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3月21日)
1984年2月底到3月初,利用制定《国营工厂法》调查工作告一段落的机会,到苏北地区的南通、盐城、淮阴、连云港、徐州等五个市,进行了一次经济情况调查。总的情况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些市经济发展很快,工农业生产形势都非常好。南通市和徐州市1983年工农业总产值分别达到88.5亿元和64亿元,都比1976年翻了一番。淮阴市1983年粮食总产量105.9亿斤,比1982年增加9亿多斤,按农业人口计算,人均达到1300斤;按全市人口计算,人均1200斤。农业连年丰收,农民欢天喜地,当地人民说:“昔日的洪水滩,今日的米粮仓”、“草房变瓦房,家具摆满堂”。
苏北的这些市经济之所以有较快的发展,首先是抓了农业,打了农业翻身仗。以基础较差的盐城市和连云港市东海县为例。盐城市701万人口中农业人口有644万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每年以8.5%的速度递增,1983年农业产值29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4%,农村人均收入288元,比1982年净增76元,增长36%。东海县解放时粮食产量只有1.9亿斤,是个“靠救济、靠贷款、靠返销”的三靠县,解放后兴修水利、改造农田,农业得到发展,但速度很慢,1958年粮食产量3亿多斤,1977年增加到6亿多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全面好转,1983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5亿斤,翻了一番多,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99元。
农业的迅速发展,不仅解决了长期未解决的温饱问题,还为发展工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苏北的这些市解放初没有什么工业。连云港市解放时只有7个小厂和29家手工作坊,1983年已有1227个工业企业(其中国营企业155个),产值13.5亿元。南通市解放时只有张謇办的一个纺织厂和一个装机5000千瓦的天生港电厂,到1983年,工业企业发展到5185个(其中国营企业469个),工业总产值60.3亿元,比1982年增长12.8%,比1976年翻了一番多。
苏北这些市工业稳步发展,共同特点是:
1.狠抓产品质量,努力开发新产品。淮阴市利用当地资源发展酿酒工业,在品种、质量方面上水平,突出“三沟、一河”,即双沟、高沟、汤沟和洋河四种大曲酒,受到市场的极大欢迎。盐城市1983年开发新产品125个,增加新品种、新花色、新包装1100多种,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2年的2.9%上升到1983年的3.4%。
2.实行改组联合,提高专业化水平。苏北这些市,都实行“地改市、市管县”新体制,为调整改组工业带来有利条件。盐城市以市、县、镇三级工业为主体,联合社队企业,成立了三个工业公司、三个专业厂,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3.改造现有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抓技术改造,向技术进步要效益,这是苏北这些市普遍采用的办法。南通市1983年落实技术改造项目505个,投资2.88亿元,完成技术改造工作量1.14亿元,竣工投产项目当年增加产值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的30%,增加盈利3500万元,节煤2000吨。
4.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后,苏北这些市以补偿贸易、合资经营、引进关键设备等形式,积极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发展本地工业。徐州钢铁厂以补偿贸易形式引进镀锌焊管技术和设备,成立镀锌焊管厂,年产钢管5万吨,扩大了焊管的品种规格和使用范围,减少了小规格无缝钢管的进口。
5.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开展经济技术协作。同一些工业发达的城市以及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协作关系,共同开发苏北,是这些市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特别是利用靠近上海经济区的有利条件,同上海市建立了协作关系。仅盐城市,1983年与上海拟定了138个经济技术协作项目,聘请各种专业人员和技术老工人125人,还有28个企业派出85人到上海对口学习技术,积极利用上海的技术和专业人员来发展本地工业。
6.全面整顿企业,提高企业素质。苏北这些市,经过整顿的企业,素质都有提高,经济效益显著增加。南通市列入整顿规划的769个县属以上企业,到1983年累计验收合格205个,占规划数的26.7%,其中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的60个,占合格企业的29.3%。
7.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社队工业。苏北这些市围绕“住”、“吃”、“喂”、“用”四个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地发展社队工业。“住”即建材工业,“吃”即食品工业,“喂”即饲料工业,“用”即服装、家具工业。由于社队工业方向对路,发展很快,在整个工业中占有很大比重。徐州市社以上工业企业中,社办企业占58.2%。南通市1983年工业总产值中,社队工业占31.2%。
苏北五个市的经济虽然有了迅速发展,但比苏南地区还有很大差距,急需进一步开发。从调查的情况看,主要问题一是一些市县工业产值低于农业产值;二是农业多种经营少于种植、养殖业;三是工业经济效益低于苏南各城市。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发展中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