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垒EMS:投入本身就是产出
顺丰是国内民营快递的领头羊,市场份额仅次于国营快递EMS。而在之前,EMS做市场优劣势分析向来只跟国际四大快递公司作比较,根本不会把顺丰这种小喽啰放在眼里。
王卫带着顺丰一上阵,就和EMS抢起了生意,方法就是打价格战。EMS家寄送一个货物要收七八十,到王卫这儿寄只付一半就行。刚开始时,王卫去市场上摸索价格,记录下来,之后顺丰就按照市场价的70%来收费。低于市场价并不意味着赔钱,只是挣得少点,但是所谓薄利多销,许多中小型公司慕名赶来,王卫用打价格战的方法在快递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很快生意就红火起来。
眼见着顺丰掐腰抱膀地要跟自己分天下,EMS也开始分析顺丰的优劣势,以便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随着网购的兴起,民营快递企业发展迅速,原来被EMS一家独占的情况逐渐被打破。但是,由于EMS是国家支持的企业,在可信度和安全上有保障,因此虽说EMS的市场占有份额在萎缩,但还是比其他民营快递的市场要庞大很多,就算是民营快递领头羊顺丰也不能与之抗衡。
到街上随便拉一个人采访,他不一定知道顺丰,但是一定知道中国邮政快递,也就是EMS的知名度要比顺丰大。一方面是因为企业体制上国有和民营的区别,另一方面,EMS比顺丰更注重对于品牌的推广,EMS的广告形象代言人是刘翔,但王卫到今天依然没有计划给顺丰做任何的广告。
在全国网点的覆盖率上,从中国邮政寄件,可以送到几乎中国的每个角落,不管是山村还是农庄,这一点是顺丰不能比的。顺丰的战略定位是中高端市场,而在经济欠发达的小镇或者乡村就没有大的覆盖率了。
作为国家企业,中国邮政在政策上享有国家一定的福利,比如,中国邮政法规定“150克以内的寄件业务”都归EMS管,除了国务院下达的其他命令。
这么比较起来,顺丰显然处在劣势地位。王卫在做顺丰的时候一定考虑到了这些情况,顺丰和EMS就像是两个不同出身的年轻人,一个要靠自己赚的钱来支撑企业发展,一个则享受国家一定的福利和财政补贴。但是,这些都不足畏惧,真正决定市场份额的是公司运营能力和客户的口碑。
顺丰在速度上的优势是有目共睹的,与EMS相比,它的速度要快一半。另外,王卫还抓住国有企业的弱点,那就是时间上和服务上的限制。顺丰一天24小时提供服务,还提供上门服务,对公司或者VIP客户还派专人驻扎收取快件,这些正是国营快递不能做到的。
在做市场方面,顺丰用不同的营销策略和增值、专享服务开辟了大量的市场,而EMS由于一直处在老大的位置,没有什么危机感,对于做市场的意愿也不强烈,因此在他们的业务中,基本找不到对客户需求、市场细分调查的影子。
从根本上来说,王卫能够真正与EMS对决的原因是他的网络运营能力。王卫是一个既会撒网,也会收网的人,而且给公司投资从不吝啬,有人说他挣10块钱,会拿出8块钱来做事。
创业之初,公司资金还不富裕,王卫就投入重金打造了自主控制的直营网络,按照统一的标准衡量快件的资费。EMS也在进行网络运营的建设,但是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自主网络,一个是国家邮政网络,这就意味两者之间要相互协调,这就增加了网络处理的速度。另外,EMS的市场和网络不够统一,在市场部被界定为按照标准件收费的快件,到了网络上就可能不符合标准。
在网络布局上,王卫的中高端市场定位很明确,能够保证每个地方都有相应的网络覆盖,但是EMS的覆盖面太广,乡间小屋的快件也负责派送,但是与之对应的网络却不能保证。
王卫撒下去的网会搭配上收网的技术装备,顺丰员工每个人手上都有一个HHT,收件时,快递员将收件信息输入终端,信息马上被传到网络中,快件在不同人、仓库和货车之间中转时,快递员都会用HHT扫描寄送单上的条码,快件的各种信息会在网络中跟踪显示,在最大限度上保证了快件的安全,同时,客户也能直接在网上查询快件到哪里了。而EMS也在不停地增加人手和设备,但依然不能与网络很好地协调起来,有快有慢,稳定性没有保障。
网络运营的最终体现就是终端环节,也就是快件的派送。王卫将投递快件的人员定在员工总数的70%,他把他们称为顺丰最可爱的人。但是,EMS在一个城市的投递员不及顺丰的30%,因此,终端环节的速度和效率都得不到保证。
EMS为何不多派几个人去送快递呢?因为对中国邮政来讲,多一个人运营成本就多加一分。而对于顺丰来说,投递的过程本身就能够产生效益,不是一项单纯的支出,顺丰员工投递数量和他们的收入直接挂钩,员工更有工作动力,效率也就更高。
在顺丰,王卫将网络运营当作为公司效益服务的一种手段,但是,EMS作为国家基层,经常面临着考核,考核的标准就是单一的网络运营指标,一旦不达标,基层员工就要面临着数额不小的惩罚。为了应付这种考核EMS就已经焦头烂额,又何谈对网络运营的保障。
金融危机,逆势而上
有的时候带领一个企业就像是驾驶一辆汽车,王卫就是顺丰快递的驾驶员。人人都知道驾驶汽车时最重要的不是加速,而是刹车,因为加速人人都会,只要用力脚踏油门就可以,但是刹车的时候,尤其是在被迫刹车时的慌乱瞬间,才最能考验驾驶员的心理素质和操作技巧。
考验王卫的时刻到了。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来袭,这次与以往不同,是一场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金融危机,尽管中国政府做了方方面面的准备,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市场依然没能幸免于冲击。
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强度远远超过了人们的预期,就像一阵凛冽的秋风扫落叶般,无数应对不及的中小型企业迎风倒地,金融危机所过之处,留下了大批未成熟企业破产后的尸体。快递行业是服务性行业,伴随着大批企业倒闭,快递企业的业务量骤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行业寒冬之时,不少快递企业为了减少开支,不得不进行大规模裁员,包括“四通一达”在内,全都采取了这一措施。更有甚者,一些业内已经小有名气的快递企业宣告破产离场,就连实力雄厚的DHL都在2008年宣布暂时退出中国市场,兔死狐悲物伤其类,这更让整个快递行业充满了伤情悲感。
覆巢之下无完卵,顺丰也遭受重创:顺丰2008年的业务量大大减少,全年下来亏损了1200万元,这也是顺丰自成立起,多年高速发展以来的首次亏损;其次是刚刚开设的杭州飞往东南亚和韩国的全货运航空班机也被迫停飞,使得顺丰走向海外的计划遭到打击;最重要的是员工的情绪不稳定,受行业裁员影响,顺丰内部也是人心大动。摆在王卫面前的是一个金融风暴过后的灾难场面,他要救顺丰,更要作为行业标杆,给快递行业注入强心针。
灾难过后,在王卫看来,对于顺丰最重要的不是钱,不是重建快递网络,而是人。在金融危机到来之际,其他快递企业大幅度裁员时,为了稳住顺丰员工的情绪,王卫做出承诺:无论金融危机多么严重,顺丰决不会因此而裁掉任何一名员工。做出这种承诺需要莫大的勇气,因为顺丰在全国一共有超过10万的员工,连海外巨头在当时都裁减了部分中国区员工。但这一举措确实顺利地让顺丰员工安下心来,同时也为王卫在顺丰内部获得了极高的威望,不少员工深受感动,开始打心底认同这位老板,以自己是顺丰人而深感自豪。王卫这一手做得相当高明,虽然要为此付出不少的金钱代价,但获得的人心凝聚力价值更高。
值此员工群情激昂之时,王卫顺势提出要大力整改顺丰内部快递服务问题,要为客户提供更快捷、更安全、更人性化的便捷快递服务。此时王卫因为不裁员的措施在顺丰员工心中顺利地得到了很高的威望,员工们自然积极响应,诚心改变服务,以往好多人都只是流于表面,应付检查而已,现在则不同,这次整改因而颇见成效。这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有重要意义的:快递行业萎缩,整体业务量下降,僧多粥少的局面下更需要以质量抓住为数不多的客户。最终顺丰也的确在艰难时期,凭借超出同行的服务质量,获得了不少客户资源,为缓解顺丰的困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同时王卫还趁着金融危机中同行们缩手缩脚的时候,主动寻找政府合作,政府也仿佛看到了当下只有顺丰能堪大用,开始为顺丰大开政策通道。就拿顺丰2009年开通杭州至香港的全货运班机来说,如果不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别的同行不敢或者没有能力与王卫相争,顺丰绝不会如此迅速就能够达成,至于土地、贷款等更是极大的支持,这让顺丰能够在行业普遍萧条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对外扩张。原因很简单,政府急需在短时间内扶持一些实力强劲的快递企业,以此来和海外巨头抗衡,邮政限于僵化的体制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壮大,而民营企业中又只有顺丰最有优势,想来顺丰还真有点被推向前去的感觉。
不管怎样,王卫借此机会让顺丰继续扩大着自己的快递网络,并且将业务扩展至航空领域和海外。金融危机期间,经济不景气,大学生就业也遭遇了很大的困难,王卫看准这一时机招进来大量本科生。这在以往是很难做到的。
王卫为何要招进大量大学生呢?一般人可能疑惑,送快递的行业需要那么多高学历的人吗,有体力不就解决问题了吗?其实,包括物流在内的快递行业,在发达国家是科技含量很高的行业,我国快递业由于起步太晚,因此直到现在依然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快递行业内的现状就是从业人员学历普遍不高,以初高中学历为主,王卫此时趁着大学生“打折”招进了许多大学生,以此改变顺丰内部人才结构,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他这么做也是在为以后行业升级做准备。物流行业发展至一定时期后,必然会和发达国家一样,转化为技术密集型产业。
金融危机也让王卫明白一点:顺丰不能仅仅依靠快递业务,单腿支撑的企业太过脆弱,随时可能会因为外部因素而倒下。当同行都在畏缩退后、不敢投资的时候,王卫在快递领域内推出了一系列针对各种客户的高附加值业务,譬如同城同日达、异地次日达等。除此之外,王卫开始不断地跨领域跨行业尝试新业务,包括电商和冷链物流等,目前的顺丰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快递企业,它正在逐渐发展与快递行业联系紧密的多种产业。
如何在海外虎口夺食
金融危机过后,王卫利用危机期间所做的种种努力,成功地把其他民营快递企业抛在身后,稳稳地坐在了第一民营快递企业的位置上。不过,王卫显然并不满足,国内的民营快递企业已经完全不在话下,只有国际快递巨头才是他真正的对手。此时顺丰还需要继续发展壮大,王卫将目光瞄准了海外市场。
海外巨鳄们疯狂地想进来,而国内的快递企业却在此时更想出去,简直像极了婚姻的围城。王卫想着走出国门,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而做的决定。在他看来,现在的顺丰已经到了走出国门的时机:首先是顺丰已经有把握占据国内快递市场,其他快递很难撼动。其次是国内虽然利益巨大,但是行业依然比较混乱,低价竞争等手段导致利润极低,顺丰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国际快递市场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再次王卫认为顺丰肩负着未来正面抗衡海外快递巨头的使命,而走出国门,打开国际市场,是顺丰跨国化,乃至全球化的必经之路。顺丰自有航空运输机队也为这一计划提供了可能。
王卫虽然一早就有进军海外快递市场的想法,但苦于各种条件限制,一直到2010年才得以实施。之前顺丰已经有了多年内地和港澳台之间的快递经验,这也为顺丰走出国门积攒了宝贵的经验。2010年1月4日,顺丰正式走出国门,韩国是王卫选择的第一站,谨慎的王卫只是开展了中国发往韩国的单程快递业务。万事开头难,有了韩国的尝试之后,王卫加快了顺丰的跨国化速度:同年,顺丰开通了与新加坡之间的快递业务;一年后,顺丰开通了马来西亚的快递业务;之后,顺丰还开通了日本、泰国、越南与内地的快递业务,成为东南亚和东亚地区与中国之间的重要的快递渠道商。此外,王卫打进了华人众多的美国快递市场,如今,顺丰的网点已经遍布全美50个州。
顺丰为何能够在国际四大快递巨头和中国邮政这几头“老虎”口下夺食呢?原因就是王卫采取了折中的服务质量与价格,性价比高是顺丰能够在强敌环饲的国际快递市场中站稳脚跟的一大原因。在顺丰开展国际快递业务以前,人们要么出高价享受四大快递巨头的高质量服务,要么为了省钱选择邮政EMS,但同时也得忍受相当慢的快递速度;而顺丰提供比邮政更高的服务质量,同时价格也比四大快递巨头低,这种折中的方案成为多数人的选择。
虽然顺丰在经营海外快递市场时取得了相当出色的成绩,但与国际四大快递巨头间的差距依然非常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