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总结是对课堂知识的总结和巩固。一个完整的上课过程应包括预习、听课、课后总结这三个关键环节。通过总结可以使知识系统化,可以更高层次地理解并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并为顺利学习新课提供保证。课后总结应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总结计划,这样可使课后总结目的明确、按部就班,并充分合理地利用时间。还可以使各门功课的总结彼此协调起来,使学生成为总结与复习活动的主宰。否则,课后总结就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制订课后总结计划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制订计划的时候,可以借鉴老师的、同学的,但是不能照抄照搬,照抄照搬的总结计划容易使人中途放弃,因为那根本不适合你。所以,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自己的作息时间、学习科目等因素,制订一个属于自己的课后总结计划。
2.总结计划要兼顾全面
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既有强项,也有弱项。有的科目学得好,有的科目学得差。考试是对知识的综合检验,是以总成绩为依据的。所以对应考科目要齐头并进,一定不要偏科,偏科会使总成绩大打折扣。因此,不放弃自己不爱学或学得不好的科目才是明智的。在制订总结计划时,要对自己学得特别糟糕的科目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这样才有成效。
3.根据大脑记忆周期安排重复记忆
一个相对完善的时间表既要涵盖每月的整体安排,又要包括每月以及每天、每时的细节规划。人的大脑不可能一次就记牢某些知识。通常情况下是短时记忆,没多久就忘记了。
4.总结计划的周期不易太长
同学们可以制订一个长期总体性的把握大局的总结计划,以它作为自己总结知识时对照的纲领来完成总结任务。但是对于一个详细的总结计划来说,制订的周期不宜太长。因为,学习状况也是不断变化的。如果,在执行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薄弱的学科也有长足的进步,不足的知识点也已经得到巩固,就要适当地对计划进行调整。比如,在总结语文知识时,如果你的语文基础不够扎实,那就要先记生词,于是在计划里就要规定每天复习多少个生词。一段时间以后,你发现自己生词有进步了,又发现句子还要多加练习,那么,你就要给自己安排每天看一部分的句子,做一定量的练习加以巩固。同样的道理,如果你的语文有了进步,你就可以在数学或其他相对薄弱的学科上多花些时间。
针对中学阶段的学习,科学的复习时间大致可以这样安排:
①当天学习的内容,当天找时间复习一次。
②一周之内找适当时间进行第二次复习。
③一个月之内找适当时间进行第三次复习。
④在考试之前,进行最后一次复习。
——广州市优秀教师毛旺民
16.计算机之父
20世纪最杰出的数学家之一冯·诺依曼,1946年发明了电子计算机,大大促进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进步。鉴于冯·诺依曼在发明电子计算机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他被西方人誉为“计算机之父”。
冯·诺依曼生于匈牙利的布达佩斯,父亲是一个银行家,家境富裕,十分注意对孩子的教育。冯·诺依曼从小聪颖过人,兴趣广泛,读书过目不忘。据说他6岁时就能用古希腊语同父亲闲谈,一生掌握了7种语言,最擅长德语,可在他用德语思考种种设想时,又能以阅读的速度译成英语。他对读过的书籍和论文,能一字不差地将内容很快复述出来,而且若干年之后仍可如此。1911—1921年,冯·诺依曼在布达佩斯的卢瑟伦中学读书期间,就崭露头角而深受老师的器重。在费克特老师的指导下合作发表了第一篇数学论文,此时冯·诺依曼还不到18岁。1921—1923年他在苏黎世大学学习。很快在1926年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布达佩斯大学数学博士学位,此时冯·诺依曼年仅22岁。
冯·诺依曼每天学习大量不同领域的知识,虽然知识量大,但他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未受影响。他采用回顾知识的方法,每天睡觉之前,都要将当天所学的知识做一次全面系统的回想,以便加深印象。第二天早上,冯·诺依曼又将这些知识在脑海中过一遍,如果有的部分忘记了,他会马上翻书,把遗忘的内容回忆完整。
这种知识回顾法对他的学习历程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冯·诺依曼对如何编制程序及做数值计算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冯·诺依曼于1937年获美国数学会的波策奖;1947年获美国总统的功勋奖章、美国海军优秀公民服务奖;1956年获美国总统的自由奖章和爱因斯坦纪念奖以及费米奖。
很多同学都反映,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当时是记住了,可过一两天,就感觉印象不深了,这是遗忘规律造成的。大量试验证明,遗忘在知识记忆最初比较快,越到后面遗忘得就越缓慢,即遗忘发展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因此,我们必须在上完一堂课后及时复习,即在遗忘没有大规模开始之前进行知识的梳理和巩固,阻止遗忘。复习时间间隔越长,记忆花费的时间就越多,甚至等于从头学习。所以,课后及时总结是很有必要的。
冯·诺依曼所运用的学习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过电影”法,这种复习法是及时总结知识的一种,也是优秀学生经常用的方法之一。所谓“过电影”,是指复述反思。开始复习时先不要急于去翻书,静下心来独立地把课堂所学新课内容回想一遍。
某中学的一名尖子生,在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时,提到了“过电影”的复习方法。在复习的时候,他特别认真,记忆知识点,研究例题,努力一次全部掌握。然后,把书合上,慢慢地在脑海里回忆、回味,回忆知识内容,回味琢磨与知识内容相关的例题、习题,反复推敲。如果发现自己回忆不出哪一部分的内容,就说明这一部分学得不够扎实,就及时翻书、翻笔记把它重新记牢。
心理学家发现,在脑子里“过电影”,是一种“试图回忆”的主动性思维,它使大脑积极搜索已经记忆过的东西,这种搜取的过程本身就具有加深记忆的功效。在重温知识时,要尽量运用这种“试图回忆”的方法。“过电影”有时可能出现思路中断,使回忆无法进行。这时可以打开书本或笔记本,去寻找有关的线索,但仍不要急于去看书。开始复习就直接看书,虽然比复述反思要轻松和省事,但这种复习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理解的层次不高,效果往往不好,常常是看书时仿佛什么都明白,但一放下书本,就都不明白甚至根本记不起什么了。
“过电影”是一个思考和记忆过程,每一次复述都要将学习的内容再现一次,使新知识得到一次强化和巩固。另外,通过“过电影”,可以发现自己知识的薄弱环节。通常,能回忆出来的,基本上是自己已经掌握了的部分;回忆不出来的,是自己没有弄懂或没有掌握的内容,在后面的复习中再进行重点学习。
“过电影”在运用中有两点注意:
第一,“过电影”要反复多次地使用。复习的过程,实质上是理解和记忆的过程。在遗忘尚未出现的时候,就要趁热打铁,当堂内容,当堂复习,当天复习。我们每天可以利用刚下课、放学后、晚睡前等多个时间段,在脑子里对所学知识进行“过电影”,通过这样多次反复练习,能取得好的复习效果。
第二,要学会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在复习的时候,不要单纯地一遍遍反复阅读,最好在材料还没有完全记住以前就结合阅读,尝试着回忆。当回忆不起来时,在进行阅读,这样容易记住,保持时间长。可采用快速翻书的方法,利用“过电影”唤醒记忆。翻开课本,从第一页开始,每翻开一页,快速地扫一眼,然后闭上眼睛,回想书上的画面和大致内容。如果感觉自己对该页内容很熟悉,就快速翻到下一页,继续回忆。如果发现对该页内容模糊不清,回忆不起来,就马上细看内容,再复习一遍。利用这种方法,如果能很快地把书翻上一遍,而没有“卡壳”,就说明对课本内容已经熟练掌握了。
我是住校生,每天学校到10点准时熄灯。可如今功课这么多,晚自习做作业都来不及,哪还有时间复习?后来我想了一个绝妙的办法:躺在床上想着复习,即一节课一节课地想知识要点。就这样,我将每天的功课在脑子里过一遍,大约也就花30分钟。似乎比在家复习的效率还高,效果还好。每天过一遍电影,我都如释重负,带着满足和微笑进入了睡乡。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吴旭
17.世界上最年轻的画家
毕加索是西班牙伟大的画家,他去世的时候是91岁。也许你会纳闷,为什么要把他称为“世界上最年轻的画家”呢?这是因为他在90岁高龄时,拿起颜色和画笔画一幅新的画时,对世界上的事物好像还是第一次看到一样。
大多数画家在创造了一种适合于自己的绘画风格后,就不再改变了,特别是当他们的作品受到人们的欣赏时更是这样。随着艺术家年岁的增长,他们的绘画风格虽然也在变,可是变化不会很大了。而毕加索却像一位终生没有找到自己特殊艺术风格的画家,千方百计地寻找完美的手法来表达他那不平静的心灵。他身上首先引人注意的就是他的眼神。美国著名女作家格曲露德·斯特安在毕加索还年轻时就曾提到他那双如饥似渴的眼神。毕加索在1906年给斯特安画了一幅画像,他是通过自己的记忆画了她的脸的。看过这张幅画的人对毕加索说:这不像斯特安小姐本人。毕加索总是回答说:太遗憾了,斯特安小姐必须设法使自己长得跟这幅画一样才行呢。但是30年之后,斯特安说,在她的画像中,只有毕加索给她画的那才把她的真正神貌画出来了。
毕加索的画,有些色彩丰富、柔和、非常美丽,有些用黑色勾画出鲜明的轮廓,显得难看、凶狠、古怪,但是这些画启发人们的想象力,使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更深刻。面对这些画,人们不禁要问,毕加索看到了什么,使他画出这样的画来?人们开始观察在这些画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毕加索一生创作了成千上万种风格不同的画,有时他画事物的本来面貌,有时他似乎把所画的事物掰成一块块的,并把碎片向你脸上扔来。他要求着一种权力,不仅把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表现出来,而且把人的思想所感受到的也表现出来。
毕加索90岁时,仍然像年轻人一样生活着。不安于现状,寻找新的思路和用新的表现手法来运用他的艺术材料。他一生始终抱着对世界十分好奇的态度,就像年轻时一样。
毕加索作画从不拘泥于一种形式,他的一生都在尝试用不同的绘画方法表现他的内心世界。我们学习也应如此,要不断尝试使用多种学习方法,把这些学习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它们各自发挥不同的优势。
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常常有这样的感觉,一节课听得很有兴趣,老师讲的内容都听懂了,但是课后仔细回想起来真正记住的东西并不多。一个学期、一个学年学下来,如果不复习、不总结、不回顾的话,根本记不住多少知识。由此可见,仅凭课堂上的听讲,要想把所学的知识全部理解,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课后的总结和复习。就中学生的复习而言,一般可以分为课后总结、当天回顾、单元复习和总复习几种形式,其要求如下:
1.课后总结。每一节课老师讲完后要抓紧时间利用最近的自习时间立即进行总结,把课本内容再阅读一遍,结合翻阅课堂笔记,迅速回忆一遍讲课内容,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具有趁热打铁的效果。许多学生不看书就匆匆忙忙去做题,心里想着尽快做完题去玩,实际上这是极其有害的。
2.当天回顾。每天利用晚自习时间,对当天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把当天学过的主要内容再回顾一遍,仔细想想,重点内容是什么?掌握了没有?疑难的地方弄懂了没有?再根据课本内容写出知识要点提纲,以便把零散的知识梳理清楚,系统地记忆。另外,要把当天的课堂笔记修改补充完善。最后,合上书本将当天的主要功课在脑子里过一遍电影,一门课一门课地回忆知识要点,对那些没有理解的就及时弄懂,做到当日事当日毕,一步一个脚印完成学习任务。
3.单元复习。每一单元(或一章)学习结束后,在老师的指导下,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和规定,通读全章的课本内容,从课本入手,抓住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中的重点内容,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归纳梳理知识点,整理学习笔记。由点到线,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把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网络建立起来,较为系统地把握基础知识,既搞清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弄清与其他知识的横向联系,就会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4.总复习。一般指初中或高中毕业升学考试前的集中复习,内容是对整个阶段所有教材的系统复习。通过系统复习,对整个基础知识进行摸底,做到心中有数,进一步全面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抓住薄弱环节,弥补知识缺漏。
文科学科重在复习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理科学科重在基本概念、公式、定理定义的掌握,再做一些典型的练习题,全面系统地掌握整体学科内容,完善知识结构体系,学会知识的迁移应用,提高各类试题的解析能力。
——北京市育才学校优秀教师王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