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文·托佛勒曾说“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文盲不是不能读和写的人,而是不能学、无法抛弃陋习和不愿重新再学的人。”
哈佛大学的学者们认为,现在的企业发展已经进入了第六阶段——全球化和知识化阶段。在这个阶段,企业将变为一个新的形态——学习型组织。在学习型的企业组织中,无论是分配你完成一个应急任务,还是反复要求你在短时间内成为某个新项目的行家,善于学习都能使你在变化无常的环境中应付自如。
真正善于学习和工作的人,一定是那些随时随地注意观察,吸收各种可能的、潜在的信息的人。方法绝不是简单的模仿,更不是生搬硬套。一个只会简单模仿而毫无特点和创造力的人是不会在工作中脱颖而出取得好的工作成绩的。
有一则寓言,讲一只乌鸦看到老鹰从天空中俯冲下来擒住了山羊,十分羡慕,也模仿老鹰的样子,从天空中俯冲下来,结果爪子插入岩石中不能自拔,被牧羊人捉回家中。乌鸦的学习精神令人佩服,但是乌鸦却没有认清自己,只是简单地模仿,乌鸦是不可能成为老鹰的。
所以,方法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知识、专业、经验与社会阅历都要考虑进去,切勿简单模仿,弄巧成拙。
但是,对模仿也不能一概而论,如果用心地模仿,在模仿中学习他人的长处,学习他人工作方法中的可取之处,消化吸收为己所用,这样的模仿也是寻求正确工作方法的一条可取之路。而你所模仿的那些人,他们必须是优秀的。
优秀的人并不只是企业的领导者,而是那些在人格、品行、学问、道德都胜过你的人,与他们交往,你就能尽量吸收到种种对你有益的东西,就可以提高你自己的能力,可以激发你更大的工作潜能来。
观察优秀者的做事方法,你会发现,他们看事情的角度不一样,管理时间的方式不一样,与别人互动的方式也不相同。如果他们所做的你也做到了,甚至能做得更好,你才会像他们一样优秀。
你要有这样的意识:工作并不只是简单地为企业或老板工作,工作是在为自己积累。
方法是技巧,但不是投机取巧
一些公司内部笼罩着一种紧张的气氛,员工抱怨老板太苛刻,整天像监工一样监督自己;老板则抱怨员工不能尽职尽责,没有监督就没有工作效率,在的时候工作很积极的样子,不在的时候就另一个样,开始投机取巧。
必须承认的是,有些老板对于员工是过于苛刻的。他们时刻盯着员工的一举一动。但是,从员工的角度说,是否也应该自我检讨一番,你的工作表现确实可以令老板满意吗?你从来没有投机取巧过吗?
不可否认的是,投机取巧是如此普遍地存在于公司和各种组织中,成为当今社会的痼疾。
有一个被多次引用的故事,在这里想再次引用它。
在一家餐馆中,有两个人在从事同样的洗碗工作,老板要求他们每个碗要洗七次。开始时他们都能按照经理要求的去做,可是后来,他们中的一个开始减少次数,先是每只碗洗六次,后来变成五次,最后只洗一次;而另一个始终坚持每只碗洗七次。虽然那个投机取巧的人掩饰得很好,但不久后老板发现了这个投机取巧的员工,毫不犹豫地把他开除了。
工作中投机取巧也许能让你获得一时的便利,但却埋下隐患,从长远来看,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有些人本来有才华与能力,很有前途,但是由于没有养成踏实求实的好习惯,工作中自然无法取得应有的成绩。一个人一旦养成投机取巧的习惯,品格就会大打折扣,因而使他在做事做人方面表现出不够忠实的一面。生活中的各种实例生动地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无论事情大小,如果总是试图投机取巧,可能表面上看来会节约一些时间和精力,但结果往往是浪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钱财。
在一家跨国公司的招聘启事上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是聪明的且诚实的人,请留下来,我们会给你人生成功的机会;如果你聪明,但缺少诚信,那么请走开,这里绝不会为你留下半点的空间。诚实是通往荣誉的必经之路,那些试图绕过勤奋,寻找捷径的人,总是被排斥在荣誉的大门之外。
工作中绝不能投机取巧,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寻找工作中的技巧。无论多么复杂多变的工作任务,总会有一定的技巧在里面,从实际出发去有效地解决问题,是一个聪明的工作者的标志。大凡有所作为之人,都是那些认真对待问题,巧妙处理问题的人。
技巧是成功的手段,而投机取巧只是在注定失败的工作中取得了暂时的胜利而已,两者的关系,从长远来看,不言而喻。
拥有专业知识并非意味着懂得方法
在工作中,拥有专业知识是一个人可以胜任自己工作的基础,但是有了专业知识并不代表着你就一定可以胜任目前的工作。同样的道理,如果你认为自己把在学校中所获得的专业知识牢记在心就可以在工作中大展拳脚了,那就大错特错了。工作并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使用,更是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
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国王,他想聘用五位学者作为他的宫廷顾问。这五位学者分别是逻辑学家、语言学家、生物学家、占星家和音乐家。他们都表示自己在某一方面很有专长,但是国王并不知道怎样考查他们。在聪明的宰相建议下,国王让五个人先去自己做饭吃,通过生活中的这一自理能力来考查他们的综合素质,然后再根据考查结果来奖赏他们。
宰相安排他们住在一间宽敞的房子里,并准备好了必要的用具,另外还有一些米,剩下的东西只能靠他们自己去找了。为了更好地考查他们,宰相还特地派了一些属下暗中观察他们的行踪。
为了做饭,五个学者做了分工。逻辑学家去市场上买酥油,很快就提着一罐子酥油回来了,可是他的逻辑学知识使他情不自禁自问道:究竟是罐子粘着酥油呢,还是酥油粘着罐子?他反复考虑仍然不得其解。最后他只好亲自试验一下,以便弄清这个逻辑关系。于是,他把罐子口朝下一翻,还没等他回过味来,一罐子油都撒在了地上。这回逻辑学家才弄清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他为弄清了这个逻辑关系而兴奋不已,于是愉快地拿着空罐子回到了住处。
语言学家去街上买牛奶。在大街上,他遇到一个卖牛奶的姑娘,那个姑娘在大声地吆喝着,他听到那个姑娘的吆喝不符合语法,于是走上前去对她说:“看来你是个外地的野姑娘!每一个词和每一个字很神圣,发音不对就等于糟蹋了它,这是亵渎圣物。”姑娘听了这番教训和责备很不高兴,她回敬说:“你是哪儿来的?你才是一个野人,你有什么资格教训我,先管好你自己的舌头吧。如果你想买牛奶的话,就买,不然,就闭上你的嘴,滚开吧!你不要在这儿浪费时间了?”
听了这顿数落,语言学家火了,说:“如果我从像你这样不懂语法的人手里买牛奶,我也会因此而招致罪恶。”他说完气呼呼地走了,最后也没买回牛奶。
生物学家来到市场上买菜。他看到那里有各种各样的菜,有茄子、西葫芦还有韭菜,但是他想,茄子吃了使人发热,西葫芦吃了使人发冷,韭菜的根茎吃了常引起痛风症……他发现每种菜都有缺点,选来选去总是不如意。最后他什么菜也没有买,只好空着两手回到住处。
占星家来到了附近的森林中寻找树枝、柴草,准备烧饭用。他爬到一棵榕树上去折树枝,忽然听到有一只变色龙在树上咕噜咕噜地叫起来。占星家自言自语说:“这个叫声很不吉利,我最好还是下去吧。”当他试图下来时,地上有只蜥蜴又叫了起来。他想,这个声音好像也不太吉利,怎么办呢?等到那只蜥蜴不再发出叫声时,他才匆忙从树上跳了下来,可是这时天已经快黑了,他只好回到住处,当然也是两手空空。
当四个学者都出去采购时,音乐家开始用仅有的一点柴火和小米煮粥了。他把开水倒在锅里,再加入小米,盖上锅盖,点着火。不一会儿蒸汽噗噗地冒出来,把锅盖顶得啪啦啪啦直响,听到这种声音,音乐家的灵感来了。他随着锅盖跳动的节奏,谱起曲子来。过了一会儿听不见响声了,却冒出一股怪味来,这时音乐家的灵感也消失了,他赶忙掀开锅一看:“哎呀!糟了,小米粥全粘在锅底上了。”
到了晚上,五个学者聚到了一起,他们相互指责起来,都说因为别人没有配合好,所以才没有做好饭,但谁也没有想到自己的错误。
国王通过暗中监视他们的人知道了这一切情况,他很同情五个学者。最后他把他们叫到一起说道:“先生们,光有书本上的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没有人愿意聘用一个书呆子。生活需要方方面面的知识,仅有专业知识也是不行的,你们还要注意各方面的均衡发展。”
是的,光有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一个只掌握书本知识的人是毫无用处的,只有将知识与具体的工作结合在一起才可以顺利地完成交待给你的工作。永远不要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过于信赖,你需要做的是如何将自己的知识应用在工作中,只有这样,你的知识才会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也才会帮助你解决工作中发生的问题,知识的价值才能够得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