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窟是五代河西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之子曹元忠的功德窟,俗称文殊堂。主室中央佛坛上的塑像已毁,仅存背屏上的巨狮尾巴。原塑像是坐骑青狮的文殊菩萨巨像。背屏后西壁通壁绘巨幅《五台山图》,宽13.45米,高3.42米,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莫高窟最大的佛教史迹画,也是最大的洞窟之一。
五台山古名清凉山,在今山西省五台和繁峙两县境内,相传是文殊菩萨居住的圣山,讲经说法的道场。山上早就寺塔林立,香火旺盛。唐代龙朔年间(公元661~663年)开始有了“五台山图”。吐蕃统治敦煌时,五台山图的画稿沿着丝绸之路西传,也必然传到了莫高窟,画在洞窟中。
这幅大型壁画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画各类云中化现场景,如“佛于云中现”、“菩萨二百五十现”、“雷雪云中现”等。
中部从北到南,并列北、东、中、西、南五台,各台有一山峰环抱,峰前山间,遍布大大小小各种寺院、佛塔和各种发生在此山的故事遗迹等。下部是进山诸道路和山下的主要城镇等。全画山峦起伏。五台之顶并峙,川流蜿蜒,道路纵横,其间穿插各种感应故事、圣迹、瑞像之地。细致地描绘了众多高僧说法,信徒巡礼,天使送供,香客朝拜及当时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如出城、行脚、推磨、舂米、牵驼、赶驴、开店、割草、饮驴、过桥、爬山,等等。画面人物虽小,但情节非常逼真。整个《五台山图》,据有关专家考证,是依据唐代五台山的真实地理位置和现实生活绘制的。有题名的大小寺院、佛塔70余处,有的佛塔寺院至今尚存。据研究者统计,这幅图中有寺院、佛塔、庐庵、房等建筑199处,桥梁13座,清晰可辨的榜题112方,佛与菩萨20身,僧俗人物428人,乘骑驮马48匹,运驼13峰。全图采用鸟瞰式透视法,描绘了五台山及周围数百里的山川景色,局部又用写实的手法让人物三五成群,结队而行,经山城,穿岗峦,拜寺塔,川流不息,迂回攀登。把宗教神灵和世俗人间集于一壁,远观有神圣庄严的气势,近看有真实生活写照。它不仅是一幅内容丰富的佛教史迹画,一幅气势壮观的山水人物画,而且是一幅形象的历史地图,为我们研究唐代佛教史、交通史、建筑史、地理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形象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