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西方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未来学家,通过报刊发表文章和出版专著,纷纷议论“新产业革命”浪潮。这对全世界产生强烈的反响,引起许多国家的关注。1983年10月9日,赵紫阳总理在国务院召开的一个座谈会上,对世界“新产业革命”问题,发表了一篇重要讲话。他说:不管叫第四次工业革命也好,叫第四次产业革命也好,叫第三次浪潮也好,他们都认为,西方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达到高度工业化以后,现在要从工业社会转入信息社会,或叫做知识、智力社会。他们还说,信息社会就是大量生产知识,“知识的生产力已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这些论点,都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化后经济和社会变化的新动向。赵紫阳总理说,不管他们讲得确切不确切,或者他们还有别的什么目的,但是,我们却可以得到这样一种信息: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或者今后几十年之内,将会有这么一个新趋势,现在已经突破和将要突破的新技术,运用于生产,运用于社会,将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新的飞跃,相应地会带来社会生活的新的变化。他还讲,这样一种发展趋势,对我们今后向“四化”进军来说,“既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在我们面前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时机利用得好,抓紧应用新的科技成果,发展我们自己的经济,使我们同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上的差距缩小;也有另外一种可能,如果我们处理不当,或者漠然视之,那就会使我们同发达国家,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扩大,有可能把我们甩得更远。因此,赵紫阳总理提出来,需要研究我们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对策。这对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今天讲《世界“新产业革命”与对策研究》这个题目,主要是向同志们介绍有关的世界新产业革命发生的背景与特点、动向、意义与内涵的评价及各国采取对策的比较。同时,也讲些个人的看法以引起大家关心和研究世界“新产业革命”和我们的对策。如讲得不妥,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世界“新产业革命”的历史背景及其特点
(一)它有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背景
自19世纪到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之后,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发展到十分尖锐的程度,导致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一次大战,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帝国主义的地盘减少了一大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中国以及朝鲜、东欧等一批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亚、非、拉很多国家虽然尚未进入社会主义,也都摆脱殖民统治而获得了独立,这又使帝国主义的地盘减少了一大片。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国家的经济出现了一度迅速增长的鼎盛时期,但是好景不长,70年代后却遇到重重困难,通货膨胀,失业严重,能源危机,经济增长缓慢。例如,1974年至1976年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以后,西方经济长期处于“滞胀”状态,1980年各工业国家经济又先后陷入衰退。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钢产量已超过1亿吨,1983年却下降到7000多万吨,纺织、造船、汽车等工业,也是一片萧条。正是在资本主义危机重重的背景下,垄断资产阶级及其统治集团眼看那些传统工业已是如同“夕阳西下”,就力图在发展新技术中寻找出路。他们企图找一个药方来鼓舞人心,摆脱困境,幻想出现一个“奇妙的新时代”,挽救资本主义的最后灭亡。
(二)它有“产业革命”发展史的背景
当今,西方国家之所以提出“新产业革命”问题,因为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几次“产业革命”,并对社会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虽然,国内外有关学者对产业革命发展史的划分及其特点或标志的认识有争论,意见并不统一。如果把科学技术史和经济史结合起来考察,可以说,历史上已经发生了三次产业革命,现在面临着第四次产业革命。第一次产业革命于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发生,这次产业革命以纺织机发明和运用为开端,瓦特发明蒸汽机,并得到广泛使用为标志。这次产业革命是以机器为主体的工厂代替以手工业技术为基础的手工工场的革命。这次产业革命创立了一个新时代,即蒸汽时代。这是一个比历史上任何时代(石器时代、陶器时代、新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都发达无比的时代,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这次产业革命最终摧毁了封建主义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第二次产业革命是以电的发明和电力的运用为标志的。它发生在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英国的法拉第创立电磁理论,1872年法国工程师阿尔特纳克发明设计第一台高效率发电机,1882年美国爱迪生在纽约创建了第一座火力发电站,可以廉价地大量生产出电力。二次产业革命的完成,使得蒸汽时代最终为电气时代所取代。伴随着第二次产业革命,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获得了迅猛的发展。19世纪最后30年,世界工业总产值增加了两倍多。其中钢产量猛增55倍,石油产量增加25倍。规模主义庞大的重工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了,资本的集中加快了。如果说,一次产业革命埋葬了封建生产方式,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那么,以电力的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则推动了垄断的发展,使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阶段。第三次产业革命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19世纪末以来自然科学的飞跃发展,特别是物理学的“革命”,从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到相对论、量子理论的创立,为第三次产业革命开辟了道路,而原子能的利用则揭开了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序幕。在第三次产业革命中,人类进入了原子能时代。目前已探明的天然铀可以利用的能量,相当于18500亿~25600亿吨煤的能量,是人类已掌握的一种巨大能源。1公斤铀235原子核全部裂变放出的热量,相当于2500~2700吨标准煤的热量。以100千瓦的核电站与相同规模的火电站比较,核电站每年需要补充30吨核燃料,运输量很小;火电厂每年需消耗标准煤212万吨,运输这些煤炭每天要有1艘万吨轮或3列40节车皮的火车。原子能的广泛使用,必将使人类社会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
当前,世界上在纷纷议论的所谓“新产业革命”,就是第四次产业革命。这次产业革命是指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结合生物工程、宇航工程、海洋工程等尖端技术的应用为标志的。这是一场信息革命或叫知识革命为特点的产业革命。它将使人类社会生产力发生新的飞跃,将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
微电子技术已成为催化这次新产业革命的先锋和核心力量,哪一行业有效地运用它,其生产力就将得到飞跃发展。我国最近试制成功“银河”每秒亿次电子计算机,国际上已制成每秒运行100亿次的。如果每人每秒可计算一次的话,那么一台先进的电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可与全人类的头脑相匹敌,建筑设计一座180万千瓦的核电站,要用300个工程师,从设计到完成出图,要艰苦工作3年,现在只需6个人,用电脑28天可全部完成,并且设计质量更有保证。美国到1983年底,电脑拥有量为1100万台,一年的工作量,相当于4000亿人/年,并解决了许多人力无法解决的课题。电子计算机尽管在单纯计算方面具有惊人的能力,却远未具有人的联想、学习能力,更谈不上创造、情感等复杂思维活动。正在研制的第五代计算机,据称将具有初步联想、学习能力,目前的计算机更接近于人脑。最近,我国派一个专家代表团去参观巴黎航空展览会。在参观的入口处放着的一个美国制造的机器人主动向中国代表团沈教授打招呼:“贵姓?”沈教授回答说:“我姓沈。”机器人又客气地问:“沈先生,您能不能跟我握手呢?”沈教授同机器人握手之后,机器人高兴地说:“我感到很荣幸!”沈教授问它“你几岁了?”机器人回答:“九岁了。”并反问:“您几岁了?”沈教授觉得对机器人不必说得太具体,便回答说:“当然,比你老多了。”机器人很有礼貌地说:“是的,从您的样子可以看出您已经度过很多年可尊敬的岁月。”这时,一架表演飞机吼叫着从屋顶飞过,机器人转过头来,向上望了望,说:“真讨厌!”电脑技术发展是相当快的。从1946年美国制造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以后,经历了电子管(第一代)、晶体管(第二代)、集成电路(第三代)、大规模和超规模集成电路(第四代)的发展过程,现在美、日都在研制带有人工智能(第五代)的电脑。电脑技术的发展,运算速度越高越快,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多、价格越来越低。1946年美国制造的第一台电子管电子计算机,用了1 .8万个真空管,占有170平方米,重30吨,耗电140千瓦,每秒运算5000次,价值1000万美元。20世纪70年代以来,集成电路和微处理器差不多每3年就更新1次,已由4位机变成32位机,最初的集成线路板,在36平方毫米的硅片上只能放50个元件,而现在则已超过100万个,其性能提高了100万倍,价格降低1万倍。现在一般1部电脑只有4000美元左右,家庭用的1部简单微电脑不到80美元。这就为电脑广泛用于工农业生产、企业管理、科学研究、教学以及家庭生活等准备了物质条件。
生物技术又称生物工程。它主要内容包括:遗传工程、重组基因技术、细胞融合技术、酶工程、发酵工程、生物冶金和仿生技术,等等。运用生物技术,用试管配育法,将使猪、牛长得如同象一般大,肉质特别鲜美可口,用细胞融合技术可以培育出含有高蛋白的稻、麦等谷物和含有高容量维生素丙的鲜嫩可口的蔬菜和水果,甚至还可以培育出上结西红柿、下长土豆的新物种,这种高蛋白的粮食供食用,等于人吃了一碗饭同时又吃了三分之一碗的肉类。运用重组基因技术,可以培育出类似大豆等具有固氮能力的谷种,不必用大量氮肥而保证农作物的高产。牛吃了草为什么几小时后变成牛奶?这是依靠酶和氨基酸进行生物工程的结果,如果运用酶工程技术,可以从草中直接提炼出奶。用微生物从矿石中直接提取出重金属和稀土金属。还可以运用生物技术制造一些药物,如用于治癌症的干扰素,甚至可以制造各种疫苗,用免疫法预防肝炎、肿瘤等病,所谓不治之症———癌,也将成为历史的名词。这些决不是神话,也不是骇人听闻的妄言,而是有科学根据的。美、日、英、法、苏等国都把生物技术作为迎接新的产业革命的重大战略目标来制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
海洋工程,主要有深海技术、极地技术、海水资源开发技术、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技术、海洋能源利用技术等。海洋的资源丰富,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开发领域。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的历史。在农业社会里,人类主要是利用大陆地表的可再生资源,在工业社会里,人类不断扩大地下非再生资源的开发,同时强化地表资源的利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对广漠宇宙空间和浩瀚海洋的开发已成为人类努力的方向。海洋开发成为正在兴起的四大关键产业之一。可以运用海洋工程技术,获取各种资源。海水中蕴藏80多种化学元素和巨大的能源资源———氘氚。这是两种氢同位素,可用于热核反应,充分利用起来,可供人类用100亿年。海洋将是人类未来能源、矿产、食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三)它有西方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未来学家提出一套“新产业革命”的理论和主张的背景
这主要集中反映在三部著作中,即美国贝尔的《后工业社会》、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和奈斯比特的《大趋势》。
贝尔是美国的社会学家,1973年,他出版《后工业社会的到来———社会预测的尝试》一书。他认为,未来社会具有五大特征:(1)经济上以制造业为主转向以服务业为主;(2)在各种职业成分中科技人员将成为主导部分;(3)知识将成为社会进步和人类进行决策的根本依据;(4)未来的发展取决于技术管理和技术评价;(5)人类将使用新的“智能技术”考虑各种因素,以数学推理的方法进行决策。
另一个美国社会学家托夫勒,1980年出版了《第三次浪潮》,提出了“三次浪潮”的理论。第一次浪潮是指大约1万年前开始懂得猎业生产变游牧为定居,使人类从原始的渔农时代进入了“文明”的农业时代。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结构、家庭等发生一系列根本性变化。他把这称为农业革命浪潮。300年前在英国发生的工业革命是第二次浪潮。这次浪潮有六个原则或特点:(1)标准化。在产品、时间、政治信仰、经济结构等方面都强调标准化,例如不仅食品标准化、电灯泡、汽车变速器标准化,而且公司、业务程序和行政管理也标准化。不仅人的劳动标准化,雇佣办法也标准化,还有标准化的测验,标准化的工资等级、标准化的学校课程、入学条件、学分计算,等等。(2)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劳动越来越专业化。(3)集中化。资本集中到大公司、垄断组织,人口集中到城市,工人集中到工厂,孩子集中到学校,疯子集中到疯人院,犯人集中到监狱。(4)同步化。为了互相密切配合,每个人都大约在同一时间起床、吃饭、上下班、回家、睡觉,甚至谈恋爱也多少集中在同一个时候。(5)大型化。越大越好,“大”成了“有效率”的同义词。大企业、大公司、大工程和摩天大楼,等等。(6)集权化。中央集权的管理成了工业化国家的先进办法。第三次浪潮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发生在美国,这次浪潮是继工业革命浪潮后的信息革命浪潮,使人类社会经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将进入信息社会。他认为,第三次浪潮的到来将改造现有的工业社会,并把人类社会引向更美好的未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宇航工程、海洋工程的发展将成为这次浪潮的新产业革命的骨干。第三次浪潮的主要特点是多样化、个性化、小型化。恰好与第二次浪潮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它造成的是非群体化社会,群体被分解为小块,各具特点,社会组织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比如,第二次浪潮中,先进的工厂是大批量生产同样的产品,而在第三次浪潮中,最先进的工厂是在从事小批量生产,由一致化生产变成了多样化的生产,过去认为大规模生产是最先进的方式,现在最先进的生产方式是采用小电脑控制,按照顾客特定要求进行小批量生产。在新的生产制度下,工厂变得更加个性化,工作时间不再需要统一,可以实行弹性工作时间,许多人的工作从工厂转移到家里,目前美国有50%~70%的工人并不接触产品,他们接触的是纸、打字机,电话、计算机,只有极少数的人接触产品,生产符号,像这样的工作是可以在家里进行的。
奈斯比特是美国的社会学、经济学家,他于1982年出版了《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一书。这本书论述的是美国社会,实际上涉及整个西方社会。他认为,美国正处在新旧两个时代,即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交替时期。美国已出现十大趋势:(1)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趋势;(2)从强制性技术向高技术与高情感相平衡的变化趋势;(3)从国家经济向世界经济的变化趋势;(4)从短期考虑向长期展望的变化趋势;(5)从集中向分散的发展趋势;(6)从靠社会机构帮助向自助的变化趋势;(7)从代议民主制向全民参加的民主制的转变趋势;(8)从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向网络组织结构的变化趋势;(9)从北方向南方的发展趋势,(10)从有限选择向多种选择的发展趋势。
从以上介绍的三方面背景可以看出,世界“新产业革命”并非偶然,而是有它的客观必然性的。
二、正确评价世界“新产业革命”的理论与意义
我们从世界“新产业革命”背景的介绍中,一方面,应注意到有一些根本观点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比如,把人类社会发展史划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这显然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五种生产方式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是相违背的;把产业革命或技术革命说成是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唯一动力,这同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里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着或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的原理是相违背的;把新的产业革命说成是资本主义解决矛盾、摆脱危机,走向美好未来的希望,这同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原理是相违背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新产业革命理论的基本方面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的。这就是西方国家经济出现的变化,国外学者的各种分析和见解,对于我们研究和制定对策,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有许多值得重视和可以借鉴的东西。我认为这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新产业革命或新技术革命,将带来生产力的飞跃和生产体系组织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的飞跃
在20世纪末或者在未来几十年内,现在已经突破和将要突破的高新技术,将得到广泛运用,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高新技术产业群将会迅速成长壮大,虽然,传统产业不可能也不应当完全被取代,但是在整个国民经济中高新产业所占比重将会有大幅度增长。
(二)新产业革命或新技术革命,将使知识越来越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
农业革命时代战略资源是自然资源,工业革命时代战略资源是资本,当今,新的产业革命,战略资源是信息、知识,是智力开发。过去的经济发展是靠占有自然资源、占有资本为基础的,现在靠信息,靠利用更多的知识来创造更好的产品,提供更好的服务,增加产品和劳务中信息的比重,减少物资消耗的比重。在微电子技术广泛应用的时代,战略资源是信息,大多数人将从事信息工作,劳动技能主要不是靠体力,而是以智力和知识为基础的。价值增值主要靠知识。恩格斯曾经指出:“科学在马克思看来,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76页)近30年来,科学技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据英国科学家詹姆斯·马丁的预测,人类的科学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1倍,20世纪中叶每10年增加1倍,20世纪70年代则是每5年增加1倍;目前有的专家估计是每3年增加1倍。为了适应知识更新快的特点,无论是儿童、青年,还是中年人,个个都得终身学习,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和获得新的技能。因此,有系统地进行知识生产,不断地扩大人的智力,已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
(三)新产业革命或新技术革命,将大大提高人类思维劳动的效率,导致劳动方式的巨大变化
1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产业革命,机器代替手工劳动是人手的延长,动力机和能源的革命是人的体力的扩大,开创了利用机械代替人类的体力劳动的时代,相应的劳动方式也发生了革命。现在新的产业革命或新的技术革命,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开创了利用机械部分代替人类脑力劳动的时代,使社会的组织结构和人们的活动方式、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趋向小型化、分散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大量出现无人工厂、无人商店、无人办公室,人们可以分散在家里办公,或实行弹性工作时间,有了视频终端的电子通讯,将减少人们的直接接触和外出公差。家庭将成为居住、工作和各种智能活动的场所。
(四)新产业革命或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将冲击传统教育、传统文化、传统新闻、传统医疗等等,促使教育制度、文化活动形式、新闻传递方式以及医疗诊治方式的深刻变革
不改革落后的经济体制和管理方式,不改革教育、文化以及行政的管理体制、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新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就会受阻。所以,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促进新兴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促进经济的飞跃发展的重要条件。西方有的未来学家认为,农业社会的人们习惯向过去看,根据过去的经验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工业社会的人们倾向性是注重现在。而在信息社会里,人们注意的是未来。因此,重视未来社会的经济、科学技术的开发,风险投资大大增加,加强技术密集区的建设,促进技术密集区、市的形成,是推动新兴技术的开发应用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
(五)新产业革命或新技术革命将使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发生新的变化,产生新的矛盾
一些发达国家,由于微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生产和管理实现高度自动化,生物技术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新能源、新材料的开发和利用,等等,因而,它们对不发达国家在原料、材料、石油、劳力等资源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而不发达国家的优势将会逐步消失。同时,发达国家还会把传统工业、传统农业等陈旧的设备和过时的技术转移到不发达国家。如果不发达国家看不到面临着世界新的产业革命的这种挑战,不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争取缩小技术差距,应对在国际经济关系中遇到的新的压力,那么,确实存在着被发达国家甩得更远的危险。
三、世界新产业革命各国采取对策的比较分析
与历史上的前三次产业革命不同,对于信息革命,许多国家是自觉进行的。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就制定了耗资巨大、雄心勃勃的信息革命计划。美国、西欧各国也研究和制定了这方面的计划。例如,1978年5月,法国政府公布了关于信息革命的考察报告。英国把1982年称之为“信息年”。一场前所未有的“信息热”正席卷全球。在这场新的产业革命中,工业发达国家正在迅速地向所谓“信息社会”过渡。电子计算机化水平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标志。根据日本展望公司提供的资料,按货币计算,美国电子计算机安装比重占世界各国电子计算机安装比重的45 。4%,占第一位;其次是西德、英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发展中国家总计为13%。美国目前知识部类的生产活动创造着国民生产总值一半左右的价值。兰得公司估计到2000年,2%的美国人就可以生产出足以供全国生活需要的工业品。美国白领工人超过蓝领工人,从事信息工作的已达到60%以上,从事制造业的劳动力只占全国劳动力的13%。日本,在1978年已销售了1万台电脑(60亿日元),1980年销售11万台(330亿日元),1982年销售60万台(1700亿日元),目前,约拥有200万台。西欧,1982年销售140万台电脑(60%是进口的),共拥有260万台电脑。在电脑工业发展过程中,各国都逐步形成一个中心基地。美国的“硅谷”,被称为“电子革命”的中心地带。日本的“硅谷”在筑波。英国在苏格兰地区,也有一个英国的“硅谷”。虽然,世界各国对新的产业革命,都抱积极态度,然而,它们根据各自的情况,出于不同的战略目标,采取不同的对策。
(一)美国采取“保”的对策,目标是保住它在高新技术方面的优势地位
美国现在空间技术方面受到苏联和西欧的挑战,在微电子技术和生物技术方面又受到强手日本的挑战,原来在高新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不稳固。它为了保住高新技术的领先地位,一方面,从政治上、法律上和经济上设置种种障碍,阻止高新技术外流,实行尖端技术的封锁政策;另一方面,利用科学基础雄厚的长处,加快应用技术研究。美国政府决定在今后5年,着重宇航、激光武器、空间武器、人工智能计算机的研究和开发。同时,加强生物工程的研究及商业化生产。美国的长处是,科学基础雄厚,科研经费和风险资本多,企业家有冒险创业精神,问题在于教育跟不上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科技人员短缺。
(二)日本采取“攻”的对策,提出“技术立国”的目标
过去,日本在传统工业领域方面尝到了后来居上的甜头,现在,它在这次新产业革命中,又雄心勃勃地向美国挑战,夺技术皇冠,夺中心,夺市场。它东边依靠美国的科学技术,西边利用中国的资源和市场,倾全力要在这场新的产业革命中夺取冠军。日本政府通商产业省组织了全国的专家,对“信息化社会”进行了两次全国性的讨论,并写出了信息化对日本的影响和政策性的论证报告书。政府决定大力支持第五代计算机发展计划和光通信计划,把研制高性能机器人作为今后发展尖端技术的重点之一。日本,近几年掀起了一股“机器人热”,1981年全国拥有10万台机器人,占世界使用机器人总数的80%。在“汽车之战”中,日本打败了美国和西欧,原因之一就是日本大量采用机器人,每个日本汽车工人年均生产70辆汽车,而法国只有7.9辆。日本通产省宣布实行两项计划,一是投资1亿美元的8年计划,生产一种运算速度比美国现有超级计算机要快100倍的计算机。二是投资5亿美元的10年计划研制人工智能电子计算机。日本特别强调独创技术的开发,针对本国自然资源贫乏、国土面积小、经济力量强的特点,大刀阔斧地调整产业结构,主动抑制或削减钢铁、石油化工,造船等工业产量;加快发展能源和材料消耗低,附加价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它把新能源的开发放在首位,而把研制新材料和向空间与海洋进军列为第二目标,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猛攻15年,争取科学技术生产站在世界前列。
(三)西欧采取“联合”对策,在新产业革命浪潮中,西欧各国落后于美、日、苏等国家,处于被动状态
英国《金融时报》哀叹,在决定由谁把持未来新兴工业的全球竞争中,欧洲的问题不是害怕失去领先地位,而是如何追上别人。欧洲有识之士呼吁协调各国的科学技术和工业的政策,合作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公司之间合理分配市场。但由于各国力量不一,意见分歧,这种“联合”对策的实现困难重重。英国深感过去30年的失策,现决心采取“广开门户、利用外资、技术兴邦”的战略。法国政府在1979年召集了一次国际性的“信息与社会”的研讨会。1982年初召开了4000人规模的全国性科学技术发展会议,明确要抓高新技术重点是信息技术;1983年9月,法国总理莫鲁瓦在世界第九届计算机大会开幕式上发言,提出要面向新的挑战,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表明要由西欧联合起来与美国、日本竞争。法国自密特朗担任总统两年多来,为发展高新技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采取了果断的行动,提出了“决不让法国在高技术方面沦为二等国地位”,采取全国科研、生产总动员,从改革产业结构、教育、科研体制入手,5年内投资198亿美元,以重金招聘贤才、培育新人才的对策。密特朗被法国人誉为“未来的捍卫者”。西德,采取与美国、日本同步发展的措施,各经济部门正在广泛地应用电脑,大量创造和使用工业用机器人。
(四)苏联采取“对抗”对策
苏联的科学技术总体上是略落后于美国,但在某些方面略先于美国,这种略先地位也是在你追我赶的竞争中经常变化的。如人造卫星上天,苏联略先于美国,可是,后来美国航天飞机试飞成功,宇航技术又超过苏联。与日本相比,是否可以说,总体上苏联处于领先地位,但又在很多方面日本超过苏联,特别是微电子技术和生物技术方面。而苏联的长处是人力、物力、财力高度集中,同时具有相当水平的科学基础,加上近10多年来经济发展较快,政局尚稳定。因此,在各个方面同美国采取“对抗”的态势。但似乎长期来高新技术发展重点放在军事方面,特别是放在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两个方面,在这两个方面接近美国水平,而微电子技术还落后于美国10年至15年,生物技术的差距也不小。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把“人工智能”和“重组基因”说成是反动的、唯心的。所以,造成这样严重的后果。现在,苏联已总结和吸取这个教训,对微电子技术和生物技术采取“外引内拓,依靠技术,扩大投资,形成力量,缩小差距”的对策。苏联最近作出关于加快国民经济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决定指出在使用自动化机器、机器人成套设备和计算机设备的基础上,广泛实现工艺流程的自动化是加快科技进步的主要方向之一。同时,苏联政府决定设立专门组织,以加速生物工程的工业化过程。在苏共二十五大上,生物工程被提高到影响苏联经济发展的关键地位的高度,要求在今后5年内,生物工业的发展比其他工业,发展快4倍。苏联生物工程的研究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五)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采取的对策
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所采取的对策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如新加坡。它靠传统工业实现起飞后,开始进行本国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政府大力发展计算机,尤其重视软件开发。它积极支持和鼓励工业界实现生产自动化,重点放在推广使用机器人,全国实行电脑教育五年计划。同时,它强调特种化工医药、飞机零件、电子器件和精密机械等部门的发展。它雄心勃勃地提出要把新加坡建设成为亚洲的“信息中心”。另一类以印度为代表。它采取积极追赶的对策,在1982年就决定发展以电脑为中心的微电小工业作为发展经济的基本国策,并采取“四出招引外资,大量引进技术,网罗人才,奖励投资”等一整套做法,计划在2000年微电子技术水平和生产总值方面在亚洲跃居第二位。但是,印度科学基础差,经济发展水平低,困难重重。再一类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内外等种种原因,新的产业革命还未能提到国家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议事日程。
综观上述,我们可以看出,面临新产业革命的到来,一些国家所采取的对策和措施,都是从本国的情况和特点出发的。如美国优先发展宇航、激光武器和战略核武器,是为了满足它称霸全球利益的需要。日本偏重于新材料和新能源的开发,是为了解决它本国资源匮乏等问题。苏联大力提倡推广使用机器人和加紧发展生物工程,是为了缓和它国内劳力不足和缺粮严重等矛盾。我们考察和研究这些动向,对我国迎接新产业革命的挑战,将采用什么对策、步骤和措施,不是没有意义的。
四、世界新产业革命与我国对策选择
我们应从如下几种对策的比较中,选择正确的、可行的对策。
(一)“照抄”对策
这种对策的特点,是顺着人家走过的老路走,先经过传统工业的发展阶段,再进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阶段。这主要是看不到“新产业革命”造成的有利时机,不发达国家可以跳越传统工业某些发展阶段,而直接采用先进技术,有可能缩小不发达国家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甚至有可能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然而,采取“照抄”对策,把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工业技术水平作为我们20世纪末要达到的目标,那么,到20世纪末,即使我们真的达到了这样的水平,那时西方国家的水平又已经向前发展了,我们还是落后15年至20年。这是一种“等距离赶追”,结果是永远在世界先进水平后面爬行,落后的帽子就永远也摘不掉。
(二)“封闭”对策
这种对策的特点是,把自力更生同争取外援对立起来,把自力更生片面理解为一切靠自己,一切要从头做起。主张采取这种对策的人,对世界新产业革命漠不关心,对世界上最新的科学知识、最新的先进技术、最新的科技动向,反应迟钝,甚至有的人把当代人类创造的新成果当作异端邪说,当作精神污染,当作资产阶级糖衣炮弹。这种“左”的“封闭”对策,主要是对我们面临着世界新产业革命挑战的意义认识不足。这种“封闭”的做法是自然经济的反映,而开放和交流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客观要求。如果采用“封闭”对策,反对引进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保护落后,那么,党的十二大制定的宏伟目标就会变成空话。
(三)“赶超”对策
这种对策的特点是,要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什么都要“自成体系”,什么都要“赶上超过”。这种所谓“全面赶超”的要求,是单凭主观愿望而违背客观可能的。我国历史上曾经采用过大跃进运动的做法,实践证明,这种脱离国情,违反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的要求是办不到的。所以,这是一种“空想”的对策。
(四)“改造”对策
这种对策的特点是,不主张发展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只主张引进新技术改造旧企业,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改造传统工业对立起来。持这种主张的同志认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花钱多,技术要求高,现在没有力量搞,还是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保证传统工业重点要紧。他们没有看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改造传统工业,提高其素质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带动生产体系组织结构以及经济结构优化和提升的独立力量。如果采取这种对策,改造传统工业就会失去依靠力量和物质基础,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应用新兴技术,传统能源开发会遇到困难,新能源的开发更不可能,交通、农业也是如此,这样,只能在低水平、低效益上重复。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进外资,引进先进技术,不是说绝对不能引进传统工艺设备和技术,然而,首要的是应从发展自己的高新技术产业为出发点,只有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来,成为一种独立的力量,那么,才能全面系统彻底地改造传统工业,根本改变传统工业的面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
(五)“发展和改造”相结合的对策
这种对策的特点:一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尽快建设技术密集区或市,形成自己的“硅谷”。逐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调整改变我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在“四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二是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加速改造传统工业,使企业素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那种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其成为独立力量,显然是不对的,然而,离开应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那么,不仅新兴产业的发展缺少相应的市场,而且它也不可能在推广应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三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高、中、低多层次技术并存的技术结构。正如工业社会,飞机、汽车和马车并存,不影响工业革命完成一样,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相结合,高、中、低多层次技术并存也不会影响新的产业革命完成。
从上述五种对策的比较分析中,显然,第五种对策应是中国新产业革命对策的正确选择。因为这种对策是既从我国国情出发,又有战略眼光,走中国式的新路子。如果我们坚定地采取这种对策,迎头赶上,完全可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到20世纪末或21世纪初争取加入世界先进国家之列。我们采取这一对策,意味着要跳越20年,这可能吗?我认为是可能的。在前进的道路上,尽管有不少困难,但是,有利条件很多。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有勤劳智慧的10亿人民,有一个门类齐全、具有一定水平的工业体系,有一支具有相当水平的科技队伍,在不少部门或领域也有一些科学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有英明的、成熟的党的正确领导,有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等能够调动人们积极性的政策,还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世界新产业革命时代,跳跃前进,后来居上,不完全是一种推测。例如,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它的工业技术水平与我们的差距并不大,而日本只用了20年时间,跳跃了四个年代即40年,进入了世界先进水平的前列。我国的热核爆炸、卫星上天和回收、合成胰岛素的成功和每秒运算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的投入使用,最近同步通信卫星发射成功等等,都证明我国有能力也有可能跳越某些发展阶段。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学者也看到这一点。如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去年(注1983年)访问上海时,他对记者说:“发展中国家可以以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道路为借鉴,跳过某些传统工业的发展阶段,直接采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的某些经济部门可以直接进入遗传工程、激光、微型电子计算机等标志的新时代。”《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今天第三世界国家也许可以不经过“第二次浪潮”的发展,而采取全新的路线达到“第三次浪潮”的文明。
我们要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取决于正确的决策,全面的规划,明确的步骤,有效的措施。我认为,当前在战略思想和战略决策上,亟须解决的问题是:
第一,要有敢于迎战、善于拼搏、实事求是、讲求实效的思想。不搞一哄而起,低水平上重复,不搞徒有名而无实效的消耗战。比如,现在出现一种“电脑热”,应该说,这是一种好现象,但是也出现一种不好的倾向,盲目引进,相应的条件,特别是软件、技术人员培训等条件尚不具备,引进的“电脑”不能发挥作用,变成“高级玩具”,放在那里唱“东方红”,用“电脑”唱“东方红”是唱不出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来的。这是一种很大的浪费。
第二,要抓住世界新产业革命给我们提供的良机,从我国国情出发,做好迎接挑战的总体规划。我们制定对策的总目标是促进实现党的十二大提出的经济发展任务,并为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高度发展奠定基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进先进拔术,重点应放在微电子技术、生物技术上,同时要重视新能源、新材料的开发和利用,相应地把光纤通信搞上去。微电子技术研制和应用的重点要放在提高精密度,提高加工深度,提高工艺水平,节约能源,节约原材料,开发新能源,开发新材料,开拓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发展生物技术重点放在农业上,尤其是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发展微型电子技术也要考虑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服务。在发展和应用高新产业技术中,对不同的部门要提出不同的要求、步骤和措施,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应有不同的重点,对沿海和内地、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城市和农村的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推广要采取“三级转移”的战略,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向沿海转移;然后,从沿海向内地转移;中心城市向中小城市和农村转移。我们要吸收历史经验教训,从现实条件出发,不能搞所谓“大跃进”那一套。当今,更重要的是,在世界新产业革命浪潮中,我们浙江怎么办?新产业革命或新技术革命对浙江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浙江如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何应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新产业革命对浙江农业现代化有何关系?浙江发展电子工业应采取什么战略?浙江发展生物技术的前景与途径是什么?浙江开发海洋产业的前景与条件是什么?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认真地加以研究解决的新课题。
第三,要加快改革管理体制的步伐,以适应迎接世界新产业革命的形势。有人说,世界新产业革命这场挑战,不仅是对我们科技能力的挑战,更关键的是对我们管理体制的挑战。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当前,我国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落后的管理体制、管理水平是一个突出的矛盾。管理体制的主要弊端是:集中过多;统得过死;企业缺乏自主权,缺乏活力,缺乏动力。要全面地系统地改革体制,解除那些不利于甚至严重阻碍高新技术引进与创新和新产品研究与试制的一切政策、法规和制度。
第四,要重视智力开发,加快发展教育,大力培养人才。在“新产业革命”时代,智力和知识是推动社会飞速进步,经济快速增长的力量源泉,拥有大批高水平的各种门类的人才,将是一个国家力量强大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要把增加智力投资,发展教育,培养千百万高级技术人才和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作为最重要的战略目标来安排。在培养人才中,还要特别重视培养高中级管理人才。未来20年谁将跑得最快?决定跑得快慢、好坏的核心问题在于决策,在于决策者的水平。所以下一代、下两代国家高中层领导人水平的高低,对今后20年的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一个国家若有2000名具有多门科学知识、既掌握先进的社会科学、又熟悉自然科学的一流专家;他们高瞻远瞩,思路开阔,有魄力,有胆略,敢于和善于排除各种干扰,能极大地调动人民群众创新的积极性,这个国家就将站在世界的前列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高峰。我们要十分重视培养人才,这是在世界“新产业革命”挑战面前能否获胜的关键。
第五,要坚持走开放的路子。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积累资金有限,而迎接这场挑战,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巨额资金,这是一个尖锐的矛盾。在国际环境对我极为有利的情况下,要大胆利用外资,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以加快“四化”步伐。最近,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厦门两个特区后强调指出:“指导思想不是收而是放。”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除积极办好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4个特区外,又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采取给权力、给政策的办法,放手引进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建立和发展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推广应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我们要利用两个资源,开拓两个市场,学会两套本领,以达到充分利用良机,振兴中华的目的。
(此文系1984年4月在浙江省水产厅系统干部培训班上的授课稿,并刊于《渔业经济研究通讯》198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