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竞争思维
随着社交网络营销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各个行业都愿意花钱获得社交营销的效果分析。于是,他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挥数据的价值作用,并遵循唯一共同点—对数据的贪婪。无论各行业想通过交易、并购或是新技术达成目的,都不是一场任何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一场与数据的竞争。
当然了,值得人们肯定的是,大数据在互联网的位置是不可动摇的。但是,不管收购多少产品、公司或技术,没有大数据做支撑的发展都是毫无意义的。
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说一下,关于腾讯和360之间的竞争问题。这场竞争已经可以延伸为一场战争,一场IT界的战争。
一直以来,两家公司从主攻的方向都没有交集,一个做IM,一个做安全产品,自然也就不会有任何的恩怨。
但腾讯的脚步发展太快,从IM向外扩张,游戏、输入法等行业皆有涉猎,后来更是将脚步踏入安全领域。“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腾讯的这一强横姿态,在此刻彰显无遗。腾讯以6亿IM用户为底,同360之间,展开了一场行业拉锯战。
而据有关人士了解,360以及周鸿祎好像早就预料到这场战争一般,早就有了准备,只待时机成熟,才会出手。当在腾讯在安全领域全面进攻的时候,360在短短一个月内,相继推出“隐私保护器”和“扣扣保镖”,这显然不是“见招拆招”这么简单了。
2010年10月29日,360霸道地推出了“QQ保镖”。这一产品的推出,让整个业界都为之震惊,因为这款产品直接屏蔽了QQ的插件、弹窗和广告,直接威胁到了腾讯的核心利益。
这一产品的出现,使得两家之间的竞争真正地白热化。
而在两天前后,腾讯、金山、百度、傲游、可牛等公司联合发布《反对360不正当竞争及加强行业自律的联合声明》。声明中严厉谴责了360的不正当竞争行径,呼吁加强互联网行业自律,为互联网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这份声明的发表,使得战火再次升温。而360公司的老总周鸿祎却没有表现出多少的担心,表现得尤为冷静。
之后,针对腾讯等企业的这份声明,360随后也发布了一份声明,并在此披露腾讯偷偷扫描用户硬盘的最新证据—“超级黑名单”。
这份超级黑名单中,罗列了上述五家企业利用自己的主导行业,进行一些危害用户安全的行为举措。360方面基于这点这些问题,甚至奉劝腾讯等企业应该主动承认错误、接受用户监督。而不是像之前那样“抱团取暖”,合伙作恶。
事态发展至此,双方之间的斗争可谓是越演越烈,已经到了无法调和的阶段。
这份超级黑名单,一方面可以当作360方面有恃无恐的杀手锏,但更为重要的一方面,则也说明了360方面对于各方数据的掌控。在这份声明中,360公司对金山网盾、百度工具栏、傲游浏览器、可牛杀毒软件以及腾讯QQ等产品近一年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了一一列举,并痛心疾首地谴责了此种恶意竞争行为,表示以坚决抵制。
同样,腾讯等五家企业自然不会坐视不理,对于360方面的这种声明,也做出了相应的回应。他们在声明中表示,现阶段广大用户最为关注的话题便是网络安全,而这个问题也是各企业共同面临的挑战。回应中更是以不点名的言论说道:“这家企业表现得深明大义,而其实他们真正热衷的并不是保护用户安全,而是以‘安全’为名,通过对用户实施‘安全恐吓’和‘安全欺诈’,诱导用户使用其产品,并卸载同行软件,进而谋取不正当商业利益。”
此外,两家之间的战争,还分别动用了弹窗的影响力。腾讯有6亿用户,360有2亿多用户,两家的弹窗大战,更是让战争剧烈升级,引起了更为猛烈的效应。
据统计,在这场战役中,双方一共使用了三次弹窗。其中腾讯方面用了两次,一次是针对网络隐私动用了QQ弹窗发出了声明,向全国用户公告。这一公告的发表,也等于是从侧面指明了腾讯与360之争。第二次就是同年10月27日,用弹窗向用户公告腾讯、金山、百度、傲游、可牛等公司联合发布的声明,公然反对360。
可能连马化腾都没有想到,这两次QQ全国弹窗所带来的影响。基于腾讯QQ的使用人群太过庞大,两次弹窗,足足让12亿人接触到了两家战争的信息,甚至连一些没用过360的网民也在好奇之下,下载了360。
两家企业之间的战争打得的是如火如荼,实际上苦的却是底下数以亿计的网民。
对于中国互联网的用户来说,腾讯QQ的存在,可以说是伴随着网友一起成长的。往少了说四五年,多的足有十余年,很多网友在十几年前就已经与腾讯QQ结缘。就这点来讲,腾讯QQ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是不容忽视的。同样,360的存在也是深得的“民”心的,它同样给数以亿计的网民带来了无数的方便和帮助。因为它的存在,让很多网民都能够有一个相对安全的网络环境。
因此,现在360软件和腾讯QQ走向了一条对立的方向,是很多网民所不愿意看到的,尤其是当两家都强硬地逼迫用户做出选择时,更是让很多网民感觉到了无奈。
平心而论,不论是360公司还是腾讯QQ,他们都是基于大数据应用而开发的平台,对网民是极为有用的,所以两者之间的竞争,也可以解释为一种对于数据的割舍。而两者之间的竞争,就是在谁的数据更有用这个问题上而展开的。
谁的数据更有用,谁就能在这个行业中立足!
忽略掉两者之间的竞争手段的性质不言,就其双方所展开的手段本身,就是一种数据掌控的体现。
首先,这数以亿计的用户,就是一种数据。一种在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的硬性数据。
而彼此双方平台的特性,所能实现的作用目的,同样是一种数据。不过却是一种隐性数据。另外一方面,两家企业之间利用自己的平台所公布的一系列的关于对方的内容,同样是对数据的一种运用。比如说,360方面的超级黑名单,以及腾讯方面联系其他几家同行共同发表的声明等。
也就是说,从另一种意义上讲,两者之间的博弈,实际上也是一种对数据掌控和运用上的竞争,唯有从数据掌控方面压倒对方,才能够保证自己的产品拥有更大的市场。
当然,不仅仅是IT行业、网络平台,才能够利用到数据。哪怕是食品行业,餐饮行业之间,懂得利用大数据,掌控更多市场和食客喜好的信息数据,同样是竞争的关键所在。
由此可见,将大数据广泛应用,已经成为一个企业想要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不可缺少的因素。只有合理地利用大数据,才能最大程度地了解到市场中的不确定因素,以及消费者的喜好,然后利用这些数据整合分析,进而对市场更具有远瞻性,并真正实现利用数据促进企业竞争的目的。
45.优势思维
利用大数据创造竞争优势
互联网以及其他行业最关心的就是合并、竞争、吸引消费者和低成本高收益,其目的就是要在市场竞争中赢取最后的胜利。那么,在大数据时代,该如何找出企业的竞争优势,在帮助企业完成战略目标的同时,让自己也获得晋升的时机和地位呢?
经过一番研究,人们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作为一名普通的员工,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不能只抱着“差不多”的心态做事,而是要做到最好,做到最精确。这样,才能够帮助企业和自己一步步走向成功。
企业中的首席财务官每年都会做出一份IT预算,在他们看来,如果首席信息官能“花得更少,做得更多”就好了;而首席信息官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预算进行合理分配,确定怎么样才能以有限的投入获得更大的价值。在分配IT预算的时候,同事之间或同行业中会交流:第二个重要指标是什么?
大家都知道,IT部门的首要职责就是要保证企业内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很多IT人员目前都只是在做这方面工作—每天检查硬件设备运行状况,或检查Oracle这类的程序能不能用等。可是当完成这些基础的工作后,接下来首席信息官应该思考的是,如何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让公司更高效率、更低成本地完成现在的工作。因此,可将系统稳定运行看作第一指标,把创新看作第二个重要指标,从而获得晋升的机会和秘诀。
一般情况下,企业的IT预算会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在创新方面,多数企业在这两部分的预算分配比例为8∶2;另一部分用于日常的IT运维,以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在一些企业中,领导会觉得预算花费在了没有价值的地方。所以,首席信息人员就得将这个问题看作最重要的,并想办法把创新部分的预算比例提高,让领导和企业对自己的工作满意。
对IT预算分配方面,Informatica有着自己的优先级模式。在2012年,日常运维和创新的IT预算占比分别为47%和63%,这个比例比一般企业的IT预算分配更为合理,并且按照Informatica优先规则,创新部分的预算所占的比例仍有提升的空间。比如,在基础设施部分,运用云计算之类的创新技术,企业还可以减少更多成本,自然也就能再提高创新部分的预算比例。
接下来是问题的关键,该如何进行创新?企业的IT系统建设一般分为最底层的IT基础设施建设阶段、中层的应用架构体系建设阶段和上层的信息策略建设阶段三个阶段。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企业已经陆续进入最上层的信息整合利用阶段,比如,商务智能在金融或电信等企业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应用,而数据的集成和整合是商务智能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互联网各个企业应该从信息层面创新,并紧紧抓住大数据束带所带来的价值,从而为人们的晋升空间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是更有效地利用数据。实际上,企业的大数据本身就蕴藏着巨大的价值。比如,企业员工自身的情况、客户的记录等,这都是对企业有着至关重要作用的东西。此外,企业的其他数据也可以转化为价值,比如,用户在购买服务前后的行为举止、如何通过社交网络来联系固定的客户、是什么条件或魅力吸引到合作伙伴加盟、一段记录人们如何在您的商店浏览购物的视频、客户通过什么途径付款……这些都为大数据提供了强而有力的信息,并将它们抽丝剥茧,通过科学和细致地观察,将其与其他数据集进行对照或者用其他方式分析解剖,让企业的业务拓展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在善于利用大数据的人手中,好的数据是所有管理决策的基础,带来的是对客户的深入了解和竞争优势。
那么,企业利用数据价值的情况怎么样?
普华永道曾对大型跨国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0%的管理人员认为数据是“最有价值和非常有价值的资产”,有40%的人认为能够有效地使用这些数据。这个结果说明,企业知道的数据价值和从中得到价值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价值差距,也是有一定原因的。比如,大数据之间是不是保持一致、大数据的薪资是不是最新更新的、大数据是不是受到安全的保护、企业能不能合理利用这些数据、数据有多少准确性,等等。如果企业可以在这些方面进行完善,就能更有效地利用有价值的数据。
如何将有价值的数据与没有价值的数据区分开,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将信息简单地堆砌在一起,就是大数据。可与此同时,有价值的信息很容易被淹没,并找不到任何价值。数据价值与数据的总体回报息息相关,“数据回报率”是一个简单的等式,也就是说数据价值与数据成本相除。如果业务部门能够提高对大数据的价值,同时让管理数据的成本有效地降低,那企业就会从数据得到价值,并有所回报,无论是用金钱来衡量,还是从决策的角度来看待,其价值都是客观的。
Informatica深知,向数据回报模型的转变不会一蹴而就,更好地管理数据并将其成本降低的短期要求将会是首要焦点,同时企业要更加了解数据。只有这样,企业才可以从数据集获得更多价值。
接下来,就是新的技术趋势正在重塑IT世界,云计算、社交网和移动计算正在提供源源不断的新价值。这些新技术趋势正在重新定义计算机行业的“地点”“事件”和“方式”,并且推动大数据的迅猛增长;计算“事件”正在从交易处理转为交互处理;计算“地点”正在从企业内部移往云端,同时创造出新一波数据碎片,改变着计算的经济学;计算“方式”则从台式机转移到各种移动设备,为用户提供了具备上下文感知功能和基于位置的服务,并造成了设备和传感器交互数据的激增。
大数据是海量交易数据、海量交互数据,以及海量数据处理这三种新技术趋势的汇合点,这些庞大的新型数据能带来前所未有的商机,企业能通过掌控大数据提高运营效率,降低IT基础架构和数据管理成本,并更好地管理品牌和客户关系。
要很快适应大数据带来的新环境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像普华永道的调查结果所示:真正能挖掘到大数据商业价值的企业屈指可数。除了硬件成本高昂、升级费用持续增长外,相关人才的短缺也是企业成功利用大数据的最主要障碍。围绕大数据商业价值的开发,市场需要大批数据科学家。但在目前这个阶段,数据方面的高精尖人才仍然很难找。对此,Informatica认为,从数据架构模型分析入手,化繁为简,以成熟的平台方式进行数据管理、数据集成,是企业成功利用大数据的捷径,也是首席信息官获得晋升的有效途径。
Informatica数据集成平台提供了将数据转化为可信、可行且可靠的信息资产所需的全部功能,比如,高速传送数据、与合作伙伴共享数据、随时随地集成任何数据碎片、控制企业内或“云中”数据、查找并解决数据质量问题、给CIO依据数据主动采取行动的能力、创建针对最重要数据资产的可靠视图等。这些技术组合可以天衣无缝地配合运作,同时通过有效利用商品化的基础设施来降低总体成本。即便是没有数据科学家,企业也能够通过单一的数据集成平台全面地使用及管理本地的、云中的和社交网络上的信息资产,获得更多的商业价值。
由三大技术如云计算、社交计算和移动计算等趋势推动的大数据,正在重塑企业的业务流程、IT基础设施,以及对于企业、客户和设备生成信息的捕获与使用方式,为确保企业取得成功,CIO需要对大数据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做出战略性评估,并采用能够根据持续性变化的业务需求灵活扩展的、领先的数据集成平台。相信CIO对企业创新性的贡献必将成为其获得晋升的重要法码。
地产业尝试大数据思维卖房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渗透,地产企业也开始充分利用互联网,并尝试利用大数据思维卖房。
世联行副总经理兼董秘袁鸿昌这样告诉《证券报》记者:“我们的大数据系统已经上线,从目前看来效果还不错,成交量提高了5%左右。”世联行作为一家以房地产销售代理为主的公司,也正在尝试通过对客户的大数据挖掘和推动交易。实际上,利用大数据卖房的思维并不难理解。据一项资料统计:在房地产销售领域,每位售楼员需要接触十多位看房者,才有可能遇到一位购房者。特别是在楼市销售低迷的时期,售楼员要接触更多的看房者才能获得一次成交。
世联行董事长陈劲松这样说:“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挖掘那些没有成交记录的客户价值?”从去年开始,世联行开始聘请IBM公司搭建大数据系统用于筛选和分析这部分客户。
此外,陈劲松还说:“世联行全国各分公司每年能接触到数十万个在售楼处看房的家庭。其中,至少有九成的家庭最终没有成交。世联行以及搭建好的移动互联系统可以通过一线售楼员的数据采集并将这些数据汇总。我们发现,如果在一个区域代理三个以上的楼盘,这个区域的潜在购房客户就基本能被我们的售楼员接触到,这是最有价值的资源。在楼盘动辄就‘日光’‘夜光’的时代,没人在乎没有买到房子的家庭。但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好年景逐渐远去,现在还有意愿买房的人似乎越来越少。所以,我们不能错过这样的潜在买房家庭。”
从目前来说,世联行采取的模式是:每一位售楼员接触到买房者的时候,都要搜集他(她)家庭的基本情况或购房意愿等信息,从而上传到数据库,让所有的售楼员能共享这些数据,以达到销售成功的目的。
陈劲松这样说道:“我们将这样的大数据叫作‘公海’。‘公海’为每个世联的售楼员提供了可以开拓的资源。”从目前的效果看,世联行通过大数据搭建的“公海”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世联行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袁鸿昌介绍:“2013年,世联行利用这些数据增加了5%左右的成交量。世联行的目标不仅局限于这一点,下一步很可能利用‘公海’数据开拓互联网金融。我们知道谁在买房时最需要资金周转,但目前,传统的金融机构几乎没有这样的业务。2013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大数据的整理为我们在购房家庭中寻找客户奠定了基础。”
当然了,也有一些同行对世联行的尝试表示不以为然。某业内人士说:“互联网金融的资金成本较高,不太适用于当前以自住需求为主的购房者。”而世联行有着不一样的解释:“如果考虑到开发商开盘的优惠,成本稍高的短期小额借贷仍然比较划算。”
此外,世联行的一些竞争对手表示:“类似的大数据挖掘没有什么秘密和门槛,这只是常规的业务拓展手段,他们此前就尝试过。”听到这样的言论,袁鸿昌淡然地说道:“服务业本来就是一个没有秘密的行业,但同样的事情,最终的落实效果可能千差万别,这可能才是服务业成功与否的关键。”
利用大数据产业,促进发展
安维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确定入驻贵阳的高新区。目前,安维思的机房正在加紧建设,预计3月就可以投产运营,届时便可开展大数据相关业务。安维思技术总监吕海潮说:“和众多企业一样,之所以选择贵阳,就是看中了这座城市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先天优势。”
事实上,安维思技术总监吕海潮嘴里所说的先天优势,就是贵阳优越的生态条件和能源优势。贵阳这片土地,地质构造比较稳定,像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十分罕见,这就意味着信息网络设备的“安全系数”比较高,符合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此外,贵阳的天气比较凉爽,空气清新,也吸引了不少慕名前来的人才。当然了,最为重要的是,贵阳水资源丰富,电力也比较稳定可靠。在大数据方面,大数据中心耗电量比较大,是最大的一项成本支出;数据中心是一个特殊的设施,根本无法停止运作。如果当地电力网络没有办法分配足够的电力到数据中心的话,那企业就麻烦了!企业必须自己想办法恢复正常供电,而这些成本的投入,将大大增加企业的成本支出,甚至为企业带来负担。
所以,企业在选地址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当地的电力分布条件和未来几年的趋势。如果数据中心的电力得不到充足供应的话,那企业就必须花费高昂的成本来实现电力正常的运作。
在行业中,电力的充足供应是大数据产业的基础和命脉,这不仅是企业共识,也是生存的条件之一。从目前来说,中国的数据中心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但是,这些区域出现的最明显的问题,就是水电资源不足,有很多城市甚至出现“用电荒”。可以说,电力资源短缺已成为东部地区发展大数据产业的致命短板。
相比之下,贵阳水资源丰富,能源价格低,可以为大数据相关产业在贵阳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提供充足的要素保障。说贵阳的水资源丰富,那到底有多丰富呢?贵阳境内有大小河流98条,水资源总量为46.79亿立方米,全市水能资源理论储藏量为119万千瓦,可开发量为90万千瓦,水电站装机容量近100万千瓦,是全国十大水电基地之一;贵阳的煤炭产量居全国第五,是著名的南方煤都,但价格在全国都是相对比较低的。
对于大数据企业来说,像贵阳这样优越的生态条件是可遇不可求的。贵阳空气十分清新,其标准已经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设立的清新空气负氧离子的上限。对于大数据产业相关电子产品的生产和使用来说,这个条件是非常有利的,能够大大降低生产和使用成本;且贵阳地质构造稳定,像地震、台风之类的自然灾害十分罕见,信息网络设备的“安全系数”很高,这也就减轻了企业投资建设大数据相关产业的风险成本;贵阳的夏天没有其他地区的酷暑,冬天没有其他地区的严寒,年平均气温只有15.1℃,即使在温度最高的8月,平均气温也只是23℃,因而,符合数据中心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的降温问题,还能很大程度上节约建设成本;贵阳海拔、纬度也比较合适,紫外线辐射较少,森林覆盖率高达43%,还拥有很多风景如画的公园,比如,小车河、黔灵山、花溪十里河滩等,光是风景如画这一点,就能吸引不少创业人才和知识分子。同样拥有风景优势的印度班加罗尔已经为我们做出了一个成功例子,它吸纳了不少像微软、IBM等国际顶尖IT企业,还因其成熟的外包产业享有“世界办公室”的美誉。班加罗尔的事实告诉我们:拥有先天优势的贵阳,在发展大数据产业方面,也一定会像班加罗尔那样,靠绝对的优势吸引一大批大数据和云计算相关企业聚集,并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数据聚集地之一。
46.阶段思维
大数据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思维,改变着一些商业模式。同时,也拓展了人们的眼界。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大数据的未来。
大数据将会引领人们走向何方
前不久,英国通信管理机构Ofcom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小于20岁的年轻人中,有60%以上的人承认对智能设备“高度成瘾”,在成年人群体中也有37%的人“高度成瘾”。类似的调查不止一例,铁一般的事实告诉人们:高达78%的年轻朋友表示“自己无法离开智能设备!如果一天没有智能设备,那种感觉就像发疯了一样”。
“高度成瘾”“没有智能设备像发疯了一样”,这到底是什么感觉?引用年轻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没有电子产品,活着太没意思了!的确,智能电子产品已经融合到人们的生活或工作学习中。试问,有多少人能够离开电脑?有多少人的生活能够一个星期甚至一天不用手机?再准确地说:人们已经不是“脱离”电子设备这么简单了,而是已经分不清界限,将其当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关于这个问题,斯蒂芬·威廉·霍金有着这样的忧虑:网络计算机的发展如此迅速,其性能每月就会进步高达一倍。与之相反的是,人类的智能发展却与计算机发展相反,进步得越来越缓慢了。因此,人们有必要改变自身DNA的结构,否则的话,就会被网络计算机超越,甚至发生巨大的危险。要知道,网络计算机智能化,最终发展到取代人成为世界统治者,是有着一定的可能性的。
此后,究竟是人们继续掌控世界,还是智能设备通过掌控人们来掌控世界,抑或是智能设备直接掌控世界?
现如今,人们正通过电子产品安排工作或生活的行程,通过电子产品去促进学习进步,通过电子产品督促健身运动,通过电子产品为人们合理安排膳食,甚至看病……可当“可以”变成“习惯”,再变成“必须”时,电子产品就已经开始掌控我们了。如果再进一步的话,那它就会掌握我们的意识,从而掌握全世界。
当然了,世界还没有发展到被网络计算机所替代的程度,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大数据的发展为这一切提供了有力的基础。如果没有大数据的话,那么一切都将失去了意义。就目前的情况看,大数据对普通人而言,就相当于人性的一切弱点都正在被消费、被利用和被营销。也就是说,大数据营销了你的弱点、开发了你的需求和满足了你的欲望。
从自然属性而言,大数据让人们的生活多了许多的科技元素。从社会属性而言,大数据也存在着正面的价值。在正反面价值的交织下,人们不得不反思一个问题—大数据将会引领人类走向何方?
有人说:大数据将引领人类走向可预测未来的商业时代。在网络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决定了科技创新的成败。可以说,先进的软件工具能为城市建设及人类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除此之外,先进的软件工具可以让医生帮助病人预防和及早地发现疾病隐患和发展过程;能够让制造商在投入生产前就能在电脑上看到成型的产品和随时能修改的模型。
如今,大数据在体育领域也大有作为。从最开始的篮球、网球、F1赛车到现在的极限帆船比赛,为教练、运动员、观众,甚至赛事承办商和媒体都提供了许多关键的信息。现在,与数字技术相连接的软件科技帮助企业不仅了解过去,还能了解到将来,甚至以惊人的速度对未来进行预测。这也就是互联网行业从业人员都在谈论的“可以预测未来的商业时代”。
说到这里,人们又禁不住要问一句:“大数据”未来还是大数据吗?现如今,人们之所以称呼“大数据”为一个时代,其用意是在提醒更多的企业或组织来重视大数据的发展趋势。事实上,大数据并不是特别大,它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称其为“大”,只是相对于传统数据及传统的数据处理技术来说的。
传统数据应用在刚刚兴起时也曾很“大”,传统的数据处理技术,比如数据库、数据仓库和数据集市等,也曾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大规模数据的问题。到了今天,大数据变得多元化、复杂化,而传统的技术和模型已经不能再被使用了。迟早有一天,大数据建构方法会发展为一个标准化的需求,驱使旧的实行方法和技术进入更新换代的时期。到了那时,大数据时代将褪去“大”的外衣,仅仅作为一个“单纯的大数据”。到了未来,或许还会出现新的大数据—比今天的大数据“更大”的数据。所以说,人们不应该把大数据当成衡量一切的标准,更不应该过分迷信大数据。
最近,Stanford University出了一份研究报告,是关于存储成本的:在过去30年里,数据存储的成本基本遵循摩尔定律有规律地下降,每年能降低40%的价格。但是近几年,存储成本并没有遵循“摩尔定律”的规律下降,反而上升了,甚至比人们预计的要快得多!为什么前后的反差会如此之大呢?原因在于移动设备的高速发展,传感器数据,GPS、服务器、车联网、物联网等产生了巨大的数据量。如今,企业所面临的是存储成本并没有像预想的那样下降,而是一天比一天增加,导致了整体数据存储成本快速上升的情形。所谓“先存储,后挖掘价值”的大数据思路开始落伍了,未来应该怎么做?未来大数据将会遵循消费化模式,而企业也需要改变战略,要在大数据面前,制定合理的业务目标,并在恰当的时候存储有价值的数据,从而在短期内产生价值。
“下一个Sandy什么时候来?”前不久,美国东海岸遭受飓风Sandy的袭击,一些数据中心也遭到了一定的破坏。纽约股票交易市场受到了Sandy的影响,紧接着,互联网和移动手机连接在交易中也无法使用。股票客户在一夜之间“回到数十年前”,只能拨打交易所的电话才能进行股票的买卖。除此之外,Datagram公司为了避免有潜在的危害或损伤,不得不关掉了公司内通信设备的运行。从飓风Sandy的事件来看,那些基于数据表面看似便捷或节省成本的生态体系在自然灾害前,显得很是脆弱。
大数据的大未来
2013年5月,在北京海航大厦万豪酒店,昆腾公司举办了年度渠道暨用户大会。此次大会吸引了昆腾公司的众多合作伙伴和客户,也有众多媒体和业内人士前往参加。作为大会的东道主,昆腾公司积极引导大家参与讨论。就大数据市场的发展、在2013财年的表现以及2014财年的发展方向,昆腾公司全球大数据业务高级副总裁Janae Lee、亚太区高级市场营销总监Jim Simon、大中华区总经理张金华等方面分别做了介绍。
为什么看似平常的一次会议吸引了这么多业内人士前去?其实,除了昆腾公司之外,IBM公司、谷歌公司、微软公司等厂商,都在布局自己的大数据市场—数据管理、数据安全、云计算和云存储方案等。在技术实力和市场推广背后,这些企业的举措都体现出大数据业务的巨大发展潜力。
大数据也可以称作海量数据,是由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的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合,其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的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的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的目的。现如今,大数据已经占据了人们生活或工作。
有这样的一个小故事:
一天,美国零售企业好市多接到了一位母亲的投诉:“我的女儿那么小,才刚满16岁,你们却向她推销孕妇类的产品!这太荒谬了!”可结果证明:母亲的投诉是“无理”的,事实告诉她—她的女儿的确是怀孕了。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感到疑惑:为什么一个商场却比一位母亲知道得更多?得到的信息更准确。
原因就在于大数据!女孩在发现自己怀孕之后,不敢告诉母亲,只能是在网上浏览一些和怀孕相关的网站,并搜寻一些孕妇要用的东西。于是,这些数据就会被商家记录下来,通过分析后,再进行商品定位。这个故事是华为的业务BG存储营销总监杨传斌讲述的。
当然了,大数据的未来远不止这些。杨传斌这样说道:“最近,我们中标了山东移动,运营商对大数据的需求是相当的迫切和强烈。对用户的话费清单进行分析,不管是对用户还是对运营商,都能实现很大的价值。首先,从用户层面看,用户查询到自己每月的话费单后,面对一长串的数字,往往无所适从。他们需要知道的是,自己这个月漫游多还是本地电话多,接电话多还是打出电话多,哪些是自己联系最多的人。
“其次,从运营商层面来看,山东移动有数千万客户,如何挖掘这些用户的共性消费特征,制定出符合用户需求的资费套餐,是一个很大的学问。而这些都有赖于引入大数据的存储系统和分析系统。部署大数据,一方面可以增加客户的黏度,另一方面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有的资费套餐只有很少人用,却还要为它维持一整套系统。”
在记者的采访下,杨传斌还透露道,华为的大数据已经成功解决了一些困难。他说:“根据我们的跟踪,每18个月新产生的数据量是过去所有历史数据的总和。”
尽管大数据的出现是最近几年的事,但在互联网行业已经不算新鲜了,实际上“大数据”这个词,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总而言之,从20世纪60年代到如今,人类对数据的应用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从20世纪60-80年代早期关键应用部署的阶段。
在当时,主要用户是企业或公司,主要是在大型机上部署财务、银行等关键应用系统,用的存储介质是磁盘、磁带、光盘等。尽管人们将其称为大数据,但现在看来,这些数据的储存量也是有限的。
企业自动化的阶段,具有标志性的是PC的出现和大量应用。
在当时,企业中出现了以办公文档为主要形式的数据,比如,office文档、Excel文档、图片、图像、影像和音乐等。此时,不仅仅是企业的财务人员产生数据,还有办公人员产生的大量数据。在这一阶段,数据产生的渠道更加扩展了,不光是企业的办公人员,几乎全民都在制造数据。与此同时,数据的形式也极为丰富,各种应用层出不穷,既有视频、微博、博客等主动产生的数据,也有搜索、浏览网页等被动行为过程中被记录、搜集的数据。
华为企业业务BG存储营销总监杨传斌说:“发展到今天,这些数据已经呈现指数级的增长。目前,全球性的科技公司都要和PB级规模的数据打交道,而Facebook每天要存储大约100TB的用户数据,NASA每天要处理约24TB的数据。全球每年产生的数据量是ZB级,到2015年会达到35个ZB。”(注:1024个MB是1个GB,1024个GB是1个TB,1024个TB是1个PB,1024个PB是1个EB,1024个EB是1个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