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杰出的思想家卢梭的着作中,充满着爱的主题,不过令人费解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卢梭对孩子毫无兴趣,更谈不上爱孩子。
他曾经声称,他非常爱孩子,没有人比他更喜欢和孩子们一块玩耍。但是,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在他的日记中写道,有人在杜伊勒利宫的花园中见到过卢梭,“一个小孩子的球碰到了这位哲学家的腿,卢梭勃然大怒,拄着手杖追赶这个小孩子。”另外,根据研究判定,他很可能从来就没有做过好父亲。他与他的情妇兼女仆苔莱丝·勒瓦塞先后生下了五个孩子,卢梭声称为了“保全她的名誉”,他使尽办法说服勒瓦塞必须遗弃这些孩子,然后叫助产士把小生命放到育婴堂去,五个孩子的命运都是如此。
在着作中充满着爱和同情心的卢梭,在现实中的行为却如此不堪,这让世人感到震惊和讶异。
托尔斯泰说:“人不是一片湖泊,而是一道河流,而且是草原上的河流。因此,这道河流有的地方干涸无水,有的地方宽阔,有的地方泥淖,有的地方清澈,有的地方湍急,有的地方平缓,但总是这道河流。”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别人,我们或多或少能感受到人的两面性和复杂性。同是一个人,既有清澈的地方,也有满是泥淖之处。
在中国当代,赵忠祥是位家喻户晓的节目主持人,是位颇有成就的播音艺术家。虽然他远不能和三百多年前的大思想家卢梭相提并论,但他在现实生活中的某些表现和卢梭一样令人感到错愕。
与卢梭大言不惭地声称“自己非常爱孩子”一样,赵忠祥在接受采访时也曾自信地标榜自己“是个道德很高尚的人”。但在当下,很多人已经意识到,赵忠祥身上确实有那么不“清澈”的地方,有些地方甚至还布满了“泥淖”。
赵忠祥从“神坛”跌落后,很多人还是很难想象:此时的赵忠祥,怎么会是彼时的赵忠祥呢?
但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无论一道河流如何蜿蜒曲折,它总归还是这道河流,它总有它的源头。一个人的表现无论多么复杂,前后反差多么大,但他总归还是这个人。只要我们对其抽丝剥茧,仍然会发现其身上存在的“污泥”,与其身上的某些特质,其实存在着微妙的联系。
让我们先品读一下赵忠祥在其着作《岁月情缘》中的一段文字——我曾在四年前为《汽车报》写了一篇《我的汽车观》,表明了如下观点:汽车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它已成了重要的交通工具,但也成了某些人炫耀攀比的物件;汽车的尾气将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污染,同时地球的石油资源不可能让这四个轮子的铁壳总这样跑下去;我本人需要坐汽车,但我不准备加入买车与开车的时髦行列。
……常言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说明一个人的认识应该不断变化与提高,我那篇文章发表已四年了,我有没有变化呢?
我已于两年前学会了开车拿下了本子。但自从考下本子之后没开过车。也许是姜昆那番话仍起作用,但我那篇文章不过是一时之想,并非信誓旦旦的表白(注,指之前他写过的不买车的言论),因此即使开车也上升不到背叛信仰的高度。只是我确实不喜欢开车,但又觉得我必须学会它,我必须融入时代发展之潮流,万一有个什么事,我也能开得动车,这叫技不压人……“言必信,行必果”是为古训,“为大事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后者是林彪说的,过去曾在政治学习时批判过这句话。
如今,两篇“汽车观”仅时隔四年,我从拒绝加入时髦行列到买了汽车又有了本子,似乎出尔反尔。不过,我那驾照真是摆设了,花了大力气学了开车,现在搁生了。我学车那阵梁秀伟还没车呢,等我有了本子不开车了,梁秀伟却开着车上我家来取稿件了。如今是什么事都见怪不怪了,这要是编个短剧,倒也剧情跌宕,故事离奇。
这几年,我们的社会生活变化得令人眼花缭乱,不要车的,没车的,如今有了车,有了车又有了本儿的现在反而又不开车了。不是我一个人这样,我周围有好几位。
仔细研读这段文字,并通过“蜿蜒曲折”的推导,我们或许能从中发现赵忠祥的某些思维特点。
这段看似不经意的散文,其实深深地刻录着赵忠祥思维方式的烙印,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人的认识应该不断变化与提高”、“此一时彼一时”的思维习惯。
人要随着环境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这种思维方式其实带有一种理性的味道,这是一种靠近褒义的思维方式。因此说,赵忠祥的思维方式,带有一种理性气质。
但是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到,这种思维习惯所表现出来的,既有可能是努力追求客观合理的一面,也有可能滑向为了自身利益和欲望而倾心算计的那一面。
人的思维表现是非常微妙的,一种正面的思维方式,它往前滑出一点点,就有可能变成了反面。这与真理的表现形式有相似之处——真理向前一步就是谬误,积极的思维方式表现过头一点点,产生的就可能是消极的,甚至是恶劣的结果。
这就如教育孩子要充满爱,这是没有错的,但爱孩子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却经常滑入溺爱。又比如,具有强烈竞争意识的人,表现出来的有可能是敢于迎接挑战的一面,但在职场中,我们也能看到,竞争意识强烈的人,表现过头后就是只看重自己的利益主张,却不善于团结合作甚至陷入勾心斗角。又比如,秉承“识时务者为俊杰”观念的人,是能够认清形势和局面而采取正确措施的人,但表现过头也有可能成为见风使舵的小人。
因此,“人要随着环境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习惯,这种本来是一种理性的思维,如果表现过头的话,就变成了冷酷的理性,就有可能“出尔反尔”、“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实际上,对于赵忠祥提及林彪说的“为大事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这句话,甚至让人觉得赵忠祥对此还有一种潜意识的推崇。这或许是赵忠祥在写作时,“不小心”流淌在纸上的“笔端倾向”。
人生之路并不总是平坦的。现实生活中的赵忠祥,他那种理性的思维,却真的几次走过了头——变成了冷酷的理性,他心中的“魔剑”,不小心真的“逃出了剑匣”。
当他的绯闻甚嚣尘上的时候,他极力否认,表现出极强的心理素质……当他代言虚假医药广告事件甚嚣尘上的时候,他从容辩解,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口才……这使得他这张“国脸”,从“神坛”上轰然倒塌。
对于代言虚假医药广告,他是这样解释的——我和广告商都有合同的,合同上都明确表明,我只是给他们做一期节目,节目中我的角色就是记者,以采访的形式来问专家,我自己不会说一句关于药品的好坏。
在这一段说辞中,他的“理性”思维优势一下子就凸显了出来,把自己的责任“有理有据”地推了个一干二净——虽然我出现在了节目中,但我只是“记者”的身份,那些话都出自别人之口,与我何干呢?
当有些名人干了这种事而觉得理亏,可能还不知如何面对媒体的时候,赵忠祥却能“从容”地说出这样的话,这不能不说是他那种过头的理性“优势”所催生出来的应答能力。这也可以看出,赵忠祥这种异常坚固的理性气质,是非常“善于”跟人“讲道理”的。
但这种一心只为自己开脱的“讲道理”,是一种律师式的职业气质,很善于挖空心思地避开对自己不利的东西。在这件事上,他在解释时,就完全避开这个问题——为啥商家非要请他去做“记者”,而没有请普通人去“采访”呢?商家看中的,不就是你作为央视着名主持人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吗?在“采访”中即使你没有为药品说好话,但你的形象和态度不就表明“此地无银三百两”了吗?
不过,话也要说回来,对于赵忠祥,我们不要用过于苛刻的评判标准,他毕竟是一个很有成就的播音艺术家,有着独特的艺术气质和表现力。赵忠祥的艺术风格,用他自己的话说:“庄重,严肃,字正腔圆,掷地有声,气壮山河,凛然不可侵犯。”他具有一种独特的沉稳内敛的艺术风格。
也许,正是因为身上过于“充足”的理性,挤压了自身的“感性”空间,使得赵忠祥成为一个非感性的、不会有太多感情色彩的人。因此,赵忠祥是不大可能去“煽情”的,他确实具有一种沉稳而又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他曾经多次表示,对过于煽情、娇、嗲等夸张的风格很不感冒。
实际上,赵忠祥的表情,也能提供一点线索。有句话说,看人先看脸,在某种程度上,脸是人的内在性格的外在表现,它不仅是指人的长相,更主要是指面部表情。因此,把脸作为一个方面来分析一个人,或多或少没有偏离唯物主义方法。
表情平淡且沉稳,这是赵忠祥给人的印象。要拷问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个线索的作用是有些微妙的。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推断:
这种沉稳平淡的表情特征,就是赵忠祥内心那种冷峻理性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