。人们常常看到他从图书馆借来一大堆书。他的难友回忆说:“每当有人拖着一大筐书走过长廊的时候,我的心里就有数,这准是列宁,不然谁能看得了这么多的书呢?”列宁在监狱图书馆一边收集资料,一边进行研究,监狱简直成了他的“学校”。
有一天,列宁的姐姐来探监,告诉他说:“听说你们的案子快结束了,你也许快要出来了。”
列宁却风趣地说:“可惜,我连资料还没有收齐呢!”
点滴哲理
许多人不愿意学习,却为自己的懒惰寻找许多牵强的借口。如果能够把读书学习的欲望提升到像吃饭一样强烈,那么,在任何环境下,你都可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