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就要找对方法
工作,其实就是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选择好的方法至关重要。因为在正确的方法指导下,我们能以最少的时间、最少的资源达到目标。
一旦方法对路,一个人的工作效率就会凸显出来,其工作能力也会得到大家的认同。可是许多人在工作中并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可能并不缺少工作的热情,也是绝对的敬业,但工作成效却差强人意。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这是因为他们在工作开始时并没有仔细地思考过,或者说是盲目地开始了工作。这一点在具体的工作中会表现得极其明显。有的员工做事盲目无头绪,只注重宏观的效果,缺少对微观的把握,尽管从表面看来,他们也很努力,几乎天天在加班的行列里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但结果总无法令人满意。
对那些急需得力助手的企业经营者来说,往往会困惑于员工的方法错误或是盲目地无目的地去做一件事。尽管他们踏实肯干的态度让人敬佩,但这些却很难挽救低劣的工作成果与业绩。
这里有一个实例。一位在国内知名的证券公司工作的年轻人,毕业于国外的一所金融学院,有着别人羡慕的教育经历,人生的天平似乎早早地倾斜在他这一边,他也是公司公认的勤奋员工,但是三年过去了,他仍然只是一名普通的职员,这是为什么呢?问题就在其工作方法上。
每一次经理布置一项任务时,这位年轻人都会以百分之百的热情投入工作,他会找到所有需要的数据进行分析,然后进行大量的统计工作。每天他都在不停地作着统计与分析,每当遇到一项复杂的数据时,他非要弄个明明白白不可。这种钻研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可是效果如何呢?他似乎陷入了一种“分析陷阱”,不能自拔。随着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他并没有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工作不同于学术研究,严谨笃实的作风固然没错,但探究“为什么”远不如“什么对目前的工作有益”更重要。
我们还常见到的是,一些人在某一工作上已经形成了固有的工作方法,当再从事另一项与前一项性质不同的工作时,会不自觉地把他所熟悉的工作方法沿用过来,结果却是累得够戗,效果也不好。
这种现象在许多企业中时有发生。工作无方法或是以错误的方法工作,都直接导致了工作效率的低下。虽然消耗了大量精力,也花去了大把的时间,却没有形成应该的正比关系产出。
我们知道,看一个人的工作是否优异,无外乎看此人的工作效率与办事效能。而讲有效,方法得当是个必要的前提。可以说,没有方法,或是方法错误,都难以在工作上有所作为,难以成为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人才。
无论是在日常的工作当中,还是在接受一个项目之时,方法都是非常重要的。在美国的企业中流行这样一句话:“上帝不会奖励努力工作的人,只会奖励找对方法工作的人。”这反映出美国企业对工作方法的重视程度。
有一句话叫“方法永远比问题多”,就像世界上出现锁以后就必然有与之相应的钥匙一样,问题与方法也是共存的。找到方法,找对方法,在今天这样一个处处以结果说话,以事实说明问题的时代,已经变成不可替代。对每个人而言,能够找到、找对方法已成为个人职业生涯中一项最重要的技能。
重实效,不要流于表面形式
现在企业中的许多人在工作当中都有这样一种心理:
“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我学着做就行了。”
“只要把这些做好就行了,何必那么认真呢,大家不都一样吗?”
“不管怎么样,这件事一定要做得漂亮、风光,其他的不用管了。”
只是出于对问题的表面考虑,许多工作的实质发生了改变。如此一来,工作更多地变成了一种形式,人们都在争相做着表面文章,而实际上却无任何有益的东西在里边。
有人说:自大与浮躁是青年人身上最大的两项缺点,也是导致频繁失败的原因。许多人内心充满了激情和理想,然而一旦面对周而复始的单调工作,就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样子。他们常常聚在一起高谈阔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然而一旦面对具体工作需要他们想办法解决时,却又不知如何是好,要不跟着别人后面,要不就是只做一些表面文章应付了事。
现在很多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在求职时念念不忘高职位、高薪水,他们更注重这些工作表面上会给他们带来什么东西,而往往缺乏实际意义上的考虑。在他们的心中,职位够不够优越,薪水够不够高,这些似乎更重要一些。然而他们的工作能力却差强人意,他们经常对自己说:“如此枯燥、单调的工作,如此毫无前途的职业,根本不值得自己付出心血!”当他们的表面工作被人不断否定时,他们会说:“这种平庸的工作,做得再好又有什么意义呢?”渐渐地,他们开始轻视自己的工作,更加地不切实际。
那些在工作上取得一定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在简单的工作中表现出色一步一步走上来的。他们总能在一些在别人看来并不起眼儿的事情中找到个人成长的支点,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他们绝不会仅仅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也不会只是做一些表面上形式上的工作,重实效、干实事是他们的基本工作原则。
公司经营同样需要有战略思考,需要整体上的规划,但更需要的是将种种构想付诸实施的执行能力。对于企业中的员工来说,无论未来的职业发展前途如何,这种真正意义上的执行力都是首先必须具备的。只有那些对寻常工作能够忠实加以执行的人,未来才有可能走上重要的职位。
许多人在工作中也曾有过远大的目标,但是却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实际的内容可言,今天干点这个,明天干点那个,虽然有时在外表上看来很成功,但其实他们并不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自然也就不知该如何去做了。
无论进入什么行业,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做就要实实在在去做,一点一点地积累成功的资本。只会夸夸其谈不务实际的人永远无法取得成功。
年轻人应该像哥伦布一样,努力去发现自己的新大陆。沉湎于过去或者深陷于对未来的空想是毫无机会和前途的。要知道,你正在从事的职业和手头的工作,是你事业之花的土壤,就算你把周围打扮得再漂亮,土壤缺少养料也是不会枝繁叶茂开花结果的。只有将那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做得比别人更完美、更正确、更专注,才有可能将寻常和普通变成非凡;只有充分开启创造力,调动全部智力,才能获得人生价值的提升,最终实现个人梦想。
疏于思考,工作就没有活力
在广告行业有这样一句话:“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不管是各行各业,不管是创业者还是追求其他方面成功的人,这个道理都同样适用。
工作中疏于思考的直接后果就是工作方式变得单一、呆板,如果工作中总是安于现状,不求新,不求突破,思想懒惰,怎么能在工作中表现出优异的成绩呢?
在企业中,一些部门与员工的工作方法越来越雷同,毫无创意可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不爱动脑,不思考。为什么不爱动脑子思考呢?恐怕是缺乏动脑的动力与压力。不动脑,依葫芦画瓢自然最省事省力,既然有现成的办法,大家都这样做,而且这样做最保险,谁还去找麻烦!对上有交待,对下有说法,同事之间也好看,谁还愿意动脑筋呢?
从某种程度来讲,工作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工作取得进步,就是一个思考深入的过程。思考得多了,想到的方法自然就多了。当一个猎人打了一只兔子时,他就会想办法如何去猎一只鹿,当他猎到一只鹿时,他就会想如何去打一只熊。而只有这样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寻找更好更有效的办法,才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猎人。工作何尝不是一个猎人的思考过程呢?
如果你认为工作只需按部就班做下去就行,不需要再找什么更好的方法的时候,那么那些主动找方法的员工就会迅速地提高工作效率,在工作的表现上超过你。而且他们也能比你更快地在公司或领导面前得到认可。相信这一定不是你希望看到的结果。努力地工作,努力地找到最佳的工作方法,你的工作就会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成为你的事业,并一步步取得成功。
时时抱有学习的心态
我们知道,犹太民族是一个十分优秀的民族,他们虽然在世界上的总人口不到两千万,但却在世界各个领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看看历年来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将近三分之一是犹太人,而如马克思、爱因斯坦、玻尔这些曾影响人类历史的人物也是犹太人。犹太人为什么会这么优秀,他们将自己的成功归于他们的探索与进取精神,在不断地学习中获得提高。
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并且不断地得到工作上的提高,掌握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就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书本上的要学,实践中更要学,只有常备一颗上进心,工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事业才能有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