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宗震惊世界的性丑闻,过去已有数年。在当年,公众“得益于”异常发达的媒体,全程观看整个事态。人们的情绪是复杂的,既有对出轨者被赤裸曝光后的幸灾乐祸,也有对出轨者隐私被撕裂后的哀叹,还有对出卖朋友隐私恶行的痛恨。
莱温斯基和璩美凤分别是这两宗事件的女主角,虽然她们在事件中充当了不道德的第三者,但她们无疑是当中受到伤害最大的人。
璩美凤的性爱光盘泛滥成灾,而莱温斯基与克林顿的口交细节都被曝光。当然也有人评论说她们反而因祸得福,知名度大大提高,出名效果大大超过刻意炒作,并借此到处做节目捞钱,这种评论似乎不够厚道。
这两件事情在总体结构上是相似的:开始是两个女人,接着年轻女人不断向年长的倾诉,然后成了两个至亲至密的女人,由此年长的不断获得年轻的最私密的隐私,同时年长的妒忌心不断膨胀,最后年长的出卖年轻的性爱隐私,致年轻的于死地。
而这两件事情在心理结构上的相似,则更值得推敲,这种相似甚至还可以总结为大大小小同类性质事件的规律:一方无节制、无防备地倾诉隐私,而另一方的妒忌心又深藏不露、不可遏制。
无节制是指犹如患了倾诉饥渴症一般向对方倾诉自己的感情隐私,无防备是指根本没有预料到对方会用自己的隐私毁灭自己,这是一种欲罢不能的倾诉欲望。深藏不露是指充当密友和倾听者角色诱使对方不断地倾诉,不可遏制是指内心的妒忌心如烈火一般,要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这是一种欲罢不能的妒忌心。
双方都是欲罢不能,一方有欲罢不能的倾诉欲望,另一方有欲罢不能的妒忌心理。
在这种情况下,妒忌心是对朋友发出“致命”一击的动机,是“原动力”,而“致命”攻击的手段,就是揭对方的隐私,隐私充当了“杀手锏”的作用。
这是很容易让人产生精神分裂的事件:曾经,是两个有着温馨友情的女人;最后,是两个存在残酷战争的女人。
倾诉欲和妒忌心,似乎是女人身上挥之不去的天性。
这两起事件,其实都有各种复杂的因素和背景。但追本溯源,存在于女人心理层面最平常不过的倾诉欲和妒忌心,是其中两个最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倾诉欲和妒忌心这两种因素形成的“混合燃料”点燃了这两宗惊天大案。
从心理和性格层面上分析,不同的个体,倾诉欲望和妒忌心理存在不同的强度。即使在同一个人身上,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境遇下,倾诉欲望和妒忌心理的强度也不一样。
心理专家认为,情感经历过于复杂者,是倾诉饥渴症的多发人群。情感经历复杂且又正处于感情动荡期的女人,其倾诉的欲望更加强烈,最容易把自己感情的私隐全盘倒给愿意倾听的朋友,甚至成为一种不可控制的病态。而那一位所谓愿意倾听又善于“心理呵护”的闺中密友,如果是一位不可信赖的恶人,这种倾诉就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种子。
璩美凤当时与新竹市长蔡仁坚恋情失败,还处在心痛时期,同时又与有妇之夫曾仲明纠缠在一起,其时她的情感动荡而又复杂。
而当时才21岁的莱温斯基,与万民瞩目的克林顿搞在一起,同时又与另一名官员纠缠不清,其时她的情感兴奋而又焦虑。因此说,不管是璩美凤还是莱温斯基,当时都处在最需要倾诉,也是最容易滑入倾诉饥渴症的时期。
当然,适当的倾诉有助于保持健康心态。然而女人的倾诉经常变成一种病态,嘴巴一停,空虚、寂寥、无助、失望等统统袭上心头。对倾诉的依赖,使很多女人失去了基本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倾诉饥渴成为比自闭危害广泛及严重得多的都市女性病。倾诉饥渴是一种习惯性心理疾病,其攻击对象98%为女性。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产生这种差别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女人觉得倾诉是件好事,而男人则觉得有点什么事就向别人诉说很不妥。换句话说,如果女人能够意识到倾诉是件丢人甚至是有危险的事,才可以从根本上消灭倾诉饥渴。
现在肥胖无比当年却年轻貌美的莱温斯基,那时在五角大楼公共事务办公室当助手。当时国防部公共事务办公室的另一名助手特里普,在关心爱护莱温斯基的面孔下,对莱温斯基的倾诉听得很起劲,虽然48岁的特里普的年龄比莱温斯基大一倍,但她们不久就建立了亲密的友谊。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友谊甚至发展成为一种母女般的信赖关系。但莱温斯基万万没有想到特里普是一个出卖朋友的人,她境遇不佳,对年轻貌美的莱温斯基充满了嫉妒,在倾听莱温斯基的同时掩盖着不可告人的动机。当天真的莱温斯基在特里普的引诱下滔滔不绝地说出与克林顿的关系时,特里普每次都偷偷按下了自己准备好的录音机的开关。
这个特里普,神出鬼没地把与莱温斯基的谈话录音带交给独立检察官斯塔尔,结果引爆了这桩轰动全世界的性丑闻。
多年后,女主人公莱温斯基在她的自传中写道——上帝作证,如果莫妮卡·莱温斯基真是人们所描绘的那个老谋深算的女人的话,那么,她就不会与特里普那种“狼外婆”交朋友,不会将自己的一切交给那样一个令人恶心的犹大,也不会将我和美国总统之间的交往告诉任何人、然后由别人将此事透露出来。
年轻的莱温斯基,道出了她对特里普的刻骨记忆!可是人生没有“如果”,以当时莱温斯基的复杂状态,在特里普这种“狼外婆”面前,她事后那种“不会将自己的一切交给那样一个令人恶心的犹大”的设想,也只能是马后炮了。
她把送了克林顿什么颜色的领带等私密全盘倾诉,甚至连那件带有克林顿精斑的蓝色裙子都没有拉下!而特里普的录音机也照单全收,这蓝色裙子也成为独立检察官调查取证的一个关键证据。
在莱温斯基的内心深处,有没想过当年她为何欲罢不能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图一时的快感向这位“狼外婆”倾诉隐私呢?
璩美凤与莱温斯基走向深渊的路径一样,也是在倾诉中“温柔地死去”,同样令人不寒而栗。
在2000年初的时候,刚与新竹市长蔡仁坚结束心碎恋情的璩美凤,仍然是台湾上层男人向往的女人,其时她正与几个男人还处在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纠葛之中。这位主持人出身的政治新星,人生之路一马平川。在她的性格中,不但有容易轻信于人的天真,还有渴望交流和倾诉的天性。
总有男人爱璩美凤,但爱的只是她的优势以及她自身的天性,其实已处在危机四伏之中。
为了平复自己的心灵,不甘寂寞的璩美凤去上阿梵达课程,认识当时的老师郭玉铃。一开始其实很简单,郭玉铃就是璩美凤的老师,阿梵达课程要求拿学员自己实际的生命经验,来作为上课的一个活教材,所以阿梵达课程很重视真诚,学生和老师都是很亲密的,璩美凤承认把郭玉铃当成恩师。在“恩师”的引导下,这位名主持人滔滔不绝的对象不是评论别人,而是从此打开了自己隐私的话匣子,一发而不可收拾,把最隐私的恋情都告诉郭玉玲。璩美凤为了回报“恩师”,尽能力报答她,她想要主持节目,就介绍她去新竹广播电台开节目;她想要上课赚钱,就帮她介绍学生;甚至信任到允许郭玉玲使用她的房子。
璩美凤为郭玉玲所做的这一切,为郭玉玲细致掌握璩美凤的恋情日程表,并在璩美凤的房间布控针孔摄像机创造了条件。
璩美凤把自己隐私这把“利剑”,拱手交到郭玉玲的手中,而她做梦也没想到,郭玉玲却用它对自己“一剑封喉”。
璩美凤事后确实承认“郭使她慢慢从原本沉淀不解的情绪中走出来”。但她真是不幸,不仅情感经历不堪,还在倾诉饥渴期间遇上郭玉玲这个大恶人。
客观地分析,应该有多种因素诱使郭玉玲和特里普要致璩美凤和莱温斯基于死地,但不可否认,妒忌是多种因素中最坚决的力量。
大部分人都有妒忌心理,但一般不会让妒忌心来毁灭他人和自己。而当时的郭玉玲和特里普,妒忌心已发展到尖锐得如“出鞘的利剑”。面对着年轻、可爱、不断有人爱的璩美凤和莱温斯基,不断地倾听着璩美凤和莱温斯基与男人之间“甜蜜的伤痛”,正是郭玉玲和特里普最容易产生强烈妒忌心的时段。
郭玉玲和特里普“一本真诚”地倾听着,“帮助”她们度过心灵的空虚失落。是的,她们在倾听着,但在沉静倾听的“冰山一角”之下,涌动着波涛滚滚的妒忌洪流:她凭什么拥有众人的赞美和掌声?她凭什么拥有一个健康而年轻的身体?
也许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注定都要遇到一个使自己遭受灭顶之灾的“命门”人物。璩美凤和莱温斯基在错误的时间,遇到了错误的郭玉玲和特里普。
璩美凤在难以启齿的惨痛事实发生后,不断想起郭玉玲对她说过的一句话:“为什么美好的事都发生在你身上?”其实这句明显带有钻“牛角尖”心理的话,已经在预示着对璩美凤的妒忌心理早已经缠上郭玉玲了。而特里普在后来接受传媒采访时曾这样抱怨:“我知道我自己长的丑陋,就因为这样你们对我不公平。”这一句“抱怨”,暴露出特里普的不平衡心理早已存在。
在事件的各种报道中,令很多媒体读者感触更深的,并不是郭玉玲和特里普如烈火一般的妒忌心,而是在强烈妒忌心理推动下,她们毁灭对方的手段是如此的从容。
报道说,即使是在事件发生后,郭玉玲还一直与璩美凤保持密切的联系,甚至可以代记者联络璩美凤,提出邀访事宜,但在另一方面,她却又不断地向媒体“爆料”,提供璩美凤的交友内幕。
而特里普在事件已进入一片喧嚣之时,仍然有条不紊地联络并配合独立检察官斯塔尔展开深入调查,带精蓝裙、红色领带等等等等,事无巨细,一切拱手送入斯塔尔的囊中。在后来国会弹劾克林顿的报告中,据说单单细节就达上千页纸,看来特里普“功不可没”。
在某种意义上,郭玉玲和特里普似乎还是捉奸的“有功之臣”。
但在两件事发生后,虽然所有媒体都极尽能事地报道,但在对待郭玉玲和特里普的态度上,所有的媒体似乎全部约好了似的,都把厌恶的情绪投向郭玉玲和特里普。一些媒体直接把郭玉玲和特里普描写成“恶魔”。
特里普让莱温斯基尝到了刻骨铭心的滋味,而特里普本人也在得逞后陷入困境。由于“告密”,她沦为美国人眼中的“背叛者”“坏女人”“擅长蜚短流长的长舌妇”,她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郭玉玲则被重判要坐牢房,台湾媒体在集体娱乐挖苦璩美凤的同时,同时都对郭玉玲发出不屑的感叹。
璩美凤后来曾有一段字字滴泪的感叹——昔日的友谊,当场成为毒药。交之愈深,杀伤力愈强。当挚友变成杀手时,下刀之斧可谓沥沥见血。郭玉铃妒气激生,怒意汹涌,再加上有横刀夺爱的欲望,非得把白雪公主换成黄脸婆子,不然誓不罢休。她还说,我好像都是被我的“死党”出卖的。我小时候有个经验,也是被我的死党出卖的,现在长大了也是一样,被我最贴心的好朋友出卖了。
璩美凤悲叹自己每次都被自己的“死党”出卖,而美国的特里普则与璩美凤情况相反,据报道,特里普出卖过自己所有的好朋友。
其实,一方妒忌心理的生成与另一方不断的倾诉也是有关的。
一方越是倾诉隐私,与另一方的距离就越近,另一方心理的不平衡感就越强,也就越发感到自己的差距,接着心理就不断产生牛角尖:“为什么她就比我好,她也不过如此,为什么她就过得比我好?”这种负面心理持续地发酵,就可能由量变引起质变,最终“心魔出窍”。
人生之路有时就那么艰难,上帝可能会让每个人都受到各种考验。而在多种考验中,控制住自身中挥之不去的妒忌心,使之不至于“利剑出鞘”,这才是防患于未然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