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目标设定可能在以下四个方面起作用而提升成绩:①一个明确的目标可以促使个体将注意力集中在与目标活动相关的活动上,同时减少与目标达成无关的活动,从而提高个体的活动效率。例如,每次你的心思要从作业上转移开时,今天一定要完成这部分作业的目标就会帮助你把注意力拉回到习题上来。②目标的设置情况直接影响着个体在活动中的努力程度。一般说来,越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会让我们越努力。③当我们有明确的目标时,我们不会放弃,直至达到目标。因为,有难度的目标要求我们付出努力,紧张的期限会让我们加快速度。在个人能力允许的范围内,目标水平越高,个体的任务坚持性越强。④当旧的策略无效时,可以促进新策略的形成。例如,你的目标是得A,但在第一次测验时你没有达到,你可能会尝试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当集中注意力、提高努力程度和坚持不懈尚不足以达成目标时,选择一个新的、恰当的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2)目标的特性
目标的一些属性会影响我们达到目标的动机总量,这些目标的特性主要包括目标的难度水平、明确性以及临近性。
从难度水平上看,目标可以是容易的、中等的和难的。目标的难度影响着个体在活动中投入的水平,进而影响活动的结果(绩效水平)。如果个体对目标有充分的认同,达到目标的决心坚定,那么在个体能力允许的范围内,目标水平越高,绩效水平就越高。当然,目标过于困难就会让人望而却步,或者徒劳无功。
目标的明确性是指个体通过目标可以清楚准确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及做到什么程度。我们常常听到一些明确具体的目标,比如每天背十个单词,也常常听到一些模糊的目标,比如好好学外语。明确的目标可以比模糊的目标产生更高的绩效。
目标的临近性指的是目标完成期限的长短。尽管目标的完成期限并不能直接决定活动的结果,但它可以通过调节、控制个体在任务情境中的投入水平,间接地影响工作成绩。短期的目标往往更容易坚持到底,面对短期目标主体也更容易获得充足的自我效能感,也就是更有自信。
精确的、中等难度的、且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实现的目标,会增强我们的动机及其持久性。精确的目标为我们判断成绩提供明确的标准。中等难度的目标可以提供一种挑战,但又不是不可能完成的。如果任务是短期的话,我们更容易保持。最后,能够尽快完成的目标不易被其他更急迫的事情搁置。
(3)成就目标
成就目标也称为目标定向或成就目标定向,它反映了个体对成就情境的一种认知倾向。目标是特殊的靶子,在学校里,目标定向是指目标与成绩相关联的信念模式。目标定向包括我们追求目标的理由和我们用来评估朝向目标进步的标准,例如,你的靶子可能是学好这门课、拿到优秀,或者仅仅为了获得学分,或者为了在你的朋友和家人眼里有个好印象。
1)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在有关学生目标的研究中,最常见的区分是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对这两种类型的目标的研究已开展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学者们先后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分类,如尼克尔斯(1984)的自我卷入(ego‐involvement goals)和任务卷入(task‐involvement goals),德韦克等人(1988)的学习目标(learning goals)和成绩目标(performance goals),埃姆斯等(1988)的掌握目标(mastery goals)和成绩目标,厄当等(1995)的任务目标(task goals)和能力目标(ability goals)。尽管学者们对两种目标采用了不同的标签,但其基本内涵是一致的:一种是以学习和掌握为目标,认为从事成就活动的意义在于掌握、理解任务,提高自身能力;另一种是以证明自身能力为目标,认为努力完成任务的理由是要证明自己有胜任该项工作的能力,认为比别人做得好才叫成功。本书中统一以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的称谓来区分这两种目标。
安德曼和迈尔(1994)总结了两种类型的成就目标的特点。
掌握目标是为了提高能力,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你都会坚持学习。定向为掌握目标的学生倾向于寻求挑战,并且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坚持。因为他们关注的焦点是手边的任务而不是担心与班上同学比较后他们的成绩如何。这样的学生被称为“任务卷入学习者”,他们沉浸在学习或工作之中,英语中形象地称他们“lostinwork”(迷失在工作里)。另外,他们也会寻求恰当的帮助,甚至“不耻下问”,采用更深层次的认知加工策略或更好的学习策略,通常他们是带着自信迎接学习任务的。
带着成绩目标的学生会很在意向他人展示他们的能力。他们关注的焦点更多的是在获得好的测验分数,或者更关注获胜和击败其他学生。目标是胜过他人的学生可能会选择去做那些让人看起来很聪明的事情。他们不太关注学了什么,而是他们这样做意味着什么,这些学生被称为“自我卷入学习者”,因为他们总是专注于自我。通常那些带有成绩目标的学生的学习会受到干扰。例如,他们会通过欺骗或走捷径来完成任务,只在那些对考试有帮助的作业上下工夫,如果老师说,这部分内容不会考,他们就不会花时间去学。当他们取得低分时会感到不安,可能把试卷藏起来不让别人看到,他们倾向于选择容易的任务去做。如果做那些没有明确的评分标准的作业,他们就可能感到不舒服。
2)接近状态和回避状态。然而,成绩目标总是不好的吗?因为成绩目标听起来浮华且效果不好,又有许多研究表明成绩目标定向通常对学习有害,因而很多人对成绩目标抱完全否定的态度。然而事实上,最新的研究表明,掌握和成绩目标都与积极主动的学习策略和高自尊的运用密切关联,而且学生常常是同时追求成绩和掌握两种目标的。
有些成就目标对动机并没有不良的影响,成就目标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进取型(approach)与退避型(avoidance)。进取型成就目标是要追求自己看起来比别人表现得好;而退避型成就目标只是要求自己看起来不比别人差。拥有进取型成就目标的学习者充满竞争意识,会比其他人更加努力。相反,退避型成就目标让学习者要竭尽全力避免被人认作缺乏获得成功能力。当不能确保能获得成功时,持退避型成就目标的学习者宁可放弃努力也不愿冒因失败而被人看低的风险。为避免被看作是愚笨的,有些学生可能会采取防御,即避免失败的策略——装作漫不经心,表现出“没真正尽力”的样子给老师和同学们看,这样一来即使失败也不会被他人嘲笑,而一旦取得一定成绩,就被认作是天生聪颖,能力极强,不必努力也能做得不错。
另外一些学生既不想学习,也不想让别人觉得自己聪明,他们只想逃避工作。这些学生会尽可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作业,并且不会付出任何的努力。有人把这种学生称为“逃避工作的学习者”,当他们不需要努力,工作很容易时,他们可以吊儿郎当、游手好闲,他们就会觉得自己很成功。
在最新的研究中,甚至连掌握目标也有接近状态(进取型)和回避状态(退避型)之分。掌握-接近目标定向的个体关注的是掌握任务,学习和理解;根据自己的进步提高和对任务的理解深度来评价自己的表现;而掌握-回避定向的典型表现是,个体努力避免发生不能理解或无法掌握任务的情况,努力避免技能和能力的丧失,努力避免遗忘过去学过的东西,努力避免能力发展的停滞感。
完美主义者是这一目标类型的典型代表。
因此,我们可以将接近状态(进取型)和回避状态(退避型)作为掌握与成绩之外的另一个目标维度。
(4)社会目标
还有一种目标是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变得重要的,这就是社会目标。
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他们的社会网络会变得复杂,包括了更多的同伴,他们也前所未有地重视自己与同伴的关系。非学业活动,如体育运动等活动,会与学校的学习活动发生竞争。社会目标包括非常广泛的多种多样的需要和动机,它们与学习的关系也不同,有的利于学习,有的则对学习有害。例如,中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时,群体中的成员很可能不会去指出他人的错误,青春期的孩子会因为想与朋友保持友好关系,因为害怕伤害彼此间的感情而妨碍到学习。当然,为了与朋友在一起有趣或避免让别人觉得自己是“令人讨厌的人”,这样的目标也会妨碍学习。但是如果为了给家庭或团队带来荣耀而努力学习,这一目标则也会促进学习。作为崇尚学习的群体中的一员,社会目标也会支持学习。
我们对不同的目标进行了分别讨论,但是对学生来说,通常最重要的是协调他们的不同目标,最后决定自己该做什么和怎么做。如前面所提到的,社会目标和学业目标有时是相互冲突的。如果学生不能看到好的学业成绩与人生成功之间的关联,他们就不可能把学业成功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在很多中学里都存在反学业的同伴团体,有时对处于这样的同伴团体中的学生来说,成功就是学业上的失败,而且对他们来说,在团体同伴中的成功是重要的,他们不愿在团体中成为异类,不愿因为努力读书或者成绩较好而被排斥。因为对多数人来说,社会关系的需要是基本的,而且也是强烈的。
(5)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学校里,在课堂中,要让目标设定对学习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教师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应该在课堂中营造互相支持、积极上进的社会关系氛围,还要提供清晰、具体、合理、中等挑战性、在短时间内能完成的目标。当教师强调学生的成绩、高分、竞争时,可能会鼓励学生确立成绩目标,但会破坏学生的学习能力,阻碍他们成为“任务卷入学习者”。你运用奖励和诱因,要确保你设置的目标是学习或在某个领域的能力提高,而不仅是成绩好或看起来聪明,且要确保目标不太难。当学生们感觉到自己无力胜任时,他们不可能坚持任务或对教师的要求做出适当的反应。
还有两个因素是必须注意的,它们都会显着影响目标的动机作用。第一个是反馈。为了让“你在哪里”和“你要到哪里”之间的差距能够激发动机,你必须明确地知道你目前的境况和你必须还要走多远的路。有证据表明,强调进步的反馈是最有效的。在一个研究中,给成人两种分别强调成功(达到标准的75%)或失败(与标准的差距是25%)的反馈。接受突出成功的反馈的被试更自信,更能积极思考和分析问题,并且成绩都有所进步。第二个影响动机的因素是目标认同。如果学生拒绝别人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或者拒绝设定自己的目标,动机会受到损害。通常情况下,学生愿意接受现实的、难度适当的、有意义的目标——如果有充足的理由证明目标的价值。当人们能够认同目标时,高目标和好成绩之间呈现出显着的相关。
3.兴趣与动机
(1)兴趣与学习
学习兴趣越高,学习的效果就会越好。如果你对学习的东西感兴趣,你自然会更认真、更深入地去处理和加工信息,兴趣还会使我们对学习更坚持。坚持对学习的成功非常重要,有人对中学生学业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进行调查,“对学习内容没兴趣”是导致学业失败的选择频率最高的原因。而在解释成功时,兴趣是仅次于努力的第二个选择答案。然而,有些增加情趣的方式会对学习有不良的影响。兴趣有不同的类型,而它们对学习的影响也就不相同。
1)个人兴趣与情境兴趣。个人兴趣(personal interest)指的是个体愿意在特定的主题上花费时间的相对稳定的倾向。例如,面对一门关于人的心脏的课程,一位学习者表示“我对这门课很感兴趣,我们家有家族心脏病史”,反映的就是个人兴趣。个人兴趣是长期培养出来的,而且明显地属于特定的个体。个人兴趣最关键的特征就是它源自学习者内部——而不是环境。当有个人兴趣时,学习者会主动地去寻找信息,对学校生活也有积极的态度。
相反,情境兴趣(situational interest)是由教学材料或者学习的情境带来的。例如,同样是关于人的心脏的课程,一位学习者做出“如果更多的人了解心脏工作的机理,可能他们就会选择更为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评论,他表达的兴趣是基于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以及对其重要性的认识。
个人兴趣和情境兴趣与学习都有密切的关系。强烈的兴趣可以使学生对材料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应,对信息进行持久和深层次的加工,从而对材料有更好的记忆和取得更好的成绩。另外,当学生感到自己有能力时,兴趣也会增加。
因此,即使最初学生对某个科目或活动没兴趣时,也可以通过成功体验来培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