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前预读的效果,同学们最好草拟出预习提纲,然后根据预习提纲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和理解课文。预习提纲可根据与现行教材配套发行的各科教学目标手册去拟定。手册中每一节课都有具体的教学目的,且已划分出能力的达标层次,因此预习提纲不一定需要专门去写,可直接在目标手册上勾画或作出说明即可,预习贵在心中有目标,因此按照拟定好的预习提纲,有目标有导向地预习课文,远比盲目地阅读效果要好得多。
同学们在预习课文时要做到“读中生疑,以疑导读”,阅读中没有疑问就不能算学,更不能算读了书。“疑”的同时要把所“疑”的问题记录下来,这样便于上课时针对这些问题积极思考,紧跟老师思路。
——北京四中丁老师
6.教授的学习原则
钱伟长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他在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时,曾经谈了他长期坚持的两条学习原则。
第一条原则是对所有知识都不要背,除了外语之外,什么都不要死记硬背。下课后只想一想老师今天讲了一个什么主题,这个主题分为哪几个内容,中心思想是什么,它的结论是什么。大考前从头到尾回想一下,把次要的东西删掉,留下你认为主要的东西。
第二条原则就是在学习中要学会抓全局、抓重点。学习中要懂得跨越困难,大踏步地前进。从全面来了解局部的困难是很容易的。
钱伟长教授说,他一辈子采用的就是这样的方法,坚持下来,收到了令他满意的效果。
钱伟长教授所使用的学习方法可以总结概括为去粗取精,记知识点,整体把握,建立知识体系。这两个学习理念都是非常实用的。下面针对这两条原则,我们来分别了解两种预习方法,表格预习法和提纲预习法。
运用表格预习法是为了去粗取精,更好地把预习落到实处。有些同学常常这样报怨:自己虽然预习了,却没有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其实,究其症结,主要还是因为他们没能把预习真正落到实处。比如在预习时只是走马观花地翻一翻教材,这么做,预习显然成了“形式主义”。在预习过程中,读教材的确是一个必经步骤,但更重要的是要找出新知识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等问题,对于即将要学习的知识作一个初步的归纳,因此,优秀教师们建议大家,在预习时,不妨自己做一个简单明了、重点突出、一目了然的预习表格,这样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既体现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又提高了预习效率,效果自然不错。
例如,我们在预习英语时,可以像下面这样做一个简单的表格:
英语预习表格
生词roombook...新句式assoonas一怎么样就怎么样新语法be+doing现在进行时;将来时难点、疑点be+doing如何区分是表示将来时还是现在进行时除此之外,同学们在预习理科的课程时,也可以使用同样的方法,比如物理:
物理预习表格
内容物体的运动备注重点
1.长度的概念(长度单位,刻度尺使用,误差,特殊测量)
2.机械运动(概念)
3.参照物(什么是参照物,相对静止)难点S=vt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例子,同学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能力的不同,设计相应的表格来满足自己的预习要求。预习表格既可以根据科目特点单科设计,也可以按照一般的预习步骤设计一个各科通用的。
提纲预习法,就是通过预习,把所学的内容列成不同形式的提纲、提炼概括为有逻辑联系的纲要结构,使之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文字精练,观点突出,便于掌握章节大意和中心思想。这是一种神奇的预习方法,因为你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提炼的过程,其实就是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过程,这比走马观花地翻看课本效果要好得多。而且,这种方法适合多个科目的预习,比如语文,你可以把记叙文的情节发展,或者议论文的论证层次都用提纲的形式写出来;比如政治,你可以把一个概念的不同含义及产生条件清晰地列出来,比如历史,你可以把一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如背景、时间、地点、人物、导火索、结果、影响等)全部整理出来。
这里以《战国、秦、汉》单元的第一章第一节《商鞅变法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为例:
(一)战国七雄(略)
(二)商鞅变法
1.背景
(1)土地所有制改变,封建经济要求发展。
(2)各国相继变法,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决心变法。
2.内容
(1)废除井田,承认土地私有。
(2)奖励军功,废除世袭特权。
(3)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
(4)奖励耕织,禁止弃农经商。
3.意义
(1)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壮大了地主阶级。
(2)确立了封建制,奠定了统一基础。
(三)封建制度的确立(略)
列出了这样一份提纲,作为预习思路的主干,预习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我在教同学们设计预习表格时,常常会建议在最后一栏里设计一个备注栏,因为到了课堂上,就可以把老师讲到而我们预习时忽略的重点内容补充进来。或者,还可以在这一栏用星号标出不同知识点的重点程度,等到复习时,就可以主攻那些五星级的问题了。
——河南商丘中学商老师
同学们在进行提纲预习时,只要列出大概提纲,梳理住重点内容即可,如果列得过于详细,反而会使提纲看上去纷繁复杂,重点不突出,这样不利于预习,还会使预习效率大大下降。
——广东省东莞市光明中学秦老师
7.大自然中的疑惑
杰妮小时候,有一次回到居住在乡村的外祖父家里度假。外祖父的房屋后面有一个花园,连接着一大片树林。这里虽然不能和广阔的原野相提并论,但毕竟接近大自然了。
这次度假期间,杰妮把大部分空闲时间都花在了花园里,她尝试观察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在本子上详细记录花园里的每一种植物的名称及其生长情况。例如,什么时候发芽了,什么时候开花了,什么时候凋谢了,等等。除了观察植物之外,杰妮还仔细观察缓慢爬行的蜗牛、搬运食物的蚂蚁、飞来飞去的蜜蜂、翩翩起舞的蝴蝶等各种小动物。在这里,杰妮逐渐对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开始努力破解大自然正在发生的一切。
回到学校之后,杰妮开始依靠书籍来解决她想知道的一切,她制订了一个学习计划,自己努力去寻找答案。在此过程中,杰妮经常提出一些新奇的看法,虽然老师表扬杰妮的钻研精神,同学们却认为她那是“奇谈怪论”,但几乎没有人能争辩过她。好在杰妮的父亲一直是女儿唯一的“忠实听众”,他总是耐心地听取杰妮的想法,对于女儿不拘一格的想象力与创新思维,父亲给予了最细心的呵护,每次听完女儿的新想法,父亲都会给予肯定和鼓励。
父亲的赞许给了杰妮极大的信心,使她无论产生什么样的疑问,都会积极地按照自己的观点去寻找答案。每当杰妮头脑里冒出什么新想法、新问题时,她首先告诉父亲。在小杰妮看来,父亲的赞许便是对她的肯定。
在父亲的鼓励下,杰妮保持了自己的独立见解和大胆的怀疑精神,更养成了时时发现问题并深入探索直到解开谜团的习惯。而这对于每一个想有所创新的科学家来说,无疑是一种基本素质。长此以往,奠定了杰妮未来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敢于坚持自己的质疑,勇敢地坚持当时绝大多数人不理解的“过时”的研究课题的基础。
长大之后,杰妮的正式名字是克莉斯蒂安·福尔哈德。经过多年努力,1995年克莉斯蒂安·福尔哈德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杰妮的故事告诉我们,问题是最好的老师,不管学习什么科目,要想获得出色的成绩,最重要的就是学会对遇到的一切问题“挖地三尺”,多问几个“为什么”。以这种方法预习新课,特别是预习内容较难的新课,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现如今是北京大学高材生的李旭同学曾经在预习中遇到过这样的困惑,他说:“回想起中学时代,最让我犯难的就是函数了。翻开函数这一课时,看见那些图形,还有各种公式、概念,顿时就蒙了,心里想的全都是‘函数能画图吗?’‘函数是个什么东西?’‘函数到底是怎样表达的?’一遍预习下来,不但没有学到知识,反而一直被一种焦虑的情绪笼罩着,效率很低。”后来李旭专门为此事去请教数学老师,老师教给他一个令他受益匪浅的预习方法:问题目标预习法。老师说,既然你能想到这么多问题,而且迫切地想解决问题,那为什么不把这些问题都整理出来,然后分步骤解决呢?比如,函数这一课可以这样做:
首先,提出问题,即把你在预习中遇到的、想不明白的问题都记下来。如:
1.函数可以画图吗?
2.函数有什么作用?
3.什么叫做函数?
4.函数应该怎样表达?
……
再比如在“反函数”一节的预习中,根据预习提示和书中的小节标题,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组问题。
1.反函数是不是函数?什么是反函数的三要素?
2.反函数与原函数有什么关系?
3.是否每一个函数都有反函数,什么样的函数有反函数呢?如何判断?
4.如何去求一个函数的反函数,你能总结一下吗?
5.函数如何用符号表示,除了这种表示方法,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
6.原函数与反函数的图像之间有什么关系?关于Y=X对称吗?
……
其次,要把记下来的问题进行整理,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出来。比如第一组例子中的四个问题,一般先了解函数的定义,进而了解表达式、图形,然后再探索它的用法。这样,经过整理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这一节课本内容的提纲了,然后再按这个问题的线索进行预习。将你提出的问题带入课本中,进行第二次预习,一边预习一边找出问题的答案,如果再有疑问就做出记号,这部分内容属于难点内容,做记号是为了提醒你上课时认真、着重听这部分内容,当然,对于已经解决的问题,就可以一带而过了。
最后,就是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到了这个阶段,仅仅对概念进行单纯的理解和阅读已经远远不够了,应该尝试按照课本的提示或所给出的例题的启发,将结论推理一遍,找出定理、公式的由来过程,能推理出来,就说明你已经理解了本节课的内容;实在推理不出来,再单独做标记,等到老师讲到这里时多下些工夫,争取弄懂。
从那以后,每次预习李旭都按照老师教的这个方法,一级一级地进行,慢慢把问题的答案“挖”出来,直到现在,他还保持着这个良好的习惯。
一些同学在预习时,会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全部列举出来,每弄懂一个,就划掉一个,听课之后仍然不理解或理解模糊的,就再次记入笔记中,这样既可以减轻学习负担,又可以抓住重点,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海安城南中学唐老师
8.随便翻翻
多翻读书法是鲁迅的主张。他在读书时,有一个很突出的学习方法,叫做随便翻翻,也就是轻松地浏览一般的报刊杂书,有时从一本书里选一篇或几篇文章读读,甚至只看看目录。这样的读书能有收获吗?
当年人们佩服鲁迅看书很多,他的回答是因为常常“多翻”的缘故。
鲁迅先生在1934年写过一篇叫《随便翻翻》的短文,专门介绍了这种读书方法。他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这是一种广泛涉猎,开阔视野,启迪思路,快速浏览的读书方法。
据许广平回忆,鲁迅有一个习惯,就是在工作之余,见缝插针,阅读书报。除了一些重要的外国书和社会科学书是细细地研读之外,普通杂志一般是选几篇或一篇来看看,有的刊物拿过来随手翻翻,对于报纸,也总要花十来分钟过目一下。
鲁迅认为这种方法很有益处。他说,如我们看一家的陈年账簿,每天写着“豆腐三文,青菜十文,鱼五十文,酱油一文”,就知道以前这几个钱可买一天的小菜,够一家人吃了,既可了解当时的市场价格,又可知晓普通人的生活情况;看一本旧历书,上面写着“不宜出行,不宜沐浴,不宜上梁”,就知道先前还有这么多禁忌。
鲁迅不仅主张多翻一般性的书刊,而且还提倡青年人要多翻本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的书籍。他说:“倘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种的书,即使与本专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他还批评那时候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也糊涂。”
鲁迅还认为,书“翻”多了,可以防止某些坏书的欺骗,因为“一多翻”就有比较,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从而收到沙里淘金的好效果。
鲁迅先生就是用这种“广泛涉猎,开阔视野,启迪思路,宏观把握”的快速浏览法获得了渊博的知识。我们在学习中也可以参考和借鉴。
第一种方法是阶段预习法,阶段性预习是一种宏观性、综合性的预习,主要任务是了解一整块知识的脉络和体系,对近期将要学习的功课从整体上进行粗略浏览,以便获得初步印象的一种预习方法。一般来说,阶段预习以一章或一单元为目标比较合适。比如语文的一个单元,数学的一章,像历史、地理等科目的预习,则可以截取某个相对完整的时代或相对独立的区域作为阶段预习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