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经过不懈的努力,吴有训渐渐适应了康普顿的教学方法,并用他的精力和智慧,整理了近十万字的学习笔记,做了几十个物理实验。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勤奋好学的吴有训引起了导师的注意。为了挑选一位得力助手,康普顿教授对全班23名学生进行了全面的严格考察,最后决定让吴有训做他的助手。在康普顿的精心指导下,吴有训开始对X射线散射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他钻图书馆,进实验室,常常废寝忘食,甚至连给父母写信问安也忘记了。
有一段时间,吴有训只忙于钻研,连续六个月没有给家里写信。父母以为他出了什么事情,就一连拍了四封电报,声称半个月内再得不到儿子的回音,就立即起程去芝加哥。
这件事被康普顿教授知道后,命令吴有训先给父母写信问安,否则不准他进实验室,也不准他再参加研究工作。吴有训这才一口气给父母写了三封信,还拍了电报。这件事,被芝加哥大学的师生们传为佳话,并载入了芝加哥大学的校史。
芝加哥大学的学习可以说是吴有训一生的转折点。他能在康普顿教授的指引下走上学习的正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但更重要的是他适时地抛弃了以前那套被动死板的学习方法和模式,并通过自己的实践摸索和向周围人的学习模仿,及时转换了思维模式,找到了一套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最后慢慢适应了康普顿教授的教学模式。我们预习也是一样,要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学习偏好,应该在其实际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而不是做别的学生的复制品。预习是一个实践过程,虽然有一定的方法,但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遵循基本原则选择确定适合自己的方法,是最重要的。要想找出一套切实可行的、适合自身的预习方法,需要在平时不断的预习实践中慢慢摸索,总结经验,去伪存真。一味地去模仿照搬别人的预习方法或是固执地保留不正确的预习习惯都是不可取的。下面我们介绍几种在尖子生中普遍应用的预习方法,供大家参考。
1.鸟瞰预习法
鸟瞰预习法又称宏观预习法,运用此法是为了整体把握新知识。鸟瞰就是概括地看,从总体上看,从高处往下看,鸟瞰式预习就是从整体上粗略地预习,对所学知识大体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制订出科学的学习计划。鸟瞰式预习主要是看标题、读目录。从章节目录的大小标题中,大致了解全书或某些章节的内容。有些书在章节之下写有各章节的要点,它比大小标题具体得多,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各章节阐述的中心思想。
一位优秀教师曾指导学生运用鸟瞰式方法进行预习。开学第一节课,他指导学生把初中六册语文书都借齐带来,对照每册书的目录,指导学生画语文“知识树”,把初中要学的语文知识划块分类,明确重点,理清头绪,知道自己每学期该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现在学什么,今后学什么。这样鸟瞰式的预习,就能根据所学内容的多少、难度的深浅作出适当的安排,既不可凭一时的情绪贪多,也不可图清闲务少。
2.尝试预习法
尝试预习法,就是按照课文后的思考题目、复习题目或练习题目进行预习,尝试作答。答不出时再预习,预习后再尝试作答,直至大体掌握为止。尝试预习的关键是初步处理教材之后,合上书本,围绕课后思考题想一想:这一课讲了什么新问题,自己弄懂了没有,这些新知识与已有知识有什么联系,自己是否已经掌握,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需要上课时听老师讲解?这样思考以后,就可以初步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进而尝试做题,发现自己的知识或技巧方面的欠缺,及时对预习的方法或要预习的内容进行改进和调整。
3.思考预习法
思考预习法是指一边读一边想,或读完一节教材后想一想。“一边读一边想”是指在阅读教材的同时,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及有关资料和参考书,进行积极的独立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咬文嚼字,努力发掘新旧教材的联系,尽量读懂新教材中的每一个新概念。“读完后想一想”就是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合上书本,再回过头来想一想,哪些弄懂了,哪些不明白,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知识还存在疑点,哪些知识与已有知识有联系,是怎样联系的。如果有遗忘的地方或想不清楚的问题,再找出有关内容弄清楚,最后做到前后贯穿,连成一片,对通篇课文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鸟瞰式预习多在假期里或开学之初进行,因为这段时间多数学生能自我安排,并且学习比较轻松。比如在暑假里或开学之初新教材刚刚发下来的时候,利用一两天的时间,粗略地预习一下要学习的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附中优等生杨光
11.达尔文的良策
达尔文是英国伟大的生物学家、进化论奠基人。
16岁那年,达尔文和他哥哥一起进爱丁堡大学学习。有一天,一道非常难的几何题把他弄得头昏脑涨,虽然在解题的过程中达尔文多次停下来休息,但仍然不能改变这种不良的状态。
老师看见达尔文那焦急不安的样子,便问他:“今天是怎么啦?为什么总是显得这么不安呢?”
达尔文说:“不知道是不是这道题太难了,我简直找不到解题的方法。”
老师问:“你感觉很疲倦吗?”
达尔文说:“是的,不但很疲倦,而且觉得头疼死了。”
老师说:“那么你应该休息了。可不要因为用功而忽略了休息啊。”
达尔文说:“我已经休息过很多次了,可是毫无作用。”
老师问:“这道题你做了多长时间了?”
达尔文说:“大约两个小时吧。”
老师仔细地看了看那道题,“这道题虽然有些难,但并没有超出你的程度呀!”
达尔文说:“这个我也感觉到了,可就是做不出来,真不知怎么办才好。”
老师说:“这样吧,你把这道题放一放,先去做其他的功课吧。”
达尔文说:“这样的话,我不是半途而废了吗?我想,这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这是懦夫的表现。”
老师说:“暂时放一放并不等于你没有毅力,这只是一种有利于学习的方法,它和那种在困难面前退缩的行为是两回事。你想一想,你如果继续下去,有可能使你更加疲惫,如果现在就停止学习又会影响到你的学习计划。既然这样,不如先做完其他事再来解这道题,或许效果更好一些。”
听老师这么一说,达尔文便立刻停止了对那道几何题的解答,开始学习其他的科目。
当时,达尔文正学习的是生物课程。
让达尔文感到吃惊的是,刚才一团糟的头脑突然变得清醒起来。不久,他顺利地完成了当天的生物学习计划。
休息了十分钟后,达尔文又去解刚才的那道几何习题。这一次,他不但不觉得这道题很难,而且很容易地找到了解题的方法。也不知为什么,在解这道题时,似乎某种灵感突然从天而降,他不仅正确地得到了答案,而且还找到了两种解题的途径。
做完功课后,达尔文高兴地把这件事告诉了老师:“老师,你说得很对,那道题果然没有那么难。”
老师笑着说:“当然了,只要你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无法解决的难题。”
在以后的日子里,达尔文时常采用这种交叉学习法,每一次都得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在他成年之后,这种“交叉”的方法使他受益无穷。因为他不仅将它用在学习上,还引申到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上。
在老师耳濡目染的教育之下,每当达尔文在生活或工作的某一个方面遇到困难或麻烦时,他从不会以钻牛角尖式的方法对待它,而是常常采用灵活变通的方式。达尔文常常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暂时放在一边,等做完了其他比较容易的事后再解决它。
事实证明,这种方法不但让达尔文节约了宝贵的时间,而且每一次都顺利地解决了那些看似很难解决的问题。同理,我们预习也要讲究文理搭配、难易结合,接下来就介绍这种“荤素搭配法”。
我们时常听见一些中学生这样抱怨:“昨晚做完作业,还要预习这一门预习那一科,一直到很晚,今天精神好差啊……”怎样才能让同学们在预习时既兼顾各门学科,又不占用太多时间呢?秘诀就是同学们要学会合理搭配。
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杨晓乐在阐述自己如何预习新课时,做了一个这样的比喻:
“预习就好像是吃饭一样,要荤素搭配——每天都吃同样的菜,时间久了肯定没有食欲。所以,不如在预习时学着给自己换个花样——预习一段时间英语之后,不如看一会儿语文课本,如果语文课本也让你提不起精神,你还可以换上数学、物理、化学、政治等各个科目,这样在不同科目之间进行调换,合理搭配,既不会让你因为长时间预习同一个科目而感到厌烦、无趣,也不会让你的大脑因为没得到休息而低效率,还能让你从不同的科目中找到新鲜感和乐趣,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吃饭时荤素搭配才能吃得香,预习时合理安排科目才能有高效率。大家想想,如果所有的科目都用同样的精力和时间来预习,那结果就可想而知了。那么,什么才是最科学、最合理的搭配呢?
1.文理搭配
大家知道,文科学习以形象思维为主,理科学习却以抽象思维为主。所以我们在预习时,不妨采取文理科相互交叉搭配的方式,这样会减轻大脑的疲惫。其实,如果仔细寻找各科之间的规律,你就会发现,预习并非一定要按照固定的顺序来进行,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和合理搭配之后,会得到更好的预习效果。
2.难易结合
比如,物理学科的概念和原理多,需要理解大于记忆;英语学科需要记忆大量单词,记忆大于理解。如果你有超强的记忆能力,但理解能力相对较弱,那么预习英语时你只需花少量时间,而剩下的大部分精力用来预习物理,这样,你的精力和时间都得到了合理的利用,同时又有助于提高你的弱科。
我认为,提高预习效率,必须牢牢抓住三个关键问题:①灵活安排学习时间;②持之以恒,逐步提高;③杜绝“人在曹营心在汉”的精力不集中现象。
——四川省郫县一中刘老师
有一个著名的公式:“8-1>8”,意思是从八个小时中拿出一个小时的时间进行运动、娱乐或休息,表面上只学习了七个小时,但由于精力充沛,其学习效率远远大于不间断地学习八小时。
——湖南省邵阳市第五中学优秀学生方炜
12.状元的策略
张涛是2002年考上清华大学的。他是湖南省的理科状元。他的学习方法很独特,特别是应对考试,他有一套很实用的检查方法。
张涛上小学时,一次试卷发下来了,他迫不及待地看自己的卷面和分数,“不会吧?我检查了许多遍,都是这个答案啊!怎么会错呢?”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是不是发错卷子啦?”他揉揉眼睛看到那上面赫然写着自己的大名,他真希望是老师判错了试卷,自己已成竹在胸的满分居然泡汤了。是的,张涛在交卷前已经很认真地算过好多遍,可事实上还是错了。
其实,张涛很希望获得好成绩,对于每一次考试,他丝毫不敢马虎,答完试卷后,都是利用剩余时间,头也不抬地一遍又一遍地检查,一遍又一遍地演算,一直到考试结束才停笔。看着被自己写得满满的演算纸,就知道他的认真程度了。可是结果常常不尽如人意。
后来,张涛终于找到了原因。他说:“检查不出错误的根本原因是我一直使用相同的方法来检验。使用同样的方法,即使检查的次数再多,也不会把错误全部找出来。这和两个人因一点小事吵了架,双方都只想着自己的利益或尊严,而不是换个角度——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一想,他们永远都认为自己没错的道理是一样的。因为反复受到相同的刺激,会产生自动反应,所以错误很难被发现。
“例如,数学测试中的计算题演算,我在检查时只确认自己所写的答案有没有错误,而不去检查题目本身的性质,结果可能时常错在本该移一位小数点,我却移了两位。作为数学大题的应用题,我不是从头到尾先检查数学式列得对不对,却不断地算结果,一旦列式错了,就白费了许多工夫。
“在考英语的时候,对于英语的填空题,我没有考虑该填哪个词,一味地检查拼写是否错了,结果就极有可能犯‘用词不当’的错误。
“语文试卷中的诗词填空,我只顾查看字是不是正确,把李白的诗句和杜甫的诗句混淆了,这种张冠李戴的错误又有哪位阅卷老师会手下留情,不扣分呢?
“不单单是这几科犯此错误,其他科目也会出现类似的错误。如果我们把原因简单地归结为‘马虎’是不对的。”
张涛后来之所以考上清华,与他平时善于总结考试的检查方法是分不开的。这种“换个方法再做一遍”的方法很好地体现了知识的灵活性,我们平时总结学习方法也要懂得变通,知识是活的,因此学习方法也应该是灵活多变的。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将学习理科课程的方法“原封不动”搬到文科课程的学习中,那一定是行不通的,因为文理科知识的特点不一样,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要分别总结出不同的方法来适应各个学科的特点。若根据各科的特点来把握预习的方式,那么预习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