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在中原出土的北朝考古图像资料中,只见男子独舞者,不见女子独舞者。女子独舞者多见于唐代,又多见于敦煌佛教石窟壁画这一特殊环境中,这样的事实和区别特别值得注意且耐人寻味。时代相距不远,而区别甚大,不像是一种舞蹈的源流关系。将诗文提供的两种舞的特点与考古资料相结合分析,将男子独舞者与胡腾舞联系起来,将女子独舞者与胡旋舞联系起来,看起来似乎更为合理,也更接近实际情况。
问:您是说,女子独舞与胡旋舞有关,而且见于唐代,那胡旋舞和胡腾舞传入中国的时间是不是也有先后顺序?
答:两种舞的传入时间据资料看并不相同,将上述考古实物资料按时间顺序排队,可见是胡腾舞先传入中原的,具体时间是北魏迁洛前,证据是前文所引平城遗址中出土的石砚图案上,已经有了胡腾舞的形象。胡旋女传入的时间,有学者根据比较令人信服的史载,研究出可能早到北周輧輶訛,可见比胡腾舞传入时间略晚。《北史》和《北齐书》中记载当时有人善跳“胡舞”,如《北史.魏收传》:“收既轻疾,好声乐,善胡舞”;《北史.祖 传》:他被武成皇帝“擢拜中书侍郎,帝于后园使弹琵琶,和士开胡舞,各赏物百段”輧輷訛。和士开、魏收等人跳的是何种胡舞?史书中没有更详细的记载,根据前述胡腾舞的特点,又据史书中所记和士开、魏收等人都为男子,用琵琶伴奏,所处时代又是胡腾舞图像出现最多的北齐来看,他们跳的胡舞极可能是粟特的胡腾舞。
问:北魏时胡腾舞已经传入中原,而且还是达官贵人喜爱的一种形式,那胡腾舞主要是供人欣赏呢? 还是自娱?
答:我将胡腾舞图像粗加分析,感到胡腾舞图像大致可以分为两北朝唐代胡腾舞漫谈 第五章类:一类是表演为主的,如虞弘墓石堂后壁正中宴饮图中的舞蹈者,虽然很规范,有乐有舞,但这是为了表演,供别人欣赏的。类似的其他宴饮场合的舞蹈图像,也都有这样的表演性质。另一类是自娱为主的,最典型的就是前述甘肃省山丹县文物馆收藏的胡腾舞铜俑,一个粟特人头戴尖顶帽,身背酒葫芦,单足立于一个象征圆毡的覆莲盆上,一边跳着胡腾舞,一边手握一只来通送向嘴边,身体东倒西歪,一幅酒后即兴起舞、自娱自乐的景象。相似的人物俑在纽约的个人收藏家手里也有,说明当时这种舞蹈的确有相当的广泛性。
问:既然说胡腾舞中表演和自娱的因素都有,而且还与酒有关,那舞者多是醉胡腾形象,乐者是不是也要酒至半酣方尽兴?
答:乐者是否也要饮酒,没有可资考证的证据,但是按人情常理讲,存在多种可能,大概要因人而异。
问:我还有个疑问是,胡腾、胡腾,是不是只是胡人的舞蹈? 汉人会跳胡腾舞吗?
答:这关系到文化的相互渗透性和渐进性问题,将北魏至唐代的有关实物资料排队分析,可见胡腾舞的舞蹈者起初都是入华粟特人,后来胡腾舞逐渐传播到汉族中,如《北史》记载的魏收,就是一个汉人。另外就西安西郊陕棉十厂唐壁画墓胡腾舞情形分析,画面中的舞蹈者和乐队成员全是汉族人形象,《宋史.乐志十七.教坊条》记载的儿童“醉胡腾队,衣红锦襦,系银,戴毡帽”,可能都是汉族人。这些事例说明,随着时间推移,胡腾舞已经在汉族人中间广泛流传。
问:那唐朝的韶华尽逝后,还有人跳胡腾舞吗?
答:五代时还流行胡腾舞,在陕西五代冯晖墓甬道彩绘浮雕砖上輨輮訛,竟有6个跳胡腾舞的形象,均脚下有毡。另在该墓的一块线刻砖图案上,也有这样一个跳胡腾舞者;在该墓西侧室中部,还出土了一个跳胡腾舞者的鎏金铜像,这些表演者多数是汉族人服饰,有的是汉族人相貌,有的深目高鼻多髯,可能不是汉族人。不论如何,都可以证明,在五代时,胡腾舞还在流行。在唐以降的宋辽铜器、玉器图案中,也有胡腾舞形象,且在逐渐汉化,以后还有了儿童跳胡腾的图像輨輯訛。
值得注意的是,给胡腾舞伴奏者,以往都是男性,但在陕棉十厂唐墓壁画和冯晖墓彩绘浮雕砖画面中,给胡腾舞伴奏者,还有几个女性,这大概都算是流传过程中的变化吧。
问:的确,任何事物都有发展盛衰的过程,我们现在还能恢复胡腾舞吗?
如果恢复,应该意义很大吧?
答:细观上述胡腾舞诸图像,表现的皆为舞蹈过程中某一瞬间的动作,或两手高举,或甩舒双臂,或弹腿跳跃,大抵可简称为扭转、跳跃、摆头、踢腿等,动作相近而不雷同。这些动作,当是胡腾舞中的典型动作,或可称之为代表性、标志性动作,通过这些零碎片断的动作,不知能否看出该舞的起、承、转、合,如果能看出一些迹象,无疑对恢复该舞有直接的意义。
另外,恢复此舞蹈有重大的意义,这是丝绸之路上的著名舞蹈,文化因素鲜明,是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如果真能恢复,确实是文化研究上的一大贡献,而且胡腾舞很有节奏感,即使放到现代,也一定会吸引大量观众。不过,解决此难题,笔者已经力不从心,寄希望于舞蹈专家的参与研究或指教。
参考文献与注释
① Studies of Sogdian Dancing Images In China,Circle of Inner Asian Art(University of London),June 2003;Hutengwu and Huxuanwu Sogdian dances in Northern,Sui and Tang Dynasties Etudes thematiqnes,17,2005;张庆捷:《北朝隋唐的“胡腾舞”》,《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法国汉学》第十辑,中华书局,2005年12月,第390~402页。
{2}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55~78页;石田干之助:《胡旋舞小考》,《长安之春》,创元社,昭和16年四月。
{3} 罗丰:《隋唐间中亚流传中国之胡旋舞》,《胡汉之间——“丝绸之路”与西北历史考古》,第280页;柴剑虹:《胡旋舞散论》,《敦煌吐鲁番学论稿》,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88~297页;杜金鹏:《胡腾舞再探讨》,《故宫文物月刊》,1997年,第170期,第70页。
{4} 《全唐诗》第十二册,卷419《元稹二十四》,第4618页。
{5} 《全唐诗》第十三册,卷426《白居易三》,第4962 页。
{6} 《全唐诗》第六册,卷199《岑参二》,第2457页。
{7}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从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59年,第1659册,第19~20页。
{8}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66~67页。
{9} 《宋史.乐十七.教坊条》:“队舞之制,其名各十。小儿队凡七十二人:一曰柘枝队,衣五色绣罗宽袍,戴胡帽,系银带。二曰剑器队,衣五色绣罗襦,裹交脚幞头,红罗绣抹额,带器仗。三曰婆罗门队,紫罗僧衣,绯挂子,执锡钚拄杖;四曰醉胡腾队,衣红锦襦,系银鞢,戴毡帽。五曰诨臣万岁乐队,衣紫绯绿罗宽衫,诨裹簇花袱头。六曰儿童感圣乐队,衣青罗生色衫,系勒帛,总两角。七曰玉兔浑脱队,四色绣罗襦,系银带,冠玉兔冠。八曰……”
{10} 见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密县打虎亭汉墓》,文物出版社,1993年,图一八七、一八八,第237页。
{11} 此砚现藏山西省博物馆,上世纪60年代末出土于大同市城南轴承厂北魏遗址。《文化大革命出土文物》,文物出版社,1972年,第163页。
{12} 王克林:《北齐库狄回洛墓》,《考古学报》1979年第3期。
{13} 河南省博物馆:《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第1期。
{14} 冯双白等人著:《图说中国舞蹈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85页。
{15} 此图与有关文章已经发表,但我记不清所载刊物及具体时间,只得请故宫博物院的施安昌先生帮我寻找到此图,特致谢意。另外说明,我只看到此瓶一面的图像,出土地点也不详,甚为遗憾,以后有机会再补充。
{16} 宫德杰:《临朐县博物馆收藏的一批北朝造像》,《文物》2002年第9期。
{17} 中华世纪坛艺术馆、青州市博物馆编:《青州北朝佛教造像》,北京出版社,2002年,第152~153页。
{18}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发现的北周安伽墓》,《文物》2001年第1期。
{19}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北周凉州萨保史君墓发掘简报》,《文物》2005年第3期。
{20} J. J.Lally & Co .Oriental Art“Chinese Archaic Bronzes ,Sculpture And Works Of Art”,New York 1992.《Miho博物馆南馆图录》,日本写真印刷株式会社,1997年。
{21} 姜伯勤:《安阳北齐石棺床画像石的图像考察与入华粟特人的祆教美术》图15,《艺术史研究》第一辑,1999年,第173页。
{22} 德凯琳Catherine Delacour、黎北岚Pénélope Riboud:《巴黎吉美博物馆(法国国家亚洲美术馆)展围屏石榻上刻绘的宴饮和宗教题材》,见张庆捷、李书吉、李钢主编:《4~6世纪的北中国与欧亚大陆》,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08~127页。
{23} 金申:《北齐粟特人的小银饰》,《中国文物报》2003年8月6日第7版。
{24} 张鸿修编:《中国唐墓壁画集》,岭南美术出版社,1995年。
{25} 林良一:《シルヶロ一ド》,时事通讯社,昭和63年。
{26} 刘云辉主编:《北周隋唐京畿玉器》,重庆出版社,2000年。
{27} 陕西历史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著:《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文物出版社,2003年。
{28}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西郊陕棉十厂唐壁画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1期。
{29} 刘云辉主编:《北周隋唐京畿玉器》,重庆出版社,2000年。
{30} 冯双白等人著:《图说中国舞蹈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83页、第110页。
{31} 王仁波主编:《汉唐丝绸之路文物精华》,香港,1990年。
{32} 该碑侧面拓片2006年6月在陕西省博物馆展出。
{33} 此舞俑现藏于甘肃省山丹县文物馆,乃国际友人艾黎所赠。
{34}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望城县长沙窑1999年发掘简报》,《考古》2003年第5期。
{35} 资料待发。
{36} 长沙窑课题组编:《长沙窑》,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图版六○,名称同上。李效伟著:《长沙窑》,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
{37}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北周安伽墓》,文物出版社,2003年,第61~62页。
{38} 罗丰:《隋唐间中亚流传中国之胡旋舞》,《胡汉之间——“丝绸之路与西北历史考古”》,第285页;柴剑虹:《胡旋舞散论》,《敦煌吐鲁番学论稿》,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88~297页。
{39} 《北史》卷56《魏收传》,第2038页;《北史》卷47《祖珽传》第1739页。又见《北齐书.魏收传》、《北齐书.祖珽传》。
{40} 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五代冯晖墓》,重庆出版社,2001年。
{41} “Son of Heaven Imperial Arts of China”,Royal Ontario Museum Tth T.T,TSUI Galleries of Chinese Art,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