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50300000033

第33章 道家的审美指归(1)

从广义上看,道家养生也涉及审美的问题。一方面,养生的各种方法,有助于养生主体的美容,因为善于养生可以使人健康,容光焕发,其美达于四肢;另一方面,美善的心态反过来也会使人健康。从这个角度说,审美也是一种养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论述了养生智慧之后,接着阐发其审美指归,也就顺理成章了。

道家以为美感在于体验、感悟,在于天人合一。美在于和,美在于自然,美在于真,美在于淡,美在于朴,美在于忘我。说到底,审美情境的生成信赖于一颗空灵体道的心。

一、和与适:道家的审美境界

美感的生成需要审美主体与客体间的和谐。和既是审美的前提要求,也是审美的终极目标。

(一)和以天倪:主体审美自觉性的孕育

《庄子》中的《齐物论》与《寓言》都倡导“和以天倪”。天倪者,自然的分际。

“和以天倪”的思想在审美意境上追求主体与客体的交融,两者之间没有任何隔离之感。其实,美在本质上应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和谐感。不过,道家认为主客之间的“和”,是主体对客体的自觉认同与顺应。《庄子·天道》篇所说的“与天和者,谓之天乐”正是此意。之所以称作“天和”,是因为道家以天为大,以天为美的根源。而“天”不仅是自然之天,也是事物之天性。“与天和者”意味着维护自然界的原初状态,不轻易去改造它;也意味着尊重事物的天性,不随便去干预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乃是人类快乐的源泉。《庄子·天道》篇明确指出:“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黄帝等古代圣主自觉效法天地,故而开阔了自我心胸。他们赞美天地化育万物之功,将自己沉浸于“以百姓之心为心”的实践中,从而将美内在于生活之中,可谓是心容天地,美化生活。《庄子·天下》把这称作“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这里的“判”是分别的意思,“判天地之美”也就是体察天地相互对应的自然之美;而“析万物之理”指的是仔细地审视和分辨万物的纹理,这种审视分辨本身就是审美行为和审美过程。天地之所以让审美主体感觉到“美”,是因为天地之间的万物存在着各种各样交错的纹理,这种交错的纹理,通过审美主体的“析”而彰显了不同中的对应和秩序,故而审美主体在对天地进行“判”的过程中就体悟出特有的大美之所在。

《庄子·骈拇》曰:“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纆索。故天下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故古今不二,不可亏也。”事物的曲直方圆本是天成,万物不知道它们何以成为如此,它们自在地生存而不知道自己何以如此安适,这种状态就是美的,有心去改变它,它就亏损不美了。老子曾明确指出:“知和曰常。”事物之常即是“和”。“和以天倪”其实就是在分际中的调和。这个调和过程,从《庄子·天运》描述的北门成欣赏黄帝所奏《咸池》三部曲可见其一斑。北门成说:“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黄帝为其解释说,北门成刚听这首曲子时,曲调潜藏人事之刀光剑影,故变幻莫测。他找不到开头,也找不着结尾,有时停顿,有时升起,心中无法期待,故而惊惧。也就是说,刚开始时还摸不着曲子的节奏和韵律,心中慌乱。随后,音乐在阴阳调和中,节奏明朗,变化有规律,但北门成欲以思虑来把握,却明白不了;欲观看却见不到,这样精神消损,故而疲惫。而最高的音乐境界在于“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无言而心说”。音乐的欣赏不能拘于感官,而应顺其自然节奏,无所用心,不去听声音,也不去想念形象,此时混沌自如,似无所知,是谓“惑”。表面上是“愚”,而实际上是合道的。可见,音乐其实有三种境界,即人事之乐、天地之乐、大道之乐。纠葛于世俗的心灵是没有乐感的,故而产生对音乐的敬畏。而有心追求乐感的,则会令人疲倦,有失自然之和。而真正的音乐审美要求审美主体“达于情而遂于命”,对人生有所彻悟,与自然有所契合,进而有“天乐”之效。可见,“和以天倪”以心游天地为境界,把审美体验定位在天人关系的和谐上。

(二)“和出于适”审美主客关系的调适过程

审美意境出于“和”,而作为审美境界的“和”,并不是自发产生的,它需要主体自觉地调适自我行为,使审美实践能有养生之效。故而养生之效亦是审美的重要意义所在。《吕氏春秋·适音》曰:“耳之情欲声,心不乐,五音在前弗听;目之情欲色,心弗乐,五色在前弗视;鼻之情欲芬香,心弗乐,芬香在前弗嗅;口之情欲滋味,心弗乐,五味在前弗食。欲之者,耳目鼻口也;乐之弗乐者,心也。心必和平然后乐。心必乐,然后耳目鼻口有以欲之。故乐之务在于和心,和心在于行适。夫乐有适,心亦有适。”作者意识到音乐之乐我,香味之悦我,美味之诱我,美色之动我,都依赖于有乐之心,心不乐,审美意境自然无法形成。而心之乐在于“适”,在于“和”。

不过,音乐之所以具有乐人的性质,乃在于音乐本身。阮籍的《乐论》指出:“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合其体,得其性,则和;离其体,失其性,则乖。昔者圣人之作乐也,将以顺天地之体,成万物之性也。故定天地八方之音,以迎阴阳八风之声,均黄钟中和之律,开群生万物之情气。故律吕协则阴阳和,音声适而万物类;男女不易其所,君臣不犯其位;四海同其欢,九州一其节。奏之圜丘而天神下,奏之方丘而地只上。天地合其德,则万物合其生,刑赏(一作罚)不用而民自安矣。”真正的音乐应当是赞天地之化育,如同天地日月星辰的运行,或快或慢,或柔或刚,或长或短;亦如阴阳变化,一上一下,或离或合。音乐的音、声、律当都是天地之和的写照。而演奏这样的音乐则合人之性情,令人心平气和,有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吕氏春秋·太乐》亦云:“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也就是说,音乐是天地和谐的表征,也只有这种和谐,才有真正的快乐。“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萌芽始震,凝以形。形体有处,莫不有声。声出于和,和出于适。和适先王定乐,由此而生。天下太平,万物安宁。皆化其上,乐乃可成。成乐有具,必节嗜欲。嗜欲不辟,乐乃可务。

务乐有术,必由平出。平出于公,公出于道。故惟得道之人,其可与言乐乎!”作者认为音乐本于太一,即道。其实就是道化生万物,而万物皆有声,此声源于大道之和,体现万物自身之适。音乐的创始当是圣人把握此“和”与“适”而创立的。如此看来,音乐要产生快乐,其实是有方法(术)的。那就是要求欣赏音乐的主体首先把自己培养成有道之人,即能够节制自己的嗜欲,涵养平和之心。阮籍《乐论》归纳说:“故达道之化者可与审乐,好音之声者不足与论律也。”

因此,正乐本质是“和”,且当有“和”之效,即“乐平其心”(《乐论》)。阮籍极力称赞和乐的社会功能。他说:“言至乐使人无欲,心平气定,不以肉为滋味也。知圣人之乐和而已矣。夫雅乐周通,则万物和;质静,则听不淫;易简,则节制令神;静重,则服人心。”(同上)(三)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

嵇康的千古奇文《声无哀乐论》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嵇康之高论在于一反儒家音乐与政治的关联,而持音乐乃自然之和的道家音乐思想。

儒家《乐记·乐本》曰:“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嵇康则高唱“声无哀乐”之论,独树一帜。他说:“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声音不过是不同音阶之间的协和,与人的情感没有关系。他进一步说明:“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其善与不善,虽遭浊乱,其本自若而无变也。岂以爱憎易操、哀乐改度哉!”音声的发作如同香臭之味只有优美与不优美的区别,无论是治世或乱世,音声还是那个音声,并不会因为人的喜怒哀乐而改变。“及宫商集比,声音克谐”,宫商等音律协奏,声音就优美。那么人听了音乐后怎么会有哀乐之情?他引述庄子“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一句,说明听同样的音乐有的悲,有的喜,如同风吹不同的洞口发出不同的声音。

也就是说,人的悲与乐不在音乐,而在人本身。他说:“夫哀心藏于内,遇和声而后发;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夫以有主之哀心,因乎无象之和声,其所觉悟,唯哀而已。”认为人闻乐而哀,乃是由于其内心哀恰好与音声相和,而得以发作。嵇康强调说:“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这种音乐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大师汉斯立克的观点相似。汉斯立克认为,音乐美“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它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优美悦耳的音响之间的巧妙关系,它们之间的协调和对抗、追逐和遇合、飞跃和消逝,——这些东西以自由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直观的心灵面前,并且使我们感到美的愉快”。

而音乐的高亢与低沉所象征的热情与绝望,其实只是情感与生理和心理上的关系,并且这种联系在于人的自我解释,而不在于乐音。不过,嵇康并没有否定声音与人的情感间的关系,承认声音会引起人的情感变化,但并不是一种声音必定引起某种情感。因此,情感的诱发在于听者本身的生理与心理状态。

在他看来,声音的猛与静,是音乐本身和谐的表征,是自然而然的转变。所以,“声音以平和为体,而感物无常;心志以所俟为主,应感而发。然则声之与心,殊涂异轨,不相经纬,焉得染太和于欢戚,缀虚名于哀乐哉?”

嵇康注意到心之和与音之和间的亲密关系。一方面,音乐魅力能否得以发挥取决于审美主体能否有一颗平和的心。马克思曾说过“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衷”。嵇康也指出:“性洁静以端理,含至德之和平。诚可以感荡心志,而发泄幽情矣。”怀戚者闻之伤心,康乐者闻之手舞足蹈,而和平闻之,“则怡养悦愉,淑穆玄真。恬虚乐古,弃事遗身。”(《嵇康集》卷二《琴赋》)嵇康关注音乐的养生效果,他认为音乐“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同上)。能欣赏音乐者,得有乐感的耳朵,否则就是对牛弹琴,无所感通。

此正所谓“非夫旷远者,不能与之嬉游。非夫渊静者,不能与之闲止。非夫放达者,不能与之无恡。非夫至精者,不能与之析理也”(同上)。嵇康强调品乐者应具备如上气质,认为只有心和才能使审美意境得到发挥,使人的身心性情得以疏通、顺畅。他说:“和心足于内,和气见于外,故歌以叙志,舞以宣情。然后文之以采章,照之以风雅,播之以八音,感之以太和,导其神气,养而就之。迎其情性,致而明之;使心与理相顺,(和)〔气〕与声相应,合乎会通,以济其美。”(《嵇康集·声无哀乐论》)另一方面,声音是否优美(和),也会影响到心之和。也可以说音适关系到审美主体之适。《吕氏春秋·适音》曰:“夫音亦有适:太巨则志荡,以荡听巨则耳不容,不容则横塞,横塞则振;太小则志嫌,以嫌听小则耳不充,不充则不詹,不詹则窕;太清则志危,以危听清则耳溪极,溪极则不鉴,不鉴则竭;太浊则志下,以下听浊则耳不收,不收则不抟,不抟则怒。故太巨、太小、太清、太浊,皆非适也。何谓适?衷,音之适也。何谓衷?大不出钧,重不过石,小大轻重之衷也。黄钟之宫,音之本也,清浊之衷也。衷也者,适也。以适听适则和矣。

乐无太,平和者是也。”音乐之和,依赖于乐具的品种、大小、清浊等方面,此诸方面“中”了方可“和”。因此音乐之和乃是无过无不及,也就是说,“声音和比,感人之最深者也”(《嵇康集·声无哀乐论》)。只有平和的声音,才可以在人身上产生诸多丰富的情感,是谓“夫音声和比,人情所不能已也”(同上)。

二、淡且朴:道家的审美价值取向

道家不仅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境界,而且有自己的价值取向,这种取向就是“淡”与“朴”。这两者既有关联,也有区别。

(一)淡:道家的审美逸趣

“淡”是一种基本的审美心理状态。这种状态蕴含着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感受以及爱好的选择方向。“淡”与清、漠的意义相近。《庄子·应帝王》曰:“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淡”之诀要求审美主体的生命活动处处与自然和谐,心境上能有“逍遥”之游,心包天下,无有私心,因为欲望浓烈的心理状态难以进入审美情境。《庄子·刻意》明确指出:“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虚静恬淡到极致,一切美的事物都会随之而至。

同类推荐
  • 走进神秘高僧

    走进神秘高僧

    在这里,我们即将看到:秀丽的山川,古老的城镇,尘封的遗迹,神秘的陵寝;我们将接触到:奇石美玉,奇异建筑,珍贵遗产,传奇人物……它们背后的故事,深藏的历史,蕴蓄的文明,让那些渐行渐远的动人往事重新焕发生机,让那些早已离去的作古先人变得生动可感,在这里,每个人都会获得“不一样”的感觉。
  • 淡定·从容·心安之心安

    淡定·从容·心安之心安

    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和虚云法师两位高僧的思想代表着近现代佛学界的权威思想,《淡定·从容·心安》系列将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集结,把深奥的道理化成通俗易懂的话,使人以读书的方式亲近高僧大德善知识,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是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
  • 中国禅学

    中国禅学

    金开诚、杜永刚编著的《中国禅学》禅学对佛学教义的把握并非义学式 的,而是具有藉教悟宗的特点,参禅者开悟时称其感受为“如人饮水,冷暖 自知”,这成为禅师悟感的典型表述。在禅学看来,所谓看山不是山、看水 不是水的感受,只是禅悟的某个阶段的境界,其最高境界仍要求视山为山、 视水为水。《中国禅学》讲述中国禅学的文化精神,早已融入了传统文化思 想之中,并对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中国信仰

    中国信仰

    什么是国学和现代文明民族文化传统?国学就是国家关于立国的思想文化和道德伦理等的意识形态体系。就中国历史而言,国学可分为古代国学,和现代国学。古代国学是古代时期关于立国的思想文化和道德伦理等的意识形态体系。现代国学是现代时期关于立国的思想文化和道德伦理等的意识形态体系。
  • 禅非一枝花:黄檗无念禅师话语录

    禅非一枝花:黄檗无念禅师话语录

    《禅非一枝花:黄檗无念禅师话语录》内容简介:黄檗无念禅师,法名深有,号无念,明末著名禅师。深得憨山、李卓吾、袁宏道、瞿汝稷诸人之推崇。《禅非一枝花:黄檗无念禅师话语录》原收录于《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二十册《黄檗无念禅师复问》。《禅非一枝花:黄檗无念禅师话语录》共分四卷,第一卷法语,涉及的是黄檗无念禅师参悟、觉解的“缘起性空”之论,不离法藏,融汇了儒家与道家的思想精随。第二卷酬问,谓之酬问,实是解经是也。第三卷复问,乃是黄檗无念禅师针对其所生活之时,明末社会变革带来的思潮动荡,在文化观念需要重建之时,而从禅宗角度给出的仁学机缘解答。
热门推荐
  • 三大公主复仇开始啦

    三大公主复仇开始啦

    她冷酷无情,她,天真可爱;她,优雅大方,在10年前,她们的母亲死在了一个手下的手里并偷走了价值上亿的传家宝,她们决定替母亲报仇并夺回传家宝,后来在父亲的带领下,她们成了世界上最棒的人。最后找到了那个人的三个女儿。并向那个人复仇。谁知最后的结果会是……
  • 搬山移海

    搬山移海

    这是一段来自地球北极上空的故事。在北极极光交汇之处,存在着时光的秘密。一个来历神秘的孩子,就是通过这里,穿梭到另一纪元。荒古时代,东疆之地,有一山一池一地陆,入池中,可翻江倒海挥手间;登陆上,可千里无痕逍遥游;巅峰顶,可日转星移于吾眼;登峰造极者,可搬山移海一念间!且看带着不平凡使命的少年,怎样开启一段奇异之旅…
  • 这个丫鬟,我是用不起了

    这个丫鬟,我是用不起了

    一个身兼一家老小所有人的梦想的能人,在目睹男朋友出轨之后,来了一次狗血的穿越。哈哈,一身所学,竟让莫名其妙标称丫鬟的她,潇潇洒洒,策马江湖,和身为少爷的他斗智斗勇,究竟是跨世奇缘还是……嘿嘿,你们说呢!
  • 窃国

    窃国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凤凰重生,绯心想要的,不过是拿回一个国。
  • 妖恋红尘启示录

    妖恋红尘启示录

    千年的等待不知能否换来这一世的携手与共,今生的擦肩,不知是上天的刻意为之,还是命定如此。遇了,就是他的劫,爱了,那将万劫不复。只是这份爱真的就这样天地不容吗?....“我愿生生世世为你做梨花酥,你可愿再尝些?”她泪眼蹉跎的问道。他轻轻捏起一块放入口中,有多久没吃到这熟悉的味道了。只是这样就觉得很满足,全然不顾此时的一身伤皆是拜眼前女子所赐“只因是你,我愿意,哪怕与你生生世世永坠轮回。”没有她,要这修为有何用。没有她,即便长寿又如何。她笑了,笑的那样绝世风华。只是如同烟花,片刻即逝。因为她替他挡下了致命一箭。这份情,这份爱,到底能不能得到救赎?难道天地当真如此不仁?究竟该何去何从......
  • tfboys终成陌路

    tfboys终成陌路

    他们两个就是刺猬,永远都不可能会在一起,因为在一起注定会受伤可是,顾陌愿拔了身上的刺,也要和他在一起为了他,顾陌耗尽了青春为了他,顾陌已遍体鳞伤为了他,顾陌已心疼入骨这一切都是为了他。。。。。。。。。。。最后顾陌为了他而死。。。。。。。。。而那个他却在远方。。。。。。。。。。。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纨绔王者进都市

    纨绔王者进都市

    豪门深似海,纨绔进都市,他曾是杀手世界的王,现在回到华夏,冰山美女总裁,霸道女警察,淑女学生等等总是在环绕在王者身边。。。。。。。。。。。
  • 人间道长

    人间道长

    山村大学生一次回家清理老屋,发现爷爷留下的几件不平凡的物品,凭借这些物品,他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
  • 网王之平凡之路

    网王之平凡之路

    【网王封笔之作】【少女蜕变史】那本破旧的本子终于被她发现,上面的字迹很是潦草,可是她却视如珍宝。我爱你,即使你迷路,找不到回家的方向,那就由我当你的眼睛,牵着你的手,回家。/越前龙马[虐心大作][我爱你时,你不知道我;我不爱你时,你忘记我;我爱你时,在一起过;我们约定之时,你离开我——究竟怎样我们能在一起?](文文很少涉及网球情节,不喜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