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50300000029

第29章 道家的养生智慧(2)

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精,脾藏志,五藏尽伤,则五神去矣。”(《老子河上公章句·成象第六》)去欲、无欲并不是要人过着苦行僧的生活,而是希望人们能自主自由地过快乐的生活。《庄子·盗跖》曰:“必持其名,苦体绝甘,约养以持生,则亦久病长厄而不死者也。”作者认为固守名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窘迫地维持生命,这只是长久病困而没死罢了。道家倡导人们应过平和适度的生活。《庄子·庚桑楚》指出:“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人的思虑以全形抱生为度,不要勉强。勉强是有伤身体的。《庄子·让王》篇就认为:“不能自胜则从,神无恶乎!不能自胜而强不从者,此之谓重伤。重伤之人,无寿类矣!”不能自我克制而放纵固然是有损于神的,而不能把握自己又强制不顺应,这样对自己是双重伤害,自然不能高寿。杨朱就主张任欲而行,不要节制。他认为生死短暂,“故从心而动,不违自然所好;当身之娱,非所去也,故不为名所劝。从性而游,不逆万物所好,死后之名,非所取也,故不为刑所及。名誉先后,年命多少,非所量也”(《列子·杨朱》)。他讲究活着就要顺应人的本性,使自己的身体安逸,不要去考虑名利,也不要去思考生命的长寿,快乐就行。欲望不要放纵,但对身心的安逸则不要去阻碍、遏制它,这样的人称为“顺民”。杨朱说,世人所以忙忙碌碌,乃是因为长寿、名誉、地位、钱财四件事。并且为了这四件事,他们怕鬼、怕人、怕权势、怕刑罚,这种违反自然本性的人就叫“遁民”,因为他们的生死都听任外物的支配。而顺民则不然。他不迕逆命数,何须羡慕长寿?不看重显贵,何须羡慕名声?不追求权势,何须羡慕地位?不贪图富有,何须羡慕钱财?他们逍遥自在,没有危害生命的事情,生活的支配权全在自己手中。道家认为目欲视色,耳欲听声,口欲品味,这是人之常情,善养生者有节制地顺应这个常情。

《吕氏春秋·情欲》曰:“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

2.无知定神

河上公曰:“能如婴儿内无思虑,外无政事,则精神不去也。”(《老子河上公章句·能为第十》)道家常以婴儿为喻,表示养生之良好效果,即精神饱满。道门认为常人所以会不断走向衰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知虑过多,精神过多扰动,是以损精伤神。故而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效法婴儿之无知无欲,以保自身精神之纯厚。对此,西汉初年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也深以为然,他说:“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司马谈认为要与天地长久,必须保持心灵的平静,不要使精神骚动,要消除自身所获得的各种知识。否则心智洞开,就会劳心劳神劳形。《庄子·在宥》也肯定神好静,而“知”扰之。作者以神仙广成子教化黄帝的口吻说:“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汝)形,无摇女(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女内,闭女外,多知为败。”他意识到人类的眼、耳等感觉器官皆为心智所御,心纵智则劳形摇精,精神也就不定。

为了将人的心智消融于大道的化境之中,道家提倡“心斋”、“坐忘”的方法。“心斋”之法贵在一个“虚”字,不用耳朵去听,也不用心灵去听,而应当像气那样空旷而能容纳万有。“坐忘”之法在于“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庄子·大宗师》)。坐忘、心斋是为入道之门径,也是养生之法。一忘一虚本身表明人类后天的意识沉寂下来了,一切得失计较之心放下了,人进入了虚静的状态。此时,人们忘却外物,忘却知情,忘却生死,直至忘却自身,是谓“吾丧我”,把自我融化在宇宙之中,与道为一。人的灵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进入了“逍遥游”中的神人意境: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道门中人相信,如果能够经过后天修炼回到先天与道合同的状态,那么为生死困扰的人生就会像道一样永恒。《养性延命录》也认为人体与天地相盈虚消息,顺应天道而行,“和之于始,和之于终,静神灭想,生之道也”。

3.无为守神

《庄子·天道》曰:“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作者认为清静无为是万物生长之本,也是养生之本。无为者,无违生命之节律,动静适宜,忧患不生,方可养生。《庄子·刻意》也提出虚静恬淡是养神的要妙。作者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不思虑,不豫谋。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其魂不罢。虚无恬淡,乃合天德。

故曰:悲乐者,德之邪也;喜怒者,道之过也;好恶者,德之失也。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无所于忤,虚之至也;不与物交,淡之至也;无所于逆,粹之至也。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养神要让神纯粹,也就是说,没有什么东西去干扰“神”,没有谋虑伤神,没有喜怒哀乐害神,没有外物役神,其境界可谓是心静如镜,物来则应,物去不留,自然天真,就像天的运行一样,了无行迹,是谓“天德”、“天行”。作者还进一步指出“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

二、取舍合乎天的养心法门

在古人看来,心是五脏之主,是调控身体的中枢。《管子·心术上》就认为:“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也肯定心在人体中的主导地位,并认为心还是精神之舍:“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庄子·人间世》称:“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室,心也。清虚之心绽放光明,吉祥如意止于凝静之心。如其不然,形虽不动,心则外放走神,那就叫做“坐驰”。

“心”除了表示作为实体存在的心脏及其功能之外,它主要用于表征人的思想活动、人的心灵境界以及动态中的人性。道家讲究的“心”主要不是“人心”,而是“天心”,即自然本性之心。《管子·版法解》指出:“天植者,心也。”天是自然,心(意识)本身是天在自然而然中产生的。维护这种“天心”便成为养心的主要内容。《文子·上礼》称:“圣人初作乐也,以归神杜淫,反其天心。”礼乐文明本也是为了复归天心,让人心人性纯朴不散。人心的活动应当以自然之心(天心)为归宿或要求。《老子指归》卷一谓:“取舍合乎天心。”扬雄随后在《太玄》中《周》之初一中指出:“还于天心,何德不僭,否。”在复归天心的过程中,无论僭越了哪方面的德,都是不吉祥的。

道家在谈“心”的时候,往往内在地提出了如何“养心”的问题,也就是行为主体在外在的接物和内在的思想活动中,如何超越有形无形的束缚,以保持自我本性,使自我获得安顿。老子提出“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的方案,虚心与弱志意同,实腹与强骨义通。老子告知,应该虚化自我的浮躁心意,减弱自我的有为意志,回归本真的自我,做到形神俱健。《管子·内业》从反向指出:“形不正,德不来。中不静,心不治。”形不正,说明腹、骨等出现了问题。

“中”指一种潜在的自我意识,只有做到潜意识中的心都静了,这样,人日常的内心活动就可以治理或控制了。所以《管子·内业》又说:“严容畏敬,精将至定。正心在中,万物是度。”“能正能静,然后能定,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枝(肢)坚固,可以为精舍。”汉代扬雄《太玄》之《戾》次二说:“正其腹,引其背,酋贞。测曰,正其腹,中心定也。”次三说:“戾其腹,正其背。测曰,戾腹正背,中外争也。”腹为阳,背为阴,负阴抱阳,才是人之常态。因此,正其腹,乃是正阳,以阳为中。人的中心要“定”,扬雄继承老子“希言守中”之教,认为要“闻贞增默,外人不得。测曰:闻贞增默,识内也。”(《太玄·增》初一)。扬雄发挥了老子“涤除玄览”的洗心明心思想,生动地刻画了人的心理活动,以“击”和“刺”来形容内心革命的强烈与迫切。他在《太玄》之《童》次八中说:“或击之,或刺之,修其玄鉴,渝。测曰,击之刺之,过以衰也。”修心不如养心,修心以养心为度,因此要谨防其过。

“治心”是道家实现个体逍遥的主要途径。在道家看来,许多名利欲望都会伤害自我的本真。“心”作为人的主体性即自我意识的表现,它必然是活动着的。而活动着的“心”却时时面临诸多挑战,要保持清静理智的心灵状态是十分困难的。因此,道家为在欲海中沉浮的世人提供了如何保护自我的思想方法,其中重要方面便是“治心”、“调心”,使自己与道(天道、地道、人道)同步律动,才能存身安身。

(一)养心在于去累

《庄子·在宥》详细叙述了人心的特点:“人心排下而进上,上下囚杀,淖约柔乎刚强,廉刿雕琢,其热焦火,其寒凝冰,其疾俯仰之间而再抚四海之外。其居也,渊而静;其动也,县而天。偾骄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从而为如何修心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要让心平静,不要去扰乱人心,因为“躁则失君”(《老子》第二十六章)。

1.心斋得天乐

道家认为心的常态是平静的,而干扰平静的是人的欲望。《庄子·天道》曰:“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何谓“心静”呢?“万物无足以挠心者,故静也。”(《庄子·天道》)要维护心静常态,就应当“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老子》第三章),如其不然,“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老子》第十二章),追逐猎物(可欲之物),那么自我的心思就会被对象所牵制,以至于“发狂”,失去保持“心”的常态,其实是伤害了自我之“心”。“不见”不只是不去看,还包括不动念,不追求之意,视有若无。因此“不见可欲”成为“治心”的基本要求。然而这只是治标,真正的心静是在见到可欲之物依然不动心。因此,老子认为圣人治理社会其实关键就在于“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第三章)。按照老子的思路,人们获得圣人“不言之教”,可以空虚自我心思,这就叫做“虚心”,其结果是“心善渊”(《老子》第八章),“无常心”,“浑其心”(《老子》第四十九章)。我心如同愚人不懂得用智,也就不会以自己的心意去干扰事物的正常状态,从而保持了内心的平静。但是保持平静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心使气曰强”(《老子》第五十五章)的手段。其实就是自己能够把握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做个真正的自我。

“虚心”之法,事实上成为后世道家、道教基本的养生法门,成为道门保持真我风采的手段。《庄子》提出“心斋”,其实就是心虚。“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由于道体虚无,人必须也应以虚静之心即“心斋”应之,这样,人的内心就会大放光明,十分安宁幸福,可以称为“天乐”。“天乐”是最自然、最本能的快乐。这种快乐来自“心定”。

“一心定而万物服”,“一心定而王天下”。在心定虚静的情况下,“推于天地,通天万物,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庄子·天道》)。“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同上)就是耳、目等感觉器官都能通达,不以心智来干扰它,这样心才会神明。

2.无心得天心

“无为”法则在修心上的要求便是“无心”。《庄子·天地》曰:“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渊静”便是心静、无心,做到这一点,便能无所不成,令鬼神都佩服。《庄子·知北游》进一步说明“无心”的妙境。作者说:“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媒媒晦晦,无心而不可与谋。”无心在形体上好比“槁骸”无所动,在心境上好比“死灰”一样归于沉寂,此时自我有真知,却不为人知,即“明白四达,能无知乎”之意。可见,无心是人灵能发挥的最佳环境,无心可谓是无所不“心”,即无所不知,获得大智慧。

“无心”要求无“成心”。“成心”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事物的既定看法,“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庄子·齐物论》)。作者认为人因为有了成心,并以此为标准,于是有是非。为了消除人间的纷争,釜底抽薪之法便是“无心”,人与人之间没有分别心,即“无待”。

同类推荐
  • 伊斯兰文化第二辑

    伊斯兰文化第二辑

    这本由兰州大学伊斯兰文化研究所精心编辑的伊斯兰文化研究论文集,是近年来伊斯兰文化研究成果中的一本比较有分量的学术佳作,涉及的内容较为宽泛,在伊斯兰文化研究及中华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相借鉴、相融合方面迈开了新步伐。全书分为文化纵论、义理研究、哲学宗教、前沿思潮四个部分。
  • 如何解脱(禅·心灵·灵性)

    如何解脱(禅·心灵·灵性)

    本书用佛学观念关注了生命的本质,开篇就在探究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本性禅师认为,生命存在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幸福,而是在追求现世的尊严,和来世的拯救。在探究生死的过程中,回答了何为解脱这一问题。
  • 听禅闻道静思语:佛学中的人生感悟

    听禅闻道静思语:佛学中的人生感悟

    禅,正是这样一把打通现实与理想的钥匙,以超然物外的智慧、妙趣文雅的吐属,渡人于稚拙之中,醒人于妄执之间。它是世间一道吹面不寒的杨柳风?带我们进入恬静平和的生活。
  • 佛教故事经典(一)

    佛教故事经典(一)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即与中土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不同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影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了三大系,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汉传佛教的思想博大精深,我们只择取其中对我们有指导和教益的部分加以学习和借鉴,这也正是本书搜集汇编汉传佛教故事成书的一大原因。本书中的100个故事,取材于佛家的经典典籍,或佛学文学,或关于佛教的民间传说,较为全面地反应了如慈悲、行善、放下、随缘、度己度人等佛学思想,通过对这些故事的阅读和感悟。
热门推荐
  • 弥瑟传说

    弥瑟传说

    白麓的梦想是成为弥瑟大陆上最出色的游历者,她来自于英雄的故乡,一座不起眼的小村庄,皮皮诺伊。在探寻未知的旅途上她结识了不寻常的伙伴,高贵的溯阿,强大的龙族,堕落的渡吞。他们来自四方,却与她交汇在一起。但路的坎坷超乎了她的想象,她发现自己的生命起源是如此的不寻常,在这片大陆上隐藏了太多秘密,甚至连自己的根源都开始变得琢磨不定。她开始想继续走完这条路,直到触摸真相的那一刻。
  • 施食通览

    施食通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不够深爱

    不够深爱

    自你离开以后,我的世界从此就一片荒芜。——王俊凯。。。。。。。。。。我这辈子后悔过的事情有很多,但,唯独这件事。——沐梓苒。。。。。。。。。。我从不介意成为你心里的那个她。——徐欣然。。。。。。。。。。我会一直跟在你身后,在你一回头就看得到的地方。——王源。。。。。。。。。。你什么都不用知道,你只需知道,我的肩膀永远属于你。——易烊千玺。。。。。。。。。。什么时候,你才能看到,一直注视着你的我。——李语晴。。。。。。。。。。(在此小说里tfboys中三人不是明星)
  • 阿留申没有黑天鹅

    阿留申没有黑天鹅

    每每望向天空,黑与白的交替,让我产生无限遐想,理想的丰满,现实的骨感,让我不知何去何从。十六七岁的爱情,给予我的究竟是,未来回望时残存的美好,还是当婚姻来临时,我和她笑谈的话题。也许时间会给我答案,萧淼之后有没有聂涵。
  • 天才魔法师:法神降世

    天才魔法师:法神降世

    颜风,华风大陆第一战神,与恶魔大战死于阴谋中。再睁眼,她成为华夏大陆沉睡不醒的没落贵族养女。异能者的战场,智与谋的较量,神秘的菲斯特贵族学院,究竟隐藏着什么惊天秘密?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尽在华夏大陆上演。
  • 那个名为青春的笼子

    那个名为青春的笼子

    多少年想要走出那道隔绝我与那世界的墙,可是我知道高墙铁门外的世界必定改变了很多,想必那世界对于我还是如几年前那样不清不楚。我在害怕,我在颤抖,我在迷茫,恐惧着那个世界的冷眼。其实不是高墙铁门困住了我,而是我的心始终不敢迈出那一步。有人说,鸡在被圈养之前是会飞的,人又何尝不是呢?人本应拥有翅膀,可以飞向更广阔的天地,不是身边的事物束缚了你,是你的心本就是束缚你身体的笼子。
  • 无上天帝

    无上天帝

    叶天,灵纹族的少族长,种族灾难降临时被族人用秘法送走,隐姓埋名只为登上无上天帝之路。
  • 当不成勇者只能做魔王

    当不成勇者只能做魔王

    主人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上班族,不过主人公从小向往勇者,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像勇者一样强大锄强扶弱拯救世界,但现实中不存在什么超能力,不过主人公看到有人遇到困难都会上前帮忙,这个性格给他的生活也带来的很多烦恼和不便甚至被老板开除了,偶然下主人公接触到了一款游戏上然后就发生了.........
  • 王牌得分手

    王牌得分手

    “还有五秒,张雨枫运球突破,超低重心变向,晃开对手,急停跳起,后仰投篮!”张雨枫眼神迷离,注视着飞翔在空中的篮球,似乎看到了飞翔在时间隧道中的梦想。“唰!”一球定乾坤!!
  • 一起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