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原为两篇论文,分别发表于2004年和2006年①,我也利用课堂,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内容讲授,并就此问题与研究生多次讨论,获益良多。写作本章时,考虑到两篇文章都是探讨胡商问题,就将它们合并在一起,采取与上章相同的表现方法,采用对话问答形式,围绕胡商俑、胡商图、骆驼与丝绸之路、胡商文书、胡商规模及其他问题几个部分展开叙述。
胡商与胡商俑
问:张先生,您好!请问北朝和唐代,外来商人很多,虞弘是从丝绸之路来的中亚人,请问他与外商有没有关系?
答:虞弘墓志记载,虞弘晚年一度“检校萨宝府”,萨宝府职责之一便是管理在华外商事宜,所以不能不说,虞弘与外商有密切关系。另外,前几年相继出土的北周安伽墓、史君墓画像中,都有不少胡商形象,我注意胡商遗存,就是由此开始的。众所周知,外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外商大量入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非常重要,不单是东西贸易,而更重要的是附带的东西文化交流。如果能通过解读胡商俑和胡商图来择取凝积其中的胡商信息,显然有助于对丝绸之路的深入研究。
问:外商在古代是怎么称呼的?
答:北朝时期,外商在史书中一般被称为“商胡”“胡商”或者“贾胡”“胡贾”,两词前后排列有异,却涵义相同,都是泛指入华外国商人。这种记载始于汉代,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进一步开通,西域商人逐渐进入中原,这种称呼就产生并流行起来。
《后汉书》卷88《西域传》记载,“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这里提到的“商胡贩客”,就是指来自丝路的外商。
问:古代入华胡商中,以哪国或哪个地区的人最多?
答:北朝政权是以鲜卑拓跋部为主的鲜汉联合统治集团,其中也不乏中亚人,因此对外商的政策远比两汉魏晋优惠,导致许多外商深入内地展开民间贸易,人数也是越来越多。入华外商中比例最高者,应该是来自粟特地区的商人。
《北史》卷97《西域传》:“粟特国,在葱岭之西,故之奄蔡,一名温那沙。居于大泽,在康居西北,去代一万六千里。……其国商人先多诣凉土贩货,及魏克姑臧,悉见虏。文成初,粟特王遣使请赎之,诏听焉。自后无使朝献。”
《旧唐书.康国传》云:(康国)“人多嗜酒,好歌舞于道路,生子必以石蜜内口中,明胶置掌内,欲其成长口常甘言,掌持钱如胶之粘物。俗习胡书。善商贾,争分铢之利。男子年二十,即远之旁国,来适中夏,利之所在,无所不到。”
粟特是一个国家,但是现在的研究者往往把这个地区的人,都称为“粟特人”,这个地区也包括康国、安国、石国、史国、曹国、何国等在内。粟特人崇尚经商,也以善于经商闻名于世,确是“利之所在,无所不到”,是世界历史上罕见的商业民族。
问:为什么在北朝时期,会有大量胡商来到中原?
答:胡商入华的缘起,是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中外社会的需求及其巨额商业利润的刺激。胡商入华,由来已久,商周至东汉都有,特别是魏晋之后,随着北方游牧民族鲜卑拓跋部入主中原,古罗马、波斯、粟特等地的商人不远万里云集平城,开展广泛的贸易活动。在今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辽宁、新疆等省或自治区,都在北魏到隋唐的遗址、墓葬中,或多或少发现波斯银币、胡人俑、骆驼俑、文书等有关胡商的实物资料。
问:一般来说,怎么识别胡商俑呢?您能不能举几个例子?
答:在考古出土资料中,虽然胡人俑很多,但是如何识别胡商俑,却是一个复杂又棘手的问题。胡商俑与伎乐俑不同,没有显著的行业特征,因此,目前经考古工作者及有关专家推测识别的胡商俑屈指可数,我现在可以列举几个:
首先是在新疆库车出土,现藏于俄国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一件胡商俑。该像头戴尖顶帽,头大脸圆,深目高鼻,胡须较密,身穿大翻领窄袖长袍,袍上彩绘有方格纹和三角纹,足蹬长靴,一臂残,一臂按在胯上②。有关专家认为这是一件胡商俑,时代是6~7世纪。
第二是出土于河南洛阳唐代墓葬的胡商陶俑。该俑头戴尖帽,年岁较大,深目高鼻,浓密的大胡须,身着长袍,足穿厚毡靴,弯着腰,背着一个大口袋,左手提着一把水壶,双腿一前一后,是一个正风尘仆仆行走在旅程中的模样③。大多数人认为,这也是一件胡商俑,代表了一些小商人。与此形象基本相同的胡商俑,在日本天理参考馆也收藏着两个,均头戴尖帽,手提水壶,肩负口袋,长途跋涉④。大英博物馆也收藏有几个这样的胡人俑。现在我们还不知道,这些俑是不是一个地方生产的。
第三,陕西礼泉县唐代墓葬出土的三彩骑驼胡俑,通高69.5厘米。该骆驼体高头昂,驼背上骑一胡人,深目高鼻,头戴胡帽,身着胡服长袍,袒右臂,腰束带,足穿尖头靴,有学者认为这是往来丝绸之路上的商人。该俑现藏于礼泉县昭陵博物(图125A)⑤。同类造型的胡人骑驼俑,也见于唐金乡县主墓⑥。
第四,山西长治唐代王深墓出土的三彩骑驼俑,通高89.7厘米。骑者深目高鼻,眉须浓密,头戴尖顶帽,上身穿翻领皮毛褊衣,腰间束带,系一小囊,下穿紧腿裤,足蹬长靿靴,坐在横搭于驼背的大行囊上,骆驼形体高大,昂首,立于方板上⑦。形象写实、生动地表现了一个西域胡商的形象。
诸如此类的胡商俑还能通过类比的方法找出一些,但在所有胡人俑中,能明确认定是胡商身份或直接表明是胡商俑的比例仍然是微乎其微。从北魏到隋唐的遗址、墓葬中,常见的主要是间接表明或象征胡商的胡人俑,具体表现为骑驼胡俑、牵驼胡俑、牵马胡俑、牵驴胡俑与载物陶驼、载物陶马以及载物陶驴的组合,这种以胡俑和负囊陶驼、负囊驼马为代表的组合,其原型都不是中原的产物,一望而知是来自西域,体现和代表着由丝绸之路入华的胡商及其交易活动,我认为,从这种意义讲,完全可以把他们整体上归类于胡商俑,视为用行为特征来表示自身性质的胡商。
问:您刚才说从北魏到隋唐的墓葬中都有胡商俑,是否北魏才开始有胡商俑?它们有共同的特征吗?
答:应该说汉代之前已有胡商进入中原,但北魏开始,胡商数量骤增。胡人俑与载货陶驼的组合,在北魏平城遗址屡有发现。如在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众多随葬品中,就有胡人俑与载物陶骆驼。胡人俑具有平城北魏胡俑的共同特征,身体强壮,脸庞较圆,大腹便便,身着窄袖长袍。骆驼高大雄壮,背上似负有布囊⑧。这样的组合出现在墓中,正反映了平城胡商云集的历史。无独有偶,在2000年发掘的大同雁北师院北魏墓葬群中,仍然有性质相同的组合,大腹便便的胡人俑与陶质立式骆驼和卧式骆驼,还有圆形、方形两种陶毡帐模型⑨,使我们对远渡大漠而来的胡商的生活用具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北魏墓葬中也发现有这种牵驼俑的组合,单从牵驼俑和骆驼的造型观察,年代似乎更早⑩。
北魏迁都洛阳后,诸国胡商尾随政府权贵移驻洛阳,《洛阳伽蓝记》卷3记载:“自葱岭已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已。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11}现在在洛阳及其附近的北魏墓葬中,出土了许多胡人俑与陶驼、陶马和陶驴的组合,如洛阳北魏元邵墓{12}、元乂墓{13}、元睿墓{14}、侯掌墓{15}、河南偃师北魏墓群{16}、洛阳纱厂北魏墓等{17},均出土了这种象征胡商的组合随葬品。
问:洛阳时期的胡商俑组合是不是跟平城时期的有差异?
答:问得好,洛阳的胡商俑组合与平城的相比,的确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一是立驼模型在延续平城时代造型的基础上,载物的骆驼模型越来越多,如洛阳纱厂北魏墓葬出土的立驼,背上负有两筐,还在骆驼上增加了许多彩绘。二是迁洛后出现半卧驼新造型,如偃师北魏墓出土的载货卧骆驼,前腿保持卧状,后腿立直,准备撑起身体,形状非常生动。三是牵驼胡人俑发生变化,改变肥胖之态,有了较瘦的体型、新的发式与服饰。北魏后期,除今河南省外,在河北省景县高长命墓、高雅墓、高潭墓{18},曲阳北魏墓{19}中,也出现类似组合俑,数量有较大的增加。
问:北魏以下各朝代是否都有胡商俑的延续?您能说说它们各自的特征吗?
答:是的,东魏、北齐、西魏、北周的一些墓葬中也都出土了一些胡商俑。东魏的胡商组合俑发现得不多,主要是因为东魏时间短,墓葬遗存少。迄今发现的几座东魏墓,全分布在今河北省,有茹茹公主墓{20}、吴桥北朝墓{21}、赞皇东魏李希宗墓{22}、磁县陈村墓{23}等。幸运的是,这几座墓中,都有象征胡商的组合俑,北魏后期已出现的立驼与卧驼两种载物骆驼依然存在,而且造型更加逼真生动,驮架上的货物更加丰富。稍加注意即可看出,这几座墓的牵驼俑造型惊人的相似,不论种族、身材,还是发型、衣饰,均十分相近,似乎是出于同一个工场或作坊。同时也间接地反映出,很可能此类胡商在入华胡商中占有较大比例,所以艺术家或工匠把他们作为胡商代表而造成明器,组成墓主冥世生活的重要部分。
北齐是一个特殊的时代,虽然存在时间短暂,连头带尾总共28年,但是这个王朝却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有遗址,有墓葬,有石窟。时代艺术特征突出,墓葬豪奢,随葬品种类多,尤其有大量珍贵、精湛的墓葬壁画以及各种随葬俑。仅就胡商方面而言,就有许多实物资料。北齐达官贵人的墓葬多有胡商组合俑,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形式更加多样化,如河北湾漳大墓{24}、太原娄睿墓{25}、太原张肃俗墓{26}、贺娄悦墓{27}、安阳范粹墓{28}、磁县高润墓{29}、元良墓{30}、济南市东八里洼壁画墓{31},都出土了形形色色的牵驼俑与载货骆驼、马匹、毛驴等。在太原北齐韩祖念墓中,还首次出土了骑驼俑的造型{32}。反映出入华胡商自四面八方辐辏中原,东西方物贸交流兴盛的情景。另外,在北齐的一些墓葬壁画中,也留下许多胡商的形象、具体货物和商贸活动画面。
西魏、北周也是胡商频繁出入的朝代,文献中不乏记载。但是,在墓葬中出土的胡商组合俑却不多,造型也逊于北齐,仅是写实的作品,艺术表现力较弱。如西安北周宇文俭墓出土的陶骆驼,双峰间驮一袋,全身施红彩{33}。另外,陕西省考古所在咸阳和长安发掘北周墓葬14座,虽有胡俑与载货驼马的组合,然而形状均比较呆板{34}。
问:胡商俑发展到隋代,其艺术形式是不是开始向大唐风格转化呢?
答:隋朝是一个特殊而又短暂的时代,墓葬中也出土了不少胡商组合俑,如安阳隋墓出土胡俑与陶骆驼各9件。胡俑形状相同,头顶似用巾束发,高鼻深目,身穿窄袖衣,右袒,左肩斜背行囊,左手弯举胸前,右手弯贴于腹侧,似为牛、马、驼夫。陶骆驼形制相同,皆昂首立于长方形托板上,双峰间施以垫毯并驮有货物两袋。有的在颈、双峰及四肢涂红彩,余涂黄彩,眉、眼、颈毛及载货驮袋均用墨勾勒{35}。
太原隋代斛律彻墓出土了两件骑骆驼胡商组合俑。形象基本相似,骆驼高45.5厘米,昂首站立,双峰间驮有丝绢、皮囊等物,囊端饰虎头图案。皮囊上均坐一人,浓眉、深目、高鼻,头戴圆毡帽。其中一人手中抓着一个饼子,正在边走边吃,反映了胡商行途中的辛苦(图136、137)。胡商旅途带的饼子,当地称为“馕”,就是一种可以存放很久的饼子。传入中国后,被称为“胡饼”,上至宫廷,下到民间,都喜欢吃。以上两组俑中,人物与骆驼的比例很夸张,但造型新颖生动,惟妙惟肖{36},艺术特色鲜明,标志着胡商组合俑由记实、写实,逐步向艺术表现的更高层次发展。
问:我们总喜欢说泱泱大唐,那么具体表现在胡商俑上,大唐的胡商俑又是什么特色?
答:唐朝继承了前朝的开放精神,经过“贞观之治”,政局稳定,经济欣欣向荣,成为当时世界的文明中心与商贸中心。各国商人成群结队,携带货物,由陆路、水路蜂拥而来,遍布大江南北,构成唐朝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人间情景的墓葬胡商组合俑,受当时社会需求和心理影响,也达到了空前兴盛的程度。在陕西省西安西郊中堡村唐墓{37}、西安东郊韩森寨唐墓{38}、西安西郊陕棉十厂唐壁画墓{39}、西安东郊红旗电机厂唐墓{40}、西安郊区隋唐墓{41}、西安唐金乡县主墓{42}、陕西昭陵长乐公主墓{43}、陕西礼泉唐郑仁泰墓{44}、唐章怀太子墓{45}、河南洛阳龙门的唐代安菩墓{46}、洛阳孟津西山头唐墓{47}、洛阳关林唐墓{48}、偃师唐墓{49}、巩义市孝西村唐墓{50}、巩义市芝田唐墓{51}、扶沟县唐赵宏达墓{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