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敛是死后次早晨举行的重要仪节,主要是为死者穿衣、加衾,地点依然是适室之内。小敛时所穿衣服套数,因死者的身份的高低而不同,士为19套,含有“法天地之终数”之意,古人认为天数最终是9、地数最终是10;人死在天地之间,所以小敛的衣服要取天地的终数。殓衣穿好后,有的地方要举行开光和抿目等活动。用一块新棉花蘸一碗温水,擦洗逝者的眼睛,叫做开光,由孝子亲手做。民间传说,亡者若不开光,下辈人就可能出瞎子。抿目就是为亡者合上眼帘,让死者安详离世。完毕,众人将尸体安放在堂上,用夷衾覆盖尸体,等待大殓。期间,孝子贤孙号哭不止,悲痛至极。
大殓是把收尸入棺,意味着死者将永远地与世隔绝,与亲人再难一见,所以仪式极为隆重。地点由适室转移到堂上,为了便于将尸体装殓入棺,先要在在堂的西阶之上挖一个称为“肂”的坎穴,其深度以能见到棺与盖之际的木榫为准。然后用窆车将棺柩徐徐放入坎穴中,棺盖放在地上。
接着在堂上张设帷幕。妇人们站在尸体西侧,面朝东。丧主与亲属在尸体东侧,面朝西,袒露左臂。有司在东阶上铺席,并依次陈放敛尸用的绞带、单被、絮被、衣服,最好的祭服放在外面。将尸体抬到大敛席上,按与小敛类似的方法为死者加衣。根据丧礼的规定,士大殓加衣为30套。加毕,也用绞带捆扎。丧主因思亲而顿足号哭不止。接着,丧主将尸体捧入棺木入敛;然后盖上棺盖,接着要钉棺盖,民间称为“镇钉”,镇钉一般用七根钉子,俗称“子孙钉”,据说这样可以让子孙兴旺发达。
大敛以后,棺柩停放在殔内,等待落葬。古人把停柩称为“殡。”今人将停尸之处称为殡仪馆,其源盖出于此。古代从死到停柩,天子7天,诸侯5天,大夫以下只要3天;停柩时间,天子7月,诸侯5月,大夫以下仅有3月。这是因为葬礼的规模不同,参加丧礼的人相差悬殊,需要准备的时间也就有长短。
丧礼的过程很长,国君不可能全部参加。大夫去世,国君要参加小大敛;士去世,只参加大敛。国君到达时,丧主要到外门之外迎接。国君脱去吉服,从阼阶上堂,面尸而哭。于是,丧主奉命进行大殓。
大殓完毕,公卿大夫下堂,回到哭吊之位。国君有一个“坐抚当心”的仪节。在丧礼中,用接触死者身体的方式与死者作最后的告别,称为“冯尸”。身份不同冯尸的方式和具体的叫法也不相同。子女对于父母,是抱持尸体的心口,称为“冯尸”;父母对于儿子,是执持胸口的衣服,称为“执尸”;妻子对于丈夫,是执拘尸体的衣服,称为“拘尸;”国君对于臣下,是按抚尸体的心口,称为“抚尸”。四者之中,冯尸最重,拘尸次之,执尸又次之,抚尸最轻。其轻重体现了尊卑和恩情的深浅。
国君抚尸完毕,先后命令丧主、丧主之妇冯尸,但不能抚摸国君抚摸过的地方。抬尸入棺时,丧主要捧住死者的头部。盖上棺盖后,有司在棺上涂饰。国君在祭席摆设完毕后出庙门,丧主号哭,拜送国君。君亲坐抚当心的仪式直到北宋时还存在,如司马光死,哲宗哀临其丧。但凡是担任过执政,即使是退休后才死的,皇帝也必亲临丧礼,并为之罢乐。若大臣死于远方,皇帝无法亲临,则必定派遣郎官前往吊唁,表达君对于臣的情分。到了南宋,风气大变,除秦桧死宋高宗临丧外,其余皇帝均不亲临大臣丧礼,君臣之淡漠,如同路人。
大殓以后,全家男女每天只要在朝、夕两个时间到殡宫号哭,称为朝夕哭。当然,哀痛所至时,也可以到殡宫痛哭,并非一律禁止。
五、葬礼
葬的目的是掩藏尸体。远古时代没有墓葬制度,人们通常将亲人遗体弃置野外,再用薪草掩盖,《说文解字》说:“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故人持弓,会敺禽也。”由于亲人的遗体每每为鸷禽猛兽撕咬,子女内心不忍,于是守在遗体旁,用弹弓驱赶鸟兽。相传到黄帝时开始使用棺椁,将遗体深埋,入土为安,体现了文明的演进。
(一)启殡
天色微明时,殡宫门外点燃了两支烛炬,用以照明。灵柩还半埋在堂上的坎穴内。丧家的众男女在门外朝夕哭的地方即位。为了避免喧嚣之声的干扰,此时在场的人都要停止哭泣。
丧主向前参加葬礼的宾客行拜礼后,走进殡宫门,到堂下即位,接着,有司连续3次发出“噫兴”的叫声,以警醒死者的神灵;又连喊3次“启殡”,告诉死者的神灵行将出发。有司将灵柩从坎穴中徐徐起出后,有司用大功之布拂拭灵柩,并将小敛时用过的夷衾覆盖。
死者生前每逢外出必须报告长辈,是所谓“出必告”。此时行将葬入墓地,但行前首先要到祖庙中告别,以最后一次表达孝顺之心,这一仪节称为“朝祖”。
(二)朝祖
送葬的队伍,最前面是灵柩。亲属按照与死者关系的亲疏为序,亲者在前,疏者在后,其中,男子在前,女子在后。
祖庙的阼阶是庙主——也就是父、祖专用的台阶。为了表示依然在行人子之道,灵柩要从西阶抬上堂,放在堂上的两楹柱之间的正中之处。丧主跟随后上堂。接着妇人上堂,面朝东而立。众主人在东阶下即位。接着举行称为“迁祖奠”的祭祀。死者生前乘用过的乘车、道车和稾车,都陈设在庭中。车上放着死者生前使用过的衣服、器物。
(三)大遣奠
安葬之日,天明之时,将大遣奠的祭品预先陈设在大门外。大遣奠是为安葬遗体而设的,所以又称葬奠。这是最后一次为死者举行奠祭,所以特别隆重,祭品的规格超过前面所有的奠祭。按照礼数,士礼的规格是特牲三鼎,此时升一等,用少牢五鼎的规格,羊、豕、鱼、腊、鲜兽各一鼎。此外还有醴、酒和各种食品。准备埋入坟墓的明器此时也要陈列出来。
(四)发引
大遣奠完毕后,送葬的队伍前往墓地,称为“发引”。发引是丧礼中的重要仪节。引,是挽引柩车的绳索。柩车启动前往墓圹时,送丧者执引挽车走在前面,称为“发引”。执引是亲友表示对丧事“助之以力”的仪节,是人们借以申述情谊、追思缅往的方式。时至今日,遗意犹在,如送花圈时,通常会在绶带末尾写一“挽”字,“挽”是“挽”的俗字。“某某挽”正是古代执引挽车之意。故哀悼死者的对联称“挽联”、吊丧的布帛称“挽幛”,送葬时唱的歌称为“挽歌”。
(五)下葬
下棺称为“窆”。为了防潮,先在墓穴的底部垫上称为“茵”的布。茵是夹层的,中间塞进了茅秀和香草等有芳香气味的草本类植物。接着将灵柩抬下车,除去棺饰,然后在棺上系上“綍”(下棺用的绳索),落葬时用它将灵柩托起,助丧者都要执住綍,然后将灵柩徐徐降入墓圹。此时丧主哭踊,向灵柩跪拜叩首,起立后又哭踊。
(六)反哭
葬事完毕,丧家男女从墓圹返回祖庙和殡宫号哭的礼节,称为“反哭”。祖庙是死者生前带领家人进行各种礼仪活动的场所,如今堂室依然,而人已化去,入门而不见亲人,上堂也不见亲人,入室还是不见亲人,亲人已经离开了自己,永远不可复见了!于是,悲从心涌,大家哭泣辟踊,尽哀而止。
前来吊唁的宾客安慰丧主,丧主答拜,感谢他们前来送葬,并且亲临反哭之礼,并送他们出门。接着,丧家男女前往殡宫,这里是死者生前的居处,又是葬前的停殡之处,如今殡起人葬,空空如也,大家触景生情,再次号哭、辟踊,哀尽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