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促进知识保持和理解的策略
记忆是学习过程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也是人类的一项基本的生理机能。如果没有记忆,人类的感知就不会留下痕迹,那么人类将永远处于“新生儿”的状态,所谓的进步、发展更是无稽之谈。既然人人都有记忆的能力,那么是不是所有人记忆能力的高低都一样呢?答案是否定的。记忆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学习者是否掌握了高效的记忆策略,依据记忆的规律,对识记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编码、提取,同时与复述策略结合使用,增强对信息的理解,显着提高记忆的效果。
(1)常用记忆术
1)位置记忆法。这是一种传统的记忆术,即学习者在头脑中创建一种熟悉的场景,在场景中确定一条明确的路线,在路线上再选定一些固定的点。然后将所要记忆的项目视觉化,按照顺序将记忆项目一一与这条路线上的点对应起来进行记忆。回忆时,按照路线上的各个点对记忆的项目进行提取。
2)简化记忆法。这种记忆术适用于识记各种条款等。学习者可以将每一条款的内容简化成一个关键字,变成自己熟悉的事物,然后将材料与过去的经验联系起来,有利于提取信息。如《辛丑条约》的内容为:a.要清政府赔款;b.要清政府保证禁止人民反抗;c.允许外国在中国驻兵;d.划分租界,建立领事馆。
我们可以用“钱禁兵馆”(谐音前进宾馆)来记忆这四项条款。再如《二十四节气歌》也是简化记忆的一个代表性的例子。人们将二十四节气简化为歌诀,音律和谐,非常有助于记忆。
3)谐音联想法。这种方法在记忆没有规律的数字或是历史年代时很有帮助。如以前有一个私塾先生,每天让学生背诵圆周率(π=3畅1415926535897932384626…),自己却到山上寺庙里与和尚饮酒。学生们总是背不会。有一天,一个学生编写了一个顺口溜,“山巅一寺一壶酒,尔乐苦煞吴,把酒吃,酒杀尔,杀不死,乐尔乐”。学生很快就背会了。
4)关键词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教授外语词汇,即将新词或者是概念与相似的声音线索词通过视觉表象联系起来。如“tiger”可以联想成“泰山上一只虎”,“poor”这个单词可以与“破”联系起来,“cab”可以与“开吧”联系起来,在内心想象成“出租车,开吧”。现有研究表明,关键词法还可适用于记忆地理信息等。
5)视觉想象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想象将一些毫无联系的词语联系起来或者是创造一个故事将毫无联系的句子串起来,想象越奇特,故事越荒诞,加工就越深入,记忆效果也越好。位置记忆法也属于视觉想象法。
(2)意义识记法
寻找需要识记的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对需要记忆的项目进行意义识记。
有人曾经以数字为学习材料做过这样的一个研究,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是意义记忆,主试告诉被试这组数字是有规律的,应努力找出规则进行记忆;一组是机械记忆,主试告诉被试学习这组数字最好的方法是3个为一组进行记忆。在被试学完半小时后接受同样的检测,意义识记组保持为38%,机械识记组保持为33%,差别不是很大。但在3周后进行第二次测验,意义识记组保持为23%,而机械识记组为0%。实验样本如下所示:
581215192226
293336404347
可见,相比较机械记忆,对材料进行意义识记更有助于长时记忆。因此,记忆时不要孤立地去记忆信息,而是要找出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信息进行精细加工,才能使记忆的信息不被遗忘,同时有利于信息的提取。
(3)调动背景知识记忆法
高效的记忆策略不仅是指记忆的速度,还涉及记忆的保持以及提取。因此,充分调动背景知识,在新学知识与背景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对于记忆的深度加工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表明,与记忆材料相关的背景知识越丰富,则识记的效果越好,即熟知音乐的人在识记与音乐有关的信息时效果肯定要比不懂音乐的人的记忆效果要好。
(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
在进行识记时,学习者要学会同时运用多种感官,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写等。有心理学家证明,人的学习绝大部分是通过视觉,一少部分通过听觉,通过嗅觉、触觉、味觉进行学习则更少。以识记效果而言,人一般可以记住自己阅读的10%,自己听到的20%,自己看到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的50%,交谈时自己所说的70%。研究表明,多种感官参与记忆的效果要比单一感官参与要好。有人进行了这样的研究:以10张图片为实验材料,将被试分为3组,每一组分别采用不同的识记方式,第一组是视觉方式,第二组是听觉方式,第三组是试听结合的方式。经过一段时间后对被试进行同样的测验,其实验结果如下:第一组识记效果为70%,第二组识记效果为60%,第三组识记效果为86畅3%。可见,多种感官参与记忆的效果要优于单一感官参与记忆的效果。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眼动,而且要手勤,嘴说。
(5)排除各种相互干扰信息记忆法
一般来说,前后所学的信息之间会存在相互干扰,先前所学的信息对后面所学的信息的干扰称为前摄抑制,后面所学的信息对前面所学信息的干扰称为倒摄抑制。因此,人之所以没有记住某一个信息很可能是因为信息之间的相互干扰。所以,在学习完新知识之后,教师一定要鼓励学习者对所学信息进行复述,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在安排复习的时候,教师不要将容易混淆的知识内容放在一起学习,以避免两种抑制的干扰。此外,在信息相互干扰的研究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就是首位效应和近位效应,即学完一系列词汇之后,马上进行测验,开始和结尾的几个词一般比中间的词记得牢。根据这个研究成果,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好好利用好课堂教学的首尾时间,要将最重要的新概念放在复习的开头,在最后对它们进行总结。
(6)整体识记策略与分段识记策略
整体识记是指教师先让学生整篇阅读直到记牢为止,相比较整体识记而言,分段识记即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熟悉程度,将整篇材料分为若干段,请学生以段为单位进行记忆,然后合成整篇。根据识记篇幅的长短不同应采取的识记的策略是不一样的。对于篇幅短小或者内在联系密切的材料,适于采用整体识记的方式,对于篇幅较长或者较难理解的材料,适合采取分段识记的策略。
(7)笔记法
做笔记是学生在阅读和听讲中常见的一种学习策略。笔记不仅可以储存重要的信息,而且可以促进新知识的精细加工和进一步整合。做笔记的方法很多,如有逐字逐句记录的;有做总结性笔记的;有用自己的话做概括性笔记的等等。但研究发现,用自己的话做概括性的笔记相对而言是最为有效的,因为用自己的话做概括性的笔记要求学习者进行更高水平的心理加工。研究者克耶拉指出,教师可以通过下列方法促进学生做笔记和复习笔记,如讲演慢一些,重复复杂的主题材料,呈现做笔记的线索,在黑板上写出重要的信息,给学生提供一套完整的笔记作为示范,给学生提供结构式的辅助手段等。
(8)提问法
提问法是指在学习以及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要经常停下来对自己的理解程度进行评估,如学习的新知识我全部理解了吗?新知识能与以前所学的知识相联系吗?新学的知识可以用来解决什么问题呢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加强对学习的理解。此外,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一段材料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给自己提问题:这段材料涉及什么内容?发生了什么事情?是谁做的?等等。
学生可以根据这些问题进行有目的的学习。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弊端,即学生注重学习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容易忽视材料中与问题无关的信息。
(9)PQ4R方法
PQ4R阅读方法是由托马斯和罗宾逊提出的,首字母分别代表预览、设问、阅读、反思、背诵和回顾。预览(preview),是指快速浏览材料,对材料的主标题、副标题等都有的一个大致的了解,也能够大致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设问(question),是指在阅读时自己提出一些问题,如“谁”,“什么事情”,“为什么”,“在哪里发生的”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阅读(read),阅读材料,并且试图在阅读的过程中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反思(reflect),通过对阅读的材料进行反思,使材料变得有意义,如努力将材料中涉及的问题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尽量将材料中的各种信息相互联系起来,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与阅读经验将阅读过的材料形成一个完整的意义整体;背诵(recite),采取复述等多种方式反复练习材料内容,直到可以通过一些提示性的信息达到复述材料;回顾(review),进一步检测自己背诵的结果,给自己提一些问题,如确信答不出来再进行重新阅读,巩固。PQ4R阅读方法有助于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集中精力,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阅读,有效把握材料提供的信息,提高阅读的效率。有研究表明,PQ4R阅读方法对年长的阅读者更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