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792300000053

第53章 正确理解和运用生产力标准

一、生产力标准的提出及其意义

去年5月间(注:1987年),赵紫阳同志在一次讲话中,批评了把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可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说成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东西,而把一些束缚生产力的说成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东西,指出这是“值得注意的现象”。接着,他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必须统一起来加以考察。离开生产力的发展,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否有利于解放社会生产力,是判断进步还是倒退的主要标志,而实践则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更加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今年2月(注:1988年),他又发表了以《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为题的重要文章。

有的同志问,为什么有了实践标准,还要提出生产力标准?我认为,这是不同的历史条件和不同的领域不同角度所决定的。

关于实践标准的争论,发生在粉碎“四人帮”两年以后的1978年。粉碎“四人帮”,全国人民欢欣鼓舞,当时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紧迫的问题是,毛泽东同志亲自发动和领导的10年“文化大革命”怎么看?是彻底否定还是保卫肯定?毛泽东说错了的做错了的是纠正还是继续执行?正在这关键时刻,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主要领导人以“高举”为借口,提出了“两个凡是”。在这时,《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于是在全党全国范围内展开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一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框框,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清本正源、拨乱反正的新局面。我们党和国家近10年来的重大变化,根本原因是党的指导思想上有了这一根本转折。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的召开,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艰巨任务,实现了历史性转变,全党全国人民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改革的新时代。在发展经济和全面改革的年代,用什么标准来检验一切事业的成败?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各项工作的得失?用什么标准来判别路线是非、思想是非、理论是非?这就是历史发展需要提出生产力标准。

实践标准和生产力标准属于两个不同领域的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指人们的认识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规律相一致,只能由社会实践来检验。生产力标准,是指在社会领域判断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上层建筑是束缚或阻碍生产力发展还是促进生产力发展?是先进的还是落后倒退的,这个判断或衡量的根本标准,就是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显然,两者是有区别的。但是两者又有内在的联系,因为,坚持生产力标准,判断何种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判断人们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唯一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人们的社会实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证明,提出生产力标准,把它和实践标准统一起来,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实践标准在认识论上,划清了唯心主义天才论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界限:在发展经济和全面改革中,强调生产力标准,则分清了科学社会主义和种种空想的界限。可以说,生产力标准是实践标准的具体化和深化。10年的历史发展证明:从实践标准的提出到生产力标准的提出,正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逻辑的历史的必然结果。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最终的决定力量。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原理告诉我们,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生产力标准来指导和规范我们的行动。

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认识不清,附加了很多东西,影响了优越性的发挥,根本原因是离开了生产力标准去变革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重要理论基础是生产力标准。从我国国情出发,虽然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但却不能超越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发展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因此,生产力标准是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根本标准:一是以生产力为标准,才能正确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克服种种“附加”,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二是以生产力为标准,才能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性质、特点的理论基础;三是以生产力为标准,才能正确制订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方向、目标和途径。

生产力标准之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各项事业、各项工作,无不是围绕发展生产力这个直接的中心任务而展开的。只有生产力充分地得到发展,才能有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才能有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人民精神素质的提高;才能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完善和提高;才能使一切社会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离开生产力的发展,一切都陷入空想,流于空谈。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都要毫不动摇地树立一切工作的中心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坚持和掌握生产力这个标准,使我们的各项工作建立在科学的、求实的基础之上。

二、生产力标准的内在尺度

生产力标准的涵义是什么?内在尺度是什么?如果不搞清“标准”的内涵和尺度,那么怎么去衡量呢?

生产力标准的涵义,具体说,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生产力是衡量社会(社会形态及其发展阶段)进步与落后的客观尺度;第二,生产力是衡量一切观念(思想、理论,政策)正确与错误的客观尺度;第三,生产力是衡量一切经济社会(建设、改革)活动成功与失败的客观尺度。

当然,在社会机体中,生产力不是孤立地运动的,因此,它不是可以无条件地对一切社会活动作直接的功过是非的评判。但是,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有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才有价值和意义。所以,确认生产力标准正是生产力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所处的实际地位得出的结论。党的十三大报告中说:“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个“根本”到底如何理解?我认为,它主要应有两层意思:一是从社会有机整体的角度来看,生产力标准是一个“核心”标准。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由各种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分层次所组成,在这个有机整体之中,从横断面看,生产力处于“中心”的地位;从纵剖面看,生产力处于“基础”的地位。也就是说,一定的社会总是在生产力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必须围绕着生产力而进行。生产力这样一个“核心”地位,决定了它是一个核心的标准。衡量社会上各种事物的真假善恶,可能有许多不同的具体标准,但是,这些标准都与生产力标准相联系,受生产力标准的影响和制约,而生产力标准是核心,它制约、规定着其他标准,具有“归根结蒂”的意义。二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生产力标准是一个“最终”标准。社会生产力是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的,一切社会活动的是非功过的评判,归根结底要落脚到生产力的发展上来,而生产力是否真正发展了要有一个过程。人们不能陶醉于自己的活动对生产力在较短时期的促进之中,因为这种暂时的促进,说不定潜伏着更大的破坏。但是,无论如何,生产力每经过一次较大的飞跃或倒退,人类社会活动的功过是非就得到一次实实在在的检验。所以,无论从静态还是从动态来分析,生产力标准都处在核心的、决定性的地位,其他标准只能是它的具体表现形式和派生物。因此,其他标准都不能同生产力标准相提并论,平起平坐,摆在同一层次之上,而只能低于或外在于生产力标准,都要服从于和服务于生产力标准。比如,各个部门、各行业和各单位都要制订各种各样的政治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文化的以及职业道德的等标准,这些都要服从于和服务于生产力标准,凡是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都要作相应的改变。既然要确立和坚持生产力标准,就有一个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个标准的问题,这就要搞清生产力标准的内在尺度问题。

我们在研究生产力标准内在尺度之前,首先就必须对什么是生产力有一个科学的理解。这就要搞清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力发展及其特点怎样?生产力是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生产物质财富的现实力量。纵观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大阶段:一是古代生产力———手工生产力阶段。它又可以划分为三个小阶段,即石器阶段、铜器阶段和铁器阶段。这是生产技术建立在经验和成规基础上的第一代生产力。二是近代生产力———机器生产力阶段。它又可分为蒸汽和电力两个小阶段。这是生产技术建立在成体系的近代科学基础的第二代生产力。三是现代生产力———信息生产力阶段。这是整个生产正转移到量子力学和微电子技术学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基础上的第三代生产力。可见,生产力作为一个发展的系统,由各种因素组成,传统的二要素或三要素说,只注意了生产力的基本实体性因素,它停留在对手工业生产力的认识上,没有随着普通机器到智能机器生产力的发展去认识。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现代生产力系统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能源设施、基础设施、材料、科学技术、经济信息、劳动者教育和生产管理等,其中尤以劳动者、生产工具、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更为重要。生产力发展史表明,与手工机器、普通机器和智能机器生产力相联系的分别是体力型、文化型和科技型的劳动者。现代生产力中,劳动者智力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现代专业科技知识和技术能力的作用不断上升。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主要标志。生产工具的发展趋势是劳动功能化,就是劳动者的劳动功能逐步转移给生产工具,生产工具不仅日益增长地代替劳动者的体力劳动,而且日益增长地代替劳动者的脑力劳动,生产工具不仅是人的手、脚体力的延伸,而且成为头脑思维、脑力的延伸。科学技术要素已经历了手工技术、蒸汽和电子技术、电子和生产技术体系阶段,在现代生产系统中,科技已成为首要的要素。生产管理要素,在现代生产力条件下,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仅次于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同时,生产力作为一个系统,需要有一定的合理的结构。因为各种生产要素单独存在,并不是生产力,随便把它们放在一起,也不成其为生产力,必须把诸生产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成为一个整体,才成为现实的生产力。生产力系统的结构效能是通过劳动方式、协作、分工、管理四个形式实现的:劳动方式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两者结合构成的统一体;协作是一种特殊的劳动方式,即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分工是一种特殊的、高级的、专业协作形式;管理则是对社会劳动组织和劳动过程的计划、指挥、监督和控制,从而保证社会生产力成为有活力、有秩序的组织系统,达到目标、决策、行为、效益的优化。根据离直接生产过程的远近及其在生产过程中结构功能的不同,现代生产力构成可分为几个层次:一是实体性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材料是生产力系统中的物质承担者。二是渗透性因素,如科学技术,它没有实物形态,是通过渗透到实体性因素上发挥作用的。三是媒介性因素,如生产信息,它也不是实物形态,但它同渗透性因素不同,不是把自己渗透到实物性因素上发挥作用,而是活跃在生产力诸要素之间,通过改善它们之间的联系来发挥作用。四是运筹性因素,如生产管理,它也不是实物形态,可是,它既不同于渗透性因素通过改善其他生产力因素的素质去发挥作用,也不同于媒介性因素,通过改善生产力诸因素之间的单线联系而发挥作用,而是通过对全部生产力因素的统一调度、处置匹配、选择等方法,改善生产力的内部结构,以优化其整体功能,

正因为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系统。所以,生产力标准的内在尺度,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指标体系,其中主要可以列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产力要素的质、量尺度。在这方面,生产力要素的质表现为劳动者和生产工具等生产力要素的性质,即什么样的劳动者,使用操作什么样的生产工具进行生产,比如,农业上的耕种工具,有刀耕火种、畜力耕种、机械耕种以及自动化控制和生物工程的运用;生产力的量表现为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等要素的数量、规模,技术程度等。

第二,生产社会化尺度。在这方面,生产力要素的质表现为是什么样的生产社会结构,即劳动者采取什么方式组织起来进行劳动;是社会化大生产,还是宗法小生产,是有分工还是没有分工,是小范围简单粗分工、低水平分工,还是大范围复杂细分工和高水平分工;生产力的量表现为这种集体性和个体性、分工和协作的规模、程度等。在生产力的社会结构方面,分工和协作是它的突出标志。一般来说,社会范围内的分工越细、越发达,协作范围越广,横向联系越多,生产越具有社会化的性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越高。

第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相统一的尺度。资源和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又是人类生产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社会形态和生产环境的平衡发展状况,是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既能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又能使生态环境保持平衡,这是生产力质的表现。而资源开发的水平和程度、生态环境科学水平和状况又是生产力量的表现。

第四,社会劳动生产率尺度。社会劳动生产率是以全社会为单位来计算的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它是全社会生产力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社会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平均必要劳动量越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就越高。在这方面,生产力的质表现为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生产力量的表现为劳动生产率保持一个持续稳定的增长速度。

第五,社会总产品的尺度。在这方面,生产力质的表现为社会产品的质量、功能等级以及品种、规格。生产力量的表现为社会产品的数量,满足社会成员需要的程度。社会生产的物质产品的丰裕程度主要通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体现出来。一般来说,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总量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社会生产力总量。比较起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更能说明一个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社会成员的消费品结构和消费水平也是反映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第六,经济效益尺度。经济效益是投入和产出比例关系,投入少,产出多,效益高,反之效益低,以至反效益。投入和产出的比例状况,经济效益高低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综合反映。生产力质表现在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相统一最佳效益,生产力量表现在效益高低、大小程度。

当前,在理解和运用生产力标准内在尺度上,普遍存在只强调物质产品的增长,而忽视经济效益的提高;只看到物质的因素,而看不到人的因素;只重视“硬件”,而不重视“软件”;只注意要素,不考虑结构优化等方面的倾向。例如,有的地方,一讲生产力标准就片面追求高产值、高产量、高速度;有的企业为了追求短期效益,机器设备超负荷运转,搞掠夺性经营;有的企业只顾生产,不注意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对自然资源进行过度采伐,把大量的工业废物排到江河、空气之中,污染环境,破坏生产力发展,威胁人类生存,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重要原因是由于对生产力标准片面的或不正确的理解和运用而造成的,它影响到“注重效益,提高质量,协调发展,稳定增长”的经济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对发展生产力是有害的。所以,我们必须全面地、科学地理解和运用生产力标准的内在尺度,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目标。

三、怎样运用生产力标准,加快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

(一)坚持生产力标准,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赵紫阳同志在《两个进一步》一文中指出:“过去的九年,思想上的解放带来了生产力的解放。今后,要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仍然有赖于进一步解放思想。”长期以来,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形成的一些旧观念、旧模式、旧体制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然而,人们仍然把这些束缚生产力的东西看成是社会主义的加以固守。所以在改变旧模式、改革旧体制中首先要更新观念,否则,生产力不可能解放。目前,思想解放不解放,主要看是否坚持生产力标准。赵紫阳同志讲:“凡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我们都应该承认,应该试验,应该探索,生产力越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就越有吸引力。怕生产力发展是没有道理的。顾虑重重,唯独不怕束缚生产力,归根到底,是被一些不从实际出发的框框禁锢住了,不敢解放思想。”当前,要以生产力标准来分析改革形势,统一思想,统一步调。以生产力标准来回顾几年来改革和发展,振奋精神,艰苦奋斗,坚定不移地把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应从中吸取哪些历史经验和应得出哪些结论呢?我认为主要有三点:

1.改革才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改革旧的经济体制和旧的政治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因为旧的经济体制和旧的政治体制是与商品经济不相适应的,违背商品经济客观要求的,所以,它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从农村改革再到城市全面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到政治、教育、科技、文化等全面改革,都是大大地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9年来,改革取得的显著成效,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改革才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从而摆脱贫困,达到文明和富裕,使不够格的社会主义上升到够格的社会主义。所以,要坚定不移地搞改革开放,不能有丝毫的动摇,更不能后退,不进则退,退是没有出路的。

2.物价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当前,物价改革是最大的难题,想绕是绕不过去的,改革的难题拖得越久,解决起来难度就越大,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是价格改革是经济体制的核心,是总开关、牛鼻子。经济体制改革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宏观机制改革;另一方面是微观机制改革。微观机制改革是基础,而宏观机制改革是前提。没有必要的前提或良好的大环境,微观机制改革是难以见效的。而物价改革又是宏观机制的核心和关键。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力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基本形式是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而商品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等价交换和平等竞争的基础上,否则,就会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物价一头牵着生产、流通。如果价格和价值严重地长期地背离,存在价格倒挂和扭曲,必将给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造成混乱,阻碍以至破坏商品经济发展。另一头又联系着分配和消费。物价不理顺,又使分配不能正常地公平地实现,使分配和消费严重扭曲,于是分配、消费又消极反作用于生产。企业改革从扩大自主权,到深化企业改革,搞两权分离,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可是,新建立的企业经营机制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其根本原因是物价没有理顺,相当一批企业,由于材料涨价,产品价格不相应调整,盈利变为亏本。物价上涨,工资不提,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加之奖金和“补贴”的平均分配部分比重一次一次加大,又回头“吃大锅饭”,职工积极性普遍不高,原因在于物价。总之,新经济体制也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新秩序。新体制、新秩序的基础是价值规律。物价这个总开关通了,“牛鼻子”牵住了,整个新经济体制就能正常运行起来,对促进生产力发展将发挥出巨大的效力。

二是物价改革关系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与失败。物价理顺与不理顺,不仅关系着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而且还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以至关系着社会安定。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物价改革不仅要求国家、企业具备一定的承受能力,而且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也要具备相应的承受能力。国家财力既要保证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又要为物价改革提供财力支持。物价、工资是紧密相连的,要理顺物价,必须相应解决工资问题、价格和工资制度的改革,既要理顺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又要使大多数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有所提高。所以是难度很大的一项改革。如果国家、企业和社会成员不具备相应的承受能力,物价改革寸步难行。物价改革,如果离开必要条件,又没有周密的改革方案,有可能影响以至破坏经济的稳定发展,甚至造成社会不安定,所以,又是有风险的。

三是物价和工资改革的难题是绕不过去的。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决定》中就提出理顺物价是改革的关键,可是3年来,改革的关键放在企业体制上,没有放在物价上,想绕开改革物价难题,绕了3年,不但没有绕过去,反而,使我们失去了一次最好时机。如果在两三年前,在卖粮难,卖棉难,物价较稳定的时机,把物价和工资作为改革的关键,难度肯定要小一点,社会震动也一定要小一点,社会经济效益也必然会好得多,对生产力促进作用大得多。拖了两三年,难度增大了,出现了非解决不可的严峻局面。尽管如此,闯过这一改革难关,还是有许多有利条件的,应该充满信心。物价和工资改革要闯这个难关,主要有利条件是: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国家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大多数社会成员,特别是农民和工人货币收入年年增长,有一定的承受能力;深化企业改革,权责利结合,企业活力增强,多数企业承受能力提高;国际条件很有利。我国的农产品、工业品,绝大多数都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国际市场价格也趋于稳定。因此,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方针,采取正确的改革和稳妥的步骤,改革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四是物价改革的目标是放开。除少数必需品由国家定价外,绝大多数商品采取市场调节,一步到位或两步到位,改双轨制为单轨制,按价值规律办事。物价改革是理顺物价,使之遵循等价交换、平等竞争的原则,形成物价有升有降的商品经济繁荣活跃的局面,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人把物价改革与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等同起来是不对的,这是一种误解。当前出现的物价上涨较大,有正常的,也有不正常的。其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1987年国家零售商品的货源只有6100亿元,虽比上年增长15 .1%,但群众的商品需求量却达到685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9 .4%,缺口740亿元之多。这是由于基本建设规模超过国力,社会集团购买力迅速增长,以及社会消费基金膨胀,增发货币,使货币流通量超过商品流通必需的数量,所以引起通货膨胀。其次,是价格结构性调整,一部分商品价格逐步放开,形成一部分商品涨价,这种结构性调整是必要的,只要坚持小步走的方针,不会出现过大涨价,但由于其他因素,加之价格改革缺乏通盘周密的方案和明确的步骤,在价格结构性调整中出现其他物价乘机“搭车”现象,价格管理出现失控状况。其三,由于生产资料不断涨价和工资成本上升(奖金从2个月增加到4个月,以至现在有的已发6个月),使产品成本逐步提高,推动物价上涨。

当前,我国物价上涨是上述三个方面的合力所致,即结构性价格变动,需求拉动,成本推动。所以,近年来的物价上涨较大因素是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是通货膨胀性的,是不正常的,不是物价改革的必然现象。恰恰相反,是物价改革拖延的结果。为什么这样说呢?在改革中,新旧体制转换必然有一个转换交替过程,在一定时期,新旧体制并存,双轨制并存,是不可避免的。但新体制转换宜快不宜慢,双轨制并存宜短不宜长,双轨制时间越长,发生的问题和弊端会更多,消极性后果也会更大,新体制的正效应将被旧体制的负效应抵消,以致阻碍着新体制的确立和完善。近几年来,许多重要生产资料和生活消费品,采取定价、议价和市价3种价格。3种价格差价很大,同一种商品,只要从定价改为议价或市价,就能大赚钱,于是在市场交换中,产生一个很大空隙和漏洞,商品的中间环节也就必然越搞越多,致使物价失控,造成恶性循环。这也从反面告诉我们,物价改革难题是不能绕的,越拖难度越大,危害也越大。

3.要尽快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反历史经验证明,凡是什么时候注重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什么时候生产力发展就快;反之,生产力发展就受到阻碍和破坏。凡是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的部门、地方、行业和单位,都大大有效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生产力发展受到束缚。那么,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是什么呢?它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呢?商品经济活动的最基本准则是等价交换和平等竞争,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要求商品交换按照社会必要平均劳动量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即等价交换。因此,谁的个别商品的必要劳动量低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之下,谁在交换中处于有利地位,低得越多,获利越大。反之,谁就处于不利地位,以至亏本或破产。所以,等价交换是商品经济的“发动机”,它产生巨大的“原动力”,平等竞争则好像“加速器”一样,对原动力产生加大或加速的作用。赵紫阳同志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我认为最主要的或最基本的也就是等价交换和平等竞争的新秩序。这种新秩序应体现在各个方面,不仅体现在生产、流通、交换、市场以及财政、金融等方面,而且还要体现在分配、工资、奖金、消费等方面,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除经济领域外,还要在政治、法律,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建立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新秩序。只有如此,才能维护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坚持生产力标准,要树立整体观念

社会生产力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它既是一个复杂有机的整体,又是由参加物质生产过程的诸种自然因素、技术因素和社会因素有机结合的一个社会经济体系。生产力是由若干因素结合而组成的,其中各个因素都是生产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生产力并不是各个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这一个一个的组成部分,以其特殊功能,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比如,生产力是由设备、劳动者、原材料、科学技术和管理等5个要素组成。假设某个汽车制造厂,它的年生产能力为每个要素都是10万辆,完全均衡。性质不同的能力是不能简单相加的,不能说每个要素10万辆,5个要素是50万辆。这个厂5个要素各自具有的10万辆创造能力,是5个方面的特殊能力。如果把这些特殊能力分离开来,那么1辆汽车也造不出来。只有把5个局部的特殊能力融为一个整体,才构成一个10万辆的整体能力,能够造出10万辆汽车。反之,汽车制造厂生产力诸因素之间能力不均衡,人员能力计算为年产10万辆,设备能力计算为年产8万辆,原材料能力计算为年产3万辆,管理能力计算为年产5万辆,在这生产诸因素之间的能力不均衡的情况下。汽车年产量是由最低能力因素的水平为基准来决定,所以,它只能生产3万辆。而其他的能力都浪费了,都不是现实的生产力。一个工厂如此,一个县,一个地区,一个省,一个国家也是如此。联系台州地区以生产力要素是否均衡原则来衡量生产力标准。如果原材料(钢材)、能源(煤、电、油)是短线,而劳动力、加工设备是长线,那么我们就要发挥自己的优势。什么是优势,是现实优势还是潜在优势。昨天是优势,今明天是否仍然是优势呢?今天的优势,明天可能不是优势了,所以要扬长避短,扬什么“长”要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样宏观决策才能符合实际,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所以把握生产力标准要从整体上、全局上来看,不能从局部来看。无论是生产力布局,项目建设,投资都要有一个整体、全局的观念。有的从局部来看是好的,但在全局来看是浪费。最近,我在北京,参加《当代中国》丛书编写工作会议,争论一个问题,就是过去搞的三线建设,如果用生产力标准来衡量,它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对四川、湖南等三线建设地区来说是正确的,三线建设奠定了它们的工业基础,但从全国来讲,从整体上讲,把这些生产力集中到山沟里去,不是最佳方案,如果放在沿海地区,可能投资效果会更好,经济发展会更快。所以把握生产力标准要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全局观念。

(三)坚持生产力标准,要树立发展观念

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生产物质资料的现实力量,它是在社会再生产运动中存在和发展的,生产力诸因素在运动中发生变化。它不是静态的结合,而是动态的结合。只有动态的结合才是现实的生产力,所以必须在动态的结合上把握生产力标准。比如,不论发展外向型经济还是发展内向型经济,都要以市场为导向,要以市场的需求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市场需要什么,生产什么,市场需要多少,就生产多少。这样,生产力就得到发展,经济就会繁荣。又如,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发展,不能停留在传统的生产、传统的技术和落后的技术上。

(四)坚持生产力标准,要树立开放观念

现代生产力本质上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为什么呢?一是表现在社会化生产,现代生产力是高度社会化大生产,这种社会化没有区域、国家的界限,与封闭的生产力是相反的;二是表现在生产力不断地分工协作,这种分工本质上都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相互服务的;三是表现在这种社会化生产各种要素都是运动的,相互流动,横向联系的,这个部门可以流向那个部门,这个地区可以流向那个地区,也可以从这个方面流向那个方面。所以,农村改革,把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发展乡镇企业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把农村劳动力捆在几分土地上,生产力就不能发展。只有把劳动力转移出来,解放出来,搞工业生产,同工业生产各种要素结合起来,才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益。现在,发展外向型经济,参加国际分工和交换,充分利用国际的生产要素,使社会再生产扩大到国际范围,加快社会生产力发展。实践证明,闭关自守是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所以,只有树立开放观念,才能更好运用生产力标准,使生产力发展更快,效果更好。

(五)坚持生产力标准,要以效益为中心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满足社会再生产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需要。所以生产力效果或效益是核心问题,物价改革要以提高效益为中心,把握生产力标准也要以效益为中心,看看效益怎么样?是高还是低,见效是快还是慢,宏观上和微观上是否统一。

我认为从整体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开放的观点,效益的观点来运用生产力的标准,才能加快和深化改革,才能加快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生产力标准问题是一个新的问题,临时给我出了这个题目,讲得不对,请同志们批评。

(此文系1988年6月25日在台州地区县(市)领导干部学习班上的辅导报告,刊于1988年7月浙江省委讲师团《干部学习辅导材料》第4期)

同类推荐
  • 反腐与走向现代治理

    反腐与走向现代治理

    聚焦两会,各路权威专家聚焦两年反腐成果,破局现代治理新思路。大规模反腐败能否破权贵除恶政?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路在何方?
  • 怎样当好班组长(最新工会干部培训与业务指导手册)

    怎样当好班组长(最新工会干部培训与业务指导手册)

    为了把广大基层工会干部和职工的思想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把贯彻落实工会十五大精神落实到基层、落实到行动中,因此,非常有必要在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工会干部培训与日常工作业务指导,使得基层工会能够不断推出新举措,指导基层工会工作在各方面的创新发展。
  • 话语权:美国是怎样取得主动的

    话语权:美国是怎样取得主动的

    本书从话语权角度诠释美国长期保持强势地位的原因所在,分析大量经典案例及当下热点话题,提出中国在话语权上的诸多问题及展望。人民币汇率的升值是美国政府转移民众关注力的替罪羊?中国大豆反击战是话语权之战?美国想方设法策反各国社会精英?
  • 制度高于一切

    制度高于一切

    制度高于一切。制度决定成败和兴衰,制度决定高度和跨度。一个发达而进步的企业必基于一种发达而进步的制度。一个昌明而伟大的国度必基于一种昌明而伟大的制度。一个和谐而文明的社会必基于一种和谐而文明的制度。
  • 清廉之光

    清廉之光

    本书深入挖掘江西特色的廉政教育资源,从中精选出廉洁从政的名言警句100条,引导读者与历代先贤、革命先辈进行思想交流。全书分上下编,上编为江西古代先贤箴言,下编为红色江西廉政名言警语。
热门推荐
  • 乾坤灵帝

    乾坤灵帝

    “天地崩,万物灭,魔族来,众生惧。”百年之前,帝魔大战,换来了瞬息间的安详,逝去的却是万千的地域。邪帝陨落、苍生浮雕、边塞神城……六帝式微,匿于世间,提携众生,期待曙光的降临。他,一位少年,二十成帝,负盛誉,抱雄志。究竟,他能否为大陆带来一线生机?八卦可补天,帝魔必两立,纷扰红尘,何人主宰?!“乾坤上下,我为灵帝!”
  • 校草男友在我家

    校草男友在我家

    我是第一次写小说,写的不好,还望多多见谅多多指教,多多关照
  • 花千骨之转世情恋

    花千骨之转世情恋

    转眼十年过去了,又是一世,小骨和和师父会怎样呢?他们很甜哦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鹿唅——我爱你一生一世

    鹿唅——我爱你一生一世

    本小说讲了暖男鹿晗和可爱少女林舒晗的婚后故事,两人都是艺人!
  • 灿白之我一直都在

    灿白之我一直都在

    我以为终有一天,我会彻底将爱情忘记,将你忘记,可是,忽然有一天,我听到了一首旧歌,我的眼泪就下来了,因为这首歌,我们一起听过。
  • 问天问地

    问天问地

    修炼一途,与天争,与地争,与己争;与天斗,与地斗,与己斗。争斗的同时,却又要问天、问地、问己……师兄弟六人在争斗时问天问地,一路前进,将世界颠覆……
  • 荣耀生涯

    荣耀生涯

    从哪里开始,就要从哪里结束。叶庭重回辉煌,却只能成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教练,但是因为真的喜欢这款游戏,叶庭接受了战队的教练职位,勤勤恳恳的开始了自己的教练生涯。后来叶庭说“即便只是教练,可是我从来都以职业选手的标准要求自己。”
  • 魔法乘人心

    魔法乘人心

    听到了吗?命运的时针已经开始转动,沉睡已久的黑暗已经悄然降临,战争的号角已然响起……恐惧、悲鸣、哀嚎、愤怒、绝望等负面情绪即将冲破牢笼……切记人心深不可测……Ps:请注意本文苏,有变身,主角的话其实是好几个,有CP,不喜者、考据党慎入,谢谢。
  • 真玄魂谛卷

    真玄魂谛卷

    入世风云。一入红尘深似海,半生沉浮随波定。人间世情多歧路,悔不当初落凡来。真玄,碎星玉会如何看清发生的一切,身世,未来,世界的走向到底会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