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萧惠的资质不是上佳之选,没能领悟王阳明“达摩传心”式的点化。
但事实证明,这个世上还是有神光式的人物的,也有一种叫“以心印心”的领悟智慧的独特方法。
王阳明的弟子周积,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周积,字以善,浙江江山县人,曾潜心研究朱熹“格物致知”之学多年,虽有一些心得,但在一个关键的地方却遇到了“瓶颈”,总是无法突破。
当他与好友郑德夫听闻大儒王阳明“龙场悟道”后,正在滁州讲学,便相约同往听讲。
然而,两人却来迟了一步,当他们到达滁州时,王阳明已到南京鸿胪寺任职,“圣人已乘渡船去,此地空余滁阳城”。
二人毫不气馁,马不停蹄地又赶往南京。
王阳明此时正在南京大开讲席,广收弟子。
二人便混在众弟子中间听讲,觉得王阳明之学强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与朱熹之学大异其趣。
周积听了几次,这种理论对自己似乎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细听之下,恍若有所省悟。
但当他回到家乡后,用王阳明的理论去印证旧时的学说,却不相符合,他迟疑了几天,不知孰是孰非,就又前往南京去听王阳明讲学。
如此反复数次,历经数月,他欲以旧说来证实王阳明的心学,但没有什么收获;想舍弃这种新颖的学说,却又不能舍去。
在心中极为矛盾的情况下,周积决定当面去向王阳明请教。
当时周积也许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一个决定,竟然使他成为后来心学史上的一个极独特的关键人物,因为就是他陪伴一代哲人走完了生命中最后的一段历程。
王阳明端坐于一把椅子上,听周积诉说了他的困惑后,一针见血地指出:“你听说过古人谈论下棋的道理吗?‘下棋虽然是一件小事情,如果不专心致志,也不可能掌握其精髓,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现在你进来听我讲学,出去却又胡思乱想,就像学下棋时不专心,常有如何去射大雁的念头。这也难怪你如此勤奋治学,却毫无收获了!”
一言之下,周积大惭,细细回想往事,亦觉得自己治学的最大弊病,就是不够专心。知得此病,心中不由得对王阳明那洞察入微的本领十分钦佩。
他回去后,沐浴净身,斋戒数日,以保持一种庄重、清静的心态,然后执贽拜师,恭敬地以弟子礼请见。
这次隆重的拜师仪式,定在一个月明之夜。
亥时时分,夜深人静。南京鸿胪寺,王阳明官署的后花园的一间亭子里,燃着两支蜡烛,焚着一线檀香。
王阳明神态端庄肃然,居中而坐。
周积轻步上前,恭恭敬敬地递上拜师帖,纳上贽礼,端盘奉茶,叩头行弟子礼。
王阳明接过茶杯,慢慢呷了一口,放回周积手上的盘中。
待随从将帖子及贽礼收纳退下后,此时亭子里只剩下师生两人。王阳明微微颔首,示意周积坐于另一张椅子上,熄掉蜡烛,然后阖闭双目,不再言语了。
周积戒慎恐惧地坐着,正等着先生开讲心学的微言大义,却见先生旁若无人,只管自顾自静坐起来。
正心头纳闷之际,突然灵光一闪,周积似乎悟到了什么,亦学着先生的样子,端正心态,如法静坐。
半个时辰过去了,周积虽然还是静坐如常,心头却有一丝不耐烦的感觉涌上来,他微微睁开眼睛看了看,只见清亮的月光斜照进亭子,将如石雕般坐着的王阳明的影子映照在地,拉得很长。
这一丝杂念起来之后,周积就觉得坏事了,只觉得各种念头相继而起,一会儿想到这,一会儿想到那,没有片刻安宁。
正当他心猿意马,几乎不能自持之际,耳边传来王阳明轻微的呵斥:“静坐澄心,贵在立诚!将一切杂念打扫干净,不留纤毫,此心自然廓然大公,物来顺应,方是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乃天下之大本也。”
听到此番言语,周积宛如在三伏天喝了一杯冰水,浑身清凉下来,他振作精神,一心守中,勿忘勿助,直坐得人天浑化,物我两忘……
不知不觉,子时已过。一层薄雾不知从何处弥漫开来,裹住了原本清清明明的世界,朦朦胧胧,如幻似真,仿佛在以一种无言的方式,阐述着天地之间的无穷奥秘……
坐毕起身,周积只觉心明眼亮,通过这番经历,他对立诚之道有了很大的领悟。
往下的接连三天晚上,王阳明都让周积一人到这里静坐,然后循序渐进地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中的经典语句,对他领悟到的道理加以印证。
经过王阳明这一番苦心调教,周积终于恍然大悟,他高兴得跃然而起,离开座位向老师行礼,感慨万分道:“我以后不会再怀疑先生的学说了。今天我才知道,圣贤之教原来是如此深切简单的!格物致知以诚吾身原来是这般境界!”
周积自悟“立诚之道”后,又在南京住了一个多月,勤以修身,诚心治学,自感对此学已无怀疑,方告辞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