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从硬件方面的对比就可以看出差距:顺丰目前自有的飞机一共31架,国内其他民营快递企业仅圆通拥有一架飞机,在国内占据绝对优势。但与四大快递巨头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FedEx拥有接近700架自有飞机,就连UPS也有超过500架的飞机。王卫清楚飞机是发展国际快递业务的基础,所以这几年他一面不停地购买飞机,培养配套的飞行人员,一面还与海外当地的航空公司开展深度合作,租借飞机或者包下飞机的整个机舱,这种“借鸡下蛋”的办法让顺丰短时间内拥有了一定的空运能力。
其次顺丰在海外通关能力方面也尚待提高。由于国际上还不是特别认可顺丰快递这一品牌,顺丰在过关时面临非常复杂的通关手续,而四大快递能够在一些经营多年的地方有优先通关权,甚至免检通关,比如DHL就会利用与德国通关口岸的良好关系,将一些在北欧通关时间长的货物运回德国通关。其实王卫早已就这个问题做了准备,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顺丰招收的大量大学生中,相当部分是海关通报方面的专业毕业生,只不过目前还没能来得及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顺丰正在着力培养一批海外通关方面的专业人员。
再者,顺丰的快递物流系统也需要进一步精简瘦身,让顺丰运转得更有效率。目前顺丰在公司物流分配运转方面依然是以劳动力密集为主的粗浅模式,其中优劣稍微对比一下FedEx就可以一目了然:目前FedEx全球所有员工大概10万人,每天能够处理快递量超过1000万份,而顺丰仅仅在内地的员工就超过15万,每天的处理量只能达到200多万份。王卫针对顺丰效率低下的现象,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物流解决方案,同时与科研机构合作,自主研发业内领先的自动分流设备、一线快递员手持终端设备,以此提高顺丰快递的运作速度。
为了配合顺丰的海外战略,2013年9月17日顺丰还推出了“海淘”商务平台——SFbuy。SFbuy与淘宝平台相类似,提供的是中国内地淘宝一族购买海外网上商品的平台。目前SFbuy平台刚刚推出不久,尚未成熟,仅仅开放了美国的电商市场,连付款方式也只支持万事达、美国运通信用卡和VISA,不过可以预见,未来这一平台必将拓展至其他国家,付款方式也会越来越便捷,而且将与顺丰的国际快递业务相捆绑,人们“海淘”购物,同时也将由顺丰快递运回。
尽管王卫做出了大量努力和部署,但是目前顺丰在软硬件方面依然远不是国际快递巨头的对手,顺丰要走的路其实还很长,革命尚未成功,王卫仍需努力。
帝国构想的最后一道难题:“三流”合一
2005年之后,王卫就开始思考顺丰的发展模式,精明的他明白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不过苦于当时顺丰资金不足,没有机会涉足相关产业。2008年金融危机后,顺丰的首次亏损更是让王卫不得不思考顺丰的未来,单腿行走的顺丰太容易跌倒了。考虑到顺丰在快递行业经营多年,运输方面已经拥有足够实力,王卫决定以快递业为主,向两侧拓展顺丰的业务,增强顺丰在遇到危机时的抗打击能力。
具体打算怎么做,其实在2011年较少的媒体采访中,王卫透露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目前的物流业处于高速成长而又细分的关键时期,现金流、信息流和物流将是每个企业都想发展、扩张的方向,也是顺丰将要开拓的方向。”话语间,王卫流露出了深埋心底的野心。虽然王卫有着建立顺丰庞大商业帝国的野心,不过目前看来,顺丰还差得很远。
王卫所推崇的“三流”发展方向,目前顺丰做得比较好的只有信息流。因为要连通全国快递网点,顺丰与深圳电信合作建立了顺丰呼叫中心和“全球眼”追踪定位系统。这也是王卫颇引以为自豪的地方,顺丰的信息系统足以支撑物流全国化,不过相比于国际快递巨头,顺丰只相当于四大快递20世纪90年代的信息化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008年金融危机后,王卫发现快递业投入周期太大,资金回流周期太长,一旦遇到风险,再庞大的企业也可能因为现金流不足而猝死,他必须拓展全新的现金流业务,未雨绸缪。而能充分利用快递运输优势的现金业务只有零售业。
2010年以后,以淘宝为代表的电商领域迅猛发展,王卫也坐不住了,不过由于下手太晚,淘宝快递订单早就被瓜分干净,王卫能做的就是建立自己的电商平台。目前,淘宝和京东等成熟的商城早已把大至汽车,小到指甲刀的琳琅商品全部罗列进去,王卫如果继续投资类似的电商领域,必死无疑。经过琢磨之后,王卫发现电商领域内销售生鲜等冷冻、冷藏商品的很少,而生鲜商品拥有潜在的商机,所以他将目光瞄准了冷冻、冷藏商品。
为何淘宝和京东会视巨大的冷链商品市场而不见,原因就是冷链运输不成熟。冷链物流与常规物流完全不同,不仅要求全程低温,而且要求速度更快,一套成熟的冷链物流不仅需要陆路运输的支持,航空运输也是必不可少的,前期的资金投入让众多电商大佬们望而却步。如今王卫决定啃这一块硬骨头,不仅因为这是电商领域留下的最后一块高利润蛋糕,也因为这是发展自营冷链商品的运输需求。
同时王卫还尝试实体零售店,多渠道地进入现金流业务圈。顺丰便利店在2010年面世,这不仅是零售业的试水活动,更是进一步培养人们前往便利店寄取快递的习惯。这在发达国家早已形成惯例,譬如日本,人们已完全习惯于就近寻找便利店寄取快递。
从王卫的这些跨界尝试中,不难看出他在以“三流”分立为方向拓展顺丰的业务范围:目前信息流虽然领先国内,但其实还尚待改进;现金流业务虽然已经开展,但还没有形成规模;至于冷链物流,则是还在起步阶段。王卫的商业帝国理想虽然美好,但其实还差之千里。不过我们依然可以畅想一下“三流”发展起来的那一天,或者探讨王卫选择这“三流”进行拓展顺丰业务的真实原因。
如果顺丰的信息流、现金流、物流三流真能如王卫所愿,发展壮大起来,三流合一之后,一个庞大的零售商帝国就会呈现在人们面前。在零售业中最难保证质量就是生鲜等需要冷链物流运送的商品,如果顺丰建立起目前国内空白的冷链物流系统,将彻底解决零售业的最后一道难题。到那时,所有零售商品从产地到送抵顾客的整个流程都将由顺丰包办。那时,顺丰将形成自给自足、不受外力干扰的闭路商业系统,只要利用目前在全国建立的快递网络,转化为零售网络,顺丰就可以建立起自己的商业零售帝国。第二个沃尔玛初具雏形,也许这才是王卫内心深处的顺丰未来。那时的顺丰快递只能算作副业,顺丰将会利用自己实体零售的优势,“调教”人们习惯前往实体零售店寄取快递。
理想总是很美好的,王卫的商业帝国看上去十分完美,零售业也的确是远比快递市场庞大的行业,要知道零售业上千亿规模并不是很难,但是快递业最多也就是几百亿的规模。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有太多的人在追逐远超自己能力的理想中迷失了方向,甚至丢掉了曾经最初的理想,人心不足蛇吞象,谨慎的王卫需要更谨慎。
王卫能不能带出个联邦快递
创办20年,顺丰就像野草一样在快递行业野蛮生长,王卫的战略战术、当机立断的做事风格和效率也深刻地影响着顺丰的发展。有人把顺丰称为“中国的联邦快递”,不但因为顺丰在中国快递业不可撼动的地位,还因为王卫很多个重要的决定都来自联邦快递的启发。
美国联邦快递是弗雷德·史密斯创办的全球知名速递公司,商标为FedEx,为全球200多个国家提供快递服务,业务遍布世界各地,而且一直秉承着“隔夜送达”的企业信念。从1971年至今,弗雷德一直在做各种尝试,不断地试错、不断地创新,经历过多个起起落落,终于成就了今天旗下2万多员工,年收入300多亿美元的联邦快递。
联邦快递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让弗雷德头疼的事情是整齐划一的标准模式问题,因为只有标准才能保证服务质量,这一点也是顺丰创办时王卫最费心考虑的事情。
要建设一条怎样的运营渠道才能实现公司的标准模式呢?创办联邦快递后的第二年,弗雷德带着专业的团队进行市场考察,一年之后,他发现,方法就是要建设一个庞大的自有网络,这里的网络不是指互联网,而是指能够提供运货速递服务的各种交通设备组成的一个网,比如陆路运输,以及航空专线。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最重要的一样东西正是他此时最缺少的,那就是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