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的预习方法
语文课多是由一篇一篇内容上不关联的文章组成,它的知识的连续性主要表现在字、词、句的含义和语法上。预习语文的一般步骤是:首先通读课文、注释以及习题,标出生字、生词和不好理解的句子。其次,查工具书,即给生字注音,给生词注释并解决一些可以解决的问题。最后,尝试归纳出课文的中心、段意、人物特征、表现手法等,在听课时与老师的讲解对照,以便加深理解。
2.数学、物理、化学的预习方法
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的重要特点是:知识的连续性特别强,所以数理化课程虽然也可以及时预习,但集中时间作阶段预习、学期预习,学习效率会更高一些。数理化课程预习时可采用以下方法:首先,阅读课文,理解定理、定律、公式、常数、特定的符号等。因为这些都是数理化课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因此预习时要重点理解,牢牢记住。其次,扫除绊脚石。数理化的知识连续性强,前面的概念不理解,后面的课程就无法跟上。预习的时候发现学过的概念不明白、不清楚,一定要在课前弄清楚。最后,试做练习。数理化课本上的练习题都是为巩固所学的知识而准备的;用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预习效果好,一般书后所附的习题是可以做出来的。
3.英语的预习方法
英语预习可以分为单词的预习和课文的预习两部分。单词的预习可以先看课后的单词表,也可以直接在读课文中标出不懂的单词,这样可以把以前学过的没掌握的单词一并找出来学习。在课本上,尝试着用铅笔标出英语习惯用语、固定搭配和句型,接着预习课文,先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接着可以尝试翻译课文,把自己不能翻译的句子标记下来。
4.历史、地理的预习方法
对于文科类的历史、地理等科目,宜采用整体预习法,因为这些学科教材前后联系比较紧密,阅读难度又不大,适宜在新学期开学前用通读整本课本的办法进行预习。集中利用时间通读历史、地理课本,以章节题目以及每节课中的小标题为序写出阅读提纲,初步整理该书的主要内容。如果时间充足,还可以阅读一些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记下其中与课文重点有关的内容。最后,试着做一下课后练习题,检测自己的理解掌握程度。
中学阶段一共开设了十几门课程,每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又有各自的特点,同学们应根据各个科目的课堂特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重点预习的科目、内容和时间安排以及预习方式等,从而使预习更有针对性。
5.实验课的预习方法
中学化学、物理、生物学科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很多,特别是认真做好学生实验,对于理解学科基本原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每次做实验之前,一定要预习实验,细读实验教材内容,了解实验的目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一边看一边在头脑中想象每一步骤怎样做?会出现什么现象?怎样解释。针对课本上的每一项注意事项,要认真思考为什么要注意这些问题?如果不这样做会出现什么结果?通过阅读教材,在心中做实验,对实验的过程和要求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为接下来的实验做好准备。
英语学习时语感很重要,需要把听、说、读、写都结合起来。所以我们在预习英语课文时,可以在预习单词的基础上,将课文当作听力材料,仔细听几遍课文的录音带,这样既可以锻炼自己的听力,也能够对新课文有一个较深的理解。
——清华大学物理系何小月
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最好先从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或个人感到困难的学科中选择一两门学科进行预习,形成一定的经验后再去预习其他学科,有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湖北省黄冈中学优等生袁珊珊
13.不动笔墨不读书
禹强读小学的时候,最怕写文章,费了好大劲儿,写出来的作文,老师总是说内容空洞,词汇贫乏。她心里非常着急。
她的爷爷徐特立知道以后,对她说:“禹强,要想写好文章,就要多读多写。多读,就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这样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又可以学习别人写文章的经验。多写,就是要练习自己的笔头,肯于刻苦实践。”
于是,禹强就下工夫多读。无论是报纸、杂志、小说,还是短篇、中篇、长篇,只要能找到的,都拿来读。可是,提起笔来写作文,进步却不大。徐老看到孙女这种学习方法,摇着头对她说:“你读书的方法不对,读书应该慢慢地读,一边读,一边动脑筋想一想:这本书讲了哪些道理,是怎样讲清楚这些道理的;书上有哪些好的语言、好的描写,也要想一想。严格地说:有些好的段落,光读光想还不够,你们小孩子要能够背诵才行。另外,还要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可以做摘抄,记提要,也要写心得,记体会,这就是我常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
从那以后,禹强看书的时候,身边总带着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一边想一边记。而且,又勤练习写作,不久,她的作文成绩果然提高了。
同学们都知道要记课堂笔记,但很多人不会记预习笔记,或者认为没什么用。其实,预习笔记可以说是课堂笔记的预热,记预习笔记的目的在于把预习的成果整理出来,以便加深对知识的领会,从而使你在上课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可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要求,以及个人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多少写预习笔记,预习笔记的书写有不同的要求。
最简单的预习笔记可以只写出本节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个人的初步见解,以及阅读中提出的疑难问题。所以对一些比较简单的课文预习,或是在学习时间比较紧张时的课文预习,可以只完成“读”和“画”两步程序,而不用写预习笔记,因为通常在“画”的过程中,已经勾画出课文的重点、难点、个人的见解及对问题的质疑。
最复杂和要求最高的预习笔记,则是在自己对课文已经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写出的阅读笔记,这种笔记能反映全篇课文的知识结构以及各知识点的内容提要,且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能达到这种高标准的,一般是有充裕的课前预习时间或是有较强自学能力的同学,当然,有些比较简单、理解程度要求不高的课文,多数同学的笔记也能达到这一要求。如化学中的关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课文,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研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对新课中将要学习的具体物质,按照存在、制法、性质、检验和用途的研究线索,可独立而有条理地逐一拟出预习笔记。
有时为了避免预习笔记和课堂笔记重复,预习时,尽量选择那些教师依据课本设计板书的课文做预习笔记,并在写预习笔记时留出一定的空白,以便听课时把教师讲授的有价值的内容补充进去。对于有一定难度的课文,一般只要求写简单的预习笔记,预习时把更多的时间用在阅读和思考上,待上课时再按教师的讲课思路写出课堂笔记。
课前预习应该有时间限制。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任务相当繁重,不可能抽出很多时间预习。再者,长时间的预习会使人感到疲劳,效果也不好。一般来说,每天每科目抽出10~20分钟预习即可。
——江西省优秀教师石恢明
14.马背上的读书者
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顾济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
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被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绝不休息。
有一次,顾炎武出去旅行。在旅行途中,他骑在马上,一边走一边背书。不知不觉,他就忘记自己还骑在马上了。突然他从马上摔了下来,书僮急忙上前询问。只见顾炎武坐在地上,闭着眼睛,还在默默背诵。一会儿,他又命书僮赶紧找书。原来,他发现自己背不出来了,就拿出书来温习。
顾炎武就是运用这种方法熟练地背诵出了15万字的《十三经》。同样,我们要想提高学习效率,必须紧紧抓住课后总结回顾这一环节,做到学而时习,温故知新。
常常可见到这样的同学,他们在下课前几分钟就开始看表、收拾课本文具,下课铃一响,就迫不及待地“逃离”教室。实际上,每节课刚下课时那几分钟是我们对上课内容查缺补漏的好时机。善于学习的同学往往懂得抓住课后的“黄金两分钟”。那么,课后的“黄金时间”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1.释疑难
对课堂上老师讲到的内容如果想不通,应该及时标出来。下课时,趁老师还未离开教室的空当,要主动请老师讲解清楚。如果老师已经离开教室,也可以向同学请教,及时消除疑难问题。做到当堂知识,当堂解决。
2.补笔记
上课时,如果有些东西没有记下来,不要因此而影响记下面的内容,可以在笔记本上留下一定的空间。下课后,再从头到尾阅读一遍所记的笔记,既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又可以检查笔记中的遗漏和错误。遗漏之处要补全,错别字要纠正,过于潦草的字要写清楚。同时,将自己对讲课内容的理解、自己的收获和感想,写在笔记本的空白处,这样,可以使笔记变得更加完整、充实。
3.课后“静思2分钟”大有学问
我们还要注意课后的及时思考。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心中快速把上课时讲过的一些关键思路理一遍,把老师讲解的题目从题意到解答详细审视一遍,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一些关键的解题技巧。所以,2分钟的课后静思等于同一学科知识的课后复习30分钟。
科目不同,课后2分钟的利用方式也不同:语文课后,不妨看看当堂学习的字词有没有遗漏的;数学课后是熟悉公式、巩固定理的好机会;英语课后,随口说两句课文中的句子,也能够帮助你慢慢提高英语语感。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曹文娟
15.闻鸡起舞
祖逖家是北方一个官僚大族,祖上世代担任二千石的高官。父亲祖武,曾任上谷太守。祖逖自幼丧父,兄弟六人中,兄长祖该、祖纳等都开朗爽直而有才干。祖逖性格旷达,不受拘束。到十四五岁尚不肯学习,兄长们都为他担忧。不过,祖逖轻财好施,慷慨行侠,注重节操。每当到田庄上去,往往佯称兄长意旨,散发一些谷帛接济生活困苦的乡亲,因此博得宗族乡里的敬重。后来,祖逖发奋读书,“博览书记,该涉古今”。他游历京师,所见者都说他有经时辅国之才。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据说,祖逖是一个很会安排时间的人。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他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期间,为了磨砺意志,相互促进,他们订立了一些共同遵守的规矩,并时常提醒和督促对方。例如,每天早晨鸡一叫就按时起床练武,不睡懒觉;每天读一定量的兵法书等,两人按照这份计划书,每天都力争完成当天的任务,日复一日,从不间断。祖逖的活动表制定得非常紧密,把每做一件要花的时间都安排得很紧凑。有人问他,如果不能按照活动表完成怎么办,他说:“不可能的。我做事从不给自己留余地,况且我的活动表中每件事情所占用的时间我都详细考虑过了,所以不会出现完不成的情况。”
一天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我认为这是在督促我们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马上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计划是实现目标的蓝图,计划也是实现个人目标的必要步骤。一个行之有效的行动计划是实现高效学习的前提,同样,课后总结也需要制订计划,以此来指引复习任务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