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8年,西班牙航海家内拉率领的船队在西南太平洋寻找传说中的富庶岛屿。船队发现了今圣·伊莎贝尔岛。水手们见岛上的土著身上佩戴着许多光灿灿的黄金饰物,便以为找到了古代以色列采运黄金的俄斐国。内拉当即把这一带的海岛取名为所罗门群岛,以感谢和纪念古代以色列最伟大的君主之——所罗门王。
所罗门是犹太古代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英明睿智,才华横溢的君主。他在位执政时期,是古代以色列国家的“黄金时代”。在西方的一些文学、艺术作品中,所罗门往往成为智慧的化身、财富的象征和和平的使者。当然,在文献典籍中,既有真实的历史背景和事实,也有当时的文人学士们的描写和创作。对所罗门的描绘和讴歌便是如此。
关于犹太人远古的历史,我们只能主要依据《圣经》提供的材料勾勒。对于所罗门的生平事迹和所罗门时代的历史,情况也是这样,因而不免出现信史和传说掺杂在一起的情况。
据研究,公元前14世纪,原在东方阿拉伯沙漠游牧的属闪含语系的塞种人——犹太人先民移居巴勒斯坦,他们有几个部落,组成部落联盟。这些入居者与当地的迦南人激烈冲突,征服了当地的许多城邦,并与迦南人逐渐融合。于是,形成了新的民族犹太族,新的语言希伯来语和新的国家以色列国。“犹太”(Jew)一词来自希伯来语“犹太”(Judah)的希腊语和拉丁语译名,最初是希腊人、罗马人对他们的蔑称。公元2世纪后,逐渐为世界通用,失去贬义。“希伯来”(Hebrew)一词,来自迦南土著对入居者的称呼,意即“过(幼发拉底)河来的人”。“以色列”(lsrael)一词,希伯来语意为“与上帝摔跤”,典出《创世纪》第32章:族长雅各曾与化身为人的上帝摔跤,而后遵神意改名如斯。
进入巴勒斯坦的希伯来部落最初仍从事游牧。在希伯来语中,“牧场”一词原与“帐篷”一词意义是相同的。后来,他们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吸取迦南人的丰富经验,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希伯来各部落也逐渐分成两大支:以色列占据北部,犹太人则居住在南部。公元前1200年前后,以捕鱼、海盗抢劫和海运为生的海上民族腓力斯丁人(Philistines)侵占巴勒斯坦沿海地区。古希腊人称腓力斯丁人的居住地为“巴勒斯坦”(Palestine),意即:“腓力斯丁人的国家。”这便是这个古往今来都很知名的地名的来历。
已经融合了的希伯来人与腓力斯丁人进行了长期的激烈的斗争。与外族的斗争促成了希伯来人国家的形成。扫罗是南北的犹太人、以色列入的民众大会共同选出的第一位希伯来统一王国的国王(约公元前1020——1000年在位)。扫罗在领导指挥对腓力斯丁人的战争中取得过一些胜利,但在一次惨败后伏剑自刎。
继扫罗之位的是大卫王(约前1000——前965年在位)。大卫在领导与腓力斯丁人的斗争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他建立了包括整个巴勒斯坦的希伯来人国家,巩固了犹太和以色列这两大部分的统一,驱逐了腓力斯丁人。大卫还着手创立由国王集权的中央行政机构,组建,了一支以外籍雇佣兵为主的宫廷卫队,并且将迦南古城耶路撒冷定为统一国家的首都和宗教中心。
大卫王嫔妃成群,子女成行。诸子中,亚多尼雅和所罗门才华比较出众,也很热心政治。亚多尼雅有北方各部族的支持,所罗门则有军队和宫廷卫队作后盾。在大卫王在世的最后两年,所罗门已逐渐参与军国大汁,分掌政务。所罗门待人也比较宽厚温和。“所罗门”(Soloman)在希伯来语中便是“和平”的意思。